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國中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2.57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復活國中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復活國中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復活國中讀後感1

人死而復生,在現實生活中看來是無稽之談。但每個人對“生”或“死”的看法和定義是有所出入的,甚至是截然不一樣的。

在此,我引用臧克家的《有的人》一詩: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生與死不僅僅是心臟和脈搏的跳動與否,而是心靈和精神的高尚與否。托爾斯泰筆下的《復活》便是圍繞著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和道德洗禮而展開的故事。聶赫留朵夫一次偶然機會發現瑪絲洛娃竟是自我青年時代熱戀的卡秋莎。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是高高在上的公爵,坐在陪審席的位置上,卡秋莎卻已淪為妓女,成了被告人。聶赫留朵夫此刻才醒悟曾對卡秋莎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但卻礙於面子不開口。聶搞清事情原委,卻已經來不及。

聶一次次地探監,期望得到卡秋莎的原諒。實質上,卡秋莎對過去所受的傷害已經不願提起,並對聶如此這般利用自我來拯救自我的心靈而悲憤。

雖然最終的結果沒能改變,聶踏上了和卡秋莎一同的流放路程,並讓卡秋莎儘量地幸福,幫忙她戒菸戒酒,卡秋莎也原諒了聶赫留朵夫。

這是一個有關精神和道德復活的故事,也揭露了貪官汙吏和舊社會的制度。托爾斯泰是一位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用他的筆去抨擊俄國政治的腐敗。他亦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而今21世紀,縱觀世界,是戰爭,是腐敗,是災難仍在吞噬著我們的心靈淨土。物慾橫流,人情冷漠的社會,我們眼睜睜看著完美流逝,惡魔向我們伸出了利爪,但我們仍像鴕鳥一樣逃避現實。抬起頭看看,是否有更多的痛苦在繼續,有更多的歡笑被淹沒。或許,此刻物質條件充沛的環境下,我們體會不到他人的痛苦。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能在溫室仍舊昂首挺立,兩耳不聞窗外事。

然而,生活中確實還有許多人性的閃光,只要我們能夠將閃光放大併發揚,也必須會讓更多原本墮落的心靈復活。年輕的我們,心靈還保留著一塊淨土,保護它並墾殖它,讓它生生不息。我們是社會人,終要走到社會去。儘管從父輩嘴裡,我們總覺得社會是險惡黑暗的。但一個人的心靈如何,他看到的世界就如何。這並非自欺欺人,而是一個人對自我的精神和道德崇高的最基本的保護和持有的權利。這個權利,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我給自我的。

“人單純些,會更歡樂。”誰會笑話你的單純呢?沒有人會的。因為單純的人最歡樂也最幸福。這樣要求自我的心靈,自覺把那些邪惡的拒絕在門外,用心去接納這個世界。正如一句話所說的:

握緊拳頭時,好像抓住了許多東西,其實,連空氣都沒有抓到!

張開雙臂時,好像雙手空空,可是,全世界就都是在你手心!

復活國中讀後感2

近期,我讀完了俄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復活》。

“復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其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著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僕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感情。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的生涯後,精神上受到了汙染,以至之後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醜惡行為,並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後,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於法庭,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終“救助”終末成功。於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讀過後,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後。才漸有所悟:

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從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軍旅的生涯後,墮落一時,最終最終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敗。

我以往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還有對大家說的:在看一類名著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紹。有助於大家理解。

復活國中讀後感3

暑假,我一口氣讀完了托爾斯泰晚年的一本著作《復活》。似乎很深奧,卻又像讀懂了什麼,精神上的復活,比現有擁有優越的物質生活顯得更加珍貴,更有意義。

一個以往有著純真完美的童年,對生活充滿期望的年輕人,卻在魚龍混雜的上層社會中過著花花公子般的生活;一個美麗純樸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妓_生活中墮落。他們也許會這麼渾渾噩噩地過完一生,但因一次法庭上的偶遇,使這一切發生了改變……

這一次,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來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被告就是他年輕時傷害過的卡秋莎·瑪絲洛娃,又聽到她被冤枉時的慘叫,或許是靈魂的反省吧,他在瑪絲洛娃入獄後奔波在社會的高層,期望替他減刑,可都沒成功,一次次探獄,聶赫留朵夫看見瑪絲洛娃奄奄一息的樣貌,覺得自我此刻所擁有的都不算什麼,於是用自我的全部家當將她保釋出來。

他又一次向她求婚,她卻拒絕了,因為她不想連累聶赫留朵夫……

那裡,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真正意義上的復活了,這並不是死而復生的復活,而是一種心靈反省和淨化,使自我的心靈得到昇華。托爾斯泰在這本書中反映了人性的醜陋與純潔。《復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大家有機會能夠讀讀他。

