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後感1000字

來源:才華庫 2.39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讀後感1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讀後感1000字

《大學》讀後感1000字1

最近,我讀了北 師大博士李明軍所著的《你在為誰學習》這本書。

此書不僅格式給人以新鮮感,內容也別具匠心。書的開篇主要談了學習、讀書,後來話題涉及到各個方面,鍛鍊身體、心理健康、早戀、網路、理財等等。但談得最多的是學習和生活心態。這些真切的話語使我受益匪淺。

讀完這本書,我更進一步理解了為自己學習的含義。

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每個人必須經歷。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人都感到學習太苦太累,哭天喊地地抱怨著,好像是給別人學習。既然是為自己學習,我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再苦再累也必須堅持下去。作為學生,除了老師的期望,家長的關心和成績的好壞,我們是否真正想過我們為誰學習?是否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學習是我們學生的天職。什麼是天職?用趙本山的話說就是“必須的”。既然是為了自己學習,那應該怎麼學呢?是讓老師管著、家長壓著學嗎?這樣的學習是被動的學習,是“要我學”,而被動的學習和“要我學”肯定是痛苦的。為自己學習必須是主動的,是“我要學”,只有主動的學習和“我要學”,才會減輕學習的苦累感,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為自己確立人生的高度,為了達到這個高度,持續地努力,就像高樓大廈也是由一塊塊磚頭慢慢累積起來的,在人生高度的階梯上奮力地攀爬。在不斷努力的過程中培養自己學習的興趣,體會知識帶給我們的充實感、豐富感、進步感,逐漸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老師常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家長也常嘮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如果被動地學習,只為應付家長和老師,那學習何談快樂?學習究竟為了誰?仔細思考後,為自己是最正確的回答。生活中,任何東西都會被偷走。但你對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過程是永遠不會被偷走的。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我們會感到學習是很苦的,是很累的,又是枯燥乏味的,所以總愛把學習放一邊,特別是在大學這個象牙塔裡,沒有父母、老師的束縛,沒有什麼考試的壓力,還有許多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等,讓我們離學習越來越遠了。但這畢竟是為了自己的未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吃苦,哪有將來的幸福人生!學習是要付出汗水的!要始終保持一顆永遠進取的心,在學習上永存一種拼勁兒,主動學習,不要怕吃苦,永遠記住一句話,為自己的未來是學習的動力,為自己學習應該是快樂的。這就是為自己學習的真正含義。只要想通這一點,你就是學習上的成功者。不要為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找藉口,學習是伴隨我們一生的。只要憑藉自己的不斷努力,持之以恆。任何人都能創造出學習的奇蹟!

好好學習,為自己學習。

《大學》讀後感1000字2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捲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象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是在國小時學過的高爾基作品《海燕》中的一句話。一直就喜歡豪邁、澎湃的文字,這篇文章中形象的言語、高昂的氣勢讓我愛不釋手,對高爾基的文字的喜愛也更加深入。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是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貧窮(在沙皇俄國出生),幼年喪父,16歲時為了生計而在社會上到處奔波,當過裝卸工、麵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在飢寒交迫的生活中,高爾基頑強自學,掌握了歐洲古典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人間的苦難,生活的辛酸,磨練了他的鬥志,對社會底層人民痛苦生活的體驗和深切瞭解成為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高爾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經歷使他寫成了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三本著名的書都以主人公阿廖沙為線索,反映高爾基從小到大的艱辛生活。童年的坎坷經歷,母親去世後孤身一人在社會這所大學自謀生計,雖然遭遇了許多挫折與無奈,也在這裡,他學到許多著名大學所學不到的知識開拓了視野,提高了覺悟,終於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

《我的大學》描寫阿廖沙在喀山時期的活動與成長經歷。阿廖沙16歲報著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但理想無法實現,喀山的貧民窟與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阿廖沙無處棲身,與他人共用一張床板。在碼頭、麵包房、雜貨店到處打工。後來,因接觸大、中學生、祕密團體的成員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思想發生變化。阿廖沙閱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直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之下,擺脫了自殺的精神危機。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

在書中,作者把他自己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貫徹了其中。從這個被真實記述下來的教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小市民習氣的深惡痛絕,對自由的熱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嚮往,在生活底層與勞苦大眾的直接接觸,深入社會,接受革命者思想影響和如飢似渴地從書籍中汲取知識養料是他得以成長,從生活底層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條件。

在《我的大學》裡,高爾基用自己的筆觸反映了當時俄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統治的活動,展示了這一時期俄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在高爾基的自傳小說中,我們看到青少年時期的高爾基就已經對俄國的醜惡現實十分憎惡,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

