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

來源:才華庫 1.01W

先說2002年夏天的一場舊事。那一年音樂劇《悲慘世界》引進到了中國。當年還在讀書的我從生活費中拿出了100塊,跟朋友一起買了最後一場最後一排的票。在上海大劇院看一場音樂劇,對於當時還是窮學生一個的我,絕對算得上是個有些儀式感的事件。

三個小時之後,觀眾們全都自覺起立鼓掌,完全不是客套的,象徵性的,而是被音樂,被演唱,被思想徹底征服的。掌聲一直持續著,在演員們反覆謝幕之後,仍然一浪高過一浪,長達半小時之久。這對於當時還是純粹女吊絲一個的我,絕對也算得上是個啟蒙性的事件。

別的感受暫且不提,當時有一個念頭最為直接——“這絕對是我這輩子花得最值的一百塊!”

怎麼說呢,除非身臨其境的感受它的魅力,任何企圖描繪它如何震撼的語言都顯得無力。最好你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不然把故事說給你聽也是對牛彈琴,最好你愛音樂,懂英語,不然就算坐在第一排也是暴殄天物。我在這裡好像有點尖酸刻薄了,但是沒辦法,對心頭好,我就是不自覺的有些保護欲。雨果的原著本就被稱為“現實的浪漫主義傑作”,法國音樂家的原創加上英國音樂劇“沙皇”麥肯託西的改編,再由極具天分的音樂劇名伶們演唱出來,就像三星米其林餐廳裡的大廚用最好的原料精心烹飪的招牌大餐,不好吃不太可能吧。

後來,市面上出現了《悲慘世界》十週年紀念演唱會的碟片,立刻蒐羅了過來,視為珍寶。隔段時間都要拿出來給學生們顯擺顯擺。再後來,專門尋到倫敦西區《悲慘世界》演出的.劇院朝拜,拍照,再再後來,得知它從十週年紀念演出又升級到了二十五週年紀念演出。一部連續演出25年的音樂劇,堪稱史上唯一。再再再後來,它終於被翻拍成了電影。這個,我是無論如何也要去看。

從劇場走向大銀幕,對音樂劇《悲慘世界》來說是個跨越。跨越來自於它突破了音樂劇所受到的地理位置,觀眾人數,場景道具的諸多限制,讓全世界的觀眾都能在家門口欣賞這部傑作。而且電影能用更豐富的演繹手法,烘托氣氛,刻畫情感,這都是電影版的《悲慘世界》值得一看的地方。

我也不得不隨大流的誇一誇安妮海瑟薇的表演。沒有自恃美女的做作,大得比例有些失調的眼睛裡,滿是憔悴惶恐,剪短的頭髮茬,凹陷的臉頰,當她唱著“I dreamed a dream”,這個淪落絕望的方汀算是夠力了。休傑克曼的冉阿然,演得不錯,唱得稍欠,當然不能這麼苛刻的拿電影演員跟音樂劇演員比較。較為遺憾的是:羅素克勞出演的的沙威,演得平平,唱得也真的不怎麼樣,特別是《Star》這樣的經典曲目,聲音太啞,氣息無力,可惜啊可惜!導演一定要現場收聲嗎?難道不能幕後配唱嗎?

反正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不喜歡的有人中途退場,有人忍無可忍的冒出一句“就不能好好說句話嗎?”(這都是我在電影院親眼所見);而我同事在松江大學城的電影院看完評價“觀影過程中,鴉雀無聲,我想吃片薯片都怕嘎吱的聲音打攪別人。結束了還有好多人鼓掌誒。” 我只能欣慰的說“到底還是大學城的觀眾素質高啊《悲慘世界》 —— flora。feng —— We love each other”

再好的演出也有結束的時候,就讓電影版的《悲慘世界》作為它暫時的休止符,在觀眾心裡慢慢沉澱;讓經典成為傳奇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