復活國中讀後感4

全文的前半部分寫聶赫留朵夫為拯救瑪絲洛娃,動用自我的社會關係,利用自我的社會地位,為爭取瑪絲洛娃自由做出的努力。經過聶赫留朵夫的心理變化和其他官員的表現,充分反映了當時俄國上流人士的.腐敗和社會的敗落。後半部分是全書思想的昇華,經過描述政治犯的生活,揭示了人們對貴族的反抗,同時也展現了各種不一樣宗教的鬥爭。這是繼《牛虻》之後又一本讓我對宗教知識深深領悟的書。

聶赫留朵夫為自我讓瑪絲洛娃而感到痛苦,他受到良心的譴責,決心拯救瑪絲洛娃。同時他要放棄私有土地,斷絕與上流社會的聯絡,這對一個貴族青年來說是困難的,他經歷著心理上的巨大沖擊,自我也一向在矛盾當中。異常是之後瑪絲洛娃思想的改變和現實的社會對他帶來的巨大打擊使他的心理受到了更加嚴酷的考驗。

在囚徒往西伯利亞走的路上,政治犯的熱情、勇敢給聶赫留朵夫帶來了全新的思想,他也在這種新的思想下逐漸成長。他應對困難的勇氣和毅然拋棄家產,去西伯利亞當苦役的決心令人欽佩。

最終瑪絲洛娃為了不讓聶赫留朵夫跟著自我受苦,含痛拒絕了聶赫留朵夫,並同政治犯西蒙鬆結合走向新生,而聶赫留朵夫也悟透聖經的真諦,理解了人生,走向一個新的生活。可是我還是為聶赫留朵夫沒能找到一個漂亮的姑娘感到惋惜。

書中有兩個漂亮的女孩,瑪絲洛娃和政治犯謝基尼娜。她們有著不一樣的表現。謝基尼娜出身貴族,卻從不賣弄風情,樸素無華。她的行為深深的影響了瑪絲洛娃,並受到她的敬重。

不愧是古典名著,的確有它深刻的內涵。

復活國中讀後感5

《復活》創作於1889——1899,是列夫·托爾斯泰創作於晚年的長篇小說,不僅僅是他對俄國社會最有力,最全面批判的著作,也是他思想,主張的總結。

《復活》的題材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出身於上流社會的陪審員,在法庭審判的時候,認出了其中一個犯盜竊罪的妓女是他親戚家的養女,曾受他引誘並懷孕。被發現後即被趕出家門,她把生下的孩子送給育嬰堂,然後從此墮落成妓女。

當這個陪審員認出這個姑娘後,他找到了托爾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並告訴他自我要與這個姑娘結婚。但諷刺的是,這樁看似荒誕的婚姻,最終以這個姑娘在結婚前夜因傷寒而死為結局。

而在《復活》中,這個妓女便是女主人公瑪絲洛娃,陪審員便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全文以瑪絲洛娃的悲慘生活遭遇為線索,給我們鋪展開一幅俄國革命前夕社會生活的畫面:上層社會的人民生活富裕奢侈,並且認為窮人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並鄙視他們,但在《復活》中,作者卻借聶赫留朵夫的反思寫出了自我的看法:“人們大多會認為小偷、凶手、間諜、妓女們為自我卑下的職業感到羞恥………可我們卻對富翁、軍事長官,統治者的自吹自擂大加讚賞………富翁的財富來自巧取豪奪,軍事長官的勝利來自血腥的殺戮,統治者的威力來自殘暴的手腕………可是因為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和他們有相同的生活觀念………目的只可是是為自我辯護。”而下層百姓則“在很多的死亡,他們已經對死亡麻木不仁。孩子養不活,婦女們長時間地幹活並且是高強度的勞動………喂不飽自我………生活境況越來越糟”。

《復活》中女主人公瑪絲洛娃便是下層百姓的代表,她天真善良,卻飽受社會的壓迫、蹂躪,儘管淪落風塵,但她始終保留了可貴的天性;儘管她憎恨聶赫留朵夫的所作所為,但在發現後者的悔改之意時,卻仍舊原諒了他;她又有極強的自尊心,所以她不願理解聶赫留朵夫的幫忙。

而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則是上層社會的代表,但不一樣的是少年時的他抱負著夢想;在墮入窮奢極欲的社會後,他的善良之心卻並未湮滅,在認出瑪絲洛娃後,他極力想幫忙她,並重拾年少時的夢想,從一個奢侈,浮誇的少爺到堅決反對上層社會的人物,他把自我的土地分給農民,揭露上層社會的腐敗罪惡,反對沙皇制度。

儘管二者的遭遇境況南轅北轍,但相同的是他們的思想都在“沉睡”中,所以他們要“復活”,要真正的成為一名有血有肉、有同情心、勇於反抗黑暗社會、追求夢想的人。

在故事的最終,瑪絲洛娃理解了政治犯西蒙鬆的求婚,聶赫留朵夫也追隨了自我夢想。托爾斯泰的夢想寄託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圓滿的結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