《大學》讀後感1000字3

我們尊敬的武老師在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上,給我們觀看和講述了哈佛大學生的學習。雖然這節課講的不是書本上的知識,但我個人認為這節課的內容更有效,它引起了我們對比中美教育的方式,及深深地體會到我們中國大學教育的鬆散。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哈佛大學的學生學習是很拼命的,對於知識的那種渴望,在半夜2點,整個校園燈火通明。學生不化妝,不穿華服,見到最多的就是學生經常一邊啃麵包一邊忘我的讀書。我想,作為我們中國的大學生,我們不要求說要拼搏到半夜3,4點才叫認真,我們還是要以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來更好有規律的學習,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是要認真努力的學習的,要不怕吃苦,發揚我們先人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

那造成中美大學學生在對待學習時,有如此強烈反差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1、首先,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大學的教育體制問題。中國大學基本上只要你上了大學就能拿畢業證,而哈佛大學實行淘汰機制。每年有百分之20的學生拿不到畢業證,這樣學生就會有壓力感,而且淘汰的20%的學生的考評並不是學期末才完成,每堂課都要記錄發言成績,平均佔到總成績的50%,這就要求學生均勻用力、不能放鬆。

也就是說他們每一節課都要預習做好準備來應對發言。我認為我們大學的教育就是缺少了這一點,完全是靠課堂老師講,學生毫無壓力,自己做自己的事。而且中國的大學期末考試是佔比較大比重的,期末考試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考試前幾周的抱佛腳,記老師透露的題目來死記硬背,這樣基本上就能過了,很多人有了這種僥倖的心理,對於課程就有了放鬆戒備,都是處於一種被動學習狀態。

2、其次,比較重要的是學生的無目的,沒有方向的學習。大學了,很多剛入大學的學生都會有一種迷茫的狀態,就是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該怎樣做,沒有明確的目標。在高中,大家都有明確的目標——考大學。考上大學,進入大學以後呢,沒有人告訴你怎樣做。加上我們的大學課少,外面的誘惑又抵不住,漸漸的就遠離了學習,遠離了作為學生你最該做的事。

3、社會的工作崗位還是看重學歷。雖說現在學歷貶值了,但是不得不承認,學歷還是很重要的,它作為一個過門檻,所以很多有一定能力,但學歷不夠的還是會被拒之門外。很多人在進入大學後,都放鬆了,在他們看來,有了學歷基本也就行了,他們也會掌握那些需要的技能。但是卻沒有那種對於學習的渴望。

作為當代中國的大學生,我們應該要有那種吃苦耐勞,對於知識真理的追求。我們還很年輕,應該在這樣的花樣年華中去拼搏,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

《大學》讀後感1000字4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著深刻教育意義和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是高爾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寶貴財富。小說以其現實主義寫實風格和熱情勇敢的生活態度征服了全世界無數讀者的心。它問世之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鼓舞著無數渴望光明和知識的年輕人勇敢前進。作品敘述了少年的“我”懷著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後,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他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那裡學到了在有圍牆的大學裡學不到的知識,經過痛苦的思想探索,終於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我的大學》至今仍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激勵了幾代人從高爾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氣和信念。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讀了《我的大學》這部文學作品後,我深有感觸。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主人公青年時代的生活及命運,而且還向我們展現了世紀之交廣闊的時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長曆程。

基出身貧寒,有著不幸的童年。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受盡了欺凌與虐待。就是在這悲慘而又艱苦的生活中,高爾基仍如生命力頑強的小草,艱難的生長並且綻放。我多麼渴望像高爾基那樣,做一棵“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啊!多麼渴望像他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同高爾基相比,我真是羞愧萬分。平時在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我就難以面對,甚至會半途而廢。

主人公那種強烈的讀書慾望以及頑強的學習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書,卻讓它們閒著,難道是“書非借不能讀?”不,自以為知識已經很豐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說“學無止境”嗎?難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長?不,當我讀完這本書後,才真正明白:“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才真正體會到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

過程不是像白楊一樣由時間直直地拉離地面,也不像瀑布一樣清清爽爽地徑奔幽深的潭底。如果說人的思維是草,那麼,成長就是這株草的幼芽在時間與空間裡蜿蜒招展的結晶。成長在短時期內真的不具有有機性和完整性,儘管理想是牽引成長的一條線,它存在,但不清晰,甚至遼遠而迷茫,有好多閃光的片段散落在這條線之外。只有當回首時,在得與失、喜與憂的反覆回味中,我們才會真真切切地聽到自己拔節的聲響,彷彿一條繩子自然而然地拉直。

