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精選12篇)

來源:才華庫 2.88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精選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精選12篇)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

世界變大了,心卻變小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來越完美,卻把心雕刻得越來越粗鄙,把社會變得越來越繁華,而心卻在這種繁華中漸漸落寞。

《挪威的森林》中展現的就是一群人在冷酷的現實社會面前的困惑與苦惱,他們孤獨,寂寞,卻無法排遣,於是便開始把玩孤獨,把玩寂寞,把玩無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佳作之一,他給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個孤獨,腐化,墮落的世界。作家藉此來表達現代人在機械化、科技化的現實社會中生存的悲哀與生存的困惑。

“我真的太寂寞了,非常非常的寂寞……”阿綠總是像一頭黑夜被遺棄在荒漠中的狼向世界發出最沉痛的哀鳴。他們都很寂寞,所以需要被在乎的感覺,而這種在乎不一定是喜歡和愛,在乎只是寂寞中的人急切需要、時刻需要的鎮痛劑,僅此而已。在他們的世界裡,愛情不再是愛情,愛情是被褻瀆被蹂躪的物件,他們只是打著愛情的幌子獲取上的滿足與快感來融化寂寞,腐蝕孤獨。他們只靠啃食那點可憐的低階的肉體的快感在世上苟延殘喘。

像永澤與初美,初美從來不管他多麼濫情,她只需要他在她身邊,陪伴她,哪怕他是一具行屍走肉的軀殼,而她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因為事情到最後只能變好!所以她在腦海中獨自編織美妙的夢想,夢總是美的,而悲哀的是一個人在把夢編織好之後要被現實壓迫得不得不萬念俱灰地親手撕碎自己的夢,然後惡狠狠地告訴自己這永遠只能是夢。明知道在扭曲變形的世界裡,愛情只是一個人寂寞時的玩物,而她卻要冒險。很長時間之後,當初美髮現她與永澤之間的愛情除了肉體上的佔有外,其他的全是一片令人絕望的慘白時,她呆滯的眼神向永澤發出絕望的質問:難道有了我,你還不能滿足?他冷冷地說:“並非不能滿足,在我的心裡面有某種東西渴求那樣做。但我只能活在那種飢渴感之中。這就是我,有什麼法子?”他無法把愛情當愛情,他只有把玩孤獨把玩無奈,他才能活。

而女人天性的善良與軟弱終究決定了她們沒有勇氣與毅力去陪男人玩這種遊戲,所以初美選擇走向死亡,用死來詮釋生的另一種方式。初美選擇了死,永澤選擇了生,人不論是生還是死,都會有一種信仰,一個人之所以死,是因為她(他)相信死比生更好,而一個人之所以選擇生,哪怕是痛不欲絕地生,是因為他(她)相信好死不如賴活著。而對於渡邊君、直子來說,生活的信仰就是那些最低階的肉體性行為所拼湊起來的碎片,他們飢餓的時候啃“寂寞”,獨孤的時候玩“寂寞”。渡邊君一直放不下直子,可在放不下的同時卻又玩弄阿綠,兩個女人便是他的世界。直子在療養院那段時間,他在和阿綠玩“寂寞”的同時又在心裡想像直子回來之後生活會有多麼多麼的美好,而支撐著這些信念的只不過是那些碎片拼湊的庸俗。這,也是愛情嗎?

直子,是因為適應不了這種扭曲的社會,所以她到療養院來,把自己扔進和她一樣需要寧靜與安然的人群裡,而療養院的主治醫生告訴她們:“你們之所以不能在外界生活,是因為你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既然不能改變,你們就應該讓自己有一個適度的心理空間去接受那種扭曲……。”直子,她在努力啊,她想活著,簡單地活著。可事與願違,她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所以她越是強迫越是更糟,後來出現嚴重的幻聽。她沒有片刻的安寧,她崩潰了。在一個寂寞的深夜,她走向了茫茫的森林,用一根寂寞的布帶讓自己告別了世界,一個人孤苦地咀嚼著死亡……是的,對她來說,死亡才是最輕易的割捨。

