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15篇)

來源:才華庫 1.6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年暑假央視訊道都會播放大型史實電視劇《三國演義》,一首大氣磅礴,氣勢巨集偉的讚歌拉開了三國的序幕。但是電視劇不能連續觀看,於是我就自己去找來《三國演義》,自己慢慢看,也成了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這本書我相信大家都讀過,作者羅貫中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

這部歷史小說是以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為引線,寫當時天下一片大亂,各路諸侯群起,以曹操家族為代表的魏、劉備為代表的蜀、孫權為代表的吳三國的興起到衰亡的歷史過程,最後三國歸晉,江山一統,結束了亂世紛爭,讓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真實再現了三國時代的風雲變幻。書中講了許多人物,如尊重人才的劉備,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最講義氣的關羽,總沉不住氣的,愛喝酒鬧事的張飛,奸詐的曹操,不服氣的周瑜等等。其中,三個國家之間也發生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我最喜歡的是桃園三結義,因為我喜歡劉關張三人亂世當中仍存愛國之心,時時想著救民與水火。

正因為如此,三人來到一個桃園,點燃香燭,拜告天地,結為兄弟。按年齡劉備為大哥,關羽為二哥,張飛為三弟。併發誓"同心協力,報效國家。"此後,三人果然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在三國大舞臺中,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有許多的故事如:空城計,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失街亭,收姜維等被後世改編成了戲劇,後人千古傳唱,到現在舞臺上還經常看到呢,還有一些三國人物被改成了歇後語,英雄的故事影響了一代代的人。

《三國演義》這本書是通過歷史人物去演繹傳輸仁、義、道、德、禮、信、忠、孝等思想,描繪出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是最輝煌的歷史鉅著之一。我最喜歡慢慢品味這本書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2

每當拿起《三國演義》這本書時,我頓時思緒萬千,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似乎陷入歷史的漩渦。

曹操的奸詐,劉備的真誠,諸葛亮的智慧,周瑜的氣量狹小,孫權的冷靜,馳聘在三國故事裡,每個人物都有他的特點,細細品味三國演義,這便是一大樂趣。

我認為智永遠能戰勝勇,匹夫之勇是不可能戰勝偉大的智慧的,例如孫劉聯軍僅憑少量人馬,利用火攻打敗了實力雄厚的曹操,締造了赤壁之戰這一偉大的戰役,從而扭轉成三分天下的局勢,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我最看不起的人就是劉禪了,他身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劉備的嫡傳子孫,整日玩樂,不理朝政,從而把劉張關辛辛苦苦打來的國家葬送,還上演了一場負荊請罪的笑話,被天下人恥笑。

空有一身武藝而不沒有智慧,必然會吃大虧,甚至把命葬送。呂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號稱三國中的單挑之王,可是這有什麼用呢?他被王允巧用美人計,玩弄於股掌之間,而他卻毫不知情,從而殺了他的義父董卓,後又在與曹操的周旋中,因不聽信謀士的計策,而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從而證實了上述的結論。

我認為在三國中最有智謀的就是魏國了,曹操的奸詐,司馬懿的用兵如神使魏國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再說蜀國,令人先想到的就是諸葛亮了,他過人的智慧,對兵法的嫻熟,無不使後人佩服,還有龐統、姜維、徐蔗等一些人物,再加上劉備的仁厚,注重民心,蜀國沒有劉禪的話,我相信最終統一三國的必定是蜀國。再轉到吳國,算得上有謀略的,應該就是周瑜了,可惜周瑜的氣量狹小,太過於嫉妒,孫權是個很不錯的統治者,能與其相提並論的只有曹操和劉備。 如果不看到最後,我們很難得知最終統一三國的國家,

歷史是難以捉摸的,三國時期硝煙四起,變化萬千的故事使人惋惜,使人高興,使人難過.......

