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

來源:才華庫 1.93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1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讓日本籠罩在黑暗下,原本明亮的天空頓時變成灰白,人們的臉上滿是恐懼的神情,生命之聲——《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恍然之間,似乎世界失去了色彩。此時此景,讓我想起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書中一句:"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話時常在我的腦海裡回味很久很久,意味深長!

真正讀這本書是在國中時,年紀太幼的我無法懂得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僅此一次,如此之寶貴。20歲的我剛上大學和渡邊一樣寄宿學校,他所經歷的青春年華,不敢說是和自己如出一轍,但卻感同身受。渡邊的際遇很好,除了生病住在療養院的直子對他好,還有那活潑開朗的綠子陪伴著。一個人最開心的莫過於有個紅顏知己,在開心、落寞時寸步不離的陪伴。而渡邊對於她倆來說不僅是知己,還是媒介——一個和外邊世界相連的介質。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2

昨晚把挪威的森林看完了,本來昨晚就想寫點什麼,卻一直沒有點開部落格,或許真的理不清自己的Feel,日本這麼一個自殺率非常高的民族(不是非常清楚,至少此書就是一個這種狀態),在一直以來都是有一個灌輸生命最珍貴的信念,開始對生命有一了另外一種認識。說實話,我不能理解木月之死,初美之死,貌似又有點理解直子之死(還是說潛意識裡面覺得對於她的精神狀態,死或許是一種解脫,或者亦如渡邊君所說,她是要回到木月那裡去的)。對於日本性如此的開放,以前也是聽說,可是透過這本書,覺得卻是好Open,有點適應不了呀,最不能理解的是,渡邊和玲子。那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和一種怎樣的必然呢?理不清,發現很多東西都是我理不清的。

看著渡邊君在經歷過那些事情後,對人生對價值觀的思考,對自己一個21歲了,是已經成熟了,應該有必要承擔一些必然要承擔的責任,永澤對他說的不要太同情自己。突然對成長有了更深的模糊的理解了,我是這麼認為的。人總是要成長的,某些東西是沒法逃避的總是要面對的,對於某些責任也是要勇於承擔的。那十七歲的青蔥歲月也總是要逝去的。這種蛻變,這種成長或許很痛。可是都是必經階段不是嗎?

就如玲子所說,由衷的希望渡邊幸福,渡邊和綠子能夠幸福,因為幸福真的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兩個寂寞的人就這麼相互溫暖著。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3

初讀村上春樹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體驗,又似乎是個旁觀者。

挪威的森林貫穿全書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書的結構也如作者所說,並不以死為終結,這裡有作者的無奈即每個人都會死,也有作者面對生活的勇氣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兩次死,很相似的兩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後直子和渡邊的關係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話說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個相似之處是,木月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不是他最愛的直子而是渡邊,這似乎應該是木月把直子託賦給了渡邊,直子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也不是渡邊而是玲子,同理應理解為直子把渡邊暫時託賦給了玲子。

書中所描寫的幾個主要人物都是醒著的,但由是他們價值觀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以他們的生活本身是有著巨大差異的。

渡邊本書的男主角,一個實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讓人難以留下印象。他對學校這個小社會內部虛假、骯髒也是很厭惡的,但他卻也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點逆來順受的意思,因為他很清楚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就是渡邊的無奈了。不過這傢伙最強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4

用了將近八個小時粗略讀完這本書,帶著一種愧疚的心情——因為最近面臨一場極其重要的考試。我本應該專心複習。可就像渡邊徹說《了不起的蓋茨》那樣,“信手翻開一頁,讀上一段,一次都沒讓我失望過,沒有一頁使人興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傑作!”

幾年前看過影片《挪威的森林》,印象模糊。只記得一貫的日系風格,安靜,哀傷。隨著閱讀的深入,記憶便像泉水一樣疊湧而來。想起了秋風徐徐,渡邊和直子在沒有邊際的原野漫步的畫面。我特別喜歡看完一本書,然後再看由書拍攝的而成的影片,或者是先看完影片再把原著看一遍。比如,看過文字版的《致青春》後,就會看電影版的,或者是先看了電影版的《情書》,然後迫不及待的閱讀文字版的。明白嗎?就是這個意思。

在書中,木月永遠留在了17歲,直子永遠留在了20歲。文字裡充斥著自殺,迷茫,孤獨,無奈,以及性。我總覺得,日本的天空都被灰色的雲霧遮住了,有一種陰冷,嚴肅的氣氛,好像永遠都沒有晴天。主人公都獨來獨往,沒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別人進不去,他也不出來。

