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讀後感1500字

來源:才華庫 1.26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從0到1》讀後感1500字,歡迎大家分享。

《從0到1》讀後感1500字

《從0到1》讀後感1500字1

讀完《從0到1》,像是一本哲學導論,過去此刻未來的關係,為什麼“我”要創造,人與人、與命運、與科技的關係。書中很多是沒有所謂正確答案的提問,只是告訴我有哪些可能。《藍海戰略》更像是一本36計的工具書,如何避免競爭,尋找外部存在卻沒被他人發現的需求,如何從戰略戰術上佔領它。兩本書一個聚焦於自身、科技創新,一個更多聚焦於外部市場的擴充套件;一個是為什麼,一個是怎樣做。資料上各有千秋,但更喜歡《從0到1》,只是這本邏輯上有點跳躍,像散文隨筆,晦澀難讀,知識總結也毫無頭緒,就從最有感觸的幾點寫開吧。

書中第一章提出一個讓我腦洞開啟新觀念,對於未來的定義。未來之所以是未來,不只是還沒有到來的時刻集合,更是因為未來的世界與此刻不同。假如空間狀態定格,時間還在走,1年,100年都不是未來,因為世界沒有改變。如果平行空間真的存在,那麼我在平行空間中的跳躍,時間沒變化,但空間變化了,我的思想行為變化了,那我就應算去到了過去或是未來吧。扯遠了。我們期盼進步的未來,所以才促使我們不斷科技創新,產生0—1的發展,而不只是在1的基礎上覆制。創業公司往往是科技創新的誕生地,推動未來進步的更多在這類企業裡面。

“以史為鑑能夠知興衰”,看好未來,前提是要明白過去。作者回顧了1999那場網際網路泡沫以及帶給人們的經驗教訓,可惜的是很多人因為過去而全盤否定了那些年人們創業的熱情。他認為未來創造就應是:

1、大膽嘗試勝過平庸保守。

2、壞計劃好過沒計劃。

3、競爭性市場很難賺錢。

4、營銷和產品同樣重要。以上四點同樣適用於我的生活:既然未來除了要死,其他都不能預測,何不有計劃性嘗試多種生活。如果想更成功就要選取做小池塘的大魚,減少競爭。

三四五章提到了競爭和壟斷的關係,如果沒有快速達成成功的競爭,只是內耗了價值,作者不支援。就應用創新性來實現壟斷才能實現進步。開創創新性壟斷企業方法(最後有了方法論):先在小市場取得壟斷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礎上一步一步擴大壟斷,同時不要主動破壞毀滅原有產業,增加與原有產業的競爭。另外先發優勢並不必須是好的,也能夠等別人開創了市場,但是由自己來最後一擊。想到蘋果公司,貌似是用ipod如此發家的吧,幹掉了索尼一眾賣卡機、cd播放器的。

“成功不是中彩票”這章像是人生觀的論述,成功來源於潛力與計劃,不是運氣。我想追求自己定義的成功是每個人畢生的夢想。為此我們不斷的學習、進步,規劃著自己的明天。但結果是怎樣樣,我們很難去控制,所以把成功因素更多歸因於運氣,來抵消自己未盡全力的愧疚。但是追求成功是方向,不是人生的目的地,追求的過程相對於結果對我來說更重要。

作為讀書筆記的一部分,我務必承認,除了“創始人的悖論”那一篇,本書的最後幾章我並沒有細看。說一個很奇葩的原因。這本書是我在機場購買,來回出差帶著看完一半後,遺失在飛機上了,於是只能看pdf版。想用一句很時髦的話來形容看電子書的感覺就是“當人生第一次翻看過紙質書籍後,再看電子書就是將就,而我不想將就。”於是乎我跑到上海圖書館去找這本,沒有。最後的解決辦法就是我在上圖樓下的季風書店坐了一下午,看完了後半段。要問我從頭到尾執拗不再買一本的原因,竟是我賭氣中信出版社如此浪費紙張的排版,一本書裡面竟然有12頁空白。當然,摳門於不值得再買本我認為目前不會再讀第4、5遍的書就應也算原因。重新回到書中,最後提到只有像古人那樣擁有第一眼看世界的新奇,我們才能重構世界,獨立思考。為何將上述反面教材寫出,就是想說讀書不存在排版、購買、電子版與紙質版的問題,只聚焦於書籍所傳達的思想,每每看來都有新的想法,才能有所積累與思考,走出創造的第一步。