《挪威的森林》的旋律開始在浩渺的黑夜中哀鳴,久久沒有散去。而當渡邊君知道直子死了之後,他深知,他與直子徹底地永別了。茫然苦楚之時,他想起了阿綠,他撥通了阿綠的電話,阿綠在電話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可最後還是低沉卻平靜的聲音:現在你在哪裡?“我現在在哪裡?”渡邊君自問道,如今他在什麼地方?他猜不著,到底這裡是哪裡?映入他眼簾的只是不知何處去的人蔓,神色匆匆地從他身邊走過去,而他只能站在那個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喚阿綠的名字……也許他已經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裡了,只知道或許從阿綠那裡可以獲得某種讓他排遣寂寞、無奈的鎮痛劑,繼續活下去。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

在我開始寫作之前,《挪威的森林》還被我放在了桌子上。在最開始的時候我想去閱讀它是因為它不可忽視的知名度。名著名作,都是經得起時間的洗禮與檢驗的。我不敢斷定《挪威的森林》是這樣的作品,這個因人而異。之前,從來沒有仔細閱讀過外國的作品,對於村上春樹,這本也是第一本。

《挪威的森林》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它並無生動的情節引人入勝,令你恨不得廢寢忘食地把它看完。並無大段的哲理名言,令你不由得想把它摘錄下來。這是簡單的一篇回憶錄。

如同常見的一段話: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你因為一首歌或路人的一個彷彿熟悉的背影,而想起了曾經的某個人。它活在你的回憶,或許不曾消失,但在被生活推著走的時光裡,你卻有意無意地把它隱藏了。每個人大概都有這樣的經歷吧!那段回憶,曾是那麼銘心刻骨,當時的你以為,那份感覺會一直鮮活不變地伴隨你以後的人生,但它著實經不起歲月的磨蝕。唯有在某一個瞬間,一個類似的場景喚醒了你的記憶。如同,渡邊君在時隔十八個春秋後,因一首《挪威的森林》樂曲而想起了記憶中那些模糊的人兒。

“我想,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並且發覺,關於直子的記憶愈是模糊,我才愈能更深入地理解她。”——渡邊。

回首往事,總有一份新的領悟以及淡然的釋懷。猜不透的,在回憶裡找到了答案。

一開始的三個人:渡邊、木月、直子。木月是絕無僅有的朋友。他是非常孤獨的,三人的相處裡,他談吐自若,非常瀟灑。但除此之外他卻無其他朋友,獨自看書聽音樂。這類人現實生活中還是有許多的,在自我感覺安全的圈子裡才可以肆無忌憚地體驗真正的自由和快樂。除此之外,處處設防,怕受傷。社會關係處理不好,親人關係也處理不好。唯有與直子這個青梅竹馬的女朋友以及渡邊這個談得來的朋友相處時,才是活出自己的靈魂。

是否人死前都會有一段時間迴光返照呢?上一秒還在談笑風生的打檯球,轉眼便自行了斷在自家的車庫裡。沒有留下半句遺言,大概總有他的原因,一個讓他絕望到冰冷的原因。孤獨培養出了抑鬱,抑鬱繁衍出了死亡。木月是個脆弱的人。他反覆遊行於自信與自卑兩個端點。只有在直子面前他才敢真正顯示自己的脆弱。反反覆覆地累了,心裡的痛苦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承受不了了,也許死才是一種解脫。木月死了以後,三人行就變成了兩人行。渡邊和直子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渡邊愛直子,很愛很愛。即使直子因為木月的死受了打擊住進了療養院,他仍然堅持等到她康復後一起生活。

直子對渡邊君說:“希望你能記住我,記住我曾這樣存在過。”或許在直子心裡也安慰自己,去和渡邊在一起。但是她卻遲遲擺脫不了木月已經逝去留在心裡的陰影。在對他不是真愛的基礎上,這樣做對渡邊不公平。直子在死前也迴光返照過。臨死前她選擇和玲子見面,選擇燒燬渡邊寫給她的所有的信以及與他的所有的回憶。大概也是在接受治療時承受了太多太多的折磨。也許她的病根本就治不好。她與木月是與周圍的世界格格不入的兩個人,他們互相依靠互相取暖。渡邊是他們同外部世界連線的鏈條。他們也嘗試過走出自己的世界融入到外部世界,但是卻失敗了。但是直子比木月堅強,她付出的努力要比木月多很多,她不斷地懷疑自己,不斷地糾結得不到解答。她是最痛苦最可憐的人了。

