《論語》讀後感400字(通用21篇)

來源:才華庫 9.81K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400字(通用21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讀後感400字(通用21篇)

《論語》讀後感 篇1

我是一位三年級的國小生,現在正學《論語》。我理解最深的一句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到了知識後,你經常去溫習它,不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在我沒學《論語》之前,我對學過的課文,很少去溫習它,我把許多大好的時光都浪費了。每天放學回家,媽媽總是叫我去讀書,而我卻找各種藉口出去玩,還時常惹媽媽生氣。自從誦讀《論語》之後,對照書中的內容,我羞愧萬分。心想:我一定要按照孔子說的話去做。於是,我試著去做了兩週。每天放學後都溫習功課,並做簡單的筆記。兩週之後,我的學習果然有了些變化。就拿這件事來說吧!

那天,老師走上講臺,對同學們說:“今天考試。”雖然同學們複習過了,可還是非常緊張。只有我感到渾身輕鬆。因為我將那部分內容已熟記在心。結果我考了全班第一,我終於嚐到了溫習功課的甜頭。

還有一次,下課之後,同學們在玩遊戲,我也加入了進去,原來同學們再一起玩搶答題這個遊戲。一個同學負責翻書找題,我們其他人搶答。我連續答對了好幾道題。那是的我真得很自豪,溫習功課真好!

孔子寫的《論語》給我們帶來很大的益處。今後,我還要深入地去學習。按照那上面的要求努力去做。

《論語》讀後感 篇2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有人說他“知其不可而為之”,可他的弟子卻說“仲尼不可毀”。孔子那一聲又一聲的子曰,難道沒有時時刻刻的點醒著我們嗎?每讀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花言巧語、儀容偽善,幾乎就不具備仁了。我想仁德難道不是人一生所具備的品德嗎?花言巧語和儀容偽善都是為了取悅他人而做的行為,所以幾乎沒有仁德可言。就像一些男生為了奪得女生的青睞而用甜言蜜語、花言巧語去騙取他人的感情,這應該是喪失了他們自身的仁德。更勝者利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去獲得高收入,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別人的勞動成果,可能他們只是動了動手指,說了幾句好聽的話就得到了別人的信任,這就是所謂的網路詐騙。在我們看來這可能單純的就是詐騙人為了謀取收入做的一些非法手段,要嚴懲。而受害人呢,就是防範意識太差才導致上當。

可是誰也沒有想過這難道不也是一種道德的淪喪,人性的扭曲嗎……仁德什麼時候被人們都都丟到了地上一遍又一遍的無情踐踏,從來都沒有人想過把他撿起來。而孔子將他寫下來一遍又一邊的警醒著人們不要丟失這些曾經人們所重視的高尚品德,我問要將這些優良傳統一直延續下去,將被人們扔在地上無情踐踏的東西撿起來!

《論語》讀後感 篇3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最近,我們讀了孔子的學說,也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論語》中寫了許多學習態度,交友之道,君子之本等等。還包括仁、德、禮、義、道、智、信等內容。

在《論語》這本書中有許多指導我們學習的方法。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中我知道了孔子是一位謙遜,好學的人。他並不會體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而是不恥下問。還有對待學習的態度,例如:“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講述了學習不能有虛假,不知道就要虛心的向人請教,不能不懂裝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講述了學習是有樂趣在其中的。死記硬背還不如去投入到文章中,尋找其中的樂趣。

這本書裡還有一些交友之道,例如:“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句話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相近。告訴人們交友的原則。交正直,誠信,知識淵博的朋友有好處。交阿諛奉承,花言巧語的朋友有害。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為人處世之道。在小事上不要斤斤計較,當他人不理解自己時也不要心懷怨恨。這樣才能與他人和睦相處。我還懂得了許多學習方法。學過的東西要不斷溫習,學習是要勤于思考,這樣才能不多獲取新的東西。

《論語》讀後感 篇4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我讀了一本書,它由孔子在講課的時候弟子記錄下來的由語言編成的《論語》。現在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孔子吧。孔子,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51卒於公元前479年。它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人稱為聖人。

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一書。全書共分20篇,512章,約20000餘字。

《論語》即孔子的論和語,論就是議論,語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覺悟。它是一部含義深遠的古代學術理論,內容大多是孔子回答別人的言論。

《論語》是一部偉大的思想總集,他記錄了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行,是後人瞭解和研究孔子最可靠的原始資料。《論語》言簡意賅卻含義深刻,字字珠璣,耐人回味。字回行間滲透著聖人的思想、言行和處世為人之道。可以說《論語》是中國文學最成功的傳記書之一。它對我國2500年的思想文化價值取向的影響,與《聖經》對西方人一樣,深刻而廣泛。

