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通用8篇)

來源:才華庫 4.97K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通用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通用8篇)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1

這幾天讀了王曉春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書中對問題生的種類,教育措施進行了詳細的指導,語言幽默,淺顯易懂。

在“問題生教育在教師工作中處於什麼位置?”中,王老師說:據他多年的觀察,在學校的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著教師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現象,倒掛現象。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現,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個原因。

他提到了四個倒掛。一是教師用在管理方面的精力多於用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精力。二是教師的經歷相當一部分用在了脫離教學的教育方面。即使在教學方面,教師的主要精力也常常並非用在真正提高備課水平和講課藝術上,而是用在了教學管理方面,比如催逼作業、分數排隊等等。第三個倒掛是教師面對一個班的學生,本該把注意力的重點放在多數人身上,然而,許多教師實際上是把重點放在問題生身上了。第四個倒掛是老師面對問題生常常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碰了釘子也不琢磨是怎麼回事,只會繼續和學生較勁,給家長打電話,這就正好把主要精力放在次要方面了。

通觀這四個倒掛,你會發現我們的教育工作科技含量很低,效率很低,是粗放型的。而一名真正優秀的教師,真正用在問題生教育上的時間應該反而更少。每天和問題生對著幹的老師,幾乎可以肯定他是專業水平比較低的,精力倒掛的。王老師說,問題生只是教師工作物件的一小部分,對問題生教育絕不是越重視越好,教師也不該被問題生牽著鼻子走,花費更多的精力。非常值得思考!

在“問題生教育的中策如何實施”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這樣一點:先問“為什麼”而不是“怎麼辦”。王老師說,問題生出了問題,教師的第一反應太重要了,正是這第一反應決定了教師後來行動的方向。

他的建議和主張是:教師遇到問題生出問題,第一反應最好像科學家見到不明飛行物的照片一樣,懷著好奇心問道:“這到底是什麼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種反應導向冷靜、導向詢問和研究,最有利於問題的解決,而且對教師的心理健康大有好處。

當我們冷靜的把問題生當作一個研究物件的時候,我們的反感和厭惡立刻就會減輕,因為你不大可能討厭你希望瞭解的東西,好奇心能沖淡厭惡,甚至慾望越強烈,態度就越冷靜,科學家都是這樣的。

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遇到問題生時常常都是考慮怎麼辦,而不是先問為什麼,不去研究這種現象。所以常常是義憤填膺,用管理主義的怎麼辦去思考問題,這樣我們的思路就不對頭了,因此也常常出現問題處理不當的情況。

這就提醒我們,在教學中遇到問題要多思考、多研究,不能憑著自己的感覺去處理,也不能急於去下結論。凡事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多加思考,綜合研究,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此書不但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讓我們在教育教學中不但有激情,更有策略。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2

r的調查研究、分析推理。比如學生不交作業,不認真聽講,有很多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論,所以對策往往缺乏針對性。

其二:本書中第二個章節細緻地對很多常見“症狀”歸因和給出對應的處理措施。比如嚴重小說小動、經常性遲到、同學衝突、不完成作業、馬虎等等。其中關於馬虎的分析很中肯。這在平時考試之後,學生和老師說非常多。而且往往成了學生自我辯護的武器。馬虎其實是一種很複雜的心理現象,究其原因非常多樣。比如心急,這個在生物遺傳題中是非常常見的,比如題目需要書寫基因型,涉及到多對基因的字母,有的學生會把對應關係弄錯,或者隨意為某種基因型賦字母。其實在做題時冷靜下來,一步步對照地把字母寫在對應的符號旁邊。然後再往下讀題就能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另一類是害怕。有很多學生平時成績不錯,一到考試就失常,很多時候家長都認為是這是緊張造成的。其實不然,很多時候是學生只善於理解區域性知識,不善於理解綜合知識。還有一些時候是對一些常考點不熟悉,做題的時候就顧此失彼。也有一種情況是學生的短期記憶強,而長期記憶能力弱,平時考試多是短期記憶,成績不錯。等到期中、期末考試需要長期記憶,而這恰恰不是他的長項,於是出現滑坡。當然也有可能平時做小測驗同桌之間做點小弊,一到大考就暴露出來了。當然也有真的是因為家長和老師嚇的緊張的。當人面臨過大的壓力時,智力下降。這種情況自然是需要家長減壓。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我在這裡就不再細緻分析了。總而言之馬虎的現象應該細緻地分析其背後的機理,不可小覷。

