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的孩子》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來源:才華庫 1.46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失蹤的孩子》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失蹤的孩子》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失蹤的孩子》讀後感1

莉拉對埃萊娜的影響貫穿一生,不愛自己以及莉拉的天賦是讓她自卑的根源。她自卑且虛榮,沒有思想主見,討好型人格。

看書很多時候她的想法讓我生氣。我雖然理解她但始終共情不了。上學確實給她提供了一個接受教育的機會,她也最終走出那不勒斯了,但讀過的書始終沒有教會她獨立思考。我看小說從頭到尾都很想拉她出來問一問她到底在想什麼?

我可以理解她為什麼會拋棄家庭選擇和尼諾在一起,因為她愛了他二十年。尼諾一直在肯定她,讚美她。這就是她需要的。而且此時的婚姻生活讓她覺得自己完全喪失了魅力,變成了一個平庸的家庭主婦。但尼諾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她也沒有覺醒讓我受不了,一直在原諒妥協直到終於幻滅才接受了。

書裡說“不喜歡自己母親的人,是會迷失的”這句話在埃萊娜身上完美驗證了,她不喜歡她母親因為她害怕過她母親這樣的一生但她也沒有活出自我。她覺得母親是庶民,粗俗醜陋沒有文化。但她母親一直在支援她上學,希望她可以離開這個糟糕的城區,過上上流社會有錢體面的生活,她寄託了他們嚮往美好生活的希望。

莉娜是雖然沒有運氣但有天賦又有決心的人,總能堅持自己。這是她一直做不到的。其實一步一步她擁有了很多東西,但自卑影響了她對自己的判斷,要不斷通過別人的肯定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唉,自卑害人,願我們都能愛自己,大大方方接受自己。

《失蹤的孩子》讀後感2

把那不勒斯系列看完了!

這四本書講述的是兩個女孩的成長故事,它是彼此較量與惺惺相惜,是女性力量的覺醒,是一場單獨的人生征程。

如果你翻開了第一本,請千萬把四本都看完,否則你將對她們的人生有很大的誤解。

讓我比較心疼的還是lila。她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雖然我也一度怨恨過她,可她更像一個時代的犧牲品,憑藉她的智慧與勇氣,大可天高任鳥飛,可她被困在了這小小的那不勒斯,且在她盡情伸展不斷抗爭之時,上天又把她最珍貴的東西奪走。最終以空白收場。

而Elena,她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在感情中她是個作女,不斷向外索要安全感把懷疑掛嘴邊,在友情中她不夠真誠,即使是到第四本的最後她依然害怕自己的朋友超過自己,她怕對方寫出更優秀的書。比較之心人皆有之且人之常情,但她們是年過半百的朋友了,就讓人不免唏噓。

這本書還重新整理了我的婚姻觀。一生一人在那不勒斯好像是一件珍稀事,早婚的lila是如此,嫁給教授的Elena也是如此,她們的婚姻像快餐,一開始飽腹感很強,吃壞了肚子或是被別的美食吸引,就換著吃,突然間你就沒那麼期待,也沒那麼苛求了,覺得能飽就行。

人這一生是一場對自我的探索,就該盡情得外張與深挖,其它的都是點綴。如果有幸長久且幸福得陪伴著,確實美好;若是不然,別忘了生命中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整個系列看完有種看了一部電影的感覺,心頭沉甸甸恍惚惚彷彿她們是鮮活的生命。啊!

“Lila the shoemaker, Lila who imitated Kennedy’s wife, Lila the artist and designer, Lila the worker, Lila the programmer, Lila always in the same place and always out of place.”——Lila的一生。

《失蹤的孩子》讀後感3

難以描述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內容。

逼真,誇張,雜亂,深刻。

在裡面,有跨越社會地位的不平等與鬥爭,有性別之間的意識衝突,有舊觀念與新思維的爭端,有城市的變遷與技術的發展,和在巨大的時代背景下被裹挾著變動的人與事。

它發生在遙遠的義大利,那是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文化。

但是如此逼近,如此熟悉的,卻是那種成長的痛處與撕裂——在讀後回看,從小時候,到老去,那不勒斯人與人之間還是那些關係,還是那些衝突。它在小時候是神祕,是恐怖,是不理解。在青年時期是人與人之間的友誼與懷疑,是暗自較量,到了壯年時期卻擴張到了社會背景,是複雜的階級與黨派,理智與情感下的生活。再到了老年,一切都老去,歷盡滄桑便又看淡了一切。

這是成長,隨著學識和閱歷的飛速增長,你變回接觸到更加複雜和本質的這個社會。

但這個故事又並不那麼真實——太過於鮮明的戲劇性,在這十多個人之間,講述了一個多麼壯觀的故事。

或許我會再一次開啟這一套書,當讀完全部,再去重新解讀最初的篇章,定有是另一番風味。

《失蹤的孩子》讀後感4

讀完這本書反而有點傷感,感覺命運真的無常,莉娜雖然很聰明,很有智慧,但她的生活確一直很悲催,從第一段婚姻,感覺她為了父母的家庭,犧牲了自己,後來遇到渣男尼諾,命好苦,比較好的'時刻就是跟恩佐在一起,一起開公司,然後有了蒂娜,這應該是她人生最幸福的時刻,然而,命運確給了她致命的一擊,蒂娜不見了,不知道是不是索啦啦兄弟為了報復她才這樣做,直到最後,蒂娜也沒有被找到。