《論語》讀後感 篇5

一則童話猶如一幅畫卷,賞心悅目;一個故事猶如一汪清泉,澄淨人心;一本好書柔如一陣清風,放飛思緒;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在傳弟子編嗊二成,是一本為語錄體的書。還有許多的名詞出自這裡。比如說:溫故而知新?、欲速則不達、文質彬彬等……

讀完這本書,我領會到了許多小人和君子之間的差別,書中寫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還有許多關於仁的道理: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見仁,智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還告訴我們許多生活上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並且還告訴了我們許多學習的道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論語這本書,記錄了太多太多的做人的道理,我還要繼續努力研究,去更深入的瞭解更多的知識和道理。

這本書非常棒,也希望朋友們也讀一讀這一本精彩、充滿知識的書,多從書中繼續點知識的營養。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論語》讀後感 篇6

《論語》這本書中蘊含著許多哲理,關於孝道、治國、時間、學習……而在這眾多的道理之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為政》篇中關於君子做事的道理。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的意思為,孔子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有一方面的用途。”君子,應該博學多才,無所不施,而不應像器皿那樣狹隘地只能做一件事。

“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樣樣精通。“不器”就是並不成為某一個定型的人,一個好的***家,不但要是一個演員,還得是一個十分敬業的演員,演什麼像什麼,真實生動,惟妙唯肖,能文能武。

在學習生活中,我們同樣不應只會一件事,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是偏科。像我,文化課與體育極不對稱,文化課勉強還能說得過去,而體育完完全全就是來拉分的呀。別人的體育分能將名次提高好幾個,而再看看我的,說多了都是淚呀。還記得七年級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我的文化分是年級第三,而一加上體育成績,瞬間就掉到了年級第二十二,現在一想起來,心還在隱隱作痛。

所以,我也一定要提升體育能力,把體育成績提上去,先不說能不能成為君子,鍛鍊自己的身體也是好的呀。而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我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論語》讀後感 篇7

去年暑假,讀了一遍《論語》,當時對一些諸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之類的好理解的句子做了背誦。對於一些不好理解的句子,一知半解的就過去了。

宋朝宰相趙普研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所以學《論語》對學習及做事很有幫助,我就找出書架上的《論語》書開始了第二次閱讀。

起初,我認為《論語》不是整篇的文章,連貫性不強,比較零散,不便於記憶,有些句子不能理解,故運用起來也不能自如。這第二次閱讀,感到有了新的理解,《論語》中的句子聽起來很深奧,但仔細一想,他講的都是一些生活中,學習上的基本的道理,孔子及其弟子說的話,多是從其自身出發,很接地氣,符合實際。

比如對於“孝”的論述,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比如,對於治學的論述,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還有對於誠信的論述,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等,都是說的生活中的道理。所以,讀《論語》,要多從自身實際出發進行比照、思考、理解。學《論語》可治國,我沒有考慮那麼高,我覺得更適合來觀照自己,幫助自己修身養性。

《論語》已經兩千多年了,但讀起來,感到他離我們並不遙遠,他說的就是當下。讀著讀著,就覺得書中說的許多道理就是當今社會做事的準則,書中說的就是身邊的某某人。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能近取譬”“切問而近思”,多讀幾遍,多想想,反思身邊的人和事,就會字理通順,學有所得。

《論語》讀後感 篇8

有這樣一位聖人,他的語言從古傳今,有的還轉變成了成語,從一代又一代的人口中傳下來,他就是——孔子。

今天,我們學習了論語十二章,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裡面的每一句話都讓人回味無窮,每一句話都讓我們思在其中,我的感悟加上老師的講述,讓我終於知道孔聖人真是偉大。

開啟語文書第50頁,開頭的第一句話就讓我們知道了學習複習的重要,從老師的話中,我聽到了孔子曾經七晝夜衣食無著卻還能講學、彈琴,真實絃歌不絕。繼續聽課,我終於更深刻的知道了我從小背到大的句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真正含義,讓我明白要學思結合,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句話。

它讓我知道時間就似流水一般一去不復返,我要珍惜時間,很多人都說時間的重要,我也如此,可我沒有真正的做到利用時間,而是浪費了它。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限的,我們要充分利用起來,用有限的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時間換不來也買不來,孩子的歡笑換不走他的腳步,老人的嘆息也無法使他留步。它是大自然的雕刻者,記錄下,也流逝著每一個人的青春年華。我們要在這有限的時間裡去學習,學習是沒有盡頭的,是沒有終點的,它伴隨著我的成長,我們終身都需要學習,始終都需要學習,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今天的語文課,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也讓我開始了自己對時間的規劃與重視,但這都是因為那一個人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論語》讀後感 篇9