這部書是1923年完成的,此時作者已55歲。對於一個投身革命且年過半百的人,用筆真切地再現少年時代的生活,他筆下流出的全是記憶的精華,含著倔強而又謙誠率真充滿智慧的氣度。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心總被某種東西激盪著,思維的火花一次比一次閃亮,我不能抑制自己,我要留住這些火花——這些成長的箴言。《我的大學》——我的大學!在上大學之初接觸了這部書,然後能再大學的實際生活裡反覆地體會其中的意味。

《大學》讀後感1000字5

《大學》是儒家經典《禮記》中的,是中國古代傳統學術的代表著作。四書到手月餘,僅僅是閱讀了一遍《大學》,雖然不盡理解,卻也能從中感悟到一些人生和教育的道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的核心是修身,修身是一個人立足的根本,只有人不斷地修為自己,使自己成長,才能承擔起責任,才能進一步“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的境界有三,一是“識事物”,二是“明事理”,三是“興事業”。“識事物”就是要正確判斷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是群居動物,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與外界打交道,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人友善相處,是極為重要的。作為一名271教育的教師,尤其是271教育人中的首導,我們要處理好與學生、與其他導師、與家長的關係,要學會與人溝通,尤其是與學生進行溝通,只有進行有效的溝通,我們才能更好地瞭解學生,更好地引導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明事理”就是要明白自然事物發展的規律,要尊重自然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要順其自然,不能太強求。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知道每個孩子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優點,也都有自己的缺點。我們不能像公立學校的老師一樣用考試的分數來要求和衡量每一個孩子,我們要像趙校長說的那樣“幫助松樹成為更好的松樹、幫助柳樹成為更好的柳樹”,而不是一概而論,輕易否定我們的孩子,打擊我們的孩子。

“興事業”就是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和實現自己理想的抱負,而不是說我們在事業上要取得多大的成就。人生在世,總要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找一些事來充實自己、證明自己,讓自己活得有意義。作為一名271的教師,我們要像趙校長說的那樣,意識到自己是在做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意識到我們是在為祖國培養未來,是在為中國偉大復興事業培養適應時代發展潮流的人。我們的事業應該就是幫助每一個孩子發現自己,成就自己,讓每一個孩子能更好地朝著他應該有的方向發展,為承接祖國未來的發展擔當起責任。

《大學》裡面還講人要以身作則,要感恩,要勤學。以身作則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卻寥寥無幾,人們總是對別人要求很高,卻經常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我們在與人交往過程中,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是如此,比如我們要求學生穿校服,我們自己也要每天穿工裝,如果我們自己給自己找藉口,非要打破規矩,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去要求學生,即便使用老師的所謂的權威去壓制學生,又有幾個孩子會真心的信服我們呢?

總的來說,讀完《大學》,我學到的道理是首先要充實自己,即“修身”,要以身作則,懂得感恩;做人做事要有原則,要會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最後,誠心是做人的根本。儒家學說這種極致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窮其一生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的。

《大學》讀後感1000字6

什麼樣的人是有修養的人?謙虛的?低調的?善良的?溫柔的?是的,這都是個人修養的表現。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出自《禮記·大學》,原句是:“古之慾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要管理好家庭,有益於國家,美德彰顯於天下,那你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

怎樣才能提高個人修養呢?

其實還有後半句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欲修身,首先要格物。格的意思是窮盡,物其實就是事物的道理。宋代的程朱理學對格物的解釋就是——追溯萬物的本源,也是磨練自己心理意志的一個方法。也就是說,通過學習研究萬事萬物的規律,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試想一個對世間萬物一無所知的人,又何談修養。脫離萬物脫離知識談修養,就好似無根之水無本之木,再如何精彩也都是空中樓閣,也只能是泛泛而談。我們有時看到一個人,你會感覺她有氣質,一看就是很有修養,是的,有修養的人總是很有氣質,這氣質從何而來,必然是多年的學習、通身的學識積澱而成的。這便是修身的第一要義,儒家堅持了幾千年的“格物致知”。

其次,便是要“慎獨”。何為“慎獨”?基本句意可以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向平時一樣”,但這是第一層級,往上,指任何時候自己的內心都要像有個天理在審視自己的樣子,也就是不管有沒有人,更深入強調是內心的“誠”。誠就是“無自欺”,時時刻刻面對真實的自己,這個點其實非常難,我們日常潛意識的規避是很嚴重的。所以到了宋明理學時期,很多理學家,為了達到“誠”的境界,就有了“敬”和“靜”的功夫。敬不再是指尊敬其他人,而是自己尊敬自己內心的天理良知,保持讓天理良知時刻審視和審判自己;而靜則是認為只有在心靜的情況下,才能最好地審視自己,這個心靜,不簡單是停下來,而是指內心冥靈,一種“誠明”的境界。

格物致知+慎獨,再提高個人修養之路上缺一不可。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便是這個道理。只知格物致知,而不“誠”,做不到“敬”與“靜”,很容易走進死衚衕,鑽進牛角尖,甚至走上彎路,可以說“慎獨”是“格物致知”掌舵人。而一味崇尚“慎獨”,忽略“格物致知”,便會像前面說的,思而不學則殆,殆即有害,更別說提高個人修養了。

讓我們銘記格物致知與慎獨,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成為一個自己滿意的人!

