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讀後感範文3篇

來源:才華庫 2.48W

《從0到1》是讓人耳目一新的智慧,讓你深入瞭解創業背後的動機。裡面充滿了獨特而實用的見解,成功地在人性和文化方面進行了論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從0到1》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

《從0到1》讀後感範文3篇

《從0到1》讀後感範文1

《從0到1》這本書主要講了"從無到有","道生一"的智慧。通過創新可以給人類帶來更多可能性,創造新價值。

讀了這本書後讓我感覺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有豐厚的回報必須要有從0到1的智慧,特別對於企業家來說從0到1尤為重要。在中國好多大企業都是加工型企業,貫徹的大方針大多都是從1到n的assembled in China.其實如果想要讓企業獲得豐厚的利潤一定要善於創造和創新,通過專利技術、網路效應、規模經濟、品牌等形成壁壘,從而實現質的垂直性層級跨越,由此開闢一個只屬於自己的藍海市場而成為這個市場的唯一,其實也就是實現從0到1的designed in China.

從0到1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可以說就是壟斷,因為只有壟斷才可以給企業創造100%利潤中的80%以上的利潤,而從1到n的assembled in China往往獲取的利潤只有100%利潤中的10%以下的利潤。從1到n的加工型企業每天在做的事情是人員的削減,材料的節省,工法的減化,物流的優化等來維持企業微薄的利潤的增長,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的話企業很可能就無法保持利潤的增長了,這樣帶來的後果往往是大批人才的流失和投資人的減投。然而一些從0到1的創新型企業每天在做的事情是專利性技術,破壞性創新,品牌效應,規模經濟等,其中只要某一個環節獲得成功的話企業就能保持利潤的幾何性增長。所以其實企業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個壟斷企業都是靠解決一個獨一無二的問題獲得壟斷地位;而企業失敗的原因卻相同:它們都無法逃脫競爭。在完全競爭中,企業著眼於短期利益,不可能對未來進行長期規劃。要想將企業從每日的生存競賽中解脫出來,唯一的方法就是:獲取壟斷利潤。

本書中也介紹瞭如何建立一個壟斷型企業,首先是佔領小市場,然後是擴大規模,最後是進行破壞性創新。然而我覺得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創業者對未來二三十年事情的規劃與想象,並且以公司逐步發展的體制去實現計劃。在計劃的實施當中肯定還會碰到無數實質性的困難與挑戰,此時就需要發動團隊的力量用獨一無二的方法去面對與解決困難。然而如今作為在企業中為企業謀取利益的我們來講其實從0到1離我們也不遠,我們要抓住日常工作當中的每一個可以創新的機會,用自己最獨特的工作方式去為企業謀取最大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利益,在這個過程中同樣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最後還是想要引用作者最後講的話"我們當下的任務是找到創新的獨特方式,使得未來不僅僅與眾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從0到1.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獨立思考。只有重新認識世界,如同古人第一眼看見這個世界一樣新奇,我們才能重構世界,守護未來。"所有從0到1的理念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作為當今社會的中堅力量只有時刻把握從0到1這一理念,才能推動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從而為整個人類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從0到1》讀後感範文2

去年非常火的一本書《從0到1》終於有機會拜讀,書中討論了很多問題,幾乎涵蓋了一個初創企業要面對的方方面面。書的一開頭就引來了一群牛人的名言:Facebook 創始人、特斯拉創始人、GE CEO、網景聯合創始人等等,還有《經濟學人》、《財富》、《科克斯書評》的大力推薦。這樣的開篇令人覺得這是一種普通的'成功學書。鑑於自己知識基礎有限,以下部分會引用一些高手們的觀點。

