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國中讀後感(通用10篇)

來源:才華庫 6.67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復活國中讀後感(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復活國中讀後感(通用10篇)

復活國中讀後感1

這個星期我看完了《復活》這是之前給自己一個計劃,要多品名著。

今天晚上,在不知不覺中,我翻閱完最後一頁。是的,我看完了托爾斯泰著作的《復活》。可心裡莫名其妙地感到很失落。為什麼那麼快就完了?為了不讓自己的思緒打亂,我連晚飯都放棄了!

看完後,我真的覺得我很慶幸自己能夠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起碼我們不用擔心食不飽肚、衣不裹腹。想想自己現在總是可以吃到美味的麵包,想想自己還在上學,想想自己和同學們總是抱怨生活的種種。不經意間會湧出:內疚與幸福的感想。是我們要求太多,所以感覺不到幸福的存在;我們總是感到煩躁卻忽略了生活的多彩。

我每天都在笑,卻不知道我是否真的為此而感到快樂。忙碌中,我漸漸地迷失了自己。每天我沒有認真思考我究竟在幹什麼。等到快要期末考試了,才發覺自己的學業荒廢了!該醒嘍!

不習慣於小說的結束。我喜歡男女主角。涅赫留多夫、卡秋莎。他們名字太彆扭了,我至今還沒能記住。但是,我會在心裡懷念他們,就像我一直佩服的簡愛一樣。

復活國中讀後感2

當我第一次看到"復活"這個書名時,我心裡就產生了疑問:誰,怎樣就復活了?然而當我把這本沉甸甸的大書從書架上拿下來時,我知道了答案就在這一片片的白紙黑字裡,只有用心去讀,才能體會到作者叫它"復活"的用意。

看完了書,合上書頁後,聶赫留朵夫成了一個思考的物件。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他。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家中的女僕卡秋莎產生了愛情,但沒有過多的表露。當他做了幾年的*官回來後,原本善良的他變成了一頭野獸,他玷汙了卡秋莎,給了她一筆錢後就拋棄了她。在一次法庭審理案件時,聶赫留朵夫作為陪審員,目睹了審理馬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經過,當馬斯洛娃的眼睛掃過他時,他心裡極度恐慌,併產生了自己無法控制的悔恨情緒。隨後的幾天裡經過思想的鬥爭,決定"救助"馬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並與馬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亞。

讀罷這本《復活》,我的感覺就是聶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會他原來的自己實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個善良的貴族青年,過著屬於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生活,與卡秋莎也只是單純的喜愛。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認可他,反而覺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漸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經過三年的軍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並決定做"跟大家一樣的人"。這使他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利益主義者",迷戀酒色,享樂成癖。他把女人當作玩樂的工具,於是便在回來後*奸了那個曾經單純可愛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為他敲響了警鐘。他不敢直視馬斯洛娃那雙斜睨的眼睛。他感覺是自己曾經的舉動迫使卡秋莎墮落成現在的馬斯洛娃,一個*女,囚犯。於是經過多日的思想鬥爭,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馬斯洛娃,並要徹底拯救她,與她結婚。這就是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這讓他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它有許多被汙染的地方需要清理。然而,我認為聶赫留朵夫能做到這一點的確是很不容易,這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在周遭可以說是十分惡劣的環境中,他墮落了。可他能被與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並決定重新做人,這說明了他的本質還是善良的。他重新開始記日記,"同自己談話","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聖潔的自己談話",這是他人生的轉變。試想,在一個人人都享樂的貴族環境中,一個公爵,只因一個*女、囚犯的一個眼神就改變了自己,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然而聶赫留朵夫卻做到了,而且是在那個*女、囚犯近乎於玩弄的態度下做到的。這不得不讓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不僅"救助"了馬斯洛娃,讓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還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著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幫助被誣陷的囚犯,去找典獄長、副省長,那些它並不想見的人。復活的聶赫留朵夫成為了黑暗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至於他與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亞,並不顧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舊希望馬斯洛娃能寬恕他,並想繼續幫助馬斯洛娃,這也就是聶赫留朵夫真正的復活了,他已經徹底從一個貴族公爵便回一個善良的人了。