《從0到1》讀後感1500字2

買這本書時是在2015年,當時各種大佬推薦火得不行,也算是跟上潮流。那個時候剛走出校園,滿腔熱血,剛好又聽到雷軍那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結合自身專業,選擇了一家做O2O的醫藥平臺,期待自己這頭笨豬有一天也能在天空翱翔,可能因為太重了最後也沒飛起來。這本書就是當時的老闆推薦讀的,看了一遍也似懂非懂,於是就扔在一邊,算了一下時間都快過去三年了,當它再一次被推薦,讀起來好像有一點不一樣的感受。

這本書的作者是PayPal的創始人之一彼得。蒂爾(PeterThiel),他的“從0到1”到底是什麼意思?它是指如果要做企業,那麼需要從事的應該是開創性的產業,而非同質化當前的商業模式。關於做企業,我們大多數人都沒做過,但是做員工每個人都做過,所以我想從怎麼做員工的角度來談談讀這本書後我的感受。

A、壟斷

書中的觀點認為大公司都是靠壟斷髮展的。作為一個員工,壟斷就是指要有核心競爭力,具備別人無法替代的能力或者技能,並且將這個技能發揮到極致。工作中平庸還是挺可怕的。另一方面,我們要有創新來支撐核心競爭力。進步分為兩種,垂直進步和水平進步,垂直進步是從0到1的過程,也是創新的過程;水平進步是從1到n的過程也就是複製。我們要擁有核心競爭力就一定要學會創新,這樣才能走得久走得遠。

B、競爭

馬克思說人們因為差異才會鬥爭,差異越大沖突就越大。在企業裡,時刻都在競爭,競爭是必不可少的,能夠讓人快速成長,但是不要只關注競爭本身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書中提到哈姆雷特的觀點:真正的英雄把他們的個人榮譽看得更重要,即使事情不重要,他們也會一爭到底。這個觀點用在職場上是致命的`,PeterThiel給我們的忠告是,如果我們不能逃離競爭,不能將對手打敗,那麼就和對手聯合。“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嘛。但他也指出了這個建議是非常難以做到的,因為我們往往放不下個人無謂的自尊和榮譽感。

C、冪次法則

在工作中,我們需要遵循冪次法則。這個法則講的是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事情。雖然這幾乎成了我們的口頭禪,但是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不能做投機者,而是做決策者。我們的最主要的精力應該放在最重要的幾件事情上面,而不是每個事情都去做,這樣的結果就是就幾件事情能夠產生的價值比其他N多事情的總和還要多。書上說他們有一個實驗,在農場裡面20%的豌豆佔據了80%的重要,雖然這個實驗我還是持有懷疑態度但是我覺得這個道理還是應該好好執行。

D、善於規劃

書中提到:我們這一代人從孩童時期就過高地估計了機遇的力量,低估了規劃的重要性。規劃由於機遇,每個偉大的企業家都是設計師,自從喬布斯在1976年創立了蘋果以後,他就意思到只有對未來精確地規劃,才可以改變整個世界,而非傾聽焦點小組的意見或是複製他人的成功。對於具體的一項工作,我們要有規劃,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才能高效的達成。對於我們的職業生涯,更要有清晰的規劃,不能抱著隨遇而安的態度。有些人四十歲都還在擇業,這就是對自己的不服責任,對生命的褻瀆。可以跳槽,可以去謀求更好的發展,但是一定是在自己規劃的、熟悉的領域。隔行如隔山,不要妄想自己在任何領域都能夠如魚得水,風生水起。對於自己的未來一定要有清晰的規劃,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並且朝著目標努力奮鬥。

我並不是資深職場人,還在不斷的學習、總結、進步。我常在想,職場上有能力的人那麼多,有背景的那麼多,而我什麼都沒有,我要怎樣來發展呢?我現在還不能就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但是我會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並且朝這個目標去努力。

不會的東西就學嘛,不懂的東西就問嘛,不熟的東西就練嘛,人笨一點就勤奮一點嘛,趁年輕(其實也不年輕了)拼一把,不管能混成什麼樣,至少不會虛度光陰,無悔青春!