玲子在直子與渡邊之間充當另一連線鏈條。在冰冷的療養院裡,玲子是直子唯一難得的知心朋友,是她的依靠。玲子本身也是歷經坎坷,但她活得很自在,因為她放得下。在面對女學生的抹黑,她選擇了容忍,雖然她的心裡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當承受不了了,她選擇了和丈夫提出了離婚。在直子死了之後,她特意跑去找了渡邊,告訴他珍惜身邊的幸福,成熟起來,與綠子好好經營屬於自己的未來。對於音樂,她是難得的才女。她還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已成為過去的人,你眼前存在的不過是我往日的記憶殘片。我心中最寶貴的東西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壽終正寢。我只是按照過去的記憶坐臥行止”整個人的心的某部分被扼殺了,不復存在了。

綠子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她很活潑調皮,同時也很孝順。從朋友到戀人,她和渡邊一起走過,明明知道渡邊心裡永遠把直子放在第一位,仍不奢望什麼。但在渡邊因想念直子而滿腹心事時,她也會調皮的吃醋:“你總是蜷縮在你自己的世界裡,而我卻一個勁兒‘咚咚’敲門,一個勁兒叫你。於是你稍稍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復原狀。”愛情是何等的捉弄人呀!沒能在更早的時間遇上,成為不了他心中的“至愛”,但是卻一心一意,願他感受得到,願他快樂。祈盼他有一天回過頭來,可以對他說一聲:“我一直都在呢。”

故事中永澤是另一個特殊人物。他與渡邊讀相同的書,都不被外人所解的書,但是他們有共同語言。但是他當然是比不上木月的地位的。永澤是瀟灑而近乎冷酷的人兒了,但他又是幸運到極致的人兒,他的身旁有位不離不棄的女友--初美。明明知道和永澤走到多遠也沒有要結婚的意思,但是初美仍然心甘情願。叫上了渡邊的那頓慶功宴,永澤委婉的表達想讓初美離開他,連渡邊在過後也對初美坦白,希望她離開永澤,找個地道的人過一輩子。最終初美照做了,然而在結婚兩年之後便選擇了自殺。也因為如此,渡邊再也沒有理會過永澤。或許吧,傷害了一位多麼美好的女子,只為了自己的自由,做人自私真是太可怕了,渡邊如此重情義的人,怎麼能忍受呢?

縱觀人的一生,身邊來來往往的人很多,真正一直陪在身邊的能有幾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病態的那一面,有別人無法理解的痛苦。有些人可以視而不見,有些人卻被牢牢困住。小說的開頭回憶直子時,提到一口井,埋在草叢裡,特意找是找不到的。人一旦不小心跌入,就無可避免的要死亡,深的可怕!問題是誰也找不到那口井的具體位置。木月和直子都遇見了那口井了,也許對於他們來說,這也是一種解脫吧!總還會有人撞上的,不可避免的。只剩下太多的無奈太多的遺憾,變成了一陣風吹過。

高中讀後感 | 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 好書推薦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3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所著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講述了主角渡邊糾纏帶情緒不穩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開朗活潑的小綠之間苦悶彷徨,最終展開了自我救贖和成長的旅程。

先談一下村上春樹的這一部作品,這個作品是村上春樹最有名的小說,也是其作品中最容易看和顯示的一部沒有神出鬼沒的迷宮,沒有卡夫卡式的隱喻,沒有匪夷所思的情節,只是用乾淨的語言去講述已逝的青春,講述青春時代的種種經歷,體驗和感觸,講述青春快車的乘客沿途所見的實實在在的'風景。而想去讀這本書是因為在幾年前看過的影片《挪威的森林》,現在已印象模糊,只記得一貫的日系風格安靜、哀傷,於是便想去再讀一遍書本。

隨著閱讀的深入,記憶便像泉水一樣翻湧而來,我總覺得日本的天空都沒灰色的雲霧遮住了有一種陰冷嚴肅的氣氛,好像永遠都沒有晴天。主人公都獨來獨往,沒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別人進不去他也不出來,一直被迷茫和痛苦所包圍,就像書中的那段對白“喜歡孤獨?”“喜歡一個人旅行,喜歡一個人喜歡上課是一個人孤零零單坐?”“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德不孤,必有鄰”孤獨是人生的必修課。