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在報紙上曾刊過有個見義勇為的人總是不遺餘力對不正確的事做出糾正。有次他看見卡車司機亂吐檳榔汁,好心的勸他,卻因而被打了幾乎送了半條命!真是諷刺,報上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熱心的人不由得猶豫起來,最後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勸阻,變成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是一個好人的"墮落"。

《復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又多麼重要。珍惜現在良好的環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讓一絲一毫的不良因素動搖自己,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復活國中讀後感3

小說名曰《復活》,它隱喻一個人泯滅的良知在某種精神力量的感化下能夠獲得重生。男女主人公透過各自的懺悔和寬恕,雙雙走向精神和道德的“復活”,使其人性得以復歸,這一切帶有濃厚的“不以暴力抗惡”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托爾斯泰的味道。他藉此從社會和個人的道德角度對政府、法庭、監獄、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也讓每一個讀者思考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之間的關聯,思索怎樣來進行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我們知道,由於種種原因,此刻的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已經到了一種瀕臨危機的狀態:自私自利,物慾膨脹,貪汙受賄,腐化墮落……幾百人圍觀落水者卻無人前去相救,肇事司機將傷者在送醫院的途中將其扔下任其死亡自己卻逃之夭夭……我想這些人連十八世紀托爾斯泰筆下的涅郝柳多夫都不如。為什麼此刻很多人感嘆好人難做?難做好人?就正因有人做了好事沒有被肯定相反被誤解。“槍打出頭鳥”,久而久之就讓人們達成了一個共識:你不去做好事你會沒事,你做了好事搞不好你就有事。這樣的共識不能不說是我們道德水準的一個悲哀。相反,如果我們能夠讓好人不再吃虧或被誤解,讓更多的人都能夠見義勇為或者多做好事,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和媒體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都來維護道德的規範,如此才能讓我們的社會風氣有所好轉,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溫馨無比。

《復活》之因此能夠感動人,這是正因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誠如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言,《復活》較之其它作品,更能讓人清楚地看到托爾斯泰那雙直達心靈的眼睛。

復活國中讀後感4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的晚年代表作,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描繪出了沙皇俄國社會:草菅人命的法庭和關押無辜百姓的監獄;破爛不堪的貧民窟和豪華奢侈的都市......

聶赫留朵夫曾愛上瑪絲洛娃並使她誤入歧途,關進監獄。後來,聶赫留朵夫開始靈魂之復活,隨瑪絲洛娃一起流放西伯利亞,幫助囚犯,同情窮苦人民。瑪絲洛娃原諒了他同時也獲得了新生。

讀過後,我不大理解。慢慢的',才有所感悟:精神為肉體的支柱,人這輩子沒有人性的復活便等於白活。而精神復活的人,沒有勞累,沒有盲目,看透世間萬物,為追求而奮鬥。在《復活》中,聶赫留朵夫因環境的腐朽與黑暗,使他墜到了墮落的邊緣。假設我們在那個年代,無疑也要復活新生。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說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對啊,復活新生怎麼可能如此簡單。我卻認為復活新生就好像是:一顆冷靜的腦子,不能魯莽行事;一雙勤勞的手,築造夢想階梯;一個執著的心,攜你勇敢向前。

《復活》讓我知道善惡只在一念之間,只有把握好命運的船槳,不迷失方向,才能獲得心靈的復活與新生!

