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1.92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

李鎮西,這個如雷貫耳的大名,不知道已經在我耳邊響過多少次了,直到今年暑假,才真正開始接觸這位大人物的教學理念。當七年級看到書名《做最好的老師》,我的腦海中立馬就浮出一個問題:什麼是最好的?就我所聽到的,現在大家說得最多的應該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吧!這位李老師是怎樣來展述最好的呢?疑問驅使著我以最快的速度讀完了此書。拜讀了他的教學故事,瞭解了他的處理手段,思索了他的教育方式,心中思緒萬千,簡而述之,一個字:贊!兩個字:佩服!

從李老師的親身經歷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尤其是對我在平常的教學中面對的一些大難題,如對後進生的教育、如何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怎樣做開明的老師等等,李老師給了我很多啟示。我不想長篇大論地來描述這些心得體會,只簡單談談讓我印象最深的兩點:做一個有童心的老師;把教育失誤變為教育財富。

李老師說:“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只要把握學生的情感,並注意環境、場合,教師任何‘過分的孩子氣’都不會是多餘的。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回想過去一年的教育點滴,其實關於這一點我早已有切身的體會。還記得上學期一次早讀,當我走進教室的時候,心痛地發現班上十來個孩子在打鬧、說笑、閒談。都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晨讀是多麼重要!我的氣真不打一處來,當場我就發飆了,孩子們被我罵得一愣一愣的,誰都不敢吭聲。於是那天上午的第一節課也是在這種近乎沉悶的氣氛中度過。課後我反思著,很後悔自己當時急躁粗暴的處理方式。“不會今天一整天他們都躲著我吧?”我正琢磨著怎麼樣來扳回這幫小傢伙的心呢,恰巧,那天有陽光體育活動,我當即抓住了這大好機會。要說玩,沒有幾個孩子是不喜歡的。陽光時間一到,孩子們已經把早上的陰霾一掃而光,瘋玩起來。為了拉近距離,那天,我也悄悄加入了他們的遊戲——跳長繩。孩子們看到老師放低姿態,和他們一起玩,原本有點戒備的心漸漸放下了。而當我的高跟鞋在跳躍的過程中飛出去的時候,孩子們的笑聲達到了巔峰。幾個機靈的孩子馬上幫我撿回了鞋子,還體貼地幫我穿上,直到活動結束回到教室,還有幾個調皮鬼圍在我身邊,說著我的糗事,先前的畏懼已不復見。那天的我雖然很糗,但是我覺得很開心。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我最怕的就是面對教育過程中的種種難題!拿出勇氣面對,卻不知該怎麼面對?下定決心解決,不知該怎麼解決?絞盡腦汁想辦法,可方法用錯了怎麼辦?這些是我最需要學習的。李老師在書中這樣說:“我換一種眼光去看這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我便不再頭疼了。換一種什麼眼光呢?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我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班集體建設呀、“後進生” 轉化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物件,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領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穫,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樂。”這句話道出了優秀教師與普通教師的區別。換一種角度思考問題,鬱悶的事情也可以變成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以這樣的心態搞教育哪裡還有不成功的道理呢?他教會了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如何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可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我在處理問題時,哪怕事先想得再好,也會有失誤的時候。而這樣或那樣的失誤往往帶給我的是壓力、煩躁以及灰心。在讀了《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後,李老師的話帶給了我更多的思索。“區別優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於教育者是否犯錯誤,而在於他如何對待已經犯了的錯誤。這裡所說的“如何對待”,不僅僅是指想方設法彌補錯誤所造成的損失,而主要是指對錯誤的反思——對成長中的年輕教師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善於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這是任何一個教育者從普通教師走向教育專家乃至教育家的最關鍵的因素之一。”是啊,誰沒有失誤呢?李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有失誤,在《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中,他就列舉了他在教育生涯中的許多失誤,而他的不同於常人的做法是,善於總結反思,善於把教育失誤變為教育財富。

李老師是一個充滿智慧的老師,同樣,《做最好的老師》也是一本充滿智慧之書。看了書,才知道他的“最好”是相對的,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好”其實就是“更好”。任何事都要有一個標準,李老師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這便意味著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作為一名教師,當然就是要“做最好的老師”。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2

踏上工作崗位已經二十四年了,這期間我有過悲傷、難過,也有過興奮、快樂,有過失敗,也有過成功。想著怎樣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想著如何做一個優秀的老師?什麼是最好的老師呢?今天讀了李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彷彿進行了一次精神洗禮。回首自己的教學生涯,不禁慚愧萬分。

工作以來我一直擔任數學課教學兼班主任工作,總是要求孩子們達到自己心目中的標準,總是覺得他們錯誤很多,例如上課遲到,不講衛生,上課講話,……常常會責怪他們,這樣對改正錯誤並沒有太大成效,反而我用鼓勵的方式,用允許犯錯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孩子們的錯誤越來越少了。

我很欣賞李老師說的:“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做最好的自己,說得多好呀!我們不要和別人比,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每天捫心自問,我今天進步了嗎?我們每個人都要發揮自己的長處,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每天進步一點點,努力做最好的自己。這樣,每天進步一點點,超越自己,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作為一名教師,就要努力做最好的老師。“做最好的老師”其實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俗話說得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把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相比,每日三省吾身,不斷地超越自己。所以,只要堅持從最平凡的小事踏踏實實做起,天天反思叩問自己,即使自己成不了紅花,也要成為一片綠葉。回顧自己的教學生涯,在很多方面我做的確實不夠,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問題。愛學生,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複雜”,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學生,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著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畢竟“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權利”,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對學生的寬容”。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

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活,有時我總是板著臉,故作嚴肅,裝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樣子,有時我也會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個別同學,來殺一儆百;每次我遠遠地看著他們,而不是真正融入孩子們中去時,我並沒有獲得他們的多少尊重、愛戴。反之,卻只是一個充滿笑意的眼神,一個充滿溫情的動作,一句溫馨的話語,卻使他們更靠近。“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已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賬,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教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沒有他們,我也什麼都不是!是啊,只有當我們尊重別人的時候,別人才會尊重你。現在每個孩子都非常的愛面子,自尊心很強,作為老師,如果我們當眾批評他的話,就會傷到他的面子,會讓他形成逆反心理。作為普通教師的我們,只要我們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更好,久而久之,許多更好組合在一起就會變成最好的。要做最好的老師,就要愛教育事業,把教育當作自己的一項事業,愛學生,用真正的愛——師愛,去對待學生,對學生的的未來負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我們教師要經常擁有一顆永遠的童心和愛心,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學生就會把我們當做知心朋友,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呀!老師也只是個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師要怎樣才能擁有“師愛”呢?李鎮西老師用一句話告訴了我們:“童心是師愛的源泉。”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我們要蹲下來和孩子對話,才能發現學生缺點中的可愛之處,甚至智慧之處,那我們看到的學生,都是帶著“可愛缺點”的可愛孩子。同時,如果想和學生相處愉快,我們就不能拿著大人的思維來衡量這些孩子,有時孩子的世界我們大人真的不懂。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情。如果我們的要求很高很嚴厲,這樣會讓學生產生牴觸情緒。這點我深有體會。

