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圍城》優秀讀後感(通用8篇)

來源:才華庫 1.83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圍城》優秀讀後感(通用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圍城》優秀讀後感(通用8篇)

《圍城》優秀讀後感1

從《圍城》發表以來,就有好多人對方鴻漸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學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方鴻漸是有點虛榮的`,有點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並不像辛楣一樣有真才實學,也不像韓學愈等人一樣完全昧著良心。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圍城》優秀讀後感2

這兩天剛看完《圍城》這本書,故事的更概是這樣的,主人公方鴻漸在回國的船上與同船的鮑小姐有些青睞,初嚐了愛情的滋味,但卻有另一位大家閨秀蘇文執小姐對他有了好感。回國後,他通過蘇認識了她的表妹唐曉芙,不想方卻對這位唐小姐產生了好感,但由於某種原因,兩人的感情也並沒能長久。

後來經過好友趙辛楣引薦,同去三閭大學任教,同行時又認識了孫柔嘉小姐,倆人也不過是普通朋友,可最終走到了一起,不過他倆的感情實在糟糕透頂……書的作者錢鍾書先生說這本書“錙銖積累”而寫成的,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索。語言平淡無奇,所寫之事也只是人間的是是非非。不過書中卻始終貫徹了這樣一句話,那就是“婚姻感情猶如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中的人想出來”,這也許是作者的得意之處吧。

《圍城》優秀讀後感3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

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圍城》優秀讀後感4

看完《圍城》,心中不免有些許思緒在腦海中盤旋,仔細一想,我們生活中的種種,不就是圍城裡所描述的嗎,雖然圍城主要情節是講他們幾人去三閭大學任職,路上的經過,已經到學校後任職情況,到達目的地後各奔東西,情節條理清晰,但是卻是把人性的假惡醜,真善美,表露無遺,在行程中,他們之間,感情是衝突的,心理更是矛盾的,但是為了共同的目的地,不得不得一起前行,最後也詮釋了一句話,“道不同,不相為謀”!

最後作者描寫他們家遺留下來的'鍾,正是對方鴻漸的隱喻,年代古老,節拍慢但也精確,方鴻漸雖然留學國外,但是卻學無成,沒有拿到真正的文憑,回國後在岳父那兒上班,也未長久,經朋友介紹去三閭大學任職,也是被人解聘,如此種種,可以看出,雖然方鴻漸留學,但是終究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至深,而西方文化對他的衝擊卻又不夠徹底,就像文中所描述的,對於文,說懂不全懂,不懂也多少懂點,但是認真後又不夠精通,方鴻漸或許就是當時中西文化碰撞的產物,而古老的鐘,左右搖擺,可以理解為他的性格思想,人生命運搖擺不定,也可以說他的感情搖擺不定,模稜兩個,含糊不清,對於唐小姐也好,對孫柔佳也罷,結局就像這古老的擺鐘,終究會在時間的所謂的精確上,慢慢發現他的可悲之處…

《圍城》這本書,讀來很有他獨特的味道,最有意思的就是語言描寫,其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可謂鞭辟入裡,語言有時詼諧幽默,有時生動形象,把人物性格,精神狀態,一一展現出來,讀來如身陷其中,物我兩忘,這不就是現實中的人嗎,都說魯迅的筆是匕首,見血封喉,而錢鍾書的筆,大概就是手術刀,一刀一刀地剖析,直到他流乾血,直到死,還不讓人失去知覺,詼諧幽默間且趣味無窮。

《圍城》優秀讀後感5

柏拉圖問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裡去,摘一棵全麥田裡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照做,結果卻空手而回。

老師問他為什麼摘不到?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

蘇格拉底說,這就是“愛情”。

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又問蘇格拉底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裡,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的樹。期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於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

蘇格拉底說,這就是“婚姻”。

人生有太多個圍城,仔細算起來,又何止婚姻這麼一座?我們幾番掙扎,兜兜轉轉,自命不凡,逐一看破身邊事,也不過是做了各個層面上的“城中之囚”。

夜深忽夢少年事,我們不再有心力惦念誰清澈透亮的莞爾一笑,也想不起哪一瞬間曾聽見夢破碎的.聲音,我們抬眼發現幽暗封閉的內室遮住了窗外的清輝,我們屏住呼吸,卻驚覺入耳再無風打過蒼松的疏朗之聲,只餘下屋內老鍾疲累的輕輕擺動,和身側人令你煩悶的混沌氣息。