第二種比較有意思的症狀分析是關於“同學衝突”的。對於學生的矛盾,應該多談尊重,少談愛,因為愛很抽象,人與人之間也很難有無緣無故的愛。學生的多數矛盾不是靠愛,而是靠遊戲規則,靠公平,靠分清是非,靠互相尊重,互相讓步,靠分析問題來擺平的。而學生衝突中有一種型別是語言表達能力差,說白了就是有理說不出,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意思,總是讓人誤會,著急之處只能動手解決。這裡也可以看出,少年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該從小訓練。對於已經出現這種問題的少年兒童也可以通過堅持每天大聲朗讀的方法來逐步訓練。

還有一種“症狀”是嚴重小說小動,原因之一是聽不懂,學不會。少年兒童精力充沛,像一股洪水,一般學生的精力主要流向學習渠道,問題生因為聽不懂,學不會精力就會向紀律方向流動。這就需要將其精力向其他方向引流,儘量再引回學習。

這本書裡最後一個模組的具體案例分析非常有意思,對一個個案例層層遞進,抽絲剝繭。可以看出提問也是需要能力的,可以從許多案例中看出,我們很容易犯主觀臆斷的錯誤,不能找出許多具體的證據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從王老師的持續的診斷中,看出他縝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其中有個案例是一位教師因為說不過學生而頭疼,這也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總有一些學生思維非常快,口才了得。短時間內沒辦法提高自己辯論能力的情況下,可以“避實擊虛。”當然從長遠來看,教師也應該多訓練自己的辯論能力。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3

自從上學期學校安排了教師讀書活動,我從圖書室借閱了幾本自認為適合自己閱讀的圖書,有《給年輕班主任的建議》、《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等。起初,也只是隨手翻翻,可真正在閒暇時開啟閱讀,卻又不一樣的感受。對《問題學生診療手冊》這本書,我特別喜歡,因為我們都知道我們學生的生源質量,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如何面對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這都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

從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告訴我們,應該將教師與醫生放在一起聯想。醫生看病的原則首先是“望、聞、問、切”,即要實事求是,再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刨根問底,進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開出藥方治病救人。

王老師的這本書實際上就是這樣在引導我們的教師應該更加專業一些,不是簡單的一刀切,或是僅憑經驗來處理問題。誠然經驗對教師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經驗引來的思維定勢,逐漸懶惰的思維方法有時卻有致命的危險,或者說對於教師個人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人們都說“人心隔肚皮”,很少有人能夠對每一個人都能洞察心機,再加上可能出現的代溝,國中生當中的一些想法簡直可以用匪夷所思來形容,看似簡單幼稚的問題在他們眼中卻顯得至關重要,反而需要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教育是什麼?是考試?是成績?是升學?這些教育手段漸漸成了目的,凌駕於教育之上,而教師本身也就成為了一種謀生的手段,教育過程甚至成為一種追名逐利的捷徑,試問有多少老師能夠真心去教每一個學生?在這種“目的”的引導下,問題生就真成問題了,很多本不該劃為問題生的也變成問題生了,也許原因很簡單,就因為他的學習成績上不去。這應該是每個教育者都不願看到的。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我們的學生呢?這本書除了告訴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多問幾個為什麼以外,就是要我們關心學生的需求。現在有太多的學生被家長當做白板從而複製或打印出自己想要的模板了,學生也是人,是人就有需求,白板僅僅是家長看來的白板,實際上經過學校及社會的影響,學生這塊板上並不是隨意能刻畫的來的。比如書中分析學生去網咖的原因時就很透徹,說到底就是學生把自己在家在學校以及和同學朋友間未能發洩的東西。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4

有老師向我推薦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一書,拿到手一下便被其醫學術語化的書名給吸引了。當班主任最頭痛的是什麼?還不是怕那幾個“釘子戶”隔三差五給你捅婁子,丟面子,扣分數,“幾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嘛!回想自己最近兩年的班主任生活,有那麼幾回,還不是給幾個問題生弄得慘不忍睹、腦汁攪盡。想到這,我毫不猶豫地將這本書帶回家細細閱讀,並暗想:或許等我修煉好了此等醫術之後,對班上的那些調皮的男生或許能找到一些教育的方法吧。