書中指出初創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維,敢於創新,能有共同夢想的人一起規劃並鑄就新的未來。在創新的路上要獲得成功,不僅僅需要紮實的知識基礎,更需要有質疑的膽量和勇氣,從0開始審視自己所從事的業務。企業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們都是靠解決一個獨一無二的問題獲得壟斷地位,在技術上,無法替代、無法複製的核心競爭力,他們創造更好的新事物,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豐富了社會、世界的需求,成為讓社會更美好的推動力。 粗粗讀來也不覺有新意。但書中對“壟斷企業”的描述令人很感興趣。彼得。蒂爾給出了壟斷企業的四大特徵:專利技術、網路效應、規模經濟和品牌優勢。專利技術:公司最實質性的核心優勢,很難被其他公司複製,最好領先行業平均水平10倍以上,實質上是全新的產品。 網路效應:使用的人多,產品更有用。產品更有用,使用的人就會越多。形成網路效應的企業,必須從非常小的市場做起,比如Facebook。規模經濟:服務性企業難成壟斷企業,單純擴大規模,如開多家瑜伽館,只能獲取有限的利益。產品不需要重複投入,以更高的銷量來分攤,邊際成本趨近於零,這樣才是真正的規模經濟。品牌優勢:打造強勢品牌是形成壟斷的有力方式。品牌經營靠的不是理念,不是明星,而是實力。他覺得沒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來發展。理論上大談特談,甚至在其中他對谷歌、Facebook、亞馬遜、蘋果等讚譽有加,而對微軟平板、Xanadu、雅虎等頗有微詞,這方面我覺得不是太讓人信服。萬能的蘋果幾乎壟斷了智慧手機行業的利潤,是彼得。蒂爾很喜歡引用的成功典範。但對照上述四大特徵來看,並不完全符合,蘋果是智慧手機行業的後來者,從專利技術方面並沒什麼優勢;另外三個特徵,換成誰成功都一樣,與其說是形成壟斷的原因,不如說是成功之後壟斷的結果。九十年代的諾基亞,如今的三星,也擁有上述四個特徵,但是無法和蘋果相披靡。 不管是哪種創新模式,差異化和核心競爭力才是鑄就壟斷的王道;品牌和規模經濟才能助推壟斷的永續性和生命力。

壟斷企業之所以壟斷,最核心的特徵,在於這些企業做到了“與眾不同”。當然,與眾不同關鍵在於技術創新和產品的更新換代,以此來不斷贏取顧客的“忠誠度”。如iPhone的成功,在於iPhone時尚、可愛、易用,讓人一見傾心,加上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如果有一天,某公司生產出一款手機,讓顧客覺得比iPhone更加動人,商業模式更加獨特,iPhone不再“與眾不同”,那就只能重複諾基亞的覆轍了。 毫無疑問,企業能壟斷絕對能夠取得最大利潤值,這對企業的發展也更為有利。那怎樣才能壟斷呢?彼得。蒂爾給出了建立壟斷企業的方法:佔領小市場:從小市場起步,寧可做小也不能做大,目的是先立足。然後,集中優勢兵力,重點突破,壟斷某個行業或品類。因為壟斷,才能獲取鉅額利潤。因為利潤,才有能力攻城略地,構建帝國。擴大規模:由利基市場逐步擴大,培養和迎合顧客“滿意度”。循序漸進、有紀律發展壯大市場。由核心事業逐漸向外擴張。破壞性創新:用科技創新低價推出一種低端產品,然後改進,使產品升級換代。且掃除一切障礙,不破不立。同時,為獲得創新優勢,專利技術在某些方面必須比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擁有真正的壟斷優勢。公司必須力爭做到10倍的改進,稍有改進對終端使用者來說就是毫無改進。假設你開發了新的空氣淨化器,比現有技術的效率高20%——這是實驗室資料,但實驗資料還要扣除新產品在實際市場中面臨的生產成本以及風險。而且即使你的產品確實給顧客帶來20% 的改進,由於人們習慣了誇大其詞的廣告宣傳,銷售該產品時,你也一定會受到質疑。只有10倍的改進,你的產品才能給客戶帶來明顯的優勢。