《挪威的森林》貫穿全書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並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書的結構也如作者所說,並不以此終結,這裡有作者的無奈及所有人都會死,也有作者面對生活的勇氣,即有死才有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4

讀完《挪威的森林》,我不覺想起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兩本書在對待愛情與性的觀念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在愛情上,我們會遇到很多人,這種人大體可以分為兩種。用張愛玲的文字是“白玫瑰”與“紅玫瑰”,用村上的語言是“綠子”與“直子”。對於這兩者的闡述,或許與認知、與倫理存在矛盾,但這是人性,我們不該去逃避。怎樣去愛一個人、並且持續長久的愛一個人,確實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村上創造的世界,總是會有兩個,說幽明兩界也好,說陰間陽間也好,說此岸彼岸也好,說現實世界幻想世界也好——總之人物會在兩界之間徘徊,在理性和感性、現實和夢想、陰暗和溫暖、生與死、靜與動之間遊蕩。

弗氏說人有各種本能,歸根結底分為兩類:為生命服務的本能,即生命本能;為死亡服務的本能,即死亡本能。生命本能又分為性本能和愛本能,靈肉合一擁抱生命,死亡本能卻是通向毀滅,迴歸恆定不變的無機物。

渡邊的三個女人中,直子,不能將性和愛統一,雖然以渡邊為拯救自己的橋樑,但是,遊移生死之際的渡邊尚且無法自渡,直子最終選擇了死亡;綠子則是活力四射的生命象徵,對口腹之慾、性慾十分感興趣,雖然經歷無父母友愛的童年,但是一直向著陽光的方向成長,最終,是她拯救了渡邊。至於鋼琴師玲子,卻是他的同志,是他的靈魂伴侶,光暗在彼此相持,讓他從他人身上得到認同。

忘記了是誰說過,青春期,是一場晦暗的風暴。父母、社會給予的種種,隨著年歲的增長,開始艱難的蛻變過程,懷疑一切,重構一切。在這個艱難的階段,外界給予的光明與黑暗、善行或者罪惡會在審視己身的放大鏡下放大,極大的影響生命的走向。

渡邊有幸,認識綠子和直子,可以對比參照,確立自己。雖然讀過此書的很多看官,更喜歡花見花開、車見車載的綠子,但是直子也同樣不可或缺。直子的存在,讓人明白殘缺、晦暗、秀美、嫻靜,是同樣的美好

張愛玲的玫瑰之說講的好——紅玫瑰如綠子,熱烈奔放;白玫瑰如直子,嫻靜素雅。放棄了哪個,哪個就變成心裡隱祕的嚮往。說的範圍更大一點,選擇哪一個人,實際上是選擇哪一個世界。光明還是幽暗,這是渡邊的問題,也是我們每個青年的問題。

最後要說一句。渡邊的名字寫成中文,是通。聯通的通,通道的通。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5

故事對於有過學生生活的人來說,或多或少讓你感到有一些熟悉的味道,當然我也不例外。相對於讀的其他小說,《挪》描述的故事更加貼近地氣,彷彿就發生在你的身邊,共鳴感十分的強烈。像《百年孤獨》中描述的還是拉美情景,其中很多故事只發生在作者想象裡,真實世界怕不會是真的,總給我一種“很飄”的感覺。

在看這本書前,記憶中自己應該是看過“挪威的森林”這部電影的。為什麼說應該是呢?因為電影中情節只能記得個大概,十分模糊不清,也不知道自己只是看了海報還是真的電影也看了。我向來也不深究,也許將來某天自己就悟了呢,說不定。

也是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知道還有首歌也叫“挪威的森林”,村上在寫書時就已經很喜歡這首歌,這書名也是可以了。看完書後,我決定把電影再看一遍(或是),把歌也找到聽一下(或是),讓內心去感受一下那時那刻。有時候刻意的去模擬一些場景,確實是能讓自己更好的理解它。小說閱讀起來十分流暢舒坦,故事很豐富充盈同時有很質樸無華,沒有那些浮誇的跌宕起伏,顯得真誠。書中很多情節描述多少有點色情成份,但給人的感覺卻又那麼的自然,不得不給作者點個贊。

有一定閱歷再來讀是最好,能更加深入理解故事的內涵。但細想想,如果能更早的就讀過這本書,說不定學生生活會更加精彩,但也不一定,搞不好更加糟糕。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6