我也要“做最好的老師”!從現在開始,我要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爭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在教育教學中,學習借鑑李老師的教學經驗,每天反思自己,努力做一個學生喜歡的好老師。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3

今年暑假期間,利用閒暇時間拜讀了李鎮西先生的《做最好的班主任》這本書,這本書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介紹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這本書寫得很實在,讀著他的文章,感覺就像是看著一集集《李鎮西的故事》連續劇一樣,書中的人物彷彿就在眼前。有的故事感人至深,讓我禁不住熱淚盈眶。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這本書中,李鎮西老師以一個語文老師的優美文筆與才華折服了我;以一個班主任的細膩與認真感動著我!做一名人民教師,多一些書生氣,多一些書卷氣;多一些書香氣;多一些天之浩氣;多一些地之靈氣。讀懂社會,讀懂教育,讀懂學生,讀懂自己。遠離浮躁與平庸。做一個閱讀者,生命將更加精彩。

李鎮西先生說:在學生從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應該給他們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種子:“善良”、“正直”和“機智”。教師要善待學生,才能使學生善良之心逐漸佔據主要位置。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積極影響學生,讓學生成為正直的人。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學習文化知識,才能使學生成長為有智慧的人。在課堂上,如果想與學生交流對話,沒有真愛是實現不了的。

李老師對班主任的那份執著,對愛那份堅持讓人感動。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他對學生付出的是滿腔的愛心。他不僅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為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的那份堅持讓人感動。

在讀到李老師對待“優生”和“差生”的做法上,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凌飛是一個從不太優秀走向在在非常優秀的典型。他一開始學習就不錯,如果在普通班上,老師也許不會太多地給他約束和管教。可是李老師看到的卻不只是成績,而是他做人的心態和思想,對集體的感受和奉獻。讀過之後感慨良多:1、成績優秀的學生不一定各方面都是優秀的,做為班主任一定要更看重學生的品德和人格,要引導學生做品學兼優的優秀生。2、要正視優秀生的錯誤,不要認為犯錯是差生的專利,優秀生一犯錯老師就覺得不可饒恕,要記著他們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學生中的聖人。3、對優秀生要高標準、嚴要求,不能因為成績優秀而一味縱容。但又不能打擊積極性,要讓學生知道老師對他的期待和尊重。

李老師對“後進學生”所付出的愛是真誠的。他既注重對後進生感情上的傾斜,想方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又講究有效的方法,引導集體的輿論。在教化“後進學生”的過程中,李老師所採取的方法更是獨到,如:寫“每日九問”,安排當班幹部,對手競爭……“用心靈贏得心靈”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以後的生活中我會多試著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 看待,用“學生的情感” 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

張超威的故事卻讓我久久憂慮不已,如果我碰到這樣的學生,該怎麼辦?我能有李老師那樣的愛心耐心和智慧嗎?說實話,我的愛心倒是有的,但是沒有耐心,面對張超威這樣的學生,發火不但沒有用反而會把矛盾迅速升級。如果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氣,也就不可能成功地做好後進生的工作。再有,我自認為教育智慧不夠。方法只有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經驗來自實踐,只要我做個有心人,總能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出應對各種情況的經驗,而且還要多讀書,從教育專家那裡學習教育的智慧。

從他的教學中,感覺最大的是:他不僅僅是在教書,而更多是在育人,教會本領。他多年如一日認真負責地對待學生,不管優生差生,真不容易。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都能把自己的體會記寫下來,傳播出去。當初也不是想著要出書什麼的,只是一種習慣,一種責任,現在看來卻是無價之寶了,是一份上佳的教育記錄。

在讀李老師的書的過程中,我還有一個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師對於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簡直是如數家珍,對陶行知等老一輩教育家的教育理論那也是隨手拈來。我想,李老師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文章中這樣自然地引經據典,娓娓道來,正是他長期閱讀、積累的結果。

受到書中的啟發,我通過網路搜尋了一些有關李鎮西其他書籍的資料,讀了《做最好的老師》、《愛心與教育》,還瀏覽了李老師的部落格《與青春同行》,下學期準備讀一讀他寫的《心靈寫詩》和《做最好的家長》等其他書籍。

書看完了,我的耳邊還時時聽到這樣的聲音:永遠不要對你的學生揚起你的拳頭;永遠不要用刻薄的語言對你的學生說話;寧可讓學生欺騙十次,也不要冤枉學生一次;無論你的教育遇到了多麼大的困難,都千萬不要對學生說“你是不可救藥的”。

李老師教的是中學,我們教的是國小,他的方法我們未必拿來就能用。所以,讀他學他,用他的話說就是要評判與超越。對於我而言,我要學的他尋找做班主任的幸福感,科學民主地管理班級,努力走進學生的心靈。希望有一天,也可以說:班主任,讓我的生活如此精彩!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教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4

當我讀完《做最好的老師》時,讓我感受到了李鎮西老師的與眾不同,裡面容納了他的教學事例,從他自己的身邊的故事講起,句句誠懇,實實在在,每一節都讓我很感動。最讓我震撼的是李老師對教育工作的熱愛,毫不保留的全部奉獻給學生。

《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是“愛”,圍繞“愛”來展開的,其中談到的很多經驗,很多的理論無非就是要求教師要有愛、感恩、希望、信仰、探索、合作。而自由與自主的“愛”要放在首位,因為沒有愛就是沒有教育。而且這種愛要讓學生感受到的是沒有附加值的愛。讓他們在我們的關愛當中快樂的學習,成長。

愛學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我們很多老師都是愛學生的,但是為什麼還會遭到有些學生的不喜歡呢?但當我愛學生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首先就應該要有一顆與孩子一樣的“童心”,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也許只有童心才能滋潤童心。當我們擁有一顆童心時,我們就更容易的去理解學生,當我們有了童心和愛心之後,自然我們就會很容易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和他們一塊來分享快樂與煩惱,學生就會視你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對你的愛自然也就會流露出來,因為學生是最單純、最可愛的,他們也是最容易感動的。

我們要愛學生,但是不能憑藉自己的感情只愛那些自己認可的學生,我們應該一視同仁,把目光投向每一個學生,老師的一個關切的眼神和一個微笑就能個一個學生莫大的動力,讓他感受到老師是關心他的,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溫暖,作為老師,我們更要注意觀察去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肯定學生,賞識他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至少我們關注的優點是發現學生的亮點和好的一面,而不是盯著他們的缺點和短處,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學生是優秀的,相信他能做的更好。李老師說得對,因為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因為有愛,我們才會和同學心貼心;因為有愛,才有崇高的靈魂和蓬勃的朝氣。當學生喜歡你的時候,他很自然的也就會喜歡你的課,這就是所謂的愛屋及烏吧。

通過讀《做最好的老師》一書後才認識到:要做到一個有“愛心”的老師很難,教育上的愛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中氛圍。合理運用,會把自己的愛很自然的貫穿在我們教育的每一個環節,感染每一個學生。