三國演義讀後感3

《三國演義》,一本我極其喜歡的名著,裡面飽含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有謹慎多疑的曹操,有誠實守信的魯肅,還有心胸狹窄的周瑜。每一個人,都是現實生活中一類人的縮影,而我最喜歡的,是“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宰相,也是蜀國的智慧擔當,一生為蜀國出謀劃策,“草船借箭”、“空城計”、“赤壁之戰”,都有諸葛亮的身影。可以說,如果沒有諸葛亮,蜀國和東吳極有可能生存不了多久,就會被魏國完全吞併。而且,諸葛亮還很會寫文章,《戒子書》、《出師表》都出自於他的筆下。

然而諸葛亮最讓我傾佩不已的,並不是他的才華和謀略,而是他對國家的尊敬和他的信仰。

我們都知道,劉備離世後,繼承他的是“扶不上牆”的劉禪。然而諸葛亮卻始終輔佐著他,一點也沒有“取而代之”的意思。因此,很多人都笑話諸葛亮,說他“愚忠”,不為國家考慮。其實我認為他是最尊敬國家的人。他一共輔佐了兩代君主共27年,一心只為匡扶漢室,而非統一全國,所以諸葛亮寧願不取代阿斗,也不願違揹他的信仰,這,也就是諸葛亮的過人之處,也是我最欽佩他的原因了。

之前,我在《把欄杆拍遍》中發現了一片寫諸葛亮的散文,叫做《武侯祠前的沉思》,樑衡先生回憶了諸葛亮的那些瞬間,回憶了他離世後人們瘋狂地為他修建祠堂的故事,他也有著和其他人同樣的疑問:“為什麼諸葛亮不取代劉禪呢?”他在書中是這麼說的:“假如上天再給他十年的時間,他也許會再造一個盛漢;假如他少一點愚忠,真按劉備的遺言,將阿斗取而代之,也許會又建一個什麼新朝。我胸中四海翻騰做著著許多‘假如’,抬頭一看,諸葛亮還是那樣安靜地坐著,目光更加明淨,手中的羽扇像剛剛揮過一下。我不覺可笑自己的胡思亂想。我知道他已經這樣靜坐默想一千七百年,他知道天命不可違,英雄無法再造一個時勢。”

是啊,諸葛亮深知這一切已成定局,他無能為力,所以他盡他所能地做了,可終究還是失敗了。

寫到這裡,我不禁覺得《三國演義》似乎就是為諸葛亮寫的,這是一個悲劇,一個關於諸葛亮的悲劇。

願諸葛亮,永垂不朽!

三國演義讀後感4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這本書中不但有真人真事,而且還有虛幻情節,深深的刻畫了200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建立晉朝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的精彩故事,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在《三國演義》中,我比較喜歡的是蜀國的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在桃園中,他們三人那莊嚴的誓詞,兄弟之間堅不可摧的深厚情意,是值得我們去崇敬和學習的,他們三人使我明白了朋友是在困難時給予幫助的人,是在傷心時給予鼓勵的人。在三兄弟中我比較欣賞的人物要數關羽了,關羽武功高強,待人忠誠,對劉備忠心耿耿,曹操一直很希望關羽能投奔到他的麾下,還把自己比較心愛的赤兔馬送給了關羽,但關羽並沒有接受,在一次與曹操的大戰中,關羽因為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靠。正是有了關羽,張飛得幫助才使胸有大志,關愛百姓的劉備成就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如果論三國裡誰比較有智謀,那首當其衝的是諸葛亮,曹操,司馬懿和周瑜了,但曹操和司馬懿都有性格上致命的缺點:曹操生性多疑,司馬懿十分陰險。諸葛亮那不僅有過人的機智,非常熟練兵陣步法,而且對劉備忠誠不二,幫助劉備贏得了好幾次關鍵性的戰役。吳國的周瑜,少年得志,熟讀兵書,現場上的佈陣排兵,但他心胸過於狹窄,比較終還是敗在諸葛亮的智謀之下。