《大學》讀後感1000字7

黑石城火人節,是闖入視線裡的第一個故事。

“被烈火吞噬掉的木人,那燃燒的自己,是被權威統治、被主流束縛的自己,那重生的,是嶄新的自己,它破繭綻放,從此不再受禁錮。”

那一瞬間,透過文字,似乎看到了那些火光。

這是一個共享、大愛的城市,也是一個短暫的城市,只存在8天,沒有貨幣基礎、摒棄市場規範、沒有金錢往來,完全靠愛支撐的“禮品贈予社會”。

很神奇的地方,像是一個烏托邦。

其實,書裡的故事,在讀過許多的環遊日記後,沒有太多的意外。但這一次,卻讓我覺得有些親切,像是透過書本遇見了那個一直想要成為的自己。腦中閃過一句話,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一個人做著你最想做的事情,活成了你最想要的樣子。

這本書與以往的旅行日記有著不一樣的切入點,寫的有些隨性,不是按照旅行路線,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記錄自己發生的故事,似乎就是,有吸引我到達的,想要去做的,就去到了那個國家,那座城市。

因為喜歡古典樂,就去了奧地利維也納。

因為想成為志願者,就去了非洲肯亞,做義工、支教。

因為想要看世界上最美麗的風景,

在撒哈拉,在菲律賓、在尼泊爾、在盧克索、在印度、在緬甸。

出發、遇見;由心而動。是啊,我呢,可不可以更加努力一點,像她一樣,不,是努力去做我自己,大膽勇敢的做我想要做的事情。

“就讓我和世界戀愛吧!”是書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其實我一直都不曾害怕死亡,反而擔心無趣的活著。我不在乎生命的長度,在乎我能抵達到的深度與廣度。

剛畢業的半年,我說我的內心如同荒原一般,寸草不生,很絕望的活著。可是,現在,也許自然的力量太強大,內心充滿了很多渴望,有我很多想要去到的地方。一直和自己說,死很容易,但學會如何更好的活著,如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一項不小的挑戰,也許是我們生而為人所接受的挑戰吧。

看過、讀過、聽過那麼激動人心、跌宕起伏的故事,那麼多彩絢爛的生活,又怎敢輕言放棄呢。這些就像是我的水分和陽光,再貧瘠的土壤,也能重新煥發生機。

想要去日本學習設計、看奧運會;

想要去英國品味邱園的一年四季;

想要去丹麥、去挪威、去瑞士、瑞典、芬蘭,看設計展,看極光;

想要去非洲,去撒哈拉,去支教、做志願者;

也想要去紐西蘭、去澳大利亞,圓一些曾經陪我度過的青蔥時光裡的夢。

如同書中作者所言,世界是她念過的另一所大學,這個大學裡只有一個專業,即探索自我、深入自我,及如何更快樂的在世間生活。音樂、藝術、海洋、星空、投資、公益、宗教與社會學等,無論是知識還是技術,只要有心,什麼課程都可以選得到。

奉上最後一句,印度哲人奧修所言:如果你全然的生活,你就不會害怕任何東西,恐懼屬於未活過的生活。

《大學》讀後感1000字8

如果理想被玷汙了,不要悲傷,不要彷徨,鑑定的信念會射穿理想,照耀到人們的心田。追逐理想吧,追逐金色的希望。每一次張開翅膀去飛翔難免會有千難萬險。但只要有理想在前方鼓掌,未來就充滿希望。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線,失去了理想,只好停止前進。在我們心中,都有一個如花般美好的理想,它隨著我們的成長,也在一點點的成長,期待著自己有一天也開出最絢麗的花朵。

那麼什麼是理想呢?理想就是人們對未來美好的、合理的期盼,是人們希望達到的人生目標和所最求的奮鬥前景,也就是說,理想沒有大小之分,沒有高低貴賤之別,也沒有平凡偉大之說,只要樹立了未來發展的目標,不一定非要成為什麼家,通過我們的努力就可以實現它,這就是理想。即使你的理想是成為一名最棒的農民,這也是你偉大的理想。