作為普通教師的我們,只要我們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更好,久而久之,許多更好組合在一起就會變成最好的。李老師還說到老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是啊,只有當我們尊重別人的時候,別人才會尊重你。現在每個孩子都非常的愛面子,自尊心很強,作為老師如果我們當眾批評他的話,就會傷到他的面子,會讓他形成逆反心理。所以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我們要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給予教育,千萬不能傷到他們的尊嚴。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句話人人皆知。怎樣做才能做到最好的老師?用李鎮西老師的話說,“最好”是相對的,因為這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我們經常會說:“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只要你不斷的去戰勝自己,不斷地去超越自己,你就會進步的很快,就這樣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就會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境界靠攏。我知道我現在不是最好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點進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一本好書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也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成為“心靈雞湯”,有時甚至可以改變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深深的反思:是不是我們老師愛學生的方式不當呢?在教學當中我們很多老師都遇到過這樣的學生:在一節課上如有個別學生搗亂,當你說了他兩次之後,他每次就是隻能夠維持幾分鐘,到你第三次發現他時,你會很惱火控制不住自己去批評他,但是效果並不好,同時也會讓學生產生牴觸心裡。此書中,李老師對學生的“愛”作了全新的深刻闡述。

最後以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中的一段話來勉勵自己: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教師,就要當最負責的教師;你也許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為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裡最好的那一個!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5

讀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不僅給我釋解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平凡和光榮,也讓我感受了一名名師的心路歷程。一節節、一章章如同拂面的春風清新而又和煦,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不僅給予我理論的指導,更給了我具體的操作指導,使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淺。因此,讀此書不僅是對我知識的擴充、教學理念的提升,更是對我心靈的一次洗滌,為我下一步的工作和學習,指引了方向。感受之一、要做一個勤思考善實踐的教師。隨著素質教育的快速推進,不論是國家教育部門還是教育專家,都深深地感悟到只憑空洞的教育理論,是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的,素質教育的實施更需要我們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參與,教育專家提出的新教育理念雖具有普遍性,但在具體實施中還有很多的實際問題,更需要我們基層教師來研究和實施,以此來證實新理念的正確性。讀李鎮西的著作,字裡行間都透露出教育要營造美好的精神家園,讓人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和調適思維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挑戰意識,批判意識和創新思維來面對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呼喚我們要有全面發展的學生觀與全新的教學方式,作為教師就要具有課程意識,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面對新課程,我們教師要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合作,學會選擇,學會創新。真正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生活的美好和和諧。對照自己從事的幼教專業,讓我深受啟迪,幼兒園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最好陣地,更應該重視孩子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幼兒教師要更多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和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讓孩子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讓每位孩子感受到校園生活的快樂和溫馨,讓每位家長感受到教師的專業素養。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也接觸到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李鎮西的對於教育的觀點給了我更清晰的印象。我深深的感受到,有了愛,不等於就有了教育,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而要能肩負起這樣的責任,教師的職業理想,專業素養是相當重要的,做最好的老師,讓今天的“我”和以往的“我”進行比較,每天都能做好一點,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感受之二、要做一個有真性情,有愛心的教師。

閱讀第二章中“做有思想的教師”“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這兩小節的內容,激起了我強烈的共鳴。文中指出,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一些教育者自覺不自覺地習慣用商業化與功利化的眼光來衡量自己的職業,以致逐步喪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虛偽、勢利瀰漫在一些教師、學生及其家長之間。確實,對比我們現今的教育,正逐步在失去樸實的本質,教師和家長之間的心靈隔閡正在越來越明顯,這不能不使人感到擔憂。因此,作為教師一員的我來說,在對教育工作的態度上,確實要有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姿態,對孩子、對家長都要有教育的真性情,具有一顆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用心做老師。我想,這也是現在大力提倡的師德教育的核心。同時,從事教育工作,愛貫穿在你工作的始末,就像特級教師閆學老師在《跟蘇霍姆林斯基學做老師》一書中提到的那樣:如果你不愛孩子,那教師這個職業對你來說是太苦了。確實,愛孩子是教師做好工作的前提,教育愛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高尚的道德境界,敬業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教育藝術,它不僅是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關心和愛護,而且還包括教師用愛的情感和言行來感化學生,陶冶學生,啟迪學生,教育學生,教育愛在培養學生的同時也提高了我們教師的人道修養。就像李鎮西老師說的:“對於一名教師來說,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感受之三、要做一個有智慧善觀察的教師。隨著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的實行,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也有了比較大的提高,使我們在感到被重視的同時,更加認真地投入工作。在和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思想相碰撞的過程中,讓我深切地體會到要趁自己還算年輕,及時給自己充電,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師,成為一名具有較高素養的教師。在既踏踏實實做好每件具體教育工作的同時,還能不斷關心著,思考著社會發展與學校教育的相互影響,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從而進行一些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在閱讀“從做孩子的靈魂工程師到向學生學習”這一節時也使我深切地體會到作為一名智慧的教師要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要能服務、支援、指導每個孩子富有個性的發展。教師要善於觀察孩子,善於透過表象辨別是否,要具有系統思考能力、理解學生的能力、課程開發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堅定而又幸福地行走。同時,讀到“閱讀和寫作,提高教師的素質”這一節內容時對我啟迪很深的是,做智慧的老師,還離不開閱讀和寫作。反思自己,說來慚愧,我的閱讀量實在是太少了,涉獵的面實在是太狹窄了,以至於帶來了視野的狹窄,思想的保守,很多不能觸類旁通。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向李鎮西老師學習,不斷增加自己的閱讀量,做到讀寫結合,改變以往寫作中的臨時抱佛腳,生搬硬套,而要有感而發,讓自己的情感自然流淌,做到文風自然樸實。因此,閱讀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對我而言,無疑是一次心靈的盪滌,讓我在處於缺乏激情,逐步進入發展高原期的狀態中清醒過來,以新的熱情、新的姿態對待工作和學習,學著每天做好一點,再好一點,充分展現自己的成熟和優秀。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6

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說:“為每一個人培養善良、誠摯、同情心、助人精神以及對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關切之情等品質,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碼的目標。學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

只有個性才能造就個性,只有思想才能點燃思想。

“做最好的教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

“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師愛是童心的源泉。(讀書筆記 )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樂於保持一顆童心,善於在某種意義上把自己變成一個兒童,這不但是教師最基本的素質之一,而且是教師對學生產生真誠情感的心理基礎。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懷有兒童般的情感;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童心意味著具有兒童般的思維;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擁有兒童般的純真。生活賦予我們成成熟,社會經驗賦予我們練達,文化知識賦予我們修養,人生挫折賦予我們機智……但是對於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對假惡醜的毫不妥協,火熱的激情,正直的情懷,永遠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作為社會人,教師也許會有幾副面孔,但面對學生,教育者只能有唯一的面孔:誠實!須知真誠只能用真誠來喚起,正直只能以正直來鑄造。

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你就不要老師拿著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說,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有時,我們教育者就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上課遲到了,做錯事情了,違犯紀律了,寢室扣分了等等。這樣恰恰相反,學生會因為你要求太嚴而產生牴觸情緒,就像學生牴觸其父母一樣,你不要說你是為他們好,其實有哪位家長不是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們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牴觸情緒,原因在於,其實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當人看,是人都會犯錯,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己的意願來做,有時甚至我們應該允許他犯錯,因為犯錯是為了下次不犯錯。