這是孤獨,不是孤單。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5

早在高中時期就已拜讀過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書,品讀一番。每讀一次,內心都感到現實世界如此地虛無縹緲,恍然如夢。

主人公總是一副與外人無交集的狀態,少有的朋友也是死亡、失蹤、不滿,兩位摯友皆以死亡告終,主人公卻依舊平靜生活,雖然內心難受,卻以平淡對人生,在孤獨與面對中體驗生活。

“把過去的東西全都處理掉,也好獲得新生。”過去已是過去,未來尚需憧憬。我們坐在現實的長椅上,唯有望向那時光的盡頭,又怎有時間回望以往,正如你所說“不翻頁,生活如何繼續?”只要不被頁面的灰塵迷溼了眼,我們依舊前行。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鄙懦夫作的勾當。”自己無需同情,無能就是無能,失敗就是失敗,沒什麼好說的,沒什麼好推脫的,自己不夠格那就用努力去彌補,沒啥大不了,拼搏自佳,我們不要做懦夫,人當頂天立地,存於宇宙。

“努力,指得是主動而有目的的活動,我們要明確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如何獲得,主動去營造機會,並且要有針對性,這樣的努力方能不白費,但要做到光而不耀。人,成功要更加虛心,不能耀眼,老子言: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要對等的”不對等的關係都是不健康的,只能是短暫的,只會讓低微的人對處於關係優者產生厭惡。沒有人能永遠守護另一個人因為那是不平等的,可惜直到畢業前我們才領悟,不過至少還不算太遲,對等才能健康。

“朋友也是要記住的,在記憶被沖淡以前,我們需要永銘記。”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6

一直聽說這本書很出名,就想看看村上是怎樣表達人生的。感覺基調比《人間失格》還抑鬱,大概是因為這裡面摻雜的人生多一些,死的也多一些喜歡永澤清透的人生觀,但愛情觀是無法苟同,因此真是可惜了初美這樣美好的女子。愛得純真沒有錯,也該灑脫一點,除了愛人生該有更多美好的追求。直子迷失在過去的森林裡,面對無法改變的事情就應該改變自己的態度,若能像玲子那樣走出過去的陰影和那麼愛她的渡邊在一起,她真的很幸福。綠子是最通透的人了吧,愛就勇敢,不愛就拉到,純真且實在的人生,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了。渡邊是最迷茫的人了吧,連自己想要什麼都分不清,拿不起也放不下,或者說是都想要?所以老在直子和綠子之間徘徊,因此迷失了自己。

此外就最難接受的就是裡面的愛情觀,大概是文化差異吧。渡邊那麼愛直子但又能和任何人來一炮,連直子的好朋友玲子也不例外,還是在剛一起給直子辦完葬禮的情況下可以說讓我瞠目結舌用現代的觀點來看,永澤就只能用渣來形容了,綠子有點男朋友還沒分也能和渡邊曖昧。玲子呢,不知道怎麼總結渡邊不僅小她19歲,還是愛著她好朋友直子的……

我還是最喜歡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7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的代表作品。所以,整部小說當中其實也是充斥著日本小說當中典型的死亡色彩以及悲情部分。

通讀整篇作品,整個的情感其實就是壓抑的。對於讀者來說,這樣的情感壓抑也是讓自己的閱讀充滿著很大的難度。

但是,如果能夠將整本作品很好地讀完的話,你就會發現,其實在整本的小說當中,主要的還是一種愛情的偉大以及無私。

在人生的尋覓當中,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徘徊,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同時,對待愛情也是如此。那個讓我們痴迷的人是否真的就這樣值得我們為他生、為他死呢?