而我們樹立了理想就要努力的去拼搏、去奮鬥,努力的實現。記得有人這樣說過:“理想的代名詞是跌倒、挫折、希望與成功”!而在追逐理想的過程中,我們恰恰需要失敗、挫折賜給我們勇往直前的動力。如果理想被玷汙了,不要悲傷,不要彷徨,堅定的信念會射穿理想,照耀到人們的心田。追逐理想吧,追逐金色的希望。每一次張開翅膀去飛翔難免會有千難萬險。但只要有理想在前方鼓掌,未來就充滿希望。理想,早就在我的心中埋下,並在慢慢生根、發芽,即將給我接受失敗的挑戰和迎接曙光的機會。

人們有了理想就一定會有我們要追尋的藍天。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難免不會遇到挫折。不過我們要把挫折看作見到彩虹之前的一場暴風雨一樣平常。相信自己,在這世界上,一定會有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學好一身本領,不然理想對我們永遠是可望不可即的。

不要輕易拋棄理想,放棄有時比堅持容易得多。我們常常需要成千上萬個理由來堅持我們的理想,但是卻可以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理由放棄了最初的理想。在放棄者眼裡,堅持並實現理想的道路總是佈滿了荊棘的。可是也有許多堅持者在前進和努力,儘管會讓他們傷痕累累。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放棄者在害怕失敗放棄努力的同時,也拒接了曙光。所以,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貴在堅持!

理想從來不拋棄苦心追求它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我們會沐浴在理想的光輝中。沒有毫無荊棘的小路或大道,但有一把信念鑄成的鐵斧;沒有永遠的晴天;但有一把由信念撐開的傘;沒有毫無光明的夜晚,但有一盞由我們理想燃起的希望之火。

追求理想的我們要持信念之斧,撐希望之傘,把希望之燈,去勇敢的戰勝路上的一切困難。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讓我們一起尋找那天理想的藍天吧!

《大學》讀後感1000字9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冰心

當我讀完《我的苦難,我的大學》這本書時,我深深地舒了口氣,淚水再次溢滿眼眶,悄然滑落,這已不知是第幾次因趙美萍的遭遇觸動內心那根小小心絃。我不知該如何講述趙美萍傳奇的人生經歷,也許腦海中突然浮現出的那首冰心的小詩,最適合不過了吧。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這是一本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勵志之書,是一本挑戰苦難人生的紀實佳作,講述了作者對命運的頑強抗爭,最後夢想成真的故事。

巴爾扎克曾經說過“不幸,是天才的晉升階梯,信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的無底深淵。”風雨過後,眼前會是鷗翔魚遊的天水一色;走出荊棘,前面就是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登上山頂,腳下便是積翠如雲的空濛山色。人生要盡力的度過每一關,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輕言放棄。作者趙美萍做到了,她不僅沒放棄,而且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身。出身卑微、家境貧窮、年幼喪父,這些沒能阻礙他的茁壯成長。砸石頭、服務員、服裝流水線女工,這些沒能壓垮她的頑強意志。她一步步的前進,懷著“一定要出人頭地的”堅定信念,終於在大上海走出了屬於自己的地盤。處在那樣困難的環境,我們很難想象作者趙美萍是以怎樣的毅力,怎樣的執著,怎樣的堅強面對所處的困境。作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我們,遇到一丁點困難,又是抱怨,又是哭訴,當我們真的面對這種困境時,又會以怎樣的姿態面對?是放棄?是逃避?是頹廢?還是匆匆了結自己的生命。因此,這就是趙美萍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頑強不屈。

“經歷是一筆財富,苦難是一座金礦!”,我敬佩她的頑強拼搏的意志,永不服輸的性格,最敬佩的是她那好學求知的精神。在艱苦的打工生涯中,她沒有放棄求知的慾望,沒有放棄她的摯愛—讀書。打工生涯艱辛忙碌,但她仍擠出時間讀書考證,生活環境艱難困苦,但她仍執筆耕耘理想種子。作為當代大學生,有衣食無憂的生活環境,有傳道授業的老師陪伴,有書香四溢的寶庫——圖書館,有優美舒心的校園,有激動人心的各種競賽,這麼多的良好條件,本應看到的是積極向上的面孔,不斷進取的學生,如飢似渴的閱讀。然而,現在到處都是低頭族,電子書已經代替了紙質書。手機通訊已經代替了面對面交流,人們開始浮躁,不再靜下心來認真做事。其實,當你迷失自己時,想想正在辛苦勞作的父母,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想想身邊所提供得良好環境,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學習呢?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演算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修辭使人善辯。”既然閱讀有那麼多好處,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圖書館是個寶藏,其中珍品等待我們去發現。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好好把握現在,利用種種有利條件,去創造屬於我們的輝煌明天!