《從0到1》讀後感1500字3

去年非常火的一本書《從0到1》終於有機會拜讀,書中討論了很多問題,幾乎涵蓋了一個初創企業要面對的方方面面。書的一開頭就引來了一群牛人的名言:Facebook創始人、特斯拉創始人、GECEO、網景聯合創始人等等,還有《經濟學人》、《財富》、《科克斯書評》的大力推薦。這樣的開篇令人覺得這是一種普通的成功學書。鑑於自己知識基礎有限,以下部分會引用一些高手們的觀點。

書中指出初創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維,敢於創新,能有共同夢想的人一起規劃並鑄就新的未來。在創新的路上要獲得成功,不僅僅需要紮實的知識基礎,更需要有質疑的膽量和勇氣,從0開始審視自己所從事的業務。企業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們都是靠解決一個獨一無二的問題獲得壟斷地位,在技術上,無法替代、無法複製的核心競爭力,他們創造更好的新事物,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豐富了社會、世界的需求,成為讓社會更美好的推動力。粗粗讀來也不覺有新意。但書中對“壟斷企業”的描述令人很感興趣。彼得。蒂爾給出了壟斷企業的四大特徵:專利技術、網路效應、規模經濟和品牌優勢。專利技術:公司最實質性的核心優勢,很難被其他公司複製,最好領先行業平均水平10倍以上,實質上是全新的產品。網路效應:使用的人多,產品更有用。產品更有用,使用的人就會越多。形成網路效應的企業,必須從非常小的市場做起,比如Facebook。規模經濟:服務性企業難成壟斷企業,單純擴大規模,如開多家瑜伽館,只能獲取有限的利益。產品不需要重複投入,以更高的銷量來分攤,邊際成本趨近於零,這樣才是真正的規模經濟。品牌優勢:打造強勢品牌是形成壟斷的有力方式。品牌經營靠的不是理念,不是明星,而是實力。他覺得沒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來發展。理論上大談特談,甚至在其中他對谷歌、Facebook、亞馬遜、蘋果等讚譽有加,而對微軟平板、Xanadu、雅虎等頗有微詞,這方面我覺得不是太讓人信服。萬能的蘋果幾乎壟斷了智慧手機行業的利潤,是彼得。蒂爾很喜歡引用的成功典範。但對照上述四大特徵來看,並不完全符合,蘋果是智慧手機行業的後來者,從專利技術方面並沒什麼優勢;另外三個特徵,換成誰成功都一樣,與其說是形成壟斷的原因,不如說是成功之後壟斷的結果。九十年代的諾基亞,如今的三星,也擁有上述四個特徵,但是無法和蘋果相披靡。不管是哪種創新模式,差異化和核心競爭力才是鑄就壟斷的王道;品牌和規模經濟才能助推壟斷的永續性和生命力。

壟斷企業之所以壟斷,最核心的特徵,在於這些企業做到了“與眾不同”。當然,與眾不同關鍵在於技術創新和產品的更新換代,以此來不斷贏取顧客的“忠誠度”。如iPhone的成功,在於iPhone時尚、可愛、易用,讓人一見傾心,加上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如果有一天,某公司生產出一款手機,讓顧客覺得比iPhone更加動人,商業模式更加獨特,iPhone不再“與眾不同”,那就只能重複諾基亞的覆轍了。毫無疑問,企業能壟斷絕對能夠取得最大利潤值,這對企業的發展也更為有利。那怎樣才能壟斷呢?彼得。蒂爾給出了建立壟斷企業的方法:佔領小市場:從小市場起步,寧可做小也不能做大,目的是先立足。然後,集中優勢兵力,重點突破,壟斷某個行業或品類。因為壟斷,才能獲取鉅額利潤。因為利潤,才有能力攻城略地,構建帝國。擴大規模:由利基市場逐步擴大,培養和迎合顧客“滿意度”。循序漸進、有紀律發展壯大市場。由核心事業逐漸向外擴張。破壞性創新:用科技創新低價推出一種低端產品,然後改進,使產品升級換代。且掃除一切障礙,不破不立。同時,為獲得創新優勢,專利技術在某些方面必須比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擁有真正的壟斷優勢。公司必須力爭做到10倍的改進,稍有改進對終端使用者來說就是毫無改進。假設你開發了新的空氣淨化器,比現有技術的效率高20%——這是實驗室資料,但實驗資料還要扣除新產品在實際市場中面臨的生產成本以及風險。而且即使你的產品確實給顧客帶來20%的改進,由於人們習慣了誇大其詞的廣告宣傳,銷售該產品時,你也一定會受到質疑。只有10倍的改進,你的產品才能給客戶帶來明顯的優勢。