每一個在愛情當中受盡了罪的人都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他們最不想要的就是別人的同情。因為沒有人會願意承認自己就是愛情當中的弱者。

很多人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世界上總是有著那麼多的人會為所謂的愛情獻出自己的生命。其實,只要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其實這不是對於某個人的痴迷,而是對於愛情的一種自己堅持的忠誠。

所以說,每一個願意為自己的愛情獻出生命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因為他們對於愛情有著最為難得的忠誠。

對於愛情的忠誠,不是說要成為愛情的奴隸,而是成為愛情的至交。所以說,在愛情當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時又是不平等的。

因為每一個人在愛情當中的定位是不同的,所以對於愛情的要求也是不盡相同的。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什麼絕對的事情,有的只是一種絕對的態度。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8

沿著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文字,我走進了那片孤寂的森林。直到合上這本書,我依然覺得那種心靈的與世隔絕或者說格格不入像揮之不去的霧靄在我的周圍氤氳不散。

書中有兩個世界,渡邊徹整日裡遊離其中的,身邊走著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的世界,聽著嘈雜的聲音,做著不知所終的事情。真實的世界在作者的描述中荒誕可笑,光怪陸離,那些身邊的人或者慘然終老,或者用什麼方式結束這個世界的旅行,匆匆離他而去,留給他的是不能癒合的傷口。於是他也會用一種畸形的方式尋找溫暖,填補渴望的人生。

還有一個世界,一個精神病人的療養所,在作者的筆下被描述出來,而在我看來,這個叫“阿美寮”的地方更像一個世外桃源,沒有汙濁,沒有喧囂,沒有謊言,甚至不會為人創造孤獨的滋生地,醫生和病人融為一體,整個地方竟成了一塊兒淨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9

《挪威的森林》已經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會讓自己有種淡淡的感傷。我很喜歡村上春樹的文字裡透露的那種淡淡地感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看到了,“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即有死才有者生,這裡並不以死為終結。雖然我們無奈的是每個人都會死,但我們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

我以路人的眼光來看渡邊,,所以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渡邊。因為年輕,所以憂愁。他對學校這個小社會內部虛假、骯髒也是很厭惡的,但他卻也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點逆來順受的意思,因為他很清楚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就是渡邊的無奈了。他一直在尋找,對於他自己,對於直子或者綠子,他的苦悶與孤獨,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所以我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為。直到最後,渡邊才知道了相對於已經失去的,更應該珍惜眼前存在的,應該停止對生者的傷害,珍惜眼前人。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10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直子的死使我明白:無論諳熟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之人的死所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忍,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然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的軟弱無力。”

以上這段話是主人公渡邊在經歷木月、直子雙雙死去後,領悟一些哲理後的一種悲慟的心情。這段話其實也給了我很大的心靈的震撼,我十分偏愛這段話。哪怕渡邊能夠面對直子死去的現實,然而他卻逃脫不了失去心愛女人的精神折磨。於是,他會說:“我明白‘死並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生之中’的哲理,但我仍是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顯得那樣軟弱無力。”看吧,這是一段多麼令人心疼的內心獨白,而我,而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11

看完《挪威的森林》,心情一直很壓抑,弄不明白為什麼書中有這麼多人選擇用那樣殘忍的方式親手了結自己的生命,他們該是有多絕望,才會拋下拋下朋友、拋下愛人、拋下這個豐富紛擾的世界。但是書中對這些人物內心的活動描寫的少之又少,我想弄明白卻又不得而知。“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是書中比較經典的一句話,也是在生與死的問題上解析的比較透徹的一句話,從我們出生開始,我們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就像出生是人的必經階段一樣,死也是。

一部這麼出名受這麼多人追捧的書,除了它的文筆不錯外,我沒發現它好在哪裡,也許是我的閱歷不夠,體會不到他們的那種在絕望中掙扎、淪陷、自我拋棄和救贖的心路歷程,但是對於書中這些人物的生活方式和處事方式我實在不敢恭維。愛情本來是該專一和純潔的,男主渡邊對自己的私生活卻有些放縱。一邊說深愛直子,一邊又在外亂來,原因是孤單,需要找人發洩自己的生理需求。處於同樣狀況的`還有永澤和初美,而直子和初美竟然還不在乎,我實在不明白到底愛到什麼程度才能允許另一半在外面隨便找女人。這本書到底出名在什麼地方呢,是這些扭曲了的人生觀和愛情觀嗎,是小說人物的悲慘生活和結局嗎,是作者優秀的文筆嗎,還是某些我無法理解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 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裡,總會在那裡。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木月、直子和初美他們迷失於自己的森林,渡邊在綠子的幫助下找到了走出森林的路了嗎?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12

最近兩天,看了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感覺還不錯。

摘錄:

1、沒有人喜歡孤獨,只是不願失望;

2、做自己該做的,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

3、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

4、我不喜歡被任何東西牽制住;