《大學》讀後感1000字10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裡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裡,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裡,被甜水泡著,被金燦燦的錢堆著……我們是多麼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麼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著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裡,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埃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為了以後,為了將來,為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大學》讀後感1000字11

這篇作文是前蘇聯俄羅斯作家高爾基所寫的。這篇作文寫出了他在大學時是怎樣過的,怎樣活動和成長的。

我讀了這篇作文後覺得,高爾基是一個不怕刻苦的人,他堅持著他的夢想,他不會違揹他的夢想。高爾基走向成熟的另一個老師是書籍。他看到一個人,他非常喜歡看書,書籍使他擴大了視野,豐富了他的思想,向他展現了越來越廣闊的世界,使他爭取美好生活的願望更加強烈,為之奮鬥的決心更加堅定。他叫阿廖沙。

還沒讀完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感覺到了我自己,我也有夢想,可是我還要做些什麼呢?我已經在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往前衝了嗎?為什麼我在心裡覺得,我還做的不夠呢?我讀完了這篇文章後就讓我知道了,怎樣才能讓我的夢想實現。高爾基和阿廖沙都是我的榜樣,我一定要像他們一樣,不斷進取,不斷的勇往直前。向著我的夢想衝吧!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著深刻教育意義和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是高爾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寶貴財富。

小說以其現實主義寫實風格和熱情勇敢的生活態度征服了全世界無數讀者的心。它問世之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鼓舞著無數渴望光明和知識的年輕人勇敢前進。作品敘述了少年的“我”懷著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後,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他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那裡學到了在有圍牆的大學裡學不到的知識,經過痛苦的思想探索,終於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我的大學》至今仍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激勵了幾代人從高爾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氣和信念。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讀了《我的大學》這部文學作品後,我深有感觸。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主人公青年時代的生活及命運,而且還向我們展現了世紀之交廣闊的時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長曆程。

高爾基出身貧寒,有著不幸的童年。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受盡了欺凌與虐待。就是在這悲慘而又艱苦的生活中,高爾基仍如生命力頑強的小草,艱難的生長並且綻放。我多麼渴望像高爾基那樣,做一棵“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啊!多麼渴望像他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同高爾基相比,我真是羞愧萬分。平時在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我就難以面對,甚至會半途而廢。

主人公那種強烈的讀書慾望以及頑強的學習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書,卻讓它們閒著,難道是“書非借不能讀?”不,自以為知識已經很豐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說“學無止境”嗎?難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長?不,當我讀完這本書後,才真正明白:“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才真正體會到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

《大學》讀後感1000字12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組織了對傳統文化《論語》的學習,現在又組織學習了《大學中庸》,通過這兩次學習,使我不僅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我自身的指導意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看完這部分,使我懂得學習和工作都要有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律。這對於在法院工作的我來說非常重要,在開庭之前要認真閱讀每一本案卷,做好開庭前的準備工作,在庭審中抓住庭審過程的爭議焦點,圍繞爭議焦點調查和審理案件,但是實踐中,一般當事人大都缺乏出庭經驗和技巧,在庭審時提不出觀點,抓不住重點,找不到焦點,而是採取平鋪直敘的方法或是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的方法。這就需要法官有安靜和平的心智,神思安穩,思慮周詳問題,以平等寬容的心態注意觀察當事人的心緒,體察當事人的心態,揣摩當事人的心理,以便及時準確地“對症下藥”,找準妥善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及時化解糾葛。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就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案件。

讀《大學》的另一個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所支配,公平裁判,沒有偏私。在具體審判訴訟案件過程中,要客觀、中立,與各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距離,不偏不倚,以事實為根據、法律為準繩,公正地裁判,公平地保護訴訟各方合法的實體權益和訴訟權益。作為糾紛訴訟的終極解決者,必須保持嚴格中立的立場,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過依法確認的事實,根據法律規定的準則和對法理精神正確的理解,公允地確定哪些利益當受排斥,哪些利益應予保護,使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受到同等尊重、獲得同等的法律保護。

讀完《中庸》,令我感觸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類世界最重要的是人與人間的和諧共處”,這雖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但是這種為人處世的方法運用到我們法官的審判案件中就是和諧裁判,調解結案。享有東方經驗美譽的調解制度,就是強調“和”的效果,也是解決糾紛的最佳結案方式。目前較普遍的“大調解”機制的建立,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和為貴”、“息訟止爭”的優良傳統。“和”並不是要回避矛盾,而是要通過分析當事人心理,注重釋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實,講究方式方法,進行細緻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實分析,使當事人勝敗皆服。通過調解,不僅合理解決了矛盾糾紛,防止矛盾糾紛激化影響社會和諧,而且理順了當事人的情緒,緩和、化解了相互之間的對抗與衝突,達到了化干戈為玉帛、重建和諧關係的效果。