讀完了挪威的森林,心情很複雜閱讀,這本書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並且很不認真。

作為20xx年我讀完的第一本書,我對其的感情很複雜,一方面這是她在我生日時送的書之一,另一方面這本書的內容我很觸動。

這本書我讀來很真實,我想真正的青春就是這樣的了。也許有些人不是,但大部分人一定是。

慾望,沉淪,性愛,焦慮,折磨,純情。

書中的渡邊君在我看來如果隱去他的經歷,只看他的才華和人品,無論是誰,都會迷上他這樣的好品質。理所當然的,也會認為他一定是個好人。

實際上,人是複雜的,書本上的好人壞人只存在書本上。我們每個人必然是有好有壞的。

木月選擇自殺,直子選擇死亡,玲子離開了阿美寮,渡邊選擇綠子。就像知乎上說的,他們也許都在自我救贖吧。

但我懷疑我有對號入座的嫌疑了,起碼由經歷來看,我很想做出對號入座的行為。這本書很深奧,我現在還不能理解全部,我始終認為經歷過後我才能理解。

想了想,沒什麼可寫的。村上先生的文筆很好,值得學習。我也希望我能守住本心度過自己的青春,我相信我也意識到了,人是很複雜的。人性經不起試探,但人心又出奇的脆弱。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7

就在昨日,讀完了《挪威的森林》,書買了很久很久,久到記不清是什麼時候買的。

這是一部自傳或者說是戀愛小說?我不知道,也分不清。我膚淺的認為這是本不折不扣的“小黃書”。當然,這只是玩笑話

看到結尾處:突然明白,這麼多天的陪伴到這裡就結束了,不論是你和玲子或是我和你們,都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再見面的。

一開始抱著隨便讀讀的想法,最後卻被吸引。

對於文中的我,村上說很多人認為那就是他,他自己否認,但多少會有些影子。但是誰又知道呢?

放在當下,他一定是個公認的渣男,濫情又極其不負責任。但在書中,我願意承認他是個好人。

他好幸福啊,有朋友,同那麼多女人睡覺,還一面在學校學習。我始終無法看清他的真心,遊走在兩個女人之間,直子於他而言是內心深處那個渴望卻得不到的人,而綠子卻是給他生活帶來希望的人。

最後,大家好像都沒有收穫愛情。

說實話我講不清從這本書中領悟了什麼,愛情、友情、死亡還是關於xing,不知是我愚笨還是我太年輕?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8

早在高中時期就已拜讀過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書,品讀一番。每讀一次,內心都感到現實世界如此地虛無縹緲,恍然如夢。

主人公總是一副與外人無交集的狀態,少有的朋友也是死亡、失蹤、不滿,兩位摯友皆以死亡告終,主人公卻依舊平靜生活,雖然內心難受,卻以平淡對人生,在孤獨與面對中體驗生活。

“把過去的東西全都處理掉,也好獲得新生。”過去已是過去,未來尚需憧憬。我們坐在現實的長椅上,唯有望向那時光的盡頭,又怎有時間回望以往,正如你所說“不翻頁,生活如何繼續?”只要不被頁面的灰塵迷溼了眼,我們依舊前行。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鄙懦夫作的勾當。”自己無需同情,無能就是無能,失敗就是失敗,沒什麼好說的,沒什麼好推脫的,自己不夠格那就用努力去彌補,沒啥大不了,拼搏自佳,我們不要做懦夫,人當頂天立地,存於宇宙。

“努力,指得是主動而有目的的活動,我們要明確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如何獲得,主動去營造機會,並且要有針對性,這樣的努力方能不白費,但要做到光而不耀。人,成功要更加虛心,不能耀眼,老子言: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要對等的”不對等的關係都是不健康的,只能是短暫的,只會讓低微的人對處於關係優者產生厭惡。沒有人能永遠守護另一個人因為那是不平等的,可惜直到畢業前我們才領悟,不過至少還不算太遲,對等才能健康。

“朋友也是要記住的,在記憶被沖淡以前,我們需要永銘記。”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9

從我讀《挪威森林》到今天寫讀後感已經很久了,我已經忘了書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寫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記得大致的情節。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又專門抽出時間將金龜樂隊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聽了數遍。記得渡邊君就是在機場聽到《挪威的森林》這支曲並回憶起他年輕時的經歷的。