《從0到1》讀後感範文2

Thiel作為本人的男神,《從0到1》火簡直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當然最主要的是因為中信將這本書引入中國,正是在去年中旬得知此書要引進中國,所以一直沒有**的去買原版。但是當我在圖書館閱讀此書時,一旁的同學用一種鄙視的眼光看著我,這種眼神是為成功學暢銷書量身定製的“鄙夷"。

不得不說,《從0到1》從章節開始,就透著一種成功人士傳授商業祕籍的”暢銷書策略“,也使我一度後悔買來這本書。但是拋開對商業類書籍的成見,本書從一開始就提供了讀者一個清晰的思路——提出問題,提出假設,提供條件,給出證明,分析結論。我的理解是,從第一章開始,Thiel就鮮明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不是寫一本成功創業的祕籍,我是寫一本批判性的思想指南。“是的,他沒有提出跟書中內容相關的觀點,而是先撇清了自己這本書和其他商業成功學書籍的不同。但是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感情色彩被注重強調——批判。我認為本書首要的關鍵詞就是”批判“。

這種批判色彩無疑帶出來書中的兩個問題:在什麼重要問題上與其他人有不同看法?探究一件事情的祕密在哪裡,是什麼?前一個問題是Thiel在面試自己的員工時提問問題,後者是作者對目前人類社會的行為批判。個人的理解,會傾向於認為本書是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的。

作為一本通俗讀物,首先要做的是旗幟鮮明,而不是按照嚴謹的學術思路闡述問題。所以我很快地抽離出了Thiel試圖傳遞的核心觀點:

第一、社會進步分為兩種,垂直進步和廣泛進步。前者是從0到1,是社會質變的過程;後者是從1到無窮,是社會的量變過程。對於個人而言,Thiel為我建立一個重要的座標系,成功地幫助我梳理接觸到當下諸多商業創新的本質,我能夠利用作者對社會進步的兩種描述,為目前眼花繚亂的商業創新和網際網路明星清晰的定位。同時可想而知,Thiel的觀點自然是認為從0到1的垂直進步更應該被提倡,目前出現的網際網路狂潮像是一個“字元”上的複製工作。

第二、商業社會呈現出了競爭和壟斷,而資本主義並不與“競爭”是親密,而是與“壟斷”考靠得更進。經典市場理論告訴我們競爭和市場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而對於廠商而言,壟斷才是動機。Thiel認為全球化帶來的是替代和競爭,而企業想生存,不是企圖用競爭動機戰勝對手,而是用壟斷動機獲取生存空間。簡單而言,就是這不應該是一場零和博弈。

第三、從事物的本質出發會發現,我們應該提倡垂直進步、追求壟斷、選擇長期目標。

那麼什麼是事物的本質?作者在提出鮮明觀點後,及時的給我們闡述了他認為的事物本質是什麼。個人認為,從此部分開始,Thiel開始展現一個IT男神應有的思想厚度,也正是因為這部分內容,使得全書從一本簡單的商業指南,變成了Thiel個人投資和創業哲學的展示。

對於網際網路企業而言,第一個本質是專利技術。並且Thiel強調,垂直進步和廣泛進步的差別,在專利技術上不是簡單的技術數量多一些的問題,而是整個量級要發生一個變化,至少超出10倍的數量,才能成就所謂的市場壟斷。

第二個是網路效應,也就是社交網路帶來的指數增長。Thiel覺得這個效應被市場所忽視,本人認為市場並不是無視網際網路的指數效應,而是不同的產品無法具備同樣好的網路效應,同時也體現出對於網路效應我們仍缺乏理解和運用,被產品型別所侷限。

第三是規模經濟,這無疑是網際網路領域對經典經濟學“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突破。

第四是品牌優勢,Thiel拿來蘋果舉例,在品牌優勢下蘋果的產品形成了一種壟斷。

作者在系統的闡述完他對事物本質的闡述後,不忘強調我們存在的歷史階段。此部分是見Thiel對商業和網際網路理解見功力的地方站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去丈量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能夠真正的抽離處我們必須理解的事物本質。