教育的愛,這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做出來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貫穿於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也不聲不響地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潛移默化地浸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說我們教育物件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集體建設呀、“後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物件,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對於自己的學生,其實更多的還是愛,有時學生犯錯了,我也會感到很氣憤,但是,細想起來,孩子畢竟是孩子啊,正像一位同事說的那樣,你不要指望學生會和你同步,不要把他們看得太大,他們只不過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你能期望他和你一樣,一樣懂事嗎?你期望他們會那麼聽話,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麼到位嗎?其實,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李鎮西老師說,“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說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你就不要老師拿著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說,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

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更多的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學生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李老師的博愛是學生的進步很大,使我強烈感受的是李鎮西同志對學生的一腔愛心。這是所有成功教師的共同經驗。

愛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愛心。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為他們的每一點微小進步而衷心喜悅,才能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並且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自己的心血。在今後的教育生涯中,我會不斷地提醒自己,用愛心溫暖童心,做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愛學生,愛生活,愛世界,做最好的老師,做學生最喜歡的老師。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7

提倡實施素質教育以來,“減負”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然而卻收效甚微,有的學校不僅沒有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和以往相比,片面追求考試分數和升學率,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李老師在文中指出,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減負”,不僅僅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不僅僅只是給學生少佈置一些作業。從素質教育的觀點來看,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減負”,還將同時意味著在某些方面科學地“加重”:

一、“減負”意味著加重學生全面發展的“負擔” 素質教育通過學科教學改革,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使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得以減輕,教師就應該加強對學生德育、體育、美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並開設相關的課程,進行相應的訓練,紮紮實實地引導他們“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審美”。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不再是看學生學習分數的高低,更要看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及其他更多能力的培養和情商的發展與提高。在國小階段,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自尊心的呵護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而面對中學生,除了要強化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導他們學會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調節,以正確面對在學習和生活不斷遇到的挑戰和挫折,做一個樂於學習、善於合作、積極向上的學生。

二、“減負”意味著加重教師備課的“負擔” 據研究發現,學生的“負擔感”並不一定完全是由於作業多,或者作業難而造成的身體上的疲憊不堪,更多時候,他們感到的是一種源於“低效作業”的心理負擔。比如,教師要求學生抄寫五個生字,每個必須寫10遍。這樣的作業,雖不算多,也不算難,但對不少學生而言,絕對是一種負擔——因為這樣低效甚至無效而又枯燥乏味的作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激起他們對學習和作業的興趣,即使迫於老師的威力,他們認真完成了,也必然會引起內心的反感和厭惡。心累的感覺往往比身累的感覺更可怕,長此下去,他們怎能喜歡這門學科,更談不上對科任老師的信任和喜愛。

相反,如果我們能常常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從他們的興趣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出發,儘可能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著眼他們實際運用所學知識能力的提高,關注其創新意識的培養,那麼,即使他一些高難度和富有挑戰性的作業時,仍然會願意去做、樂於探究,讀後感《《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2)》。因此,素質教育下的“減負”是對每一個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教學要力求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不僅要考慮老師怎樣教,更要考慮學生怎樣學,怎樣才能積極主動去學,從而實現由“學會”向“會學”、“樂學”轉變。課外作業是對學生課內學習的延伸和有益補充,因此,當我們給學生布置任何一項課外作業的時候,不只是要考慮給學生布置多少作業,還要思考什麼樣的作業才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什麼樣的作業才能既關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能提高學生實際運用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什麼樣的作業既能提高學生的智力,又能開發學生的多元智慧……如此諸多的考慮,無形中必然會加重教師的負擔。倘若一個教師不能認真鑽研教材教法、精心研究學習方法、細緻深入瞭解每個學生、有效整合學習內容,又怎能設計出完美的課前預設?又怎能實現高效理想的課堂?

三、“減負”意味著加重學生思維訓練的“負擔” 文中提到96年上海市某實驗中學在教改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課業負擔進行調查發現,學生的學習狀況存在“三重一輕”——心理負擔重,記憶負擔重,作業負擔重,而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訓練的負擔太輕!

對此,李老師認為,學習領域內實現素質教育的關鍵,就是要變“三重一輕”為“三輕一重”。而所謂加重學生思維的“負擔”,不僅僅是增加學生作業中的思維強度,還要關注兩點:首先,教師要善於把自己的思路轉化為學生的思路,教給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靈活思維方式;其次,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應有創新的機會,讓他們在訓練中儘量體現自己的主體地位與個性色彩,充分體驗並享受到智力創造的成功樂趣。而這樣的觀點正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課堂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過程應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教室應成為學生積極探究的學室、成為他們彰顯個性和展示自我的天地。

四、“減負”意味著加重學生能力培養的“負擔” 素質教育必然要求學習效率的提高,那麼學生也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關注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還要關注他們其他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動手操作創新能力和社會活動實踐能力的培養。關於這一點,鄭州一中對學生所實施的“五大解放”,無疑將會讓我們每一個老師從中得到啟迪:解放學生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自由支配時間;解放學生的空間,讓學生能夠走出教室到第二課堂去;解放學生的大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解放學生的眼睛,引導學生把眼光從學校頭像社會;解放學生的手,讓學生進行製作、操作、實驗。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減負”,實際上是對學生的成才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對我們每一個摯愛教育事業、敢於改革和實驗、執著於高效理想課堂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瞭解真正意義上的“減負”,讓我們看清了前進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標,未來的路上我們將會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學生。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8

暑假期間,再次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書中內容清新雋永,語言質樸生動,猶如夏日裡的陣陣清風,汩汩甘泉,沁人心脾,滋潤盪滌著我的靈魂。字裡行間,細細品味,禁不住總是被李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繼而為之深深折服。書中諸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猶如一盞明燈,不僅給了我很大啟示,更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謂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反省,不斷超越,而並非與他人比較。萬千世界,人各不同,受自身條件、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制約,我們的修為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可以成為藝術家、科學家、文學家;可更多的人卻最終淪為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工人、農民、個體經營者。即便如此,我們也無需抱怨,更無需沮喪,雖然我們也許成為不了“家”,但我們完全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正如李老師所說,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片森林,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卻是婆娑的楊柳。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更應該學會不斷反思,更應該學會自己和自己比,拿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而不是拿我們敬仰的於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唯有如此,方能迅速成長。古語云:“吾日三省吾身”,說的不正是這個道理嗎?回想近20年來教學生涯,我也曾一度抱怨過中國式教育體制的種種不和諧;亦曾對“後進生”發出過“孺子不可教”的感慨;為人處事雖篤信“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念,卻總不乏被人誤解亦或埋怨。反思自己,講的、信的盡是世間大道理,卻從未想過如何從源頭、細微處入手,從日常生活、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入手,從知己知彼、推己及人的關心理解入手。相反,總是在固有經驗及學識水平的支撐下偏執、堅韌,故而往往弄得自己身心疲倦,卻收效甚微。

此次讀了李老師的書,讓我深刻意識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應該每天學會從以下這些方面不斷反省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幫助“後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我今天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豐富?我今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我今天面對大家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我今天所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也許每天都不是最好的,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只要我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學會反思,堅持自省,我就能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近。

