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嘆》讀後感650字(精選3篇)

來源:才華庫 2.77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千年一嘆》讀後感650字(精選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千年一嘆》讀後感650字(精選3篇)

《千年一嘆》讀後感650字1

《千年一嘆》餘秋雨的一本書,作者很有名氣,就抱著好奇的心態看完了這本書, 這本書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萬公里,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經歷,給我的感覺是苦中帶甜。本書採用遊記的形式,但給人的感覺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日記,在讀書的同時,本書時時給讀者傳遞這樣一些問題,希臘、埃及、約旦、印度等古國都曾經有過輝煌的古文明,從輝煌到勢微,從勢微到衰敗,到沒落,而我們中華文明卻避免了整體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我們讀者對此應持有何種觀點,我們讀者應該如何去面對等等。

看完這本書以後,我深深為自己作為一箇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為中華文明感到驕傲。從作者的這些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創造文明的是人類,毀滅文明的也是人類。其實,甚至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們正在毀滅自己創造的文明,例如,在中東,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們還在互相廝殺。我們在作者遊歷文明古國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毀滅往往伴隨著血腥的戰爭。為了保證人類文明的健康發展,和平是我們需要的,戰爭是我們應該唾棄的。所以我們應該爭取和**對戰爭,這是我們一直持有的觀點。

再讓我傾聽這神州大地的呼聲,讓我觸控這個古國蒼老的靈魂。終有一天,我會佇立在咆哮的黃河旁。任憑飛濺的黃河水沾溼我的衣腳,讓我同這個民族一起流淚,讓我感受奔流不息歷史長河。歷史與山河同在,千年不倒。針對於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的有關於人類文明的問題,看起來與我們個人沒有太大的關係,其實不然,作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員,我們有義務去儘自己的力量去為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而努力。而真正把這些義務落到實處,就需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工作,去為這些“大”問題盡力貢獻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嘆》讀後感650字2

《文化苦旅——千年一嘆》這本書的作者是餘秋雨,他的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線索和反問。

這本書主要寫了餘秋雨去希臘、埃及等十個國家的所見所聞,他踏上了哲學家德漠克利特(Democritus)一生所走的線路,從希臘出發,到埃及、巴比倫、波斯、印度。德漠克利特的漫遊資金,是他父親留下來的遺產。當時所在的城邦對於子女揮霍父輩遺產是要問罪的,據說他在法庭上成功為自己辯護,終於說服法官,免予處罰。

正是追隨這樣的風範,餘秋雨這次考察的重點不是圖書館、研究所、大學和博物館,而是文明遺址的實地。

希臘文明的早期搖籃,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尤其是其中的邁錫尼(Mycence)邁錫尼的繁榮期比希臘早了一千年,它是一種野性十足的尚武文明,卻也默默的滋養了希臘。

邁錫尼的遺址是一個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佔據了整整一座小石山。這座山頭活生生的壘出了一個早期文明的重大教訓。那就是:不管是多麼強悍的君主,多麼成功的征戰,多麼機智的謀殺,到頭來都是自我毀滅。

再說說埃及,一提到埃及,大家想到的應該都是金字塔,“大的有三座,小的若干座,還有那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斯雕像。所有的這一切全部都是純淨的褐黃色,只有日光雲影勾畫出一層層明暗韻律。”這是書中所描繪的金字塔,這也不禁讓我想到以前在書中看到的一系列的疑問,寫到這裡,我又想到郭老師常說:不要草率的'把問號刪去。埃及文明可以說是疑問最多的,他需要考古學家不停的探索,而未來,可能就是我們來揭開種種疑問。

《千年一嘆》讀後感650字3

今日重讀餘秋雨的《千年一嘆》。第一次讀還是在新世紀初,算來已有十多年了。曾經買過一本愛不釋卷,但不知被誰借去了,一去不回。

後來又在餘秋雨的散文集中讀到過些該書的篇章,再後來,又在網上下載了些我喜歡的章節,甚至,就在去年,我還在喜馬拉雅朗親自朗讀了該書的文摘,反覆聆聽過。

我得有多喜歡這本書啊!以至於今天在圖書館,密密麻麻的一排排的書籍中,我一眼又鎖定了這本書,然後坐定,讀完,一氣呵成。

喜歡是有理由的:

首先我喜歡遊記,這和我本人喜歡旅遊有關,它是我目光的延伸,帶我去看我未知的世界。何況,這本書的視角是從文明古國的歷史演變中,尋找失落的文明,進而反思中國文化的發現脈絡。因此,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旅行,作者遊歷的路線從希臘、埃及、約旦、以色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一路走來,最後從尼泊爾回到境內,每一步都有歷史的回聲。

這是當時世界上從未有人完整穿越的路線,況且,這一路的每一公里都是貼地碾過很多恐怖主義蔓延的地區,例如北非、中東、南亞等地。

但這又不是純粹的冒險或科考,尤其,執筆的還是研究戲劇史和中國文化發展脈絡的餘秋雨,他的文筆清新又厚重,嚴謹又不乏幽默,使得這本書既不像科考那樣枯燥,又不似一般遊記那般淺薄,讓人時而陷入沉思,時而又忍俊不禁。

因此,看著這些可能是作者在車裡、在膝頭,在狹窄的連桌子也沒有的簡陋旅館裡寫成的文字,內心除了對未知的獵奇心理,還有一份對作者的敬畏——博學、勇敢,敬業的旅者、文人、思考者的敬畏。

作者在序言裡說的,"整個行程,是一個偉大的課程。 "

而吸引我的,除了這偉大的課程外,還有作者面對古老與滄桑的遺址,透過文字記載的表面,透視出的思考與叩問:

人類,為什麼曾經那麼偉大卻又會那麼無奈?文明,為什麼曾經那麼輝煌卻又會那麼脆弱?歷史,為什麼曾經那麼精緻卻又會那麼簡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