從《三國演義》這些人物中很容易看出人物的性格關係著成功與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像關羽,諸葛亮這些人物一樣對朋友,對國家忠誠,要講誠信,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誠信,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有了這些也是次要的,沒有誠信,大傢俬底下對你的不誠信行為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讀三國,只誠信,讓我們從小就要做一個有誠信的人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5

今日,懷著激動的心情,我又一次翻開了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從《三國演義》裡,我們可以看到那一幕幕精彩好戲:劉關張結義、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三氣周瑜、火燒赤壁、空城計……這些好戲讓我留連忘返,直呼過癮!每一齣戲都有精彩的'主角,每一個主角都有獨特的性格。比如: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劉備的愛民如子,曹操的敢作敢為,司馬懿的陰險狡詐,趙雲的英勇善戰,張飛的粗中有細,關羽的忠勇,魯肅的敦厚等等。每一個人物的性格都被羅貫中刻畫得淋漓盡致,如同一幅幅

動人的畫卷,令人讀後讚歎不已!而今日,我要著重說一下曹操和劉備。曹操和劉備,一個是將相之首,一個是漢室之後,但結局卻大不相同。曹操心胸狹窄,甚至於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話,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他的多疑。而正是他多疑又心胸狹窄,從而導致一個個名士之死:楊修是他肚裡的蛔蟲,偶爾跟他開點小玩笑,結果卻被他殺死了;華佗好心為他剖顱治病,卻被他起疑心殺死了……

這一個個充滿鮮血的故事讓將士們又驚又怕,不能不說是導致魏國衰敗的一個原因。反觀劉備,論才智,他沒有曹操聰明;論謀略,他沒有曹操出色;論武功,他也沒有曹操高強。但他心胸寬廣!三請諸葛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還有,他在長沙誠懇接收降將黃忠,從刀下救下魏延的命等等,這一個個充滿仁義的故事讓將士們又驚又喜,不能不說是蜀國從弱小一步步走向強盛的一個原因。如果,曹操擁有劉備的胸懷,那麼三國的故事是不是會不一樣呢?《三國演義》真不愧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想。從曹操和劉備的身上,我們又能想到哪些呢?在生活中,不要為了得到一點小便宜而沾沾自喜,目光短淺;在學習中,不要為了取得一點成績而驕傲自滿,裹足不前;在與人相處方面,不要為了一點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得理不饒人;在班級內部,不要為了沒選上幹部而心懷不滿,從此孤立自己。法國偉大的作家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我國的俗話也說過“宰相肚裡能撐船”。

讓我們一起努力,做一個心靈比海洋更遼闊、比天空更高遠的“船長”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6

我是一個外表文雅的小姑娘,但是,我的性格特別像男生,愛研究兵書戰策。每當我拿起這些書津津有味地看時,一些女生就會來逗我:“瞧瞧你,簡直是一個小男生!”而我總是一笑置之。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本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那裡面的人物才華出眾,武藝高強。對於我這個“內心小男生”來說,那可是令我愛不釋手的珍寶了。我下課捧著它、放學捧著它,甚至睡覺前還捧著它,似乎它對我的生活,已是必不可少的了。

我最喜歡趙雲趙子龍,他是一名文武雙全的大將,因公孫瓚自盡,劉備又對其有知遇之恩,所以轉投劉備並拼命地保護劉備。每當我讀到趙子龍大戰長阪坡,他那英姿就浮現在我的面前。他為何大戰長阪坡呢?是為了保護主公劉備的獨子劉禪和妻子。在八百萬曹軍陣中殺進殺出,如入無人之境。有時候我真有些想為趙雲鳴不平,他赤膽忠誠武藝高強,為什麼不可以和美髯公關羽一樣成為武聖呢?