從婚姻是“圍城”,到最後感慨人生是“圍城”。方鴻漸不斷渴望衝出“圍城”,卻又不得不進入另一個“圍城”。大多數人,窮盡力氣一生輾轉,起起伏伏顛簸無數,終究也止於“大多數人”。

有人說小說有四等境界:最下等曰“歌頌”,第二等曰“批判”,更高曰“幽默”,而獨以“荒謬”為最高——《圍城》正是這種“荒謬”作品。

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謬的,萬萬不能較真,能看出這一層不易,化入小說中更難。因為不僅要你看出生活的荒謬,還要熟知這荒謬的生活是怎麼樣運作的,方能在虛構的生活中表現出荒謬來,荒謬而不做作,虛構卻顯真實。

一個在平淡中娓娓道來的故事,圓滑自然的進行,最終化作無奈——“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甚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優秀讀後感6

全書最喜歡的人是趙辛眉,雖然一開始對他印象不好,但是讀著讀著卻發現他是一個情商很好,會辦事、果斷的一個人。

書中其他的人物呢,都感覺很虛假,戴著一層層面具,人前是一個樣,人後是一個樣,虛榮心面子作祟,這是讀前半段的感受。

後面呢,主要是方鴻漸回上海後發生的事情。鴻漸父親無能卻還要繼續維持自己以前大鄉紳的習氣,母親小氣對媳婦挑三揀四,兩個弟媳則勾心鬥角互相攀比,連帶著孩子也讓人覺得沒有教養。孫家則重男輕女,對女兒過於冷漠,完全不像孫當初口口聲聲喊的爸爸媽媽,唯一對她好的`姑姑也感覺是因為孫對她言聽計從,彷彿她的寵物,書中並沒有讀出姑母對侄女的疼愛憐惜。

方孫兩人一開始在一起我就覺得不可思議,主要是方鴻漸太糊塗了,一時衝動便定下了自己的終身大事。方鴻漸對孫柔嘉不是愛,是男人對於柔弱女人的憐惜,是一種天性。

他倆結婚後,一天兩小吵三天一大吵,孫柔嘉心胸狹隘尖酸刻薄不識大體,方鴻漸志高氣短軟弱無能毫無主見一出錯就為自己找理由,他倆婚後生活看得人頭痛。要不是孫柔嘉對方鴻漸還有愛,方鴻漸對女人的憐惜,他倆或許早就完了,但也可能一輩子這樣吵吵鬧鬧過下去,想想就讓人覺得無趣。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裡找到自己或者身邊人的影子。書中人的生活於作者筆下戛然而止,真實的故事卻在現實輪番上演,正如書名圍城,生活是一座城,一代人葬於此,一代人生於此。

四星是給自己的,第一次讀圍城,總覺得讀得不夠透徹,可能是自己缺乏人生經歷吧!以後還要繼續讀下去。

《圍城》優秀讀後感7

“方鴻漸”走在冷風中,黑暗而又落寞的街道像極了他的這半生。他恨自己是被圍在了婚姻裡,被圍在了這人心惶惶的城裡,被圍在了這狡詐的人情世故里,卻從沒想過圍住他的恰恰是沒有思想的自己。

一個可恨的人,沒有自律的品格,只從大洋彼岸帶回一副軀殼。一個可笑的人,沒有堅定的操守,最終被拋棄在複雜的感情裡。一個可嘆的人,沒有獨立的人格,永遠依附於別人的影子裡生存而丟失了自己。

一個可悲的人,沒有自信的內心,壓垮他的`不是“柔嘉姑母”的目光而是自己那可憐的自尊。“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急於掙脫的困惑,渴望得到的安全感。“方鴻漸”想不明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現實中,想不明白的人很多很多,他們就遊蕩在這“城”的邊緣,焦慮,不安。

然而,人生處處是“圍城”,擁有獨立的思想才有出入的自由!

《圍城》優秀讀後感8

很多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