“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愛心是好教師的基本條件,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細細品味,覺得李老師的話語實在是精闢。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所面對的孩子小的6歲,大的11—12歲,他們純樸、稚嫩,天真無邪。他們的話語或許天真,沒有太多的邏輯性,卻質樸真誠;他們的遊戲或許簡單,沒有過多的刺激性,卻帶給人快樂;他們的禮物或許粗糙,不具備過多的收藏觀賞價值,卻彌足珍貴。如果我們不抱有一顆童心,那麼孩子的一切,在我們大人的世界裡又怎會得到認同,又怎能有一席之地?因此作為教師,擁有一顆童心彌足珍貴。

回想我以往的英語教學,機械單調的的重複,導致我的學生開始討厭我的課堂,甚至對學英語表現出厭惡的情緒,究其原因,只因我的教學太過成人化,不符合兒童口味,未貼近兒童心理。而今,在課堂教學改革的今天,我摒棄、拋開自己那份固有的矜持,融入學生活動之中,和孩子們一起做著那笨拙如企鵝般滑稽可笑的動作。可正是這笨拙的動作,在不知不覺中,拉近了我和還孩子們的距離。他們開始信賴我,願意和我交朋友,同時也更喜歡上我的課了。其實,和孩子一起做遊戲,和孩子一起說著天真爛漫的話語,並非降低了自己作為人師的尊嚴,相反卻是多了一種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途徑。只有懂孩子,才能愛孩子,才會欣賞孩子。

我是學校的值日教師,每週一當我迎著第一縷朝陽站在校門口迎接我的孩子們時,我的心情總是那樣舒暢,感覺世上萬事萬物都不如那一刻美好,一切惆悵,所有的不如意都煙消雲散。孩子們見到我總是主動對我說:周老師好!老師早上好!而我也從不漠視孩子們對我的問候,我總會親切地一一回應孩子們問候,讓他們感受到我的真誠,我對他們的尊重、理解與關愛。

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愛心是好教師的基本條件。學會反思,締造愛心,將是我教育生涯中孜孜以求的目標。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9

寒假期間,我拜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真是受益匪淺!

這本書全方位地闡述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理念和實踐,其中羅列了很多具體的操作方法,值得我們模仿。 其實作為一名教師,當然都想要“做最好的老師”。那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在李鎮西老師看來,“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

因此,李鎮西老師說:“我所謂的‘做最好的教師,’不是與我所敬仰的於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他說:“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強調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便意味著要儘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這就是這本書首頁序言裡非常樸實的語言,卻讓人會有深思和回味。

在序言中,李鎮西老師的這一段話也令人回味無窮:“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的醫生;你若是教師就要當最負責任的教師。”這是寫給他學生的,也是寫給他自己的。讀到這兒時,我的內心便會受到觸動:對啊,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每天反省自己的行為,不正是在“做最好的自己”嗎?

是的,“做最好的老師”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所以,只要我從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每天反省自己一天所做的事,理清思路,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有所進步。 李鎮西老師說到,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沒有愛便沒有教育。他認為教育中的“愛心”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這是我非常欣賞的觀點,一直以來我也堅信自己是個有愛心的老師,再次讀完這本書,我對教育中的“愛心”問題也有的新的認識和理解,在書中他談到“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有時我也在懷疑,對於我們班的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到底要不要懲罰?

如今我明白了這其實只是一個教育的必要手段,需要老師用愛心去把握的“度”的問題了。因為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在李老師從教之初,他也曾經諷刺過學生,曾經辱罵過學生,曾經體罰過學生。但是後來他將這一切都變成了教育財富,這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困難、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失誤最終將他磨練成了一位著名的教育專家。 給我印象最深還有第八章學生思想改造工程——後進生的轉化。在李老師看來,轉化“後進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他寫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教育論文乃至教育專著。

李老師之所以把關注“後進生”,一是因為素質教育充滿了對人的尊重。二是因為素質教育的要義第一是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就必然面向為數不少的後進生。李老師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他在轉化後進生的過程中採用10種有效的具體方法:寫家校聯絡本;填報喜單;遊玩;集體評議;寫每日九問;對手競賽;寫靈魂的搏鬥;安排當幹部;學生作文表揚;推薦好書。讀了他的後進生轉化手記——我和萬同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

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我清楚的記著有這樣一個情節他讓萬同代表班級在全校進行國旗下演講。為了不失去教育萬同的機會,李老師不斷鼓勵萬同,讓萬同連寫三稿,最後抓住“班級的愛就是祖國的愛”這一句閃光的話寫的演講稿,還利用自習課和下午放學後一遍又一遍地練習,最後終於讓萬同信心十足地進行了演講,贏得了全校師生的掌聲。

李老師目中有人,始終把對學生的培養塑造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李老師滿懷愛心在學生心田耕耘,真令我佩服! 讀完他怎樣對待“後進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學生? 在我們班,問題學生很多,有了李老師的指點迷津,心裡也有了些許準備, 我想在新學期裡再面對周志鵬、高立尚、王磊、張磊等孩子時,我一定不會再像以前那麼著急、困惑,一定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找到更適合這些孩子的方法,也更快地為孩子引領一條適合他們學習、成長的道路。 回首自己走過的路,不禁慚愧萬分。今天讀李老師的書,彷彿進行了一次精神洗禮。

我也願“做最好的老師”!從現在開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爭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0

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第一章裡“童心是師愛的源泉”。作者說:“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樂於保持一顆童心,善於在某種意義上把自己變成一個兒童,這不但是教師最基本的素質之一,而且是教師對學生產生真誠情感的心理基礎。作者的這番話不是隨便說說而已,而是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來的。我作為一名國小教師在保持一顆童心這方面更是有同感。

一、童心,是教師保持激情與夢想的靈丹妙藥。作為一名教師,對待工作應該保持一定的激情,但教師工作壓力大:同事相處的壓力,教學壓力,社會認知壓力,經濟壓力。如果這種壓力帶入我們的教學工作,勢必會影響教學,影響孩子。但是如果教師擁有一顆童心,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會自覺拋棄一切世俗雜念,想孩子所想,做孩子所做,樂孩子所樂,永遠保持一顆天真爛漫的童心,對未來充滿激情與幻想,那我們的工作也會一直保持激情與幻想。這正是教育所需要的。

二、擁有童心使教師能更好地與學生溝通。國小教師有了童心,才能和國小生打成一片,成為國小生的好朋友,心靈相通。這樣才有利於溝通交流,有利於課堂教學。教師擁有童心,從童心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易於解決學習中的困難等問題;才能與學生“零距離”接觸。比如這個學期學生第一次接觸標點符號,剛開始的時候我怎麼解釋他們都不明白。後來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把這些符號當作他們最感興趣的事物,句號我比喻成“小眼睛”,問號比喻成“大耳朵”,感嘆號是“金箍棒”。這樣一來,孩子很快就將標點符號記住了。就是因為有童心,才有與學生“心有靈犀一點通”以童心善待童心,以童心交換童心,才能建立新課改下新型的師生關係,達到教育預期效果。教育家陶行知多次告誡我們:“我們必須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三、擁有童心是教師教學機智的法門。新課程的人文起點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知、情、意的健全、完善、和諧發展為本。國小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天真爛漫,充滿童真的孩子。教師擁有童心,面對學生提出的“救小白兔的雪孩子死了嗎?”才會組織學生去觀察白雲,觀看視訊,讓孩子知道雪孩子犧牲自己的精神和善心,明白大自然中的自然現象。“教材詩人”王宜振有40多首作品入選中國小教材,談及兒童詩歌創作時說,我的祕密是對童心的敬畏。

四、一個擁有童心的老師在教育教學中一定充滿了愛心。童心,表現為淳樸、真誠、自然、率直,而這些是作為老師應具備的品質。“童心在教育上的體現便是愛心;愛心是好教師的基本條件。”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作為一名教師的基本素質。正因為有童心,我才會擁有愛心,有了愛心,即使面對最調皮的孩子,我都會耐心教育他。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那麼,教師應該如何做才會擁有同孩子一樣的童心呢?

