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目送讀後感800字高中生(精選4篇)

來源:才華庫 1.4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龍應臺目送讀後感800字高中生(精選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800字高中生(精選4篇)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800字高中生(精選4篇)1

讀完了龍應臺的書《目送》,正如封面上的一句話評價:“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難以言盡的時候。”雖然龍應臺用她那枝最犀利的筆描寫人生,但在生死大問面前還是難以盡言。她的文章充滿了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對逝去的人和事物的懷念,以及對生和死的考量。在一篇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母親對兒子長大的失落,女兒對父親去世的悲傷,母女親情的息息牽掛。讀完她的書,我感受到一股淡淡的憂傷,人們在成長中總是會伴隨著各種痛苦和悲傷的情緒,細心體味你會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譬如《目送》這一篇寫了兒子華安在6歲和16歲,分別因為上國小和作交換生而離開時的情景,還有父親開車送作者去大學報到,倒車出巷口離去,和父親去世火化時棺木飄入長廊的回憶。最後用一句話,深刻地寫出了父母和兒女的關係,“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作者悵然無奈的情感流露筆端,通常人們僅僅傷感於離別的情緒,作者卻能看得更加透徹明白,果然是那支最犀利的筆,寫下了深情默默的人生感悟。

又譬如《山路》這一篇講到在耀眼的舞臺燈光下和五萬人的歡呼中,蔡琴深情地演唱著歌曲。人們都熟識她的歌曲,卻並不瞭解她無奈的人生。而在別人盡情歡笑的同時,某位有名望的人也只能一個人靜靜地躺在加護病房裡,獨自承受寂寞和病痛。人生有歡樂也有落寞,有高興也有悲傷,正如作者描寫:“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讀到這裡,我似乎明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為自己人生負責的道理。正如楊絳先生曾經說過: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在《目送》的每一篇文章中,作者總能用一兩件事把深刻的道理講述出來,而我則需要反覆揣摩才能逐步理解作者的深意。即使這樣,每次讀後體會都會更加深刻,似乎又明白了許多道理,好像又多了些許的成長。

感謝龍應臺的《目送》帶給我的成長和啟迪。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800字高中生(精選4篇)2

合上《目送》這本書,眼淚止不住的流下來,想到日漸蒼老的父母在目送我離家時的背影的不捨,想到終有一天我也要看著他們的背影漸漸走遠,最終消失不見。從溫情的開始到殘酷的結束,人生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從不停歇。

我不明白龍應臺是以一種怎樣的心境寫下這七十四篇散文,把歡樂的痛苦的回憶一字一句的剝開。也許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無奈,所以才能夠用如此冷靜而又溫情的文字寫下這些記憶。從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到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前行。每一篇都不僅僅是對親情友情的懷念,更是對自我人生的反思。而這其中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家和親情。

她寫“家”,小時候,我們覺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長大了,有了伴侶,覺得有伴侶的地方就是家;再之後,有了兒女,有兒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之後這些家會怎樣呢。大多數慢慢地就散了,父母會離開,伴侶會離開,兒女也會離開,到最終也只剩下自我一個人去應對人生,獨自應對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時候,那個天真無邪的年紀,最愛的是飯桌上香噴噴的飯菜,每一天早上熱騰騰的牛奶,還有爸爸媽媽溫暖的懷抱;之後長大了,卻越來越想逃離,最愛的變成了哪個明星,哪件衣服,哪個新發型,開始拒絕父母的關心,厭惡他們的嘮叨,把他們拒之千里之外;而此刻十七歲的我背上沉重的揹包,踏上去遠方的列車,開始人生的新旅程。離開了家,離開了那兩棵為我遮風擋雨的大樹,一個人應對生活,最愛的變成了每一天晚上家裡打來的那一通電話,是他們從家鄉寄來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僅有離開了才會想念,那樣溫和的踏實感也僅有家才能給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終將遠走,而他們也終將離開,家就只變成了一個符號,一段記憶,告訴我在這段孤單的旅途中也要堅強的義無反顧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讓我在這本書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我明白了父母的無奈,艱辛,隱忍,付出。以往種。種不理解,種。種埋怨都化為烏有,以往的每一次爭吵,每一次慪氣,都變成了愧疚。他們用他們的青春養育了我,我開始懂得了他們的眼神,開始明白他們每一次的目送。