復活國中讀後感5

學完茨威格筆下的《列夫·托爾斯泰》之後,我就對這個人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感,這樣一個眼神裡帶著利劍的大作家會有什麼樣的寫作風格呢?然後我就特別自然地尋覓到了這本《復活》。

全書大概講的就是作為陪審員的貴族青年捏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認出了收審的女犯瑪絲洛娃就是自己十年前的溫柔俏麗的初戀情人卡秋莎。為了贖回自己的罪過,為了將來自己和瑪絲洛娃的幸福,捏赫留朵夫開始奔走解救,訪問一個又一個法官、將軍、省長、市長、國務大臣等等很多人。他四處奔波,目睹了俄國社會的種種醜惡。他從解救瑪絲洛娃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和上流社會決裂的決心。捏赫留朵夫通過為瑪絲洛娃案子的奔走,靈魂甦醒了。

列夫·托爾斯泰用犀利的筆觸描繪了兩位在道德精神上的復活,也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那些貪色貪樁法官,為了一己私慾而觸及法律的本質。

小說的結局又像是喜又或者帶著悲,但不管怎樣,這位大家用他幽默但不失分寸的筆墨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看似普通的事實,只有學會與人為善才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人際環境,也許也會給自己、給他人帶來一個有發展個性和創造力的空間。不管怎樣,讀完整本書,我還是有頗多收穫的。

復活國中讀後感6

問你一個問題,人死後能復活嗎?當我手捧<復活>這本書時,頭腦裡不禁出現這麼一個問題。

復活,多麼神奇而有趣的詞兒,雖然這本書不那麼厚,但我卻已"虎視眈眈"了。

終於,看完後一切都明朗了。是關於社會的,它呈現出了法律的黑暗。可是結尾卻是很奇怪,有點似喜劇,又有點僅似悲劇。

主人公的一切行為雖然不全是對的,但他在懺悔,我相信他在復活……而且是心靈的復活。

雖然在這本書中情節很間單,就講主人公幫他的"情人"脫罪。可是其中卻千曲萬折,彷彿滲透了許多。對!裡面的法律是無情的,無情得黑暗。對此,我既痛苦又無奈。唉……

主人公真是痴情,這其中,可能會有許多原因,但我卻深感佩服。雖然我沒有經歷過愛情,但我十分清楚,痴情的大多不是壞人。

<復活>的結尾很讓我振憾,主人公的情人終於找到了真愛,而主人公也胸膛寬廣的,把她交給別人,我想這也許是最好的結果吧!不然他倆真是會沒完沒了的!

心還沒靜下來,可書卻早沒溫度了。是的,我在無目的回味著,主人公的明智雖然有解救了部分農民的痛苦,但大部人呢?所以,要推翻這個社會,對不?人不可以這樣的陷下去呀!

復活國中讀後感7

想象在十九世紀的俄國滿目瘡痍的大地上,勞苦大眾被各種賦稅壓迫著直不起腰桿來。民不聊生。也試想在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宅院內穿梭著各種談笑風生的名流貴族。他們舉手投足間是何等貴氣,事實卻毫不掩飾地顯露出他們遊手好閒、窮奢極侈的氣息。列夫托爾斯泰將貧富懸殊的兩個世界通過一系列描寫表現得淋一漓盡致。

作為男主人公的聶赫留朵夫正是看清了整個社會的真實面貌而憐憫一愛一護勞苦民眾與弱小者,憤恨憎惡貴族與統治者。

聶赫留朵夫是一位闊綽的公爵少爺,他在青年時期與娉婷的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相識並互相一愛一慕。在年少的衝動下,他們偷嚐了禁一果。在聶赫留朵夫離開後她才清楚地知道自己懷孕了。本該是一段梔子花般的一愛一戀,結局卻讓人唏噓。從那開始,她開始厭惡一切。正是這種消極的心理讓瑪絲洛娃陷入無助、仇恨的狀態中。她不堪凌一辱而反抗,為此她丟一了好幾份工作,而新生的嬰兒也不幸早早夭折。種種打擊使瑪絲洛娃徹底淪陷。為了生存,倒一逼一成了處處賣弄風情的“窯姐兒”。倨傲的聶赫留朵夫為此放下了身段,開始反思自己的罪惡。