另外,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的武侯諸葛亮更是令我十分敬佩。這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來的。孔明一生善用火,神不知鬼不覺地不知放了幾把火呢!火燒新野、火燒樊城、火燒赤壁……我最愛看孔明六出祁山與司馬懿鬥智的情景。有書上說,三國演義裡最精彩的就是司馬諸葛鬥智的故事。每當讀到孔明獲勝的環節,我就不禁拍手叫好,而讀到仲達(司馬懿)獲勝的環節,我就連聲嘆息。但是,天有不測風雲,美好的東西總是不能永恆,誰知孔明病歿五丈原!讀下去,我真想號啕大哭。為何劉禪信黃浩,活活把孔明累死?為何孔明不注意自己的身體?為何魏延踢翻本命燈?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

《三國演義》一本好書!

三國演義讀後感7

我看過很多書,其中我感興趣的屬《三國演義》了,我從四年級時就十分喜歡三國。

喜歡到連上課都看,我的三國被老師沒收好幾次,好不容易才要回來,可是馬上又被沒收了,老師同學都叫我三國迷。

我知所以那麼喜歡三國是因為裡面的人讓我太感動了,比如趙雲他讓我十分震驚,一個敢獨闖曹營,殺死五十多原大將,他對劉備忠心不二,一心為劉備拼了60多年直到老死,我就納悶,他本來可以回到營寨,帶點兵馬,再去救人,可見趙雲多麼英勇,別人老說呂布是三國第一。可我不這麼認為,呂布雖然有勇但一點某略都沒有,還貪圖財富,認了三個父親,殺了三個,一點也不忠義,所以死得很早。我認為趙雲為天下第一。

然後就是諸葛亮,他這個人是受徐庶之託,才在劉備帳下做事,可是他本來不想投劉備,因為劉備是當時勢力最弱的,他投劉備之前有著很大的壓力他投劉備等於去自誤,但是他看劉備如此用心想拜他為軍師於是才投劉備,他還沒得諸葛亮時,與曹操交戰是屢戰屢敗,劉備得他是如虎添翼,百戰百勝。一開始,張飛關羽等人對他不服氣,可諸葛亮在博望破一戰不得不讓張飛關羽等人心服口服。

在六出祁山時,一次,大部分武將都去救糧只剩一批文官,手下只有三千兵馬。司嗎懿帥十五萬大軍前來攻城,諸葛亮,讓手下200人扮成老百姓,城門大開他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一看心想:“孔明一項用兵謹慎,從不冒險,四個城門大開,無半點伏兵,必有奸計。”然後大叫:“撤退”。

再一個就是曹操,他疑心很重。一次,一個叫陶佛的人見他在帳中睡覺,雙腳露之外面,馬上去幫他蓋被,曹操北驚醒,誤認為它是行刺,將他斬首。還有華佗。曹操頭很痛,無藥可醫。華佗給他開了一拂藥,吃了馬上不疼了,他讓華佗留在他身邊為他看病。華佗說:“將軍的病為腦瘤,需馬上開啟頭顱取出腦瘤,可是曹操認為華佗要趁機行刺,將華佗斬首。不久頭疼發作無藥可醫與世長辭。

在這些人中最擦慘的是曹操,因為疑心丟了性命。所以大家別疑心太重,不然會誤事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8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喜愛看的書吧!我更是不例外,在眾多的書籍中,我最愛看的就是《三國演義》了,對它我真是百看不厭,愛不釋手!我喜歡時不時地神遊在三國之中,去琢磨他們身上所散發的人格魅力,去聆聽他們留給後人的處事之道!

《三國》就好像是我的一位從不開言的良師。每次當我捧起它時,裡面的人物立即躍然紙上。他們或是在鐵歌戰馬前揮灑自己的職責,或是在故事情節中嘆息命運的成敗。其中令我最敬佩的人物代表是關羽了,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忠誠”兩個字,還看到了做人要“知恩圖報”。一次,曹操送雲長一件戰袍,可關羽就是不脫下劉備送給他的舊袍,可見雲長對自己主上有多麼的情深意重。關羽又是那麼忠心耿耿地向著劉備。雲長千里走單騎護送嫂嫂,寧願自己受苦受累,也絕不讓嫂子受一點點的委屈。怪不得聽媽媽說關羽就是我們中國人心目中“忠誠”的象徵了,現在有好多人的家裡和廠裡就是因為這樣才供奉關羽的神像呢?