《從0到1》讀後感1500字4

“壟斷”一詞,在人們的意識中,除了強大之外,更多的還是貶義的味道,然而,在商業世界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若想成功,還必須建立“壟斷”,正如作者在《從0到1》中所說的“為企業建立壟斷,競爭留給失敗者”。其實,細思之下,人身何嘗不是如此呢?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為自己建立“壟斷”優勢呢?

“誠”是做人的第一要義,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誠”要求我們對別人要坦誠相待、誠實守信。一個人如果沒有“誠”,終將一事無成,不要以為你能騙了所有人,其實到頭來不過是所有人騙了你而已。從小父母、老師就教育我們做人要誠實,不能撒謊,所以才有了“狼來了”的故事。現在,國家也在大力倡導誠信體系建設,失信黑名單、限制高消費、釋出“老賴”資訊等措施,從根本上說都是希望全社會能做到一個“誠”字。芝麻信用分、銀行徵信系統、個人誠信檔案等也都是通過制度建設促使人們能珍惜自身的信譽,以誠為本。晚清著名中興名臣李鴻章,非常喜歡睡懶覺,他在給曾國藩做幕僚時的一天早上,為了多睡會覺,就謊稱說受了風寒,曾國藩當然沒批准李鴻章的“病假”請求,但也只對李鴻章說了一句話——少荃,你既在我處,就要守一個“誠”字。出人意料的是,就這麼平淡無奇的一句話,卻改變了李鴻章的一生,從此,李鴻章再沒睡過一天懶覺,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終成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從李鴻章的這件事中可以看出,“誠”不僅是對待他人時的要求,更是我們對待自己時的要求。我們在欺騙他人時,不僅是在騙別人,更是在騙自己,所以我們才要不忘初心,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時刻提醒自己,要以誠待人、以誠待己。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若要成功,無不“誠”字當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專”要求我們在認定目標後,務必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要有持之以恆、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毅力。唐僧之所以能西天取經成功,除了有四個徒弟保護外,最重要的就是他有堅定的信念和為取真經願意付出一切的執著。對我們現代人來說,要不忘初心,始終為了自己的目標努力更為不易,因為我們有太多的誘惑,太多的干擾,若想實現目標,就需要我們有更為決絕的心態。佛家說“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先“舍”後有“得”,所以,我們若想有所“得”,務必要先學會“舍”,怎麼“舍”,對我們來說,就是要學會做“減法”,跟實現自身目標無關的事都不要去做。馬雲、馬化騰、丁磊、蔡崇信等商界名流,無不是放棄了當時人們認為的大好前程,為了實現自己的人身目標,投身到創業的洪流中,才成就了今天他們。對今天的大多數人來說,成功的最大障礙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機會太多,選擇太多,誘惑太多,使得他們在選擇中迷失了自我,在誘惑中走錯了方向。不要為自己的不成功找藉口,有太多的人都是因為捨不得、放不下才錯過了成功的機會,因為我們什麼都想要,最後什麼都得不到。其實,你要能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每天堅持,一輩子想不成功都難。

“新”就是要創新,就是要從0到1,從無到有。無論是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企業還是一個人,創新都不可或缺。但從整個人類歷史來看,創新都從未像今天這樣被重視、被提倡、被鼓勵。“中興事件”給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中國企業,也給我們國家敲響了警鐘,沒有創新,我們的命運將被他人掌握,受他人支配。當然,創新不單單指技術創新,還包括體制機制的創新,管理的創新等等。蘋果、亞馬遜、谷歌、微軟、華為等一大批卓越的企業,無不是靠創新取得,這也是對創新最好的註腳。諾基亞、柯達、通用、克萊斯勒等失敗的企業巨頭,也都有一個共同點——停止創新。毛主席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最終的勝利,與他創造性的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不無關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即使說“創新是成功之母”也不為過。

成功從來都不是偶然的,一切成功都有因——誠、專、新,也可以說,一切成功都是這些“因”產生的“果”。從0到1,從無到有,從“誠、專、新”開始,不忘初心,堅定信念,成功自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