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秋》讀後感-讀後感-高二

來源:才華庫 5.28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巴金《秋》讀後感-讀後感-高二,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巴金《秋》讀後感-讀後感-高二

巴金贏得世界聲譽的作品是長篇小說《家》、《春》、《秋》,合稱為《激流三部曲》,有人認為這是一部現代的《紅樓夢》。因為小說通過一個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終衰落,說明了歷史的真理:罪惡的封建制度必然崩潰,民主革命必將到來。

讀完一本書,無論如何都有衝動寫一篇讀書心得,那種感覺是很棒的。

《秋》的情節安排明顯比《春》緊湊許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潮迭起。現在想來,《春》更像是一個過渡,花了大筆墨講淑英覺醒到出走的過程。沒想到的是,讀《家》時最喜歡的覺慧,隨著《家》的完結,竟再也沒出現過,當起了隱形人。倒是覺民的個性越來越鮮活,淑華也越來越討人喜歡。

巴金在序中提到自己寫《秋》寫哭了,本打算安排覺新自殺,拆開覺民和琴,讓覺民被捕。但是,溫暖的友情讓他放棄了灰色結局。確實,結局不壞,在覺新給覺慧和淑英的兩封信中平靜又意味深長地結束了。那兩封信又讀得我小小感動。

剛讀罷賣公館分家的高潮,一面嘆惋一個大家庭的沒落一面期待著覺新等兄妹的新生活,作者卻讓故事戛然而止。“親愛的讀者,你們應該想到,生命本身就是不會完的。那些有著豐富的(充實的)生命力的人會活得長久,而且能夠做出許多許多的事情來。”其實關於搬家之後的一些近況,在覺新的信中作出了簡單的交代。讀《秋》正讀得酣暢淋漓之時,卻被作者突如其來的尾聲搞得意猶未盡。這種感覺就像,心情激動精神緊張地看完《秋》,抬頭看看窗外,風輕雲淡,誰曾想到昨日大雨瓢潑。還沉浸在淑華覺民一場場“目無尊長”的抨擊中,讀來大快人心!還無奈著淑貞的跳井、枚表弟的病逝,又想起瑞珏、梅、蕙等一個個年輕生命被封建禮教摧殘致死,真有點憤憤不平。當覺新終於說出“我辦不到”的時候,著實欣慰了下!

現在的我和覺新差不多一個歲數了,我想若是再早些年看《春》《秋》,心情會更激動吧!讀《家》的時候比覺民覺慧小一點,也正好在一個叛逆期,於是當時對覺慧敢於反抗的精神非常欣賞。讀罷《秋》,發現自己真是越來越覺新了……同時也喚醒了曾經那個叛逆、憤世嫉俗,有夢想有實際行動去追求夢想的那個我。雖然現在的我也是帶點叛逆,厭世惡俗的.,卻已不再那麼鋒芒畢露了。至於夢想麼,漸漸淪為幻想了~

一向對美食敏感的我,也留意了《秋》裡面的吃食。涼拌蜇皮,椒麻雞,火腿,皮蛋,粽子,鹽蛋,多角形的小塊點心蒸蒸糕,豬油米花糖,綠豆夾沙餅以及冰粉兒。小說也因為有這些食物的出場顯得更飽滿更細緻更親切。最後覺新在信裡提到搬出老家後,他們“早睡早起。十點鐘開早飯,四點鐘開午飯,另外吃早點消夜,都是在外面去買。”原來他們一日四餐吶。

其實《秋》並不像“秋”這個意象給人感覺陰鬱蕭索。“並沒有一個永久的秋天。秋天過了,春天就會來的。”分家之後的日子雖然清靜,我卻懷念起了覺新他們兄妹幾個在老宅裡嬉笑打鬧的那些美好回憶。

美好的與不美好的,通通隨著老宅的完結,成了永久的記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