1.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不瞭解孩子的心理就不會有童心,儘管你是為了學生著想,但很難取得好的效果。國小生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心理上表現不平穩、幼稚、未成熟狀態、容易衝動、情感外露等,我們要學會在學習生活中瞭解學生的這種心理狀態,才能採取相應的措施,不要讓學生的逆反心理出現。我教過的潘傑,他是一個極度調皮的孩子,每次上課都搗亂。但我知道他的心理是想吸引別人對他的注意。於是我對他採取“懷柔”政策,並且經常跟他聊天,和他玩耍,過了一段時間我就“收服”了他,並且和他成為了好朋友。

2.其次要經常回憶自己的童年。每個人都有自己美妙的童年,我們老師同樣也有快樂的童年:彈球、吹泡泡、過家家,打雪仗、捉迷藏……都曾使我們迷戀過,也曾使我們激動過。如果我們在對待貪玩、調皮的孩子時也能回憶一下我們的童年,那麼我們就會對孩子多一份理解,也能正確地引導孩子。

3.我們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用發展的眼光看“童心”。有些教師說,我有童心,“現在的孩子和我小時候比怎樣……”可是越比越麻煩,與孩子的代溝越深。(這一點尤其表現在年長一點的教師身上。)我們要知道時代發展了,現代孩子的興趣、愛好與我們童年有了很大差別。現在資訊廣泛了,孩子的生活條件改善了,智力開發早了,觀念也改變了。老師要保持童心,就不能完全沉醉於自己兒童時代的那顆童心,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和“童心”,這就要求新時代的國小教師要研究社會變化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研究孩子的心理髮展變化。

4.最後,還要融入孩子的生活。特級教師竇桂梅把自己的每個學生都當作朋友,並經常堅持書信往來,樂此不疲。每次上課我都感覺自己和孩子一起遨遊在語文的世界中,一起嬉笑,一起朗讀,一起體味。我彷彿和孩子融在一起。

擁有一顆童心就是會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聽,用兒童的興趣去探尋,用兒童的情感去熱愛。能以學生的快樂而快樂,以學生的悲傷而悲傷,就如書中說的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如果我們能做到了這一點,那我們一定是學生的好老師,也一定是學生的好朋友。

童心是師愛的源泉,讓我們所有的國小教師保持一顆童心吧!都來做一名最好的老師!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1

寒假的時候看了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被他的深邃,他的激情所深深打動。書裡最震撼我的就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以及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而這種愛源與他的心,也正是這種愛成就了他的輝煌。任何成功的背後都需要艱辛的付出。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我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良品質。堅韌、好學、勤奮……形成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我走上多年嚮往的三尺講臺,整整算起來也不過兩年半。在過去的兩年裡,我付出了很多,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兩年半,很平凡。很平凡的兩年半里,沒有鮮花,沒有掌聲,更沒有人喝彩。顯然,這是一個很平凡的工作崗位。每天也只是上課,下課,備課,佈置作業,批改作業。

我教兩個班,一個化生班,一個史地班,我想,我是沒有什麼作為了,化生班是個理科班,語文不會太好,史地班是個文科班吧,可還是個藝術班,差生又太多。果然,滿腔激情的我收穫了滿心的失落。我總是責問他們為什麼做不好,有沒有用心去做。

在我的眼裡,他們從來不能很好的完成我佈置的'任務,不能達到我的要求。工作沒多久我就得出一個結論:付出不一定有收穫。

於是每天我只是盡職完成教學任務,但從來不和他們交流什麼,也不會在意與學生的溝通。有的時候他們有什麼錯誤,我就大聲呵斥,從不想和他們多說什麼,我想啊,這些差學生啊,說什麼也不通,我真的和他們沒有什麼共同的語言。甚至有學生我還不能準確的叫出名字,或者叫錯了名字。久而久之,我發現,上我課他們很少講話。

上課了,我一個問題提下去,教室裡靜悄悄的,無論我怎麼鼓勵,就是沒有人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我想這些學生真是太木樂。無奈,我就一人挑大樑,滿堂課都是我的聲音,學生乖乖聽就是了。有時我點名讓他們回答,回答得也很不錯,可為什麼不主動說出來呢,我沒有深究,也許是害羞吧。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了,我沒有注意這些。

直到有一天,我發了一張試卷,和學生們討論上面的最後一條題目,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氣氛比較熱烈。我就說,今天的討論很好,希望今後就要這樣,為什麼以前沒有這樣的習慣呢?

只聽見一個很細微的聲音從教室的角落傳來:“我們不敢啊”。

聽著這樣的話,當時我沒有說什麼,甚至覺得自己的威信不錯。回到辦公室,我反覆想著這句話“我們不敢啊”,不敢什麼呢?是我平時對他們太嚴厲了?

第二天上課,我面帶微笑,學生回答錯了,我也沒有批評他,而是鼓勵了他。回答對了,我就毫不吝嗇的表揚他。那一堂課,學生積極性很高。後來上課,我儘量用溫和的語氣和學生交流,有時也會幽默一下,不再那麼嚴肅了。有一次晚自習,有一個學生偷偷的寫字條給我說:“老師,以前我多希望你溫柔的目光能停留在我身上一秒鐘,你能表揚我一次……,現在好了。我覺得你就像我們的大姐姐。”我看了特別激動。後來的課堂我會和學生一起說,甚至多讓他們說,我努力當個掌舵的人。

學生的一句話,震撼了我的心,喚醒了為人師的責任感:老師的愛,應該遍及每一個角落。

我們作為老師應該都想過要怎樣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如何讓學生喜歡自己……但我們也許從沒有真正去想過,學生到底為什麼來上學?