《三國》又彷彿是我的一位沉默的益友。每當我走進《三國》時,它總會耐心地向我娓娓道來做事要貴在堅持!其中,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的長達十年之久的戰爭更能讓我明白這樣的道理:司馬懿用他的“恆”和“韌”的精神,最終在對抗諸葛亮六出祁山、大舉伐魏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獲得了成功!

當我再次讀到這一段時,去年做實驗的情景又浮現在我眼前。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實驗論文,我著手做雞蛋的實驗。可是剛開始,我們做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當我想放棄不做時,司馬懿與諸葛亮長達十年之久的戰爭故事在我腦海裡不時的浮現,司馬懿彷彿也不斷地說:“我都堅持了十年之久,你連這點困難都堅持不了?”於是我又充滿了力量,果真在接下來的第二次我成功了,還獲得了區三等獎的好成績呢?由此可見,堅持就能成功!有志者貴在堅持就能成功!

《三國》更猶如一位神祕的世外高人,總是這樣吸引著我繼續聆聽這無聲的教誨。使我不禁讚歎,讀此書果真受益匪淺呀!

三國演義讀後感9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頓時有感於懷。人們都認為三國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這90年裡,實際上真正的三國是在“三分天下吳蜀魏”那個時候,但要是隻寫真正的三國,那麼曹操和其他三國名人就沒有出場的機會了,《三國演義》也就沒有那麼好看了。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梟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但我們肯定最先想到的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令他威風八面,加上他平時南征北戰,在人們心中自然會成為梟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納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將還有許多他想要的東西,但是,曹操隨著自己的發展,野心也開始膨脹,從梟雄搖身一變成奸雄,從騎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沒當皇帝了。當我看完曹操的事蹟後,再回顧他以前的事,我不得不承認他很了不起,是一個真正的梟雄。

其中,我還喜歡關羽,他一生獲得了許多的戰功,比如說: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他為了與劉備會合,便不遠千里來找劉備,斬顏良,誅文丑,結果魯莽的張飛以為他背叛了劉備,準備要殺他,然後又看見他跟敵方打仗,這才明白。於是關羽和張飛準備一起去找劉備,最後終於與劉備會合,想象著那令人激動的場面,真為他們而高興!在書中描寫關羽的一句話是: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拿青龍偃月刀,還有赤兔馬。這樣搭配,簡直是無人能敵!

有很多人都說劉備是梟雄,我卻不這麼認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衝在前面,劉備就很少出馬,但他戰黃巾,鬥呂布時,他打的很英勇。劉備是靠著諸葛亮和那一群大將奪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稱號和攜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將豐功偉跡,在人們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氣和地位飆升到什麼層度。

孫權是個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業”這幾個字使他很難堪,但他帶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國演義》裡孫權既沒有曹操那麼凶猛,也不像劉備那麼懦弱,因此名聲比較好,活得比曹操和劉備長,使得吳國的壽命長。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這三國正所謂:一步走錯,滿盤皆輸。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書香伴暑假,這個暑假,我有幸見到了劉少康的兩本《三國演義》。看著封面的四個大大的字,我不禁有點兒欣喜,而又害怕。

《三國演義》取材儀東漢末年魏,蜀,吳的歷史。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一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吳亡為止,將近一個世紀。曾經,我也看過《三國演義》,但只是草草看了幾個著名的故事而已。但今天這兩本長達989頁。充滿古文的書使我恐懼萬分,完全看不懂。

