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優秀讀後感3篇

來源:才華庫 7.35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菜根譚》優秀讀後感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菜根譚》優秀讀後感3篇

《菜根譚》優秀讀後感3篇1

我第一次看《菜根譚》是在十年前,那時太年輕,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很多東西都是囫圇吞棗。而今已是而立之年,有了一些人生經驗,便更能理解書中的至理名言了。《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集。書裡闡述了為人處世、淡泊從容、修身養性、怡情適性、功業成敗、返璞歸真幾方面資料。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從而構成了一套獨特的為人處世方式。表現了古人對人生、人際、人性的見解。

讀《菜根譚》須靜靜地讀,細細的品,用心感想,方能領略到它的哲學和智慧。毛主席也曾說:“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讀懂一部《菜根譚》體味人生的百種滋味,方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豔處,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商界人士喜歡讀《菜根譚》,因為他們認為《菜根譚》是一部奇書,是企業界經營管理的“指南”,企業家修身養性的“教材”;僧侶們喜歡讀《菜根譚》,是因為其博大、寬容、善良。我也喜歡讀《菜根譚》,因為我覺得它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詩情畫意。

我讀《菜根譚》的最大感想是它能使人的心境更加平靜。當你愉悅時,它是一首清脆婉轉的歌,讓你心悅飛翔;當你憂鬱時,它是一首悠遠而又有力的笛聲,讓你重整旗鼓,走出陰霾。《菜根譚》是一罈久經醞釀的老酒,值得我們去品味、享受。它更像是一壺老茶,值得用心去泡,用心去喝,用心去細細體會。

“疾風怒雨,禽鳥慼慼;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大意是在狂風暴雨的天氣中,連飛禽都感到哀傷憂慮;在晴空萬里的日子裡,連草木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由此可見,天地之間不能夠一天沒有和祥之氣,而人間也不能夠一天沒有歡欣之氣。這讓我體會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微笑,它就對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在工作中、生活中經常堅持喜悅的心境,就是獲得幸福的根本。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並且更加要立足自我的工作崗位“先學生之憂而憂,後學生之樂而樂”的`工作熱忱;不但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強”、“修辭立其誠”、“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的品格,作為一個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後於這個時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想法,並且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來不斷為自我充電、加油!

《菜根譚》優秀讀後感3篇2

現在,對飯館裡的飲食自己有一種體會,不論是上點檔次的酒店,還是普通的飯館,食物的味道,吃的時候可能還覺得不錯,吃完了,往往胃裡或身體有感覺、不舒服,因為飯菜裡用了不少的調味品,我們吃的不是食物而是調料。

相比而言,家裡做的粗茶淡飯、少鹽少油,也許吃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感覺,吃後卻覺得渾身舒服,身心滿足。

從營養的角度說,味道只是滿足了口舌的需要,胃和身體真正需要的只是營養,而大魚大肉會增加胃腸的負擔,濃郁的味道則來自過多的新增劑,都對身體無益。

所以,最難品味的味道不是酸甜苦辣鮮,而是淡味,能吃得淡味的口舌是敏感的、身心是舒暢的。至於什麼人才是最厲害的人,我們必須得見過很多人、體會過很多人給我們的感受後,才會有自己的答案。都說現在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也有俗語說:師父不作怪、沒有徒弟愛,都是在說一個道理,一般人會喜歡追捧那些神奇卓異的人,而且我們看著那些財富、地位比我們高的人,的確是器宇軒昂、自帶氣場、非同凡響;而更多的人出於闖社會的需要,也常常會把自己包裝得特別一點。

那怎麼理解“至人只是常”呢?依我個人比較淺薄的見識,見過一些財富、身份、地位很高的人,給人的感覺卻像普通人一般平易、平常,甚至比普通人還要安靜、平淡。沒有談自己的事業的時候,他們平淡得像普通人;而一旦談起事業,我所感受到的是他們濟世利民的胸懷、非一般人想象的視野。

記得自己曾聽一位法師在一個不大的場所講經,他出現的時候,自己感覺身心沉浸在一種平靜和慈悲之中。我想這就是類似“至人是常”的一種體現吧。

俗語講,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又講,大隱隱於世,小隱隱於山。現在社會越來越貌相一個人了,而如果我們真的有機緣遇到高人,也得有一雙慧眼才能真正認識。我的結論是既然慧眼一時半會我們還不能具備,那就不能輕視我們遇到的每個人。現代雞湯也會說,每個人的背後都有故事,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我們可以學習的東西。

《菜根譚》優秀讀後感3篇3

今天上午去參加了一個關愛陪伴腦癱患兒的育慈活動,志願者們需要做的主要是帶著孩子們跟著上課的老師完成一些列的學習、作業以及遊戲的環節過程。

這幫孩子們或多或少有些生理方面的缺陷,有的智力看起來跟正常孩子一樣、只是肢體不便;有的肢體行動正常、智力方面有些缺失;還有的智力和肢體行動都有些異常。

今天跟我一對一的是一對雙胞胎的弟弟,小傢伙就屬於智力和肢體行動都有缺陷的型別,我沒有詢問小傢伙的年紀,不過估摸著應該是四五歲的樣子。越跟他接觸,越發現跟我有緣,雖然他跟小時候的我有些不一樣:我認真聽課,他注意力特別不集中、搗亂課堂秩序;我規規矩矩的聽老師的話,他總是多動、一刻都不能安靜下來……但感覺骨子裡的東西是一樣的,似乎都是一直想要得到什麼、證明什麼。

育慈機構的老師讓我不要太慣著小傢伙,並且告訴說他其實很多東西都會,可以自己做好,最開始我就放手了。放手後,發現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更加厲害,多動症更加的“變本加厲”……他的雙胞胎哥哥好像並沒有他那麼“神經質”,我問旁邊的工作人員是否兩兄弟腦癱嚴重程度不一樣,工作人員告訴我,他們兩隻是一個外向張揚一點,一個內向安靜一些。

後來,可能是我潛藏的那顆父愛的心開始氾濫了吧,我也開始無視課堂秩序了,陪著小傢伙一起瘋,開始摟著他、抱著他……他慢慢的就變的老實了,不那麼多動了。或許,他的多動以及注意力不集中,都是一種渴望被陪伴呵護的訊號吧。因為我發現,以前陪伴過他的志願者親他、抱他、疼他的時候,他會變的很溫順乖巧。

我發現自己很喜歡7歲之前的小孩子,不管他們生理是否正常,要不是工作人員事先提醒我們一些注意事項時,我會覺得他就是正常的,他就跟我們家小外甥一樣的。

7歲之前的孩子,性格認知等方面都不是很固定,他們特別的天真無邪、特別的純粹、無憂無慮……整個世界都是特別的簡單。其實,我們以前也是這個樣子的,只是後來,我們都變了,被現實社會汙染了。

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想要回到小時候的原因,我想,我可以找回到原來的自己,大家也是可以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