細細品讀之後,瞭解到王老師從學習、紀律、道德三大問題入手,剖析了問題學生的種種表現及對應採取的策略。書中既不是單純地提供案例講解,也不是純粹的理論剖析,而是把所有的問題進行有機分類,然後從問題學生的表現入手,透過問題的現象,引導我們發現問題的本質。這樣讀起來,就好像我們也親身在面對問題學生一樣,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看了王老師的高明策略,也會激發我們思維的火花。

讀完這本凝聚著王老師經驗和心血的經典書籍,我從中收穫一些啟發。如:教育不能沒有愛,教育又不能僅僅依靠愛。曾幾何時,我們的一些專家提出了這樣的口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持這種觀點的專家認為,我們的教育出現問題,主要是由於教師缺乏愛心,沒有用心去感化學生。是呀,正如著名教育家丏尊所說:“教育之沒有愛,正如池塘之沒有水一樣,沒有水不能稱其為池塘,同樣,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我們面對的是祖國的新一代,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他們更是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他們需要老師的愛。我們的老師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給予學生更多的理解和關懷,用愛心喚醒他們懵懂的心靈。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對那些問題學生,僅僅依靠教師的愛就能解決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在面對問題學生的時候,也許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思維的方法,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用愛來遷就學生,“哄”學生。

王老師闡述了自己的十種見解,其中有一點對我觸動很大。即問題學生診療的正確思路四:先問“為什麼”,而不是“怎麼辦”。問題生出了問題,教師的第一反應太重要了,正是這第一反應決定了教師後來行動的方向。王老師主張教師遇到問題生出現問題,第一反應最好象科學家見到不明飛行物的照片一樣,懷著好奇心問道:“這到底是什麼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種反應導向冷靜,導向詢問和研究,最有利於問題的解決,而且對教師心理健康大有好處。校園裡經常有年輕的老師“求救”、“求助”某個問題或某個問題學生的處理辦法。也有的老師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只是感到困惑、震驚,急於知道解決辦法,沒有獨立地思考問題的原因。一個問題的研究應該有三步:怎麼樣——為什麼——怎麼辦。而現實中往往有人連“是什麼”都表述不清、不全,不想問“為什麼”,只望高人指點“怎麼辦”。遺憾的是這樣的高人不曾見。

回想自己在處理班級事務的時候,為了儘快解決問題,大部分時候都是將犯錯誤的學生訓一頓,訓到學生淚流滿面,承認錯誤,我認為這就是我要的結果了,然後就此了事。現在想來,這種做法只能是隔靴搔癢,收效甚微。如果當時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將問題前後分析清楚,將學生的狀況搞清楚,瞭解學生為什麼會這樣做,如何採取有效措施使學生不再犯錯,這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只能像王老師所講,這樣的“教育永遠不會走向科學,只能停留在最一般化的管理階段,而且會越來越行不通”。

我想,教育也應該是一門科學,所以教育出現的問題,我們還是要以科學的態度來解決。而要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得依靠我們教師專業素養的不斷提高,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客觀地處理問題。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5

讀完《問題學生診療手冊》這本書之後,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王曉春老師對學生那種負責的態度,深切的愛以及對教育事業的熱衷。如若不然,我想王曉春老師,不會這麼細節的來區分問題學生,並且在問題學生的診療方面有這麼深刻的見地。舉個例子,比如他對問題學生的定義,在王曉春老師眼中,問題學生是指“品德、學習態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個方面存在較為眼中的問題的學生”,而不是“單純因為智力問題而學習不好的學生”。我讀的比較粗略,大致瀏覽了下全文,發現對待問題學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而是相當複雜且嚴肅的事情。因為你對問題學生的方式和態度,很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你可能會使他更有學習興趣,也可能讓他厭學。這個時候,老師怎麼對待問題學生,就顯得非常關鍵。

一、老師對待問題學生的態度:

在王曉春的老師對問題學生和一般老師的錯誤的分析中,可以發現,一般老師在處理問題學生缺乏一種耐心。在《問題學生教育的常見錯誤思路》這一節中,王老師歸納了十種常見的錯誤思路。在其中,第一條(沒有研究學生的願望,只有“管”學生的衝動)、第二條(不問“為什麼”,只問“怎麼辦”)和第四條(沒有多種假設,只有簡單歸因)都透出老師在對待問題學生方面缺乏耐心。而在問題學生的處理上,需要老師相當多的耐心。當學生有問題出現的時候,老師應該先穩住事態,不要著急做是非判斷和道德歸因,老師需要來觀察研究(行為觀察法與心理測驗法雙管齊下)問題學生,來發現問題學生的問題所在,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行為。然後根據觀察研究來提出假設,去驗證學生的問題真正原因,進而採取合理的方式來糾正學生的問題。最後,根據治療的效果及時的反饋來評估自己的診療並隨時對其修正。

在對問題學生的診療上,王曉春老師的心態和採用的方法都很積極。積極的方式,無疑促進了問題的解決,並能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舉個例子,在“動覺學習者”這類問題學生的診療上,王曉春老師的心態就很積極。王曉春老師並沒有要求這類學生要像正常學生一樣規規矩矩的上課,而是對其進行適當的約束,儘量少影響別人。這樣的處理,就不會對影響學生的學習,但這樣的處理需要老師有相當積極的心態。

在問題學生教育上成功的老師,他們會對問題學生有耐心,理解問題學生,寬容對待問題學生……而,他們會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愛他們的學生。比如說,不是基於對學生的愛,而是一些功利目的,如漲工資之類的話,老師對學生的耐心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說耐心是問題學生教育的態度基礎,那麼愛就是問題學生教育上的不竭動力。

二、老師對待問題學生的細節:

在全書中,可以發現,王曉春老師對學生的問題行為上進行了很詳細的分類。而這種分類,是需要對問題學生的問題行為進行細緻研究,並對問題行為的細節進行把握的。比如說,王老師歸納總結了12種“頂撞老師”型別,這12種類型,是王老師根據“頂撞老師”這一行為的細節,歸納總結出來的。再比如說,王老師提出,老師應該通過觀察學生表情這一細節來區別“臨時頂撞”和“蓄謀頂撞”。臨時的頂撞是突然的憤怒造成的,學生可能漲紅著臉,一副不滿、委屈的樣子,還夾雜一些恐懼(國小生尤其如此),說話甚至會結結巴巴,語無倫次,答非所問,這是一種類似失控的狀態。蓄謀的頂撞則不然,因為學生早有準備,可以看出他的表情相當鎮定。

而在老師和學生的實際接觸中,學生的問題細節通過老師自己的觀察往往是不夠的。老師往往要通過和其他學生甚至其他老師的交流來了解該學生的細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個打架學生的例子,那個義工如果單單通過觀察的話,對於那個打架學生的瞭解肯定是片面的。但他通過和其他學生的交流,掌握了更多細節。進而判斷出,這個學生缺乏了認同感,他渴望被其他孩子接受和關注。這樣的判斷,讓他更準確的做出了處理,併成功解決了問題。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6

一般說來,雖然我是名老師,但是不大願意看教師專業相關的書籍。一來很多“專家”沽名釣譽,空談理論,不懂一線教師的“苦”。二來每個老師碰到的學生都不一樣,時間、地點、事件、人物都不同,很難借用專家們的方法。

但最近忽覺自己的確缺乏理論學習,買了幾本書,關於教學的,德育的,班級管理的,還有這本“問題學生診療”的。這本書是北京王曉春老師的著作,看完,受益匪淺,頓覺自己見識淺薄,看問題太簡單粗暴。倒不是說王老師提供了多好的方法,而是王老師思考問題的方式對我觸動很大。

1、學會研究學生,尤其是對問題生的研究和診療。

什麼是“問題生”?王老師認為,問題生不等於“有問題的學生”,而是指品德、學習態度、行為習慣、心理等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且用常規教育手段不能解決,需要進行個案診療的學生。當然,王老師不主張在定義上過分較真。

通常,在我看來,學生的分類很簡單,一種看成績:成績好,中等和成績差。另一種是看性格:內向(安靜老實默默無聞)和外向(開朗活潑或者吵鬧型)。遇到個別“刺頭”或者“出問題”的學生,來一個解決一個,工作很被動,從未去想過問題學生大概有哪幾種,分別有什麼特點以及有哪些比較好的處理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項。

王曉春老師將問題生主要分成了五大類:

①行為習慣型問題生:“懶”。這一類學生突出表現在行為習慣方面,比如違反班級紀律,沒有禮貌,馬虎,遲到早退,一般沒有品德問題,只是愛惹“麻煩”。教育這類學生,忌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都得改正。只需要抓破壞性最大的還有糾正起來容易見效的毛病。逐一進步,不求立竿見影。

習慣問題根源一般在家庭,我和同行老師們一致認為“問題學生一般問題在家”。所以爭得家長的配合很重要。

②厭學型問題生:“怠”。這類學生品德也沒多大問題,只是不愛學習,一談學習就煩。不喜歡聽課,不寫作業。這類學生不適合用懲罰的辦法,尤其是學習懲罰,比如罰抄,只會讓學生更厭惡學習。關鍵是要找到厭學的原因,背景知識問題還是智力問題,基礎差還是學習型別不適應(比如喜歡交流型學習,不喜歡被動聽講)。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麼鼓勵和給予信心、學習成就感。

③心理型問題生:“怪”。這類學生思維方式“與眾不同”,狂躁,攻擊性或者憂鬱多疑,自殘。這類問題比較難處理,因為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經歷相關,老師工作要慎重,以防守為主,注意溝通方式和對其他同學的提醒教育。避免太過主動而適得其反。

④品德型問題生:“壞”。這類學生不是簡單的“淘氣頑皮”,而是邪氣。打架搶劫,偷竊賭博,不少人屬於“邊緣生”,價值觀有問題,一隻腳已踏入社會,與不良的社會分子有關。這類學生對老師本人的社會經驗和戰鬥能力要求較高,儘量以穩定班級大局為主,穩住學生,不激化矛盾。當然必要時需給予紀律處分,甚至聯合公安等機構。

⑤“好學生”型問題生:“駭”。這類學生可能具有“雙重人格”,“兩面派”或者抗挫能力差,突然受刺激而爆發出來,做出極端行為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好學生關鍵在於不過分捧高他們,讓他們學會接受真實的自我,發現苗頭,預防其崩潰,特別是出事後要讓他們休息一段時間放鬆自己。

以上是王老師的研究分類,不僅僅說內容予人啟發,更重要的是刺激我自己要去學會思考和研究。

2、遇到問題,多種假設,找到真正原因,對症下藥。

舉個例子,老師總會遇到不寫作業,不交作業的學生。那麼通常情況下,老師都會認為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懶,不學,只顧眼前玩樂。而在王老師的書裡,他給我們分析了學生不做作業背後可能隱含的六七種原因。

還有學生頂撞老師,早戀,迷戀網路,不聽課等十幾個專案研究,每個專案(問題)背後都有可能隱藏著n條緣由。教師要做的不是憑主觀意願下判斷,而是去調查分析,從而真正去幫助學生怎麼克服問題或減弱問題嚴重程度。

在我看到一個專案問題背後竟然能分析出十幾條原因時,我的內心是有受到衝擊的。王老師的分析有實際的情感因素,也有科學合理的智力因素分析。這種“琢磨”精神的確值得我去學習。

3、教師是人非神,不對自己定位太高,奢望完美解決問題。

從問題生的分類和嚴重程度來看,有些問題已經不是教師一人之力能夠解決的了,尤其是品德和心理型問題生。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心理很難很難,這個時候,我覺得王老師說的話太對了。教師應該以“穩住大局”,“維持得住”“消極防守”等策略為主,不要對學生甚至於對自己期望值過高,容易造成“失敗感”和“反效果”。

在本書中,另有一段話,我印象很深。大意是:問題生只是教師工作物件的一小部分,我們老師通常都被問題生“牽著鼻子走”,花費大量精力在管理問題學生身上,而沒有真正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教育教學的研究和提升上以及其他大多數學生身上。

說來真心慚愧,我就是這類教師和班主任,總感覺“管理”佔據我太多時間,和問題學生的“較勁”太多,教育教學呢?自身專業素質呢?應該改過來了,把更多時間投入到教學水平的提升和其他學生身上,也許反而能促進班級良好的學習氛圍建設,減少問題生問題吶。

4、為人師,勿計較太多,“事實第一,態度第二”。

在“頂撞老師”這塊專案上,王曉春老師說教師應該堅持“事實第一,態度第二”。不要抓住學生一時氣憤下的不當言語和不禮貌態度不放,而是要重點關注事實,理清事實,就事論事,讓學生“心服口服”。