人都有一種懷舊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時候。一個人經歷了許多人事的變遷,心態上應該是比較平和的,而最讓人難忘的恰恰是年輕時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會令我們想起當年喜歡過的男孩(女孩)的模樣,一幅相同的場景也會讓我們記起當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樣一個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處總是銘記著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小說中的開頭並沒有詳細的交代渡邊現在的生活情況,僅僅因為那感傷的曲調令他想起了往事。對於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問題歸成了3點:

1、小說中絕大部分內容寫的是渡邊上高中的事情。一個高中生的憂鬱和孤獨卻用性的方式來緩解,我不認為是件好事。我認為生理的宣洩只能緩解暫時的困惑,卻不能徹底擺脫掉抑鬱,反而會養成依賴。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來減輕疼痛一般,並不能從根本上來解決。記得當年歌德寫《少年維特之煩惱》之後,有很多的年輕人向維特學習選擇自殺。看來文學的導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麼我們的文學評論者在極力抬高這部作品的價值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它有可能會引起的負面效果?

2、渡邊是不是好學生當然沒有固定的評價標準,但是一個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門去讀書的學生心思卻不放在學習上,那他還不如直接告訴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費他們的血汗錢了。所以從這點來看渡邊的苦悶極不成熟,完全是一種青春期綜合症了。

3、有人認為:當一個人對現實社會感到恐懼而無法逃避的時候只有選擇死亡。直是這樣做的。當然渡邊不是這樣做的,他選擇出去流浪一個月,這是逃避。可後來又回來了,這卻不是逃避。這也正是我們大都數人的生活經歷。

其實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一個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來看渡邊,反之亦然。人與人完全默契與溝通簡直如同天方夜譚。我們應該怎樣去評價一部文學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無缺呢?我認為人性的完美就在於它的真實:優點,缺點;健全,殘缺;理智,感性;清醒,糊塗;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渡邊。因為年輕,所以憂愁。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況我不瞭解,但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的苦悶與孤獨一定與大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為,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時代與時代間的代溝吧!

對《挪威森林》一書我沒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觀點,就如同你不能強求我接受你們的觀點一樣,知人論世或者論世知人同樣重要,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不可能脫離社會獨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與行為必然受到時代的影響,那麼渡邊的失落與頹廢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與合理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直以來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那就是:到底是誰讓這本小說浮出水面並如陽光下的水晶一般璀璨著?如果說真是村上自己的實力的話,我想很多文學好者應該知道很多的大師們他們的作品一開始是無人問津的,比如畢加索,卡夫卡,司湯達,等等,因為某個知名的評論家發現了這些金並使之袒露與塵土之外,然後眾人發現了這塊金。看來伯樂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我們知道一部文學作品的傳世,作者、讀者、評論缺一不可。如果說作家的文字如鷹的話,那麼讀者與評論者就是鷹的兩翼,只有三者夠強勁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所以我們的評論家在評價《挪威的森林》的話是否全面,這是一個問題,至少我沒有看到有關這本書的不好的評價,可能是我見識短淺吧,但是我願意看到更多的人就此發表意見。你喜歡而我不喜歡,你不能因此指責我淺薄,各抒己見百花齊放才會滿園春色。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0

一向聽人說起《挪威的森林》,但遺憾的是一向借不到,最近只好下了狠心買了本。

以前是灕江版的,得二十多塊錢,這對我來說算貴了。畢竟是買一本小說看看,似乎沒必要花這麼多錢的。進入2001年後,不想該書版權由上譯買走了,定價便宜了,譯者也作了修改,並且裝幀也十分不錯。最終打了八折以十五元的價格,我最終買下了《挪》書的上譯版。還沒有看書,我就有種感覺--很值!