聶赫留朵夫漸漸認清了官一場及貴族名流的各種嘴臉,他們無形中為自己貼上了“為自己而活”的人生信條,錯綜複雜、卑鄙下流、虛偽、麻木、殘忍。他親臨了農民們迫於政一府而苦不堪言的生活。他開始清醒、開始思考、開始懺悔。最終被獸一性一的人攫住的人一性一漸漸甦醒,是聶赫留朵夫在理智上認識到應該同情勞動人民和憎恨統治階級。他的一精一神,得到了極大程度的復一活。聶赫留朵夫崇尚平等、博一愛一,他的靈魂在奔跑,竭力想逃離這個骯髒、卑劣的貴族生活圈。而作者托爾斯泰不顧家人反對,改變了自己的貴族生活方式,並終生與文明的罪惡和謊言對抗。聶赫留朵夫難道不是托爾斯泰的代表者、托爾斯泰思想、感情的載體嗎?

後來在聶赫留朵夫的“贖罪”下,瑪絲洛娃原諒並重新一愛一上了他,可她不願因為自己而拖累了他,最終與政治犯西蒙鬆結為伉儷。瑪絲洛娃的一精一神,不是簡單地復一活,而是達到了崇高的、完美的境界。同樣崇高的還 有英國名著《簡愛》中擁有獨立人格的簡一愛一。不為金錢、不為浮名,回到她雙目失明的摯一愛一身邊。簡簡單單的一愛一,就這樣默默廝守一生。瑪絲洛娃與簡一愛一的一愛一平凡簡單卻難掩偉大的光芒。

小說中另一位隱形的重要人物——無名老頭子,同樣引人重視。不起眼卻不平凡。他對宗教、法律、監獄、官僚制度進行了深刻而激烈的批判。若聶赫留朵夫是托爾斯泰思想感情的載體,無名老頭子才是托爾斯泰的代言人。

《一活》是托爾斯泰在單獨中的洞見,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最真實的作品。也許正是托爾斯泰的睿智與覺悟使《復活》這部名著歷久彌新,成為永恆中的經典!

復活國中讀後感8

整整兩個月,我讀完了《復活》這部名著。這部小說是托爾斯泰晚年的一部傑作,是一部不朽的史詩,它給我以強烈的震撼,讓我感受到失去本性的可怕和人性的光輝、美好。

小說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開始是一個單純、善良、有抱負的青年,他曾與瑪斯洛娃有過一段美好真摯的戀情。聶赫留朵夫和瑪斯洛娃一個原本是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美好期盼的熱血少年,卻在渾渾噩噩的上流社會中墮落;另一個本是美麗純潔的活潑少女,卻因為聶赫留朵夫不計後果的傷害,最後被迫淪為妓女。他們兩個原本再無交集,卻又因一樁命案在法庭上相遇了。由於瑪斯洛娃被人誣陷,這引起了作為法院陪審的聶赫留朵夫良心上的不安。他的靈魂開始了反省,他決定與上流社會決裂,他賣掉了莊園,陪瑪斯洛娃到西伯利亞去流放。他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靈魂的洗禮”,最終用自己的愛心和悔罪行動得到了瑪斯洛娃的諒解,讓自己的精神從墮落中復活。

我感動於聶赫留朵夫敢於面對錯誤的那顆懺悔之心,正是他勇敢面對,並付出實際行動去盡力彌補才換來了自己和瑪斯洛娃的新生活。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管這個錯誤是大是小,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刻檢討自己,並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

是啊,人的肉體死後是無法復活的,但人的精神卻可以。只要我們不斷自省,時時清掃自己的靈魂,公正地自我批判,勇於拋棄不該有的享樂思想,就能讓靈魂變得純潔、高尚。

復活國中讀後感9

秋天的雨在訴說著一年來發生的故事,低吟著輕重緩急,是是非非…。但我們都知道,和碩公主是政治的犧牲品。看天,天很藍,即使在下雨,也能感受那撩人的雨絲,像扯不斷的思念的線,雨後的初霽,彩虹一樣的迷人,那也成了一種動人心絃絢麗;他甚至還剃光頭髮(當時是一種恥辱)將自己關在陰暗的地窖裡,向黑暗傾訴自己堅韌的意志與偉大的夢想。