這話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我也曾生悶氣,覺得“寒心”,就因為學生態度不好。如果說,當我們懷著“研究”的目光看待學生,去思考分析為什麼他們態度不好,背後的事實才是需要我們冷靜去核對的重點,克服了背後的困難,學生才會“心悅誠服”,做錯了才能真誠道歉,態度自然不再是問題了。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7

今天我讀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第一章總論部分:明白了什麼是問題學生?問題學生有哪些型別?各型別問題,學生治療時要注意些什麼?相信這是許多老師都很頭疼的事。

問題生指的是,品德、學習態度、行為習慣、心理等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而且要常規教育手段不能解決其問題,需要進行個案診療的學生。

問題上有哪些型別呢?一行為習慣型問題生。顧名思義,就是行為習慣方面有問題,對班級的紀律有破壞性,學習不認真,總是出各種各樣的小狀況,屢教不改型的。二厭學心理問題生。這種型別的學生就是表現為厭倦學習,除了學習習慣之外,其他方面的行為習慣也還可以,只是死活不學習。三心理性問題生,突出表現在個性方面,言行偏離正軌,常常讓人不可思議。四品德性問題上,這種學生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品德方面,總是冒壞水,讓人感覺及價值觀和人生觀,明顯偏理,他的行為習慣,多數步伐不好,表面上問題不大,多數厭學,學也有學習不錯的。五好學習問題上。這種好學新問題生,各方面表現都很好,但是會出突然出狀況,一出就是大事,他們多數的問題是心理問題。這種問題生很少,但是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也有增加的趨勢,要值得注意。

問你醫生治療時需要注意些什麼呢?凡屬習慣都有穩定性,因為習慣是無數次重複同樣的行為造成的,教師就要特別需要耐心。如今學校的評價體制往往違反教學規律,追求立竿見影的業績逼的教師,急於求成和學生較勁,學生力不從心,結果信心喪失,破罐破摔。所以,學生的教育要大尺度衡量,不要小尺度評估。不要輕易把學生今天的表現和昨天相比,而要把它一週的表現和意向一週相比,一個月的表現和上個月相比,有進步,就有所成功,不怕反覆,反覆可能是常態;不反覆,那是極少的,行為習慣問題生尤其是這樣,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任何習慣都相當於一種影,改變起來是不容易的,孩子因為年齡特徵比較小,所以,更需要很花很長的時間,沒有成功,我們也不要站在對立面去指責他。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8

讀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這本書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夏書系叢書中的一本,作者王曉春也是一名在教育戰線上奮鬥多年的老教師。看了他寫的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非常的真實,沒有多少專業的術語、沒有多少高深的理論,但卻結合每天發生在我們教學中的例項闡述了種種問題學生的行為表現、形成原因和解決方法,讀著讀著我不自覺地似乎看到了班級裡面一些同學的影子,也為曾經的我面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所採取的簡單不科學的對策而感到非常地慚愧。

在中國小,幾乎每個班都有幾個問題學生。他們是“麻煩製造者”,拖班級後腿者。班主任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們身上,然而收效甚微。他們成了教師的“心病”。這是一些需要進行個別教育和特殊指導的學生,對於他們而言,需要老師有更專門的知識,需要會診斷,會治療。可是,多數教師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於是他們往往碰釘子,甚至束手無策。其實,反思一下我們對待這些問題學生的做法當中也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必要的分析。

比如說學生頂撞老師,這種現象也許都會在師生之間發生過,做為教師當然會認為自己的威信和尊嚴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學生的這種無禮簡直是太過分了,這個時候我們也許會在班級大發雷霆,也許會用自己強有力的吼聲從氣勢上去壓倒學生,甚至還為自己暫時的勝利而沾沾自喜。這不是一種民主的作風,學生雖然表面上認錯,但思想上有沒有做通工作還值得教師認真考究。他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而頂撞的呢?是老師冤枉了學生嗎?是老師不公平嗎?是老師提出了學生做不到的任務嗎?是老師諷刺、挖苦學生,傷了學生的自尊學生進行報復?是學生提出不同意見,教師誤以為是頂撞?是學生缺乏教養?還是他想引起老師注意的一種錯誤表現?……我認為,課堂上出現學生頂撞老師的問題時,作為老師更應該在課後冷靜地思考問題出現的原因,並積極主動地和學生溝通了解他頂撞的真正原因,這樣我們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而不是下課之後,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