“閉上眼用自己的道德與良心來感知這個世界,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夢想,做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是與七個自己相遇,一個明媚,一個憂傷,一個華麗,一個冒險,一個倔強,一個柔軟,最後那個,正在成長。《論語》就如我成長路上的'明燈,給在黑暗中徘徊的我一點光亮,給心靈一點開闊。

我總是憂慮、困惑、不安,於那複雜的人性、交際,於那社會的黑暗與光明,於那前途的未知渺茫,我在尋找一種真理,抑或是信仰,為了一種不流於俗的人生。這太詩意。物慾橫飛的年代,普遍趨同的價值觀,追求效益的生活方式,金錢至上的成功學,人們的精神家園荒蕪一片。我未踏入社會,身在校園也深感這一趨勢之猛,覺得也終將不會免於隨波逐流。因為不安,獨樹一幟就有危險感,本就沒有安全感可言,因此獨步之日艱難又漫漫。

儘管現實險峻,但還是不想放棄,就像孔子面臨當時道德世風同樣不好的社會,即使各國都不接納、認可自己的政治主張,他還是以一顆海納百川的心去包容這個世界,用愛和這個世界和解,不管他人怎樣,以一身正氣去做一名正人君子。“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從開始學習論語到最後,我一直深有感觸: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心太狹小。孔子對待一切不仁不義之人之事,縱然生氣,但都不至於將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而是用寬容的心,仁厚的愛去和他們和解,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是教化無數人的先聖的原因。

《論語》讀後感 篇10

我們學完了《論語》十二章,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感悟與心得,下面我就來談談《論語》帶給我的心得。

《論語》中記載的很多內容都與學習有關。這對不樂於學習的我來說提供了前進的方向。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那樣。我正處於“好之者”與“樂之者”之間。我雖有興趣,但不夠濃厚。我需要仔細地挖掘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從中得到百草園般的樂趣,成為一個“樂之者”。

《論語》還提醒了我一點。就是學思結合。光只愛好學習可不行,那樣只是擅長考試。我們還需要思考。做到既不罔也不殆。

會學習很重要。學會做人也很重要。“人不知不慍,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這些都是《論語》教給我做人的知識。就拿一個例子來說。清華大學教授楊振寧,因為回到中國娶了與自己年齡相差懸殊的妻子被國人詆譭。他不生氣也不反駁,以自己的行動更改了國人對他的看法。這才是一個值得被世人尊敬的君子啊。

《論語》這本儒家經典讓我明白如何學習與做人,我要按照經典持續做下去,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君子!

《論語》讀後感 篇11

孔子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他被稱為聖人,不僅是古代讀書人頂禮膜拜的人物,也是老百姓遵崇的類似神人般的存在。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學思想的創始人。為我國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致力於傳道、授業、解惑,被後人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宋代的程頤說過這樣一句話:“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的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我跟許多人都一樣,都沒有仔細讀過《論語》。可是把《論語》仔仔細細的讀一遍,就會發現裡面的奧祕,裡面的樂趣。

這是一本言行錄,記錄孔子思想的內容很多,記錄他的形象、外貿的內容比較少,但是讀著讀著一個平易近人的形象突然躍然紙上了。他是一個謙恭有禮,又循循善誘的師長。他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無論遇到怎樣的困厄也不退縮。同時,他跟普通人一樣,也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會為時光的流失而感慨,也偶爾跟學生們開玩笑。能重新認識孔子,也是我讀《論語》一大意外收穫。

《論語》讀後感 篇12

我讀了孔子的《論語》中“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名言後,有了新的感受。我認為,它的意思是:任何人都要向別人學習,而且要不斷地向別人學習。

許多人能成為我的老師,因為他們的專業各有所長,懂得的道理也比我多。韓愈《師說》中說過:“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有的人語文比我強,我便應向他學習語文。有的人體育比我棒,我便向他學習體育。即使是年齡比我小的人,也有值得我學習的長處。比如說我的表弟,雖然數學比不上我,但他的圍棋經過了兩年的專業訓練後,下得很好,小小年紀已是“三級”小棋手!這個寒假,我便老老實實地呆在家裡,虛心向他學習圍棋。他之所以圍棋下得好,是因為他對圍棋下的苦功多,也應了那句“術業有專攻”。