幸虧老爸有著高中學歷。他引引我看到第二章。便開始把不會的劃下橫線,由他講解。直到第五,六回,我已能自主看了。古文版比白話文版難的多的多。成千上。擺個不會的字,變成了第二大攔路虎。謔(xue第四聲)傕(jue第二聲)譎(jue第二聲)拚(pan第四聲)攸(you第一聲)蹇(jian第三聲)……繁體字儁(俊)更是使我大跌下吧。但是難不倒我們的字典一一查出。我還做了一個錯題集。

古文的《三國演義》似乎比白話文厲害得多。密密麻麻的蚊子,若不仔細看,根本看不懂,這就大大鍛鍊了我的耐心。一點點看下去,我時而熱血澎湃,時而毛骨悚然,彷彿已經成了孫權手下的一名小兵。我禁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若渴的慾望。我驚歎關雲長刮骨療毒的勇氣……。但我敬佩的還是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令人驚訝的是,他竟然能通過觀星判斷人的生死。巧借東風,火燒新野,三氣周瑜,巧布八陣圖,七擒孟獲,空城計等。為《三國演義》增了不少色彩。

讀完《三國演義》,我人是有很多疑問,既然是歷史,為什麼之中有不少妖法,靈魂?“如第二回”張寶馬上披髮仗劍,作起妖法。只見風雷大作,一股黑氣從天而降。黑氣中似有無限人馬殺來。“第七十七回”卻說關公魂不散,盪盪悠悠,直至一處。後來關公魂附呂蒙對著孫權大罵一番後,七巧流血而死。類似還有很多也不知道是作者瞎想還是怎麼地。

讀了《三國演義》,我不僅學了許多生字,而且能大致看懂古文了,怪不得老爸總說讓我多學古文。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豪,是非成敗回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再一次翻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它的卷首語又一次在我的耳邊迴旋。《三國演義》是由一個個扣人心絃又拍手叫絕的故事串聯起來的,敘述了蜀、魏、吳三國產生的一系列奮鬥。其間讓我形象最深的要數“馬謖粗心失街亭”了。

“馬謖粗心失街亭”講了魏軍率兵20萬攻擊祁山,其時街亭是漢中的咽喉,聯絡嚴重。馬謖自動要求前去看守街亭,諸葛亮不放心,馬謖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這才贊同,並讓王平幫忙。諸葛亮信任馬謖熟讀軍書,能夠守好街亭。可沒有想到,馬謖只會坐而論道,呆板地依照兵法上的做,不聽王平的勸說,在山上安營,成果被魏軍斷了水道用火攻,全軍覆沒。諸葛亮得到音訊後,十分傷心,怪自己用人不當。諸葛亮和馬謖情同手足,可不依軍法處置,又不能讓將士心服口服,只好無可奈何斬了馬謖。

這個故事我百看不厭,理解了許多道理:一。馬謖一味地依照兵法上去做,以為“高高在上,勢不可當“,而沒有考慮周全,沒有考慮敵軍是否會堵截水源,使自己戎行不戰自亂。咱們學習也不能只為了敷衍考試而去死記硬背,真實能學好的人是能將常識靈活運用到實際日子的,這才是真實學到本事。二。馬謖失街亭的另一個原因是不聽他人的勸說。馬謖我行我素,以為自己熟讀兵法瞧不起他人。王平現已說出了在山上安營的弊端與在路口安營的優勢,可馬謖卻自以為是,仍然上山安營。咱們在日子中相同,要多聽聽他人的定見,揚長避短才華前進。我在日子中也總是聽不進媽媽的主張,以為她煩瑣,可實踐證明吃虧的總是我自己。看了這個故事更能悟出其間的道理。一個連他人的定見都聽不進去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三。諸葛亮儘管錦囊妙計,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他也有用錯人的時分。我覺得守街亭這麼重要的工作能夠讓姜維和趙雲擔任。這樣既能夠守住街亭,又能夠訓練姜維趕快了解蜀軍的狀況。