Thiel強調的一個現實是,全球化帶來的競爭是一種替代性的發展,用開發中國家的成本優勢代替已開發國家的勞動力,用新興市場代替成熟市場。Thiel不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達爾文主義能給我們帶來好結果,因此一方面批判全球化沒有帶來“平”的世界,而是帶來了一場優勝劣汰的零和博弈。另一方面作者給出了他認為的出路,他所判斷的網際網路社會是協作補充的狀態,具體表現在:企業尋求各自的壟斷,拋棄單一化的市場競爭;人類和機器不會出現危機,人機合作才是未來的趨勢。

作者強調的另外一個現實是,我們現處的人類社會充斥著一種樂觀主義,這種樂觀主義並不是來自於對未來明確的樂觀判斷,而是一種不明確的判斷。Thiel以時間為軸,給不同時期的美國社會做了在樂觀主義還是悲觀主義上的標註,70年代的美國是對未來明確判斷下的樂觀主義,而現在則是不明確的樂觀主義,這導致了我們彷徨於選擇,傾向保守和自滿,金融領域的發展提供了佐證——因為金融提供了一個讓我們規避風險的方法,人們不知道未來該向何方,於是我們在原地打轉。

第三個現實是我們現在缺乏對祕密的探究,無論自然界還是人本身。我個人理解為,正式在一種不確定的樂觀主義氣氛下無論精英和大眾都舉步不前,對於祕密缺乏興趣。Thiel則強調我們只有去探索祕密才能發掘真正的價值。對於公司而言,只有探索祕密才能發掘需求和市場;對於個人而言,只有探索自身的未知才能發現潛力。

第四個現實是冪次法則深埋在日常生活中。這為網路效應提供了支援。

那麼作為一個創業者該如何做呢?Thiel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創業“導師”並非只有摧毀,沒有重建。作者給出了幾點思路,雖著墨頗多,本質上個人理解無非包括五個主要的內容:

第一、先佔領細分市場。這彷彿同KK在《失控》中的觀點有類似,從創新來自邊緣。將小市場理解成為一個邊緣並無不妥。Thiel舉出的Facebook的例子很好的詮釋了一個不起眼的邊緣甚至都不被認為是一個市場,但是對於一個以壟斷為目的公司,從小市場開始是正確之選。

第二、作者在具體如何實現從小市場實現企業成長的闡述時,強調擴張要有紀律性,充分運用冪次法則,同時產品和銷售要

第三、破壞式創新。Thiel認為破壞式創新不是為了破壞而破壞,而是為了創新而破壞,Thiel對破壞式創新對市場巨無霸的衝擊態度是曖昧的,當然不提倡直接上來就撼動主流市場,也體現了作者提倡壟斷而非競爭相關,從細分市場中尋找壟斷比與大企業競爭更容易存活。

第四、制定長期計劃,而不是短期選擇。因此對於企業價值的衡量最終還是要回歸長期現金流,熱點和短期營收表現應該是被剔除的干擾。

第五、壟斷!壟斷!壟斷!無論是從細分市場切入,還是產品快速推進,包括破壞式創新,可以看做是壟斷型別企業的特徵,同樣也可以看做是創業的指南。

當然,除開以上所提到的內容,本書中仍然強調了一個Thiel在風險投資界很出名的一個觀點——公司如果起步是失敗的,將無法挽回。

就本書而言,我無意對書中的創業觀點和指導做過多贅述。吸引我的遠不是具體的創業操作指南,而藉助創業與投資的話題,Thiel提供了一個啟發性的思路,這就是如何看待我們所處的時代,如何看待現在網際網路熱潮,什麼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Thiel同許多投資領域的智者一樣,在一個濃縮的投資空間裡踐行著每個投資者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經驗。正如作者在書中最後寫到的一樣:

“我們是否在整個宇宙範圍實現“奇點”或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抓住獨一無二的機會,在日常工作中創新。對我們——全宇宙、全球、全國、全公司、整個人生那隻此刻最為重要的是——獨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