也許最終的目送難以避免,也許生命的輪迴我們無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請好好珍惜愛你的人。之後也要堅強的應對人生。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800字高中生(精選4篇)3

人都有溫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燒著野火的龍應臺。散淡的文章裡,把濃濃的親情深埋在字裡行間;隨意而寫的閒適中,把臺灣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出來;即便寫的只是家裡的日子,還是在不經意間把一個大家的深刻隱約的顯露。

貌似不著邊際的表述裡,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裡的點滴,然後,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寫親情一般都回難以自持在濃的化不開的情感裡。但是,《目送》不會讓你如此,即便筆者的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己的兒女,但是你也會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滿愛意的孝順中,看到燦爛的人性,把你溫暖的留下含笑的熱淚。書的最後寫到作者的父親埋葬故里,族人把這個從臺灣回來的孩子按照當地風俗榮光下葬。你會為鄉里人們那打不斷的骨肉相連而浩然落淚,那是自豪的淚,交織著民族大義的淚。一句,族人們就像迎接自家裡十幾歲走丟的孩子一樣的,在幾十年後接來了從臺灣回來的骨灰。你不能不為之動容!

合上書的時候,你的思想會在那一場葬禮的轟轟烈烈中升騰,從一個人的愛,到一個家的親,最後闊達到一箇中華民族的分合。你會忍不住想,哪些走丟的優秀華夏兒女,又有多少,又會葬身何處呢?扼腕嘆息裡,桑梓依舊在,青山永不老。

這就是大家的文筆,不著痕跡裡,就寫出了大視野大境界。

有時候,甚至,你都會讀的心不在焉。或許,這是兩岸下筆不同的思維所決定,但是,你的思緒還是會不絕如縷的隨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凶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因,即便是寫生活裡的點滴和瑣碎。你可以從另外的世界裡,看到他們社會裡的風情,也能清晰的對比出我們自己生活裡的各種劣根,甚至你還能看到制度裡的黑洞。不避諱能直言,在溫情的文字裡依然能真實的傳遞批判的力量。

剛猛而深刻犀利的龍女俠,在《目送》裡回到生活的真實煙火,用隨意即興的'日子,淡然的描繪出我們共同的親情。做起了孝順的女兒,回到了碎所裡的母親。做女兒,那般溫潤智慧;做母親,一樣絮叨,一樣在代溝前聳肩表達深廣的無奈。

這就是真實的目送,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裡讀出的感受。

目送,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子女,讓我們共同去經歷,一起去相互目送,一起相互慰藉,在這淺長而又深邃的日子裡,在親情的溫暖中,在這浩茫的人生裡!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800字高中生(精選4篇)4

我讀了龍應臺所寫的《目送》以後,有一些感想,我覺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後一篇《魂歸》跟“目送”有些關係,其餘都很雜亂,幾乎與“目送”沒有關係,所以,大致內容我也概括不出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國小到大學,然後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說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麼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臺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臺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願意回頭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臺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並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臺幫父親清理排洩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在《目送》這本書的第八篇:《母親節》裡,有一段有趣兒的文字,是一些對話,我一邊看,一邊想,貌似我和母親也有過這類的的對話……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後一篇文章《魂歸》,它說了龍應臺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說,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臺和她的母親卻說:“最後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我”和“我”的母親深深地跪下,眼淚決堤。

雖然我看得是“電子書”,有一些重複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複還是無意重複的。但是,這“本”《目送》十分感人。雖然我還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這裡面有些路我可能會走,我希望我以後也有一顆感恩和回報的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