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歷險記讀後感範文

來源:才華庫 1.05W

丁丁,你知道我說的是誰。沒錯,就是那個頭上有一撮永遠上翹的黃頭髮,帶著一條可愛的狗,與一幫朋友浪跡天涯、打抱不平的小英雄。丁丁的職業是一名記者,不過,他似乎不太像個記者,更像是一個偵探。

丁丁歷險記讀後感範文

為什麼丁丁的職業一開始會是記者,卻幹著偵探的活兒?這裡面的故事就得從丁丁之父——埃爾熱先生,一個溫文爾雅,看上去靦腆害羞的紳士說起,他用了47年的時間創作了23冊《丁丁歷險記》,構建出了丁丁的歷險世界。從丁丁誕生起,他就鉚足了勁兒,不停地在全世界闖蕩,非洲、亞洲、美洲、歐洲都曾留下過他的足跡。

丁丁一開始不叫丁丁,身份也不是記者。早在1926年,19歲的埃爾熱就發表了《冒失鬼巡邏隊長託托爾》,被認為是丁丁的前身,奠定了丁丁日後的性格要素——偵探精神。對埃爾熱來說,這是一次熱身。1928年,服完兵役後,埃爾熱受一位教士邀請去《二十世紀報》擔任記者。記者工作幹得一般,但他繪畫的水平倒是引得了同仁的稱讚。為了填充版面,主編鼓勵他用連環畫的形式,弄點有趣的'圖畫故事,至於故事內容,他建議不妨設計一個記者,有顆正直的心,奔走世界各地,明察暗訪,匡扶正義。

沒過多久,1929年,記者丁丁歷險作品出現了。丁丁的出現更像是一篇命題作文,丁丁的記者職業是主編定的,故事基調也是主編建議的,甚至連闖蕩世界這個框架也是主編的提議。如果按照埃爾熱的個人想法,他更願意讓丁丁就在歐洲歷險,而不是跑遍全球。主編可能永遠也想不到,他的這一做法竟然會造就未來龐大的丁丁世界。要是換成別人,也許這就是工作,但在埃爾熱,這激發了他內心世界的傾訴欲,尤其是想象力。現實生活中他想幹卻幹不成的事兒,都可以讓丁丁去幹一遍。

不過,埃爾熱顯然沒有完全按照老闆的想法。老闆說丁丁是一個記者,但埃爾熱沒讓他去寫新聞稿,而是給了他一顆偵探的心,行俠仗義,打抱不平。丁丁系列不排除有取悅兒童讀者的成分,但從埃爾熱的性格來看,與埃爾熱的內心世界有著抹不去的聯絡。埃爾熱很低調,很少接受採訪,也不願意談論自己。他看上去靦腆而又拘謹,像個害怕打碎瓷器的孩子,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樣。埃爾熱對自己非常苛刻,甚至有點失望,為此他還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這與他筆下丁丁的性格完全相反,為什麼?埃爾熱在《丁丁與我》一書中說:丁丁是理想化的我,是我潛意識裡渴望成為的一個英雄。

埃爾熱對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很不滿意,他清醒地意識到在現實生活裡,永遠成為不了像丁丁這樣浪跡天涯的英雄。何況,童子軍的經歷給埃爾熱帶來很大的壓力,加上嚴格而又無趣的童年教育,使得他對童年的態度耐人尋味——憎恨。受宗教的影響,他一直認為自己是有罪的,他對純潔充滿了渴望。與其說丁丁是寫給小朋友看的,不如說是埃爾熱送給自己的禮物。在丁丁世界裡,埃爾熱找到了快樂,也找到了他自己。

二戰期間,埃爾熱在納粹佔領地區繼續出版丁丁作品。埃爾熱對此稱保持中立,既不支援德國,也不支援英國,因為他個人力量微薄,無法讓英國或德國加速取得勝利,他不帶任何感情,保持做一個誠實的人,既不會高喊希特勒萬歲,也不會自願去當黨衛軍。看似中立,但這種態度還是讓世人失望。世人喜歡丁丁,但對埃爾熱頗有微詞,尤其是對他的政治立場。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這一做法,那是因為不瞭解埃爾熱的內心性格。因為他的自卑,覺得自己無足輕重,改變不了什麼,這源於他對純潔的嚮往和渴望——戰爭與他無關。

低調的埃爾熱很少公開談論他的感情和個人生活,就像丁丁沒有家庭、沒有愛情一樣,只有一幫哥們,角色都是單性,脫離了家庭,沒有父母和兄弟姐妹。以至於很多人稱丁丁是同性戀。作者童年受過家庭瘧待,與家人關係疏遠,成年後婚姻生活也曲折多變,離過婚,愛上過上色師,加上因為醫治皮下囊腫卻意外失去了生育能力,沒有後代。這些不幸不自覺地影響著埃爾熱,不如干脆拋開這些親情愛情的牽絆,何況做英雄是要學會放棄的,不可能在外拯救弱小時候還能享受安逸的家庭親情。

對埃爾熱而言,1934年是一個分水嶺。這一年,埃爾熱決定讓丁丁前往中國曆險,但他從未到過中國,對中國的情況知之甚少。傳奇好友張充仁出現了,張充仁充當了埃爾熱的文化導遊,詳細介紹了中國當時的狀況,這不但改變了埃爾熱作為歐洲人的偏見視角,更讓丁丁具備了世界視角,以及歷史事實的精確性。

儘管丁丁玩遍了全世界,但埃爾熱可不是一個旅行家,他去過的地方屈指可數。他曾數度想來中國會見老友張充仁,但限於外交形勢,只到過臺灣,沒能來大陸。一個不喜歡旅行的人,如何保持作品的真實性?從《藍蓮花》開始,他意識到了精確的歷史事實和細節的重要性。後來,他認為創作中應技術指數的精確性同樣重要。為此,他學會收集一切可能用得著的素材和資料,甚至建立了埃爾熱工作室,身邊聚集了一群各具特長的年輕藝術家,專門負責收集和驗證各種資料。埃爾熱與丁丁相互成全,一個名利雙收,一個名滿天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