《復活》 托爾斯泰在《復活》 中,對地主資產階級社會進行了尖銳無比的批判,表達了他對國家、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的看法。他以強烈的憤怒,揭發專制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主人公:瑪斯洛娃、涅赫柳多夫。

在托爾斯泰的臉上,沒有他所有作品裡,肖像、照片上流露出來的那種令人生畏的表情,沒有因五官線條分明而使人感到的那種生硬的感覺,沒有像塊塊壘起的花崗岩似的那種剛強然而呆板的神情,沒有一生中使所有的人都服從於他的那種無限的威勢,這些特徵都沒有了。而這些特徵過去是有過的,而且曾經一度正是托爾斯泰的基本特徵,但是隨著歲月的消逝和他本人的努力,卻消失了 。

托爾斯泰以接近數學般的正確性在走完生命的歷程時,性格變得非常柔和,感情變得十分純潔,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

復活國中讀後感10

對於托爾斯泰的《復活》,我只能表示無盡的尊敬,卻談不上真心實意的鐘愛,正如孔子所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尊敬作者能夠擁有較為高遠的歷史眼光,尊敬作者對客觀事實的極度忠誠,尊敬作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無情揭露,以及由此而承受巨大折磨的忍耐力。

小說如果被簡單的劃分,可以分為客觀再現型和主觀表現型。《復活》屬於前者,而我卻更鐘情於後者。因為如果我想了解一個國家某段歷史時期的現實圖景,我會去尋找相關的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的資料,而這些資料會比文學作品更詳細,更客觀,更理性,絕無文學的想象與虛構。而以客觀描寫為主的作品,往往會因為後人所處的歷史時間及環境的改變而失去閱讀的興趣,產生不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而以表現人性人情為主的表現型作品,不論時間如何流逝,依然會感染後人,因為人的情感是共通的,人性也是永恆的,而對於人類自身的探索也將是永無止境的。

正如在《復活》中,作者固然揭露了當時俄國政府,監獄,法院等機構的黑暗與恐怖,反映了農民的赤貧,地主的貪婪,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但就我個人而言,最打動我的,還是聶赫留朵夫為了贖罪,為了獲得精神上的自我救贖,而為瑪絲洛娃,為監獄裡的無辜的犯人們的積極奔走,以及聶赫留朵夫內心深處精神的自我與野獸的自我之間艱苦卓絕的鬥爭,還有瑪絲洛娃為了不拖累聶赫留朵夫而在愛他的情況下毅然拒絕他的求婚跟隨了西蒙鬆。

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當初那單純而質樸的愛情讓我欽羨,至於聶赫留朵夫奸瑪絲洛娃後為其奔走打點,這一切能否使他達到精神上的復活,我個人還是表示懷疑。也許因為我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以,我無法理解《馬太福音》中所說的,“要永遠寬恕一切人”,“應當寬恕別人對你的欺侮,溫順地忍受欺侮”,“不管什麼人對你提出什麼樣的要求,一概不應當拒絕”,“人非但不應當恨仇敵,打仇敵,而且應當愛他們,幫助他們,為他們服務。”我想或許作者也無法肯定這一點,所以最後寫到聶赫留朵夫獲得新生步入新階段時也只能說,“至於他一生當中的這個階段會怎樣結束,那卻是未來的事了。”

宗教信仰或許真的會讓人獲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與自我滿足,但在客觀現實面前依然只能是無能為力,所以托爾斯泰的“勿以暴力以抗惡”的思想才會一直受到世人的詬病。

我個人以為:求善之心,人皆有之,信教與否實在只是一種形式而已,信教之人未必真善,不信之人亦可為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