5、死不是生的對等,而是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

6、我們活著,同時在孕育死亡。

村上春樹的文章就是這麼讓人突兀,而且充溢著古典和浪漫,幽雅和恬靜。

“周圍走過的人無不直盯盯地看著我們,但我已不在顧忌,我們是在活著,我們必須考慮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也許痛會讓人不能自己,當新的事物出現,你不該為過去感傷,應該去面對新的生活。人生,不能一味沉浸在瀕臨絕望的海洋中,應該試著去發現,事實上你想象得到的那個遠比現實來得糟糕。死的價值正是提醒我們衝破思想的囚籠,邁向幸福的動力。畢竟就像文章主人公說的,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領悟到某種哲學。

完美不是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行駛的船,而是暴風雨過後灑在甲板上眩目的陽光,完美不是來自由我們對它的執著追求,而是源於勇於面對磨難的堅強的心。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13

對於一個從國中開始就被灌輸“學好數理化,走別天下都不怕”的理科生來生說,讀小說,讀名著有什麼用?以前的認知就侷限在讀小說故事的層次,對於中外名著也僅限於課本上的節選。前兩天看了一片文章,對小說的作用做了一些解釋:

作者引用作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不知此書,也不知其人)的話“每個讀者能夠讀到的,其實只是已經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開始闡述,換句話說,如果你內心沒有相關的感受,即使讀到了,你也沒啥感覺。最後作者把小說的作用歸納為兩點:

一是小說就像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我們發現那些自己發現不了的東西,比如恨什麼、愛什麼,通過痴迷的小說,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自己。

二是有些感受,我們自己心裡早就有,但是模模糊糊,一直不能精確地表達出來,但好的小說作品,它甚至比我們還要了解我們自己,它能做出精準和有創造力的表達。

至於是不是這樣,我需要在以後的閱讀中,慢慢體會。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14

幾乎全程揪著心、對愛情帶著疑問、對校園時光充滿緬懷之情地第二次閱讀這本小說。

十年前看挪威的森林,純粹理解為是愛情小說,第一次感受日本作家的文字,第一次領略這種堪稱悽美的愛情故事,同時也可以感受荷爾蒙的刺激,所以整體感受偏向於“很吸引我”,很欣賞村上關於愛關於死關於性關於生命的論點。

而現在,揪心、疑問和緬懷,這三種感受在心頭佔據主導地位。揪心,已然瞭解人物性格,已然瞭解人物命運,已然瞭解人物關係,這種種交織起來構成的對愛情對生死對孤獨的演繹,不得不讓我揪心難受。疑問,渡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知道直子想要什麼嗎?渡邊知道什麼叫喜歡什麼叫愛嗎?綠子為什麼會喜歡渡邊呢?渡邊會一直會單身下去嗎?當然,還有很多疑問,這些疑問其實在知乎上我可以找到一些幫助。緬懷,更準確的說成是祭奠會比較好,卻滿懷悲壯的意味。因為大學時光的愛情,於自己,像是經歷了一場失敗的冒險。

我想,第一次閱讀這本書的我會給這本書五星的評價,因為年輕。而這一次,我只能理性地給出四星,因為年長。至於以後可能發生的第三次或更多次閱讀後的評分,我不知道,但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年老。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模板15

是本好書。好在哪裡卻說不清楚,只不過記得讀時帶來的震撼。與一般網路小說不同,名著的作者們最不缺的就是格局,那以小見大,跳脫於生活內外的哲理,是引起共鳴的基礎。

比如,這本書大概講的是渡邊與一群人的故事吧,而這群人可以從某個維度上劃分為三類,一種將渡邊扯向生活的邊緣,比如木月和直子;一種盡力讓渡邊重回生活的軌道,比如小林綠子;而最後一種,則是主人公在這世界兩級徘徊的“引渡人”——玲子。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前兩種人,但第三種引渡人卻是可遇不可求的。這是幸或是不幸,誰都無法定義。至少我沒有遇到過這種人。

讓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玲子了,她曾在渡邊迷茫負罪之時一度開導他,眾多震撼人心的話語,我聽了就如同啟發我自己一般。比如,她曾告訴渡邊愛上兩個人並不是什麼罪過,就像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裡盪舟於美麗的湖面,我們會既覺得藍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嬌 ——二者同一道理。

不過,雖然沒有遇到玲子這樣的人,但還是希望能早些聽到那句“不要用不自然來磨損自己的青春”。也許,這才是我讀完本書又久久不能釋懷的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