莉拉也消失了,可能她遠離這個紛雜的社會,過一種她夢想中的生活吧。埃萊娜一直都是個更矛盾的人,她不自信,強烈需要別人的認可,她一直認為莉拉比她聰明,她害怕比不上莉拉。但在愛情方面卻一點也不明智。雖然她幸運的跨越階層,找到了彼得萊,但確被一直暗戀的渣男尼諾誘惑出軌,跟彼得來離婚了,跟了尼諾後,結果可想而知,但人往往認為自己是最特殊的那一個,也許直到自己受傷,才能擦亮眼睛意識到,自己終究不過是凡人。

好的是,埃萊娜一直在寫作,也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孩子也都生活的可以,相比之下,莉拉的孩子,一個平庸,一個消失,真的太慘了,命運真是無情,人的一生,確實漫長而又短暫,學習,結婚,生孩子,變老,會有下下一代,生命就這樣不斷延續……

《失蹤的孩子》讀後感5

從童年到老年,萊農與莉拉度過了波瀾壯闊又波瀾不驚的一生,在大家都強調這是一部女性小說的時候,我卻想到了“界限消失”這個詞。誠然,書中的主角一直是兩位女性,但書中的男性也同樣栩栩如生,而且讀完後,我感到那些所謂的男女界限,也不過是社會的塑造,也就是人自己給自己加諸的許多限制、阻礙、區別、隔閡。試問,莉拉萊農與索拉拉兄弟真的那麼不同嗎?莉拉的冷酷與專制不也與米凱萊如出一轍?萊農的自卑與迷戀不也跟馬爾切洛的執念一模一樣?

不同的概念能幫我們理解這個世界,但也是人把那些概念本末倒置,當成了比人性更重要的東西,畫地為牢。界限消失,是莉拉認識到世界真相與人類謊言的時刻,也是她最為痛苦的時刻,痛苦與她的智慧是雙生子,因此她永遠在受人尊敬與被人畏懼之間行走。

現在,不只是界限消失了,莉拉已經進行了自我結構,也許在時間的盡頭,她仍然像鬼魂一樣生活在人們的眼睛裡,耳朵裡,靈魂裡。她的確失蹤了,也在萊農的幫助下活在了每個人的身邊。

現實中也仍然像那不勒斯一樣,有著層出不窮的愛恨糾葛與暴力,閱讀小說的人也主要是女人而非男人,界限從未真正消失和存在,莉拉既是真實的又是虛假的。如果把她當成真人看待,會發現她和萊農的性格本質都沒變過,萊農一如既往地自卑與依賴著莉拉,莉拉也一如既往地自我與庇佑著萊農,她們也許改變了許多型度與看法,但本質依然沒變,這究竟是人的幸運還是悲哀?我們就是如此矛盾的產物,生活在如此矛盾的世界中。

《失蹤的孩子》讀後感6

在讀完“那不勒斯四部曲”前三本的前提下再讀尾篇,有了更多的感慨。

整體來看,就是埃萊娜與尼諾、母親和莉拉關係的轉變。

埃萊娜與尼諾:從夢中情人到撕破虛偽的面具。

埃萊娜在衝動下搬到了那不勒斯和尼諾一起生活,她滿懷期待而來,卻始終無法接受尼諾未放棄家庭。她也慢慢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尼諾的唯一,而是眾多情人中的一個,因為能幫尼諾發表文章,才會被尼諾青睞。尼諾在青春期的時候一直很反感父親,因為父親是一個虛偽多情的小人,正直的尼諾自然是想逃離父親的影響。隨著尼諾在社會上的摸爬滾打,他越來越現實,甚至父親還要虛偽,他利用身邊的情人為自己謀取私利,金錢、地位、名聲。或許他只愛過莉拉,可能是因為莉拉身上有一種魔力和吸引,與一般女人不同。

埃萊娜與母親:從拼命逃離到接納。

因為埃萊娜在家裡排行老大,她的母親是一個非常現實、有些刻薄的人,家裡有弟弟妹妹,母親更多是希望埃萊娜學習不好,可以早早工作補貼家用,但是在埃萊娜眼裡,母親是一個刻薄世俗的又跛腳的上不來臺面的典型市井潑婦,為了不成為母親這樣的人,她拼命學習,只為了能逃離母親,逃離那不勒斯。當埃萊娜與大學教授彼得羅離婚,成為尼諾的情人回到那不勒斯後,母親視埃萊娜為恥辱,但是埃萊娜婚姻的破裂對母親的身體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光榮是埃萊娜帶給的,恥辱也是。也是從那時起,埃萊娜生下了與尼諾的女兒,起名為母親的名字,埃萊娜漸漸注意到母親的衰老與脆弱,對於可憐的母親,埃萊娜選擇了接納。

埃萊娜與莉拉:一路攀比與競爭,終究還是希望你好好的。

莉拉的頭腦異於常人,雖然她的婚姻不幸、雖然她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是她的人生同樣是豐富的,她戰鬥過,輝煌過,人生起起落落她從來沒有在乎過,但是這一切都在她的女兒蒂娜失蹤後變得扭曲與破裂,蒂娜的失蹤帶走了莉拉活下去的勇氣和正常生活的靈魂,最終莉拉放逐了自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