而我們要向年長的學習是因為,年長的人經過了許多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歷經了歲月的洗禮,懂得許多我們不知道的道理,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前段時間我做奧數做煩了,甚至不想再做了。但當我看到一篇文章,講述了張廣厚國小時候數學很差,連中學都差點進不了,但他沒有看氣餒,專攻數學,竟成為世界聞名的大數學家。他的恆心、毅力不正是值得我學的嗎?我便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將奧數學好。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一定要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虛心學習知識;虛心學習做人的道理。

《論語》讀後感 篇13

讀了論語的《韶》與《武》,這是孔子對不同時代兩首曲子的評價。他認為《韶》曲調美內容也很好,《武》曲調很美但內容差了些。

《韶》是舜時代的樂曲,孔子非常向往那個時代,因為舜是一個寬巨集大量,勤懇奮發的人,在他的帶領下,有事和老百姓共同商量,有問題一起解決,自己以身作則,把各種事情辦理的井井有條,做到了公平公正,百姓全都十分佩服。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和諧平穩,比堯時代更好。

《武》是周武王時代的樂曲,孔子不太喜歡那個年代。雖然周武王很偉大,但他一直在組織軍隊討伐紂王,社會上兵荒馬亂,屋子房子燒了,糧食沒得吃了,親人們也都失散了,天底下亂成一片。百姓們生活在不安全中。

現在,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在打仗,街道、橋樑、房屋被炸燬了,死了很多無辜的百姓,有的只能躲在橋洞下面,有的逃到其他國家成了難民,還有的只能拿起槍去參加戰爭……我們的祖國也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戰爭才有現在的和平生活,我們能夠住在高樓大廈裡,有充足的食物,有漂亮的衣服,有寬闊的教室,每天能夠開開心心上學,與家人在一起不用分開。

我多麼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多點韶,少一些武,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讓生活過得更美好。

《論語》讀後感 篇14

以前經常讀《論語》,也會陪孩子背《論語》,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沒看過《論語》是不現實的。

《論語》中常見的經典句段不僅會背,還知其意,有的還能指點生活、學習。可無論如何也沒想到使其指導我的教學生活!今天讀了一篇文章《從孔子教學場景中汲取教育智慧》,他使我茅塞頓開:作為儒家四大經典之一的《論語》是本常讀常新的書。讀書還要從不同的視角去審視它、去挖掘它,只有這樣才會受益匪淺。

同樣的問題,孔子給與不同的答案(因材施教);褒貶並舉激勵弟子積極向上(先揚後抑、先抑後揚)……這樣的教育情境在《論語》裡舉不勝舉,要知道這部書是孔子的弟子對孔子的教育言行的回憶錄,可見其中的教育場景一定是弟子們記憶猶新的,這說明老師的教育深刻地影響著學生,這不得不令人歎服老師的教學藝術的高妙;可見孔子的教學場景中孕育的教育智慧非常之博大,作為師者應該重拾《論語》,研讀它,去尋找那精彩的教學場景,以指導自己的教育工作,使自己的教育充滿智慧。

《論語》讀後感 篇15

《論語》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講學和門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語錄,其中所體現的先賢聖人的思想,貼近普通人的現實生活,點明瞭人生的真諦。千年時光並沒有改變人生的本質,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生命的絢爛最終將歸於平淡,充實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說學了能按時溫習,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得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你十五歲有志於學習,三十歲自立,四十歲遇事不疑惑,五十歲懂得天命,六十歲聽到什麼都能理解,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應有的規矩。人的一生不要虛度,要立志做大事。

從《論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誠,不要花言巧語;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這是一種美德;學習要老老實實,不要不懂裝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論語》這本書是一本好書,它可以幫你悟到人生中的許多大道理。

《論語》讀後感 篇16

寒假的時候,陳老師陪著我們一起讀了《論語》這本書,它記錄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其中,我最喜歡一節就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它的意思是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教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於是,我開始反省自己今天在這些事情上有沒有真的做好。早晨,媽媽讓我幫忙給妹妹取一雙襪子,我立馬就去拿了,妹妹還謝謝了我,我聽了以後心裡很開心;中午家裡來客人了,有一位小朋友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小女孩,我真誠的邀請她和我一起玩我心愛的玩具,想到這裡我的心裡就樂開了花;到了晚上,我想想我只完成了每天的常規作業,卻沒有溫習學過的知識,我覺得很慚愧,想想老師那麼辛苦的教我們知識,我們卻總是一邊學一邊丟到腦後,從來不知道“溫故而知新”,以後我要堅持溫習我學過的知識,那樣我才會越來越棒!