《三國演義》這部長達66萬字的名著傾瀉了作者羅貫中無限的汗水,這兒的一個個故事傾吐著一個個哲學道理,給了咱們許多的啟示,讓咱們收穫頗豐。我喜歡這部名著,將會一遍遍重讀它,它將伴我終身!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暑假裡有一項選讀四大名著的作業,我便挑選了《三國演義》細細品讀。書中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鬥智鬥勇的權謀計策,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看得我如痴如醉,彷彿自己已置身於那個三國爭霸的風雲年代。

《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逐鹿天下,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國呈鼎立之勢。歷經百年風雲後,隨著梟雄們的逝去,魏國的司馬一族一統三國,建立了晉朝。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個性鮮明,氣度不凡。有寬厚仁義、愛民如子的劉備,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的諸葛亮,野心勃勃、自負猜忌的曹操,粗獷勇猛、敢愛敢恨的張飛,驍勇善戰、膽識過人的趙雲在眾多豪傑之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五虎將之首關羽。他的勇猛自不在話下,“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著實讓人佩服。他那份義薄雲天、忠君愛國的情懷更是讓人心生歎服。在下邳兵敗被曹操生擒後,曹操想方設法想把他招至門下。但關羽卻始終“身在曹營心在漢”,面對曹操的種種厚待絲毫沒有動搖,一心忠於蜀國,心繫劉備。更難能可貴的是,關羽感恩曹操的知遇之恩,所以殺了顏良、文丑,立功報答了曹操的厚恩之後才離開。如此重情重義,難怪連曹操也嘆道“關羽真是天下第一義士。”

封侯賜爵,上馬提襟,下馬相迎,如此的誠意,還是留不住關羽,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回到了蜀國。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學成必歸,報效祖國”的錢學森爺爺。從古至今,忠君愛國、為國盡忠的這份赤誠是如此相似,高官厚祿或是威逼迫害,都阻止不了他們為國效忠的步伐。這份執著和堅持是我們每一個人需要學習的,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將愛國之情深埋心底,現在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才能將繁榮盛世代代相傳。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雖然我們不能親眼目睹三國英雄們的颯爽英姿,也不能親臨硝煙瀰漫的角逐戰場,但我們能通過文字身臨其境,瞭解歷史,傳承歷史,這是文字獨有的魅力,也是讀書才能獲得的樂趣和收穫。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前幾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讀完深有感受,真是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講了古代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役。諸葛亮的草船借箭,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等都令我回味無窮,值得沉思。

當讀到諸葛亮“大擺空城計時”,我的心一下就被揪住了。空城?面對百萬敵軍,豈能掉以輕心?我生怕他們會闖入城中,但胸有成竹的諸葛亮一點兒也不緊張,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緊張,自己的計謀就會落空,敵軍就會看穿城中無人,馬上就會闖入城中四處破壞,老百姓會遭殃,所以他要放鬆,鎮靜,沉著,不能讓敵軍看穿。於是,他若無其事地在城牆上彈琴,優美動聽的琴聲四處響起。敵軍見了,以為城中有埋伏,就不敢輕舉妄動,退走了,這時我的心才放鬆下來。驚歎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又讀到了“諸葛亮草船借箭”,我又緊張起來。甚至汗毛孔都張得大開,生怕大霧突然散去,諸葛亮暴露出來,來不及返回就被消滅。但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因為霧太大,看不清對方,所以諸葛亮只把那幾個稻草人立在船上,一個船上的稻草人插滿了箭就換下一個船,這樣來回交換,就輕易把十萬支箭拿到手。等霧散了,諸葛亮早就跑得沒影了。曹操這才知道上了當。這都是源於諸葛亮的‘上懂天文下知地理’,知識淵博而又知己知彼啊!