書裡寫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我非常震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經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為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不僅學生在校期間他盡職盡責,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著他們。所以他會為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應該就是這一種。

我們的一句話,可以造就一個人才,也可以毀滅一個人才。我們看待學生的時候,常常會拿著放大鏡去放大他們身上的錯誤,而有優點都一眼掃過了。愛優生容易,愛差生難,為人師不僅要愛“小天鵝”,更要愛“醜小鴨”,對學生永不言放棄,不應該吝嗇對學生的讚揚,我們的一句話,可以溫暖多少學生的失望的心靈。“醜小鴨”磨礪後也能變成“白天鵝”的。受到學生的信任是一種自豪,是教育的成功。

我和學生從純粹的師生關係,變成一種師生加朋友的關係,相處的很愉快,其實,他們真的也蠻可愛。讀李鎮西老師的文章,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也會不斷地提醒自己,做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愛學生,愛生活。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2

初識李鎮西是在那次集體會上。當時看著他的光碟,聆聽著他的介紹,感覺他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作為一個老師,能與學生擁有那麼多快樂的往事,留下那麼多美好的記憶,得到那麼多學生的尊重,談何容易?做最好的老師!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帶著崇拜與無窮的疑問我認真的閱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

讀後我才明白,李老師所謂的做最好的老師,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這與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都在不斷追求更好。但是,能理直氣壯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則表明了一種更高的人生和事業的標杆,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比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感受著這份最好,我開始每天審視自己,看今天的課上的比昨天進步了沒有,今天處理學生的問題比昨天冷靜了沒有,今天為學生做得每一件事盡力了沒有。同時我也引用李老師的做最好的自己來教育我的學生,並告訴他們凡是做一件事就必須盡心盡力,凡是做一件事就必須盡善盡美,凡是做一件事今天就要比昨天盡如人意。

從書中得知,李老師每天堅持完成五個一工程上好一堂語文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於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很佩服李老師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還能擠出時間完成這麼多工作。每天上好一堂語文課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每天找一名學生談心也可以做到。但每天與學生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談何容易?我們時常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但與李老師相比,我們的時間要充裕的多。那麼,我們能不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5分鐘時間與學生談談心呢?我們能不能偶爾把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以書面形式與學生交流呢?我們能不能每天寫一篇教學日記呢?

不久前,因為有事,第八節課我提前走了一會兒,那天大部分學生早退,影響很壞。第二天當我怒氣衝衝的走進教室,叫起一個比較守紀律的女生了解情況時,班級中一個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請允許我對他的名字保密)馬上站了起來承認早退是他帶的頭。我讓他到辦公室等我。當我從教室出來,有兩個平時比較搗蛋的男生也跟了出來,他們承認了錯誤。回到辦公室,我問那名男生為什麼要替別人承擔責任,這是幫助嘛?男生承認自己錯了。當然,一陣說服教育後我便讓他回班級上課了。下課他託我們班的一個孩子給我一封信,信中說:老師,你也許看出了我對某某女生的不一般,今天的事是我錯了,但我很怕你訓她。所以才那樣做。其實對於他最近的狀況,我已經從別的老師那聽說了,但一直沒有一個很好的機會溝通,我抓住這個契機,給他回了一封信,信中我告訴他,我是一個比較易怒的人,做的很多事可能他們都不願意接受,但希望他們明白我的出發點是好的,我還要他把學習放在第一位,要為了彼此好。他很感動,又用書信的形式告訴我,他會把握住自己,並努力學習。以後的日子裡,我們經常這樣書信往來,班級的很多事他都通過書信告訴我,讓我在第一時間掌握並採取措施。當學生對你敞開心靈的時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在與學生書面交流的時候,我真正感受到了走進學生心靈的快樂。

李老師對優生的培養和對後進生的思想改造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他讓優生更優和引導後進生髮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以幫助他們樹立我是有缺點的一個好人的道德自信的做法,讓我深深折服。我們也是教育者,當我們面對著我們眼中的差生,我們是怎樣對待的。對他們,我們輕則嗤之以鼻,重則諷刺挖苦。還記得書中列舉的那個經常遲到的女孩的事例。李老師當時的做法也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做法,李老師當時對後進生的態度也許是我們大多數人現在依然存在的態度。想想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可以說是無微不至,不管孩子怎樣,我們都會發自內心的去關心他,愛他。而我們的後進生,他們的父母也會像我們疼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著這些孩子我們眼中的這些後進生。當我們對這些後進生大發脾氣甚至把他們說的一文不值的時候,請想一想孩子的父母,請想一想我們自己的孩子也許有一天也會被別人說的一無是處的時候,我們內心的感受。

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要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其實我們的後進生還是有許多值得我們欣賞的地方。當我們對他們施以訓斥或責罰,再見面他們都會主動與我們打招呼,他們的寬容恰恰是他們的閃光點;當我們有公共衛生值日任務時,我們的後進生理所當然的替我們承擔了,他們的熱愛勞動恰恰是他們的閃光點;他們蜷縮在教室的一角,不管學得知識怎樣深奧,自己怎樣聽不懂,他們依然堅持在那裡,享受著來自於老師的風吹雨打,每天十三節課,他們的毅力恰恰是他們的閃光點。當你發現了學生的這些閃光點,我相信你永遠不會對他們揚起你的拳頭;永遠不會用刻薄的語言對他們說話;永遠不會對他們說你是不可救藥的;因為他們或許在學習上是差的,但他們也許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在某一個領域用他們的美德去創造最好,達到優秀。

李老師說過這樣一段話:‘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我不知道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對不對,我也不知道我將來會不會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但至少現在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盡我心去做我做為一名教師應盡的一切義務和責任。我想這樣就夠了。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3

提倡實施素質教育以來,“減負”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然而卻收效甚微,有的學校不僅沒有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和以往相比,片面追求考試分數和升學率,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李老師在文中指出,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減負”,不僅僅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不僅僅只是給學生少佈置一些作業。從素質教育的觀點來看,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減負”,還將同時意味著在某些方面科學地“加重”:

一、“減負”意味著加重學生全面發展的“負擔”

素質教育通過學科教學改革,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使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得以減輕,教師就應該加強對學生德育、體育、美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並開設相關的課程,進行相應的訓練,紮紮實實地引導他們“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審美”。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不再是看學生學習分數的高低,更要看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及其他更多能力的培養和情商的發展與提高。在國小階段,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自尊心的呵護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而面對中學生,除了要強化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導他們學會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調節,以正確面對在學習和生活不斷遇到的挑戰和挫折,做一個樂於學習、善於合作、積極向上的學生。

二、“減負”意味著加重教師備課的“負擔”

據研究發現,學生的“負擔感”並不一定完全是由於作業多,或者作業難而造成的身體上的疲憊不堪,更多時候,他們感到的是一種源於“低效作業”的心理負擔。比如,教師要求學生抄寫五個生字,每個必須寫10遍。這樣的作業,雖不算多,也不算難,但對不少學生而言,絕對是一種負擔——因為這樣低效甚至無效而又枯燥乏味的作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激起他們對學習和作業的興趣,即使迫於老師的威力,他們認真完成了,也必然會引起內心的反感和厭惡。心累的感覺往往比身累的感覺更可怕,長此下去,他們怎能喜歡這門學科,更談不上對科任老師的信任和喜愛。

相反,如果我們能常常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從他們的興趣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出發,儘可能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著眼他們實際運用所學知識能力的提高,關注其創新意識的培養,那麼,即使他們面臨一些高難度和富有挑戰性的作業時,仍然會願意去做、樂於探究。因此,素質教育下的“減負”是對每一個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教學要力求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不僅要考慮老師怎樣教,更要考慮學生怎樣學,怎樣才能積極主動去學,從而實現由“學會”向“會學”、“樂學”轉變。課外作業是對學生課內學習的延伸和有益補充,因此,當我們給學生布置任何一項課外作業的時候,不只是要考慮給學生布置多少作業,還要思考什麼樣的作業才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什麼樣的作業才能既關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能提高學生實際運用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什麼樣的作業既能提高學生的智力,又能開發學生的多元智慧……如此諸多的考慮,無形中必然會加重教師的負擔。倘若一個教師不能認真鑽研教材教法、精心研究學習方法、細緻深入瞭解每個學生、有效整合學習內容,又怎能設計出完美的課前預設?又怎能實現高效理想的課堂?