該書花了五、六天時間看完的(咱是學生得上課、自習啦等等)。總體覺得是不錯,不僅僅村上寫得不錯,譯者林少華也譯得不錯,寫的序更是不錯!很唯美,很清新,很自我。而譯者說村上小說最大的特點是:把玩孤獨,把玩無奈!因為,人,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可是,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於是,與其勉強經過與任教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莫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小說是主人公渡邊的回憶,回憶自我年輕時代讀大學時發生的事情。而時下,我們都在讀大學,跟主人公很相似。但我很羨慕渡邊的自我、瀟灑、隨意。他生活中不會出現父母的影子,周圍沒有認識的人,唯有的是一個死去的朋友的戀人、一個住在同一幢宿舍樓的哥們,一個一齊上過選修科的女孩子。就這樣簡單的生活,簡單的日子,卻讓我向往。每週空閒時間打工以維持日常生活費用;抽空去各地走走,算是旅遊;週日與死去的朋友的戀人軋馬路,等等。

我很喜歡旅遊,可是口袋裡沒有錢。想找份工作,沒有說的過去的。何況中國地大物博,四處走的地方是多,可範圍太大,並且沒有日本新幹線之類便捷的交通網路。而最根本的是,沒有渡邊的心境,一個人遊歷,是需要勇氣與決心的,也需要與眾不一樣的心境。我想我沒有,所以只能徒自嘆息。

看完書後的一個明顯的印象是,日本人性觀念的開放。以至於有人偏激地認為,村上是個性變態。我倒沒有這種看法,同為男人,同為青春期的男人,試問誰沒有那種想法或行為?除非你不是男人,或者自身有問題。

以前也耳聞過大和民族的這一有別於儒家思想的顯著特點,算是明治維新時期西化的產物了。可是看完本書後,算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或許國內像這種純文學中,涉及性的文字不多或未可知。可是,想想時下,青年人中的同居熱,甚至在高校中也毫不遜色,也就不會覺得有什麼驚訝的。本人單身,活了一大把,還沒有經歷過純粹意義上的戀愛,更不用說同居了。由於本人如此,交遊圈也可想而知,所以對同居現象一無所知。只是愛好讀報,還明白高校中不少學校內安放了自動售安全套的機子。

永澤是代表一類“沒心沒肺”的人,他的一套關於人生的理論以及自我所謂的成為“紳士”的行為規範帶有太多讓人觸之心涼如冰的冷色,不消說是親身歷練,只是多注目一眼也會讓你迅即染上某種病症--剛強者一杯溫水即能恢復如初,柔弱者則久久地囿於其中不能自拔。我不願應對這本書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邊兩人所構建起來的讓人憂鬱的關聯讓我決絕地認為這個世界所給我們的指引著實黯淡無光,死亡倒不失為一種精神釋放的絕佳去處;二是永澤這個太“硬”又帶點灰色調“炫”了一點的主角,委實讓我閱之如梗在喉,雖然他的話有時對人性的嘲諷往往一語中的--“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之事,而是自我應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筆觸去緬懷六十年代的動盪,無聊,壓抑,彷徨,消沉,以及對感情的無望,時空的更迭便生出高於事件本身的幻象。在二十世紀的時空對於我們來說還只是將來時時,人們總想著到了二十一世紀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可世紀的鐘聲敲過以後,人們失望地發現,身旁只是多了幾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消失殆盡,但有期望總是好的,生活總是不斷地在給你機會。

一則笑話雲:一對窮人夫婦,一日得到神仙幫忙,可滿足他們三個願望。飢餓的農夫立即說要是有根香腸吃就好了,話音剛落,香腸出現了。他的妻子見他就這麼浪費了一個願望,都快氣瘋了,遂詛咒他,讓這根香腸長到他鼻子上去。她的願望也實現了。故事的結局也就是第三個願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該死的香腸。這個笑話在我看來是如此殘忍:你有機會實現自我的願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這個機會。閒下來的時候我問自我:如果給我三個機會,我的願望是什麼?第一個念頭是我要健康要歡樂,遠離失意。細想一下,卻發現這些願望受亦舒張愛玲小說影響太多以致過於苛求:我此刻並非不健康,一口氣可打四個小時網球;也不乏歡樂的時刻;沒有失意的襯托,我的得意和歡樂豈不乏味?