學會每天反省自己,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做的好,就要繼續保持,哪些方面沒做好,就要不斷改進。我希望我讀完了《論語》以後也可以把裡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學習和生活中,讓我更加優秀!

《論語》讀後感 篇17

翻開《論語》,古人思想的精華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腦海裡埋藏,把我的心靈淨化。

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華傳統美德中最偉大的一種。的確,從古至今,從聞雷泣墓到哭竹生筍,再從臥冰求鯉到扼虎救父,這一個個孝義的故事無不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孝順。

孔子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意思是:現在所謂的孝,只要養活爹孃就可以了。即使是狗和馬,都能得到飼養。若不對父母多一些恭敬和愛戴,那養活爹孃和飼養狗馬有什麼不同之處呢?是啊,孝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是孝順不僅僅是能養活父母,而是要和顏悅色地對待他們,使他們得以安享晚年,此之為大孝。如果只是養活他們,別的就一切都不理,那與對待犬馬又有什麼不同呢?所以,孝順要真心對待自己的父母。

可如今,許多老人病死街頭,無人理睬;被棄於養老院中,孤獨終老;被迫以撿垃圾為生的事情時有發生,這難道就是孝順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哪裡去了呢?

我認為,一種從心底裡真正孝順的表現;它不是法律硬要要求的責任,而是每個人從心底裡就明白的該負的責任!

《論語》讀後感 篇18

《論語》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是記載著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

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的美好描繪,又有做人的知識和道德,這些對我們有極大的啟發。書中還有釋文和故事,就像在讀現代的故事書,內容豐富多彩,繪畫美麗動人。每個故事都有一個適合它內容的主題,只要你看完了這篇內容你就一定能懂得這個主題的意思。故事中還有一些好用的好詞好句,還有許多古代著名的人物,比如:孟子、老子、莊子、周處等許多人物。

在這本書中,我彷彿看見了孔子拜師學習,最後成為一位古代遠近聞名的老師的情景。頓時,之前我懷疑孔子不是一位老師的念頭在心裡打消了。

讀完《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人要善於觀察周圍事物,去探索它其中的奧祕,不要因為小時候的貪玩而耽誤了學習。就像書裡面說的,“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其實並不難,只要你用心去讀,認真去看,仔細寫好,就能把書讀好。

這本書豐富了我的知識和提升了我的寫作能力,使我終生受益。

《論語》讀後感 篇19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裡面的《為政》,這是《論語》裡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說:“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後只會害了自己。

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為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一個於人於己都誠實的人吧!

《論語》讀後感 篇20

在寒假裡,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無窮。

子貢說過:“老師以溫、良、恭、儉、讓知道了每個國家治理國家的方法。老師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從這句話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麼的高明。

我發現,在《學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講的是“孝”和“禮”。比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就是說對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個人幹了壞事,但是他卻孝順父母,說明他還有悔改的機會;一個人沒有幹壞事,但是他卻不孝敬父母,那麼這個人就無可救藥了。

在《為政篇第二》中,孔子講了治理國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從政的。孔子是強力推薦不要以“勢”來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來治理百姓的,這樣百姓就會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規》中也提到:“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難怪,後來有很多國家都請他做官呢!

《論語》讓我知道了怎麼做人,而且《論語》中的很多詞都變成了現代常用的成語,比如“巧言令色”就是從論語中的“巧言令色,鮮以仁”出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去學習《論語》,並且去深入體會。

《論語》讀後感 篇21

《論語》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向我們傳授了古人們的美德;《論語》是浩瀚的宇宙,每一句語錄都是一顆星星,璀璨無比;《論語》是一臺時光機,把我帶到了春秋末期,讓我感受到了孔老夫子的賢聖之道……新學期開始了,我們全班同學都和《論語》成了“好朋友”。

第一位為我們講解《論語》內容的是小蔡同學,他拋磚引玉,為我們開了個好頭。後面的同學講得更是精彩:論仁愛篇、論修養篇、論孝友篇……講得最好的非小於同學莫屬了,他聲情並茂、引經據典,還巧妙地把我們以前學過的“小人之過也,必文”和“君子之過也,必改”進行了對比講解,我們聽後都覺得對“知錯就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我也來模仿一下吧,我把“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改寫成了“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小人先言而行後從之”。哈哈,我也變成古人啦!

《論語》這個“大朋友”教會了我什麼是“仁德”,怎麼去結交正直的朋友,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怎麼做才算是孝敬父母。這一段時間系統地學習《論語》知識真是令我受益匪淺呀!

“半部《論語》治天下”,以後我要繼續學習《論語》,讓自身的品德變得更加高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