三、“減負”意味著加重學生思維訓練的“負擔”

文中提到96年上海市某實驗中學在教改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課業負擔進行調查發現,學生的學習狀況存在“三重一輕”——心理負擔重,記憶負擔重,作業負擔重,而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訓練的負擔太輕!

對此,李老師認為,學習領域內實現素質教育的關鍵,就是要變“三重一輕”為“三輕一重”。而所謂加重學生思維的“負擔”,不僅僅是增加學生作業中的思維強度,還要關注兩點:首先,教師要善於把自己的思路轉化為學生的思路,教給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靈活思維方式;其次,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應有創新的機會,讓他們在訓練中儘量體現自己的主體地位與個性色彩,充分體驗並享受到智力創造的成功樂趣。而這樣的觀點正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課堂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過程應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教室應成為學生積極探究的學室、成為他們彰顯個性和展示自我的天地。

四、“減負”意味著加重學生能力培養的“負擔”

素質教育必然要求學習效率的提高,那麼學生也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關注

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還要關注他們其他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動手操作創新能力和社會活動實踐能力的培養。關於這一點,鄭州一中對學生所實施的“五大解放”,無疑將會讓我們每一個老師從中得到啟迪:解放學生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自由支配時間;解放學生的空間,讓學生能夠走出教室到第二課堂去;解放學生的大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解放學生的眼睛,引導學生把眼光從學校頭像社會;解放學生的手,讓學生進行製作、操作、實驗。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減負”,實際上是對學生的成才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對我們每一個摯愛教育事業、敢於改革和實驗、執著於高效理想課堂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瞭解真正意義上的“減負”,讓我們看清了前進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標,未來的路上我們將會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學生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4

開啟書就被李老師的自序吸引了,“最好的教師,不是名人比,不是何過去比,而是和自己的明天相比,和未來比,做最好的教師是我永遠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終點。”李老師如今已經是教育名人了,而且已經著作十多本,可是他還是這樣埋頭耕耘不問收穫。真的被深深地震撼著,也感覺到自己真的事態渺小了。

一、傷春懷遠幾時窮,小雨纖纖風細細

我知道自己是中國千千萬國小教師中的一員,我所做的能改變什麼?所以自己總是傷逝。李老師的成就就是如他所說——“做最好的教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讀著,反思著自己教育教學感覺真的事相差太懸殊了。那就像李老師說的,不比,和自己比,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雖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的,每天還會有讓自己讓孩子讓同事感到遺憾的地方有很多,但是每天都堅持和自己比一比,堅持不懈(我就是沒有這個韌勁吧),我想我也會不斷向“最好的教師”靠近了。

同事們對我的評價大多是感情太豐富了,(讀書筆記 )總是愛掉眼淚。是啊,現在想想自己不是一直在傷春懷遠嗎?沒有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和教育細節追問,審視,推敲,質疑……卻恰恰在懷疑別人對自己是不賞識的,這樣的自己怎麼可能是個好老師呢?時時刻刻為汲取名利而困擾的自己真的太渺小了。做最好的老師,不是有好多大事和大業績的,我們總是在對學生進行個性全面發展的教育,身為教師的自己更應該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個性全面的發展,那樣我們才有資格說自己在對學生說“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孩子”。教育過程是繁瑣細碎的,每個細節都不容忽視的,而我們做教師的就是要帶著自己所有的感情投入到這些細節之中,以研究的心態對待我們每個學生,在工作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那樣才會每一階段都由創新和超越。

水,暖時微波盪漾,炎時蒸騰九霄,寒時冰心守節。李老師如水,性情謙和,充滿智慧。李老師就是這樣在任何時候就儘可能的在自己的事業中達到自己能力所恩那個達到的最好的程度。而人常說女人是水做的,我想我們每位女教師如果都能如李老師所說的做個反思型的教師,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寫作,不停地思考,這樣堅持不懈地注意注重自己的教育細節,定會“無風仍脈脈,不雨亦瀟瀟”。

今天再一次鄭重的告訴自己,傷春懷遠是沒有道路的,像春風細雨一樣真正潤物細無聲,只有不停的前行,做個會閱讀,會實踐,會思考,會寫作的老師。

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落花已做風前舞”,所有的一切所有的成績永遠只能證明過去,不代表未來。李老師就是這樣不斷超越自己,才不斷有新的業績新的成就。我所以平凡,就是沒有這樣的心胸吧。既然決定要做個超越自己的老師,我知道光有志向還不行,更重要的事有行動力。

1、如花——讀書讓自己內外俱美

花的美麗各有千秋,女人如花,總會逝去芳華的,如何保鮮自己的美麗,讓自己與眾不同,那就是讀書吧。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是自古至今不變的。作為老師更應該這樣吧,資訊社會不斷更新與進步,讓我們目不暇接,如果不豐富自己更新自己,真的可能要被淘汰了。那就要不斷地不停的閱讀,如李鎮西老師所說,教師應該是終身學習的身體力行者,做最好的教師更是要閱讀,不但要閱讀教育名著教學專著等專業性書籍更要閱讀與教育“無關”的如文學歷史哲學等類的書,因為讀書令我們反思自己的言行,讀書令我們憧憬未來,讀書令我們感悟世界。

心靈的清香,最沁人心脾,讓人回味悠長吧。讀書,讓自己甘美清香。

2、如玉——科研讓自己溫潤堅貞

玉之光澤從不鋒芒畢露,是柔潤的溫和的;玉更是恆常的,不會因為外界的炎涼而變;玉更是石的精髓,不會因為泥土的浸染而汙。怎麼能成為特別的自己,怎麼能成為千萬普通教師中最好的一個,那就以玉做榜樣吧。我們現在就是一塊璞玉,我們自己的潛質我們要自己去發現,那就是搞教科研吧。每天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投入到學生中,紮實地做好每一件日常工作同時跟要把學生單做研究物件,蘇霍姆林斯基就是一個17歲就走上教師之路的我們中的一員,可是他用他的一生來研究學生,他經常在深夜靜悄悄的伏案寫作,思考和記錄教育問題,就是這樣一直堅持不懈的做著教育科研,成就偉大的教育家,讓我們有了教育思想。李鎮西老師也是這樣的吧,不但要投入到教育教學中,還有忙於學校事務,還要到處做講學,還在各大教育網上有論壇有交流……相比之下,我們的工作真的事小巫見大巫了。如今學校倡導我們做教科研,更為我們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我們真的要踏踏實實的做好教科研工作。雖然有好多我們現在做的科研課題前輩們都已經做過了。可是我們針對的學生儘管同樣是學生,但是他們仍然是不同的人,所以我不會再如以前那樣“都研究過了,還研究什麼”再不會有這樣的思想,一定要真正的和自己現在的學生一起學習研究,寫好每天的教學點滴,把寫作養成習慣。我們有研究的精神,就是缺少玉這樣的精神,一定做個如玉樣的教師,堅韌,恆常,堅持……因為只要我們堅持著自己想做的,一定會有收穫。不能名垂青史,也會成為平凡中做得最好的哪一個。

最後,還是李老師那句話說得最有道理,做最好的老師,就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的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