想到諸葛亮,我又想起自己那次經歷的一件事。那一次,我的風箏掛在了一棵高高的樹上,我想把它夠下來但夠不到,我又不會爬樹。正當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時,一個足球飛了過來,剛好碰到風箏,風箏因而抖動了一下。我觸景生情,受到啟發,就拿起幾個小石子,用力向風箏砸去。終於,風箏被砸了下來,漂亮的風箏完璧歸趙。

還有一次去游泳池游泳,也許是因為地板太滑,我一不小心滑倒在水裡,我在水裡撲騰,“咕咚咕咚”喝了好幾口水,這時我突然想到了諸葛亮大擺空城計時的冷靜,我便冷靜下來。因為我離岸邊很近,我就雙手伸平,扒住了地,終於停了下來。等我上岸後,我真想謝謝諸葛亮,是他讓我化險為夷,自己救了自己。

通過讀《三國演義》,我懂得了:遇事一定要沉著冷靜,只有冷靜下來,才能順利解決問題。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三國演義》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聽說四大名著是中國民間最喜聞樂見和被傳閱的古典小說。假期終於有時間了,拿到手上一開始閱讀,我就被裡面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吸引住了,看了一遍又一遍。裡面有讓我非常喜歡和欣賞的眾多人物,還描寫了一個驚心動魄的三國紛爭,太精彩了!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主要人物有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和曹操,還有孫權。讓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印象最為深刻的故事是草船借箭,小說中描述了諸葛亮安排將士趁凌晨時大霧駕船開往曹營,並擊鼓佯裝進攻,曹營大亂,拼命放箭,居然不費一兵一卒,成功獲得十萬支箭。故事中反映出諸葛亮不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能神機妙算,真是讓我不得不佩服啊!可見知識和智慧真的很強大,看來我真的是要好好學習了。

《三國演義》大體上主要是寫了吳、蜀、魏三國鼎立時期的合作與紛爭。可你知道嗎?為什麼三國的結局是三分歸晉,晉統一中原呢?三個強國怎麼後面卻被晉國收復了呢?因為三國鼎立的持續的時間較長,期間三國之間不斷的有戰事、勞民傷財,國家資財散耗嚴重,無力發展農業生產,百姓無法安居樂業。再加上諸葛亮後期生老病死等原因,蜀、魏、吳三國國力慢慢下降。後來晉國取代魏國迅速興起,發展很快,實力越來越強,以致於最後一舉吞併三國,統一中原。

看完這本《三國演義》後,我由蜀、魏、吳三國聯想到現在的中、俄、美三國的局勢,這簡真是現實版的《三國演義》啊!由於現在中國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有點後來者居上的苗頭,美國卻開始有衰退的跡象了,而俄羅斯除了是軍事大國外,經濟也開始復甦起來了。三國的軍事實力越來越接近了,逐漸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局勢。我們感受到中國真的強大了!但是,因為中國發展太快,對美國有了威脅,美國近兩年不斷的給中國企業各種制裁,像斷供晶片和禁止其它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共享,看了真是有些心酸。客觀來看,在高科技上面,中國在很多領域離美國的差距還是很大,所以我們這一代人要更加的努力,希望能早一天不再被美國卡脖子。

加油,我的祖國!加油,小夥伴們,我們是祖國的未來!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後三國時期比較熟悉,也就不一一介紹了。

《三國演義》中刻畫了x多個人物,印象最深的,文屬諸葛亮,武屬關羽。

說起諸葛亮,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後以,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算得上模範軍師、模範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至於關羽,則是忠、義、勇的象徵。但缺點就是有些自負,此處也就不再一一列舉。

由於《三國演義》是戰爭小說,描寫戰爭題材,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也可以理出一個結構脈絡。xx《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就嘗試這樣去分析其結構,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三大戰役為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輔助性戰役,貫串了全書,形成一個戰爭系統。xx和xx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以赤壁之戰為例:從起因到結束,共計八回,其間包括曹操下書,諸葛亮舌戰群儒,蔣幹中計,黃蓋用苦肉計,孔明借箭,借東風,華容道釋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點組成了大重點,成為組織嚴謹的結構。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