《大學》讀後感1000字13

讀到《完美大學必修課》一書時,我已是大學這人生的實驗室的大三學生,讀完後不敢說自己受益匪淺。但是,也正是我處於大三這個大學的學齡,在這大學已經摸爬打滾了兩年了,關於書中所講述的發現自己、贏在起跑線上、一步一個腳印、挑戰自己和天生我才等各方個面,我也可以以大學半程親歷者的身份來作出評論:該書總結的非常詳實而準確,可讀性很強。

同時,它對我本身說還是有相當的教益。儘管我不會把這兩位北大的大學成功歷經和經驗奉為圭臬,但是,對於在大學四年長跑賽已跑了半程的我來說,我也只能更多地從挑戰自己和天生我才兩方面獲益了。不管前兩年的軟體建設如何,無論如何大三這一年我都要不遺餘力的完成硬體建設和自我總結了。其中“尋找本領域做好的導師的指導”的確是非常不錯的建議。就我室友而言,他從大二開始就善於與專業課程講師交流對話,不僅等到講師對他的是盡心盡力幫助,連講師的人際圈他也漸漸涉入。本學期他精心編撰成了一本四十萬字的小說《煙雲人生》,就經過講師介紹向成都某文藝社的王其進老師。雖然沒有能成功出版,但是王編輯給出的意見堪稱獨到,對於初次從事長篇小說寫作的人蔘考價值非常之大。

一個好導師很重要,能很好的使用導師的人際資源更重要。

最後想提一下我在閱讀時和閱讀後書本比較啟發我思考的兩個關鍵點。

一是入黨問題。其中任羽爾舅舅寫給他的信封:一個人入黨,實際上是一種信仰,一種追求。真有那樣的人把入黨當成一種“優越”。不可置否,在現在的大學這種人的確存在,而卻大量存在。這種人實際上是不可能有多大出息的。如果說十年前“那樣的人”只是為了所謂的優越感,那麼現在的高校大學生入黨就不僅僅是愛慕虛榮了。現在形形色色的大學生們普遍申請入黨,且不管他們是否已經對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對黨的認識、加強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和現狀的認識,至少他們申請入黨動機就不太純粹。毫不諱言的說現在高校的大學生入黨不再是一種信仰的選擇和追求,而是把它當作一張可以為就職加分的證書。這應當值得我們去思考。

二是轉專業問題。記得大一下學期,兩個去意已決的好哥們直接轉到經濟學專業去了。他們或多或少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將來不好混。但是這專業也並非乏善可陳,就這幾年來說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也是可圈可點的。就畢業前景而言,甚至有早期轉出來的學姐學長,返回本專業參加研究生考試。不敢定論兩個哥們前景將來如何,就在這裡祝福他們吧。

每個大學每個專業抑或白璧微瑕、不堪完美,但是每個學子依然可以在裡面稱心如意地享受完美的大學學習生活。只要正確地搞好大學規劃,並腳踏實地、持之以恆,在四年之後耕有所獲、學有所成。

《大學》讀後感1000字14

很久沒寫什麼讀後感了,也很少去看書了。昨天朋友推薦我看《我的苦難我的大學》今天看完了。感想甚多,雖然我們並沒有作者那麼多的苦難,但也有一些共同之處,而且她的奮鬥史很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同時也感覺到了我在對於自己工作中一些錯誤的看法。

我們很慶幸自己沒有那樣的經歷,看過的人都會想“我也是經歷那邊,會是怎樣的結果”。但是從文章中得知那些經歷對她以後的成長他堅忍認真的性格是有很大關聯的,所以作者自己說“那段不堪回首的砸石經歷已經成了我生命中的烙印,它時刻提醒著我:不要懈怠,不要停止,不要在寧靜而富足的現實生活面前停滯不前,也不要被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生活煩惱所擊垮。那麼苦難和艱辛的人生我都在少年時便經歷過了,還有什麼能夠摧毀我呢?”。其實這都是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得出的不同的結果。當你經歷過的時候它才會在你生命中變得深刻而有意義,所以我們面對苦難的時候是可以選擇直接面對,直接挑戰的,困苦總會像紙老虎一樣的。讀完這本小說以下幾點是我非常深刻和學習的。