《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1

讀完《挪威的森林》已經是好幾天前的事情了。

考完研後,我狠狠的玩了快一個月,不知道是考研期間天性實在壓抑太久,還是什麼別的原因,我發現我似乎已經失去了專注的能力,深深的陷入了一個不知名的泥潭,每天活的恍恍惚惚,也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又好像什麼都不需要幹。

《挪威的森林》是我近來讀完的第一本書,一直想寫些什麼,卻又無從下手,這本書就這樣在微信讀書的書架上待了好幾天,這種沒有完成的焦灼使我根本無法閱讀其他書籍。於是我決計非得寫些什麼不可。

寫什麼都行。

村上雖然名聲在外,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文字,還是在兩年前的一節選修課上。

那是名為“貫通日本”的選修課,一個清秀的男生在臺上做一個發表,主題就是村上春樹,他截取了《挪威的森林》裡的一段話:

“春天的原野裡,你一個人正走著,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麼對你說“你好,小姐,和我一塊兒打滾好嗎?”接著,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著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天。”

我那是看到這段話的時候,並沒有感受到特別美,可是那個男生提到它的時候,眼睛裡卻分明在發著光,這使我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

我最近的狀態,如果朋友問起,我只能回答“很迷茫”或者“百無聊賴”,可是村上卻可以說出“若問自己現在所做何事,將來意欲何為,我都如墜霧中”。可不就是“如墜霧中”嘛,我卻形容不來。

還有說到累,我頂多說一句“累成狗了”“累癱了”,可是村上卻說“只是現在我有點累,就像淋過一場大雨的猴子似的”,多麼形象啊!我簡直愛死了村上的比喻。

有些時候,我覺得我是有些像渡邊的,尤其是渡邊君說自己“幹什麼都可以”“怎樣都好”的時候。綠子曾經形容過渡邊“你總是蜷縮在你自己的世界裡,而我卻一個勁的咚咚敲門,一個勁兒叫你。於是你悄悄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復原狀。”永澤說渡邊總是有個地方保持清醒,並且有一種飢渴感。

這些地方,我都和渡邊很像。

有一次渡邊君和綠子見面,渡邊說“噢。”綠子問“噢”到底是什麼意思,渡邊說“也不是非是什麼不可,一種回答方式罷了。”這時候我簡直醍醐灌頂,想想自己經常說“嗯”,然後被別人追問它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後,我總算知道該怎麼回答了——“也不是非是什麼不可,一種回答方式罷了。”這本就是我的意思,只是我無法表達罷了(忽然想起直子)。

直子聽《挪威的森林》的時候,曾說“也不知為什麼,我總是覺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個人孤單單的,裡面又冷,又黑,又沒有一個人來救我。”這段話真的讓我很動容,反覆看了好多遍。

日本文學有一種特有的基調,我雖然無法形容,卻總是可以感同身受。有些東西講的很亂,很露骨,但想想,似乎也很有道理。

還有一個星期就過年了,我也該從泥沼裡爬出來,為了某些似是而非的東西。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2

夏日午後,站在舊式的衚衕中透過交錯的電線杆,望著並不太藍的天空,兩旁的行人似乎是在穿梭,但卻聽不到糟雜的聲音,就連呼吸的聲音也不能感受到,我只是在享受這種靜,心靈的靜,真想投入於靜中不再回來,這實在是很享受呀。初讀村上春樹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體驗,又似乎是個旁觀者。

挪威的森林貫穿全書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書的結構也如作者所說,並不以死為終結,這裡有作者的無奈即每個人都會死,也有作者面對生活的勇氣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兩次死,很相似的兩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後直子和渡邊的關係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話說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個相似之處是,木月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不是他最愛的直子而是渡邊,這似乎應該是木月把直子託賦給了渡邊,直子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也不是渡邊而是玲子,同理應理解為直子把渡邊暫時託賦給了玲子。

書中所描寫的幾個主要人物都是醒著的,但由是他們價值觀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以他們的生活本身是有著巨大差異的。

渡邊本書的男主角,一個實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讓人難以留下印象。他對學校這個小社會內部虛假、骯髒也是很厭惡的,但他卻也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點逆來順受的意思,因為他很清楚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就是渡邊的無奈了。不過這傢伙扞的也就是這種逆來順受了,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響他的生活軌跡,雖然他也並不知道自己想去哪裡或將要去哪裡。不過渡邊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尋找一種既不傷害直子,又不傷害綠子的方式,但這種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個人正義都大行其道,每個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話,必然導致混亂”,在直子死後渡邊想通過旅行來找回自己但卻失敗了。直到渡邊見到玲子,玲子說“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此時應該說渡邊解到了相對於已經失去的更應該珍惜眼前存在的,應該停止對生者的傷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