一,工作中,認真、刻苦、敬業的精神;工作後我們不乏有許許多多的抱怨,認為老闆是在吸咱們的“血”認為老闆摳。其實別人之所以創業就是為了掙錢,節省開支,把金錢看的寶貴是每個老闆的天職。而且做老闆是準備賺錢的不是準備虧錢的。工作中我們應該首先想到的是我給公司帶來了多少的效益,給公司做了多少的貢獻。沒付出是不會有回報的。而且要想到做好工作不是為公司,而是為自己。

二,明確自己的方向;自己的夢想在那裡,自己的目標在那裡,以後要成為怎麼樣的人,要做怎麼樣的事這是需要明確好的。不管差距有多大,夢想有多難實現。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要努力的去爭取。

三,做出選擇前需要準備工作;比如你自己要想成為一個作家,那麼你就必須準備,準備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我認可的過程,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時候就盲目的過去,選擇一行之前沒有任何準備有的甚至不瞭解那一行,這樣怎麼會成功呢?首先自己都說服不了的話,更別談說說服那些“聰明人”

四,別安於現狀;有野心,有夢想不是壞事情。人總是要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的。

五,決定要做什麼就大膽去做;只要自己認為是對的,認為自己能做到的,就要堅決一些,也就是說人要有果斷而明智的執行力。

以上幾點第一點是我感受特別深的!同時也感覺是作者成功實現自己夢想的關鍵。

都是大山走出來的孩子,雖然夢想不一樣,但是她行我一定也行,即使旁邊同意的人安於天命了。我們然要與各種苦難搏鬥,戰勝了那是屬於你的財富。沒戰勝那也是屬於你的經驗,唯有放棄你就什麼都沒了。

《大學》讀後感1000字15

我用啦整整一個星期,終於把《飄》看完啦,我看得好認真好認真。看到最後的兩章,我哭啦,痛苦的哭啦,第一次因為小說的情節,然後想到已故的人,已故的事情,自己的過去。

我真的哭啦,哭到整個身體都顫抖啦,我真的傷心啦。小說裡面的情節,與我過去的往事相對應,把我一直隱藏在心裡面的悲傷全部都解出來啦。我好無助。一邊用枕頭壓住自己的頭,一邊用被子把自己裹住。我從來都沒有嘗試過這麼悲傷,也從來沒有哭得那麼顫抖。更加從來沒有哭得這麼大聲。好在家裡的人都不在。我沒有給任何人發現。

這個星期的我已經很不開心啦,但是我選擇啦承受,不敢對任何人說,還要在任何人面前扮得自己好快樂。我不想任何人知道我的心事,我的心情。我害怕寂寞,所以找一大堆人陪,但我不能在告訴他們我的心情。

我害怕深夜的寂靜,所以選擇每晚都用酒精麻醉自己,然自己別胡思亂想,醉啦就可以安靜的睡啦。

《飄》是我看的第一本小說。或許也是我最後的一本啦。因為沒有動力我是不會把時間都放進去的,也是因為她,我才選擇一字不漏的把這本小說給看完的。

瑞德·恩,一個真的很好的男人,無論思嘉怎樣對他,他還是以自己最高的愛情來對待思嘉。因為瑞德愛思嘉,所以常常都會跟思嘉發生爭吵。因為愛著她,他理解她,關心她。所以隨時準備幫助她,因為愛著她,他冒著生命危險都要回去找她,回去救她。因為愛著她,他常常都是因為她而喝醉回來。他選擇自己喝醉,自己難過,也不能把心情發洩在思嘉身上。而瑞德就是以這種心態,這種做法來表達自己。他不能讓思嘉知道他深愛著他。因為往往讓自己心愛的人知道自己深愛著她,她就會想到很多讓他傷心,讓他心痛的事情來刺激他。所以他的愛不能說,只能以自己的心態,自己的做法去承受,去諒解。

而我覺得瑞德真的是一個可憐的男人,他把自己都賠上去啦,還是不能讓思嘉愛他。雖然到最後思嘉是愛上瑞德啦,但此時的瑞德已經老啦,已經累啦,已經沒有能力在去承受再一次的打擊啦。他選擇離開啦。他的離開不是因為他不愛她啦,而是因為他太過愛她啦。他不能在一次承受失去的滋味啦。與其這樣,不如把現在變成他最快樂的回憶。至少以後在回憶起來還是美好的。而不會又是一樁傷心的記憶。

瑞德深愛著她的女兒,邦妮,因為邦妮是他和思嘉的結晶體,而邦妮的存在又是瑞德和思嘉在一齊的證明。而邦妮的失去。這一段愛情也漸漸的失去啦。為什麼瑞德會那麼愛惜邦妮呢?在我沒有看到後面的幾章的時候我已經想到啦,而到啦小說的最後也說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