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讀後感範文2000字

來源:才華庫 1.71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菜根譚》讀後感範文20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菜根譚》讀後感範文2000字

《菜根譚》讀後感2000字1

培根曾說過:“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讀了融歷史與道德、詩歌與哲理、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於一爐的書籍——《菜根譚》,猶如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浸潤著我的心靈。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的長河不斷地衝刷、洗禮中留下一顆顆瑰麗無比的明珠。《菜根譚》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菜根譚》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花香能夠用鼻來品味,果香能夠用口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

《菜根譚》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隱士融釋、道、儒於一身,別具慧眼,將自我的人生奧妙和盤托出的結晶。我覺得《菜根譚》思人間事,是一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書。喜歡讀《菜根譚》,他認為:“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商界鉅子們喜歡讀《菜根譚》,因為他們認為《菜根譚》是一部奇書,是企業界經營管理的“指南”,企業家修身養性的“教材”;僧侶們喜歡讀《菜根譚》,是因為其博大、寬容、善良。我也喜歡讀《菜根譚》,因為我覺得它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詩情畫意。我覺得《菜根譚》是一本修身養德、為人處世的好書。讀起來感覺內心很平和的,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一段段樸素無華的語言,感覺就像在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讓自我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哦,原先有些事情還能夠這樣處理的。

讀了《菜根譚》,讓我從中得到了許多的啟迪。作為一個教師,不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我的工作崗位“先學生之憂而憂,後學生之樂而樂”的工作熱忱;不但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強”、“修辭立其誠”、“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的品格,作為一個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後於這個時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想法,而且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來不斷為自我充電、加油!

街上流行的服飾,最時髦的往往最容易過時,而經久不變的,是那些式樣簡潔普通的衣服。對於一個人來說,物質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調劑,卻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能讓我們百吃不厭的是粗茶淡飯,酸甜苦辣只是調味品,能讓我們活得充實、活得踏實的關鍵要有一種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道德觀念。讀了“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讓我體會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微笑,它就對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在工作中、生活中經常持續喜悅的情緒,就是獲得幸福的根本。讀了“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讓我懂得了人心不能夠不謙虛,謙虛才能讓正義真理進駐心中;人心不能夠不充實,充實才能使貪念物慾無法入侵。人在做學問和做人,要善於聽取不一樣人的意見,並改變自我,要持續“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狀態,才能不斷地修正自我的言行

“心者後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告戒我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讓自我的子女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子孫自然也學得心地善良。如此類推,我們作為教師的如果具有無私奉獻、以身作則、精益求精的精神、崇高的師愛和良好的言行舉止,學生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們就應常常反思自我:我的教育到底給予了學生多少的快樂、自信、幸福的享受和成功的體驗?

讀了“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十分明之燈。”讓我懂得做事不要任憑自我意氣用事,也不要帶著太多的情感去領悟道理,這樣才會少走彎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們作為教師,我們育人的工作是細水長流的,不是立竿見影的。因此工作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因為感性的熱情是乾柴上的火,響起來是比比剝剝的,但片刻就會燒盡;理智卻是沉默的煤炭,能夠放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有始有終的人,依靠的是恆心和毅力。想成為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師,除了要學會順應時勢,要有職責心外,關鍵要用心去工作。淺水是喧譁的,深水是沉默的。我期望自我是那耐人尋味的深水,厚積薄發,每一天能展現經過沉澱後的精華!

每次去烈士公園散步,在進門不遠處,都要經過菜根香酒店,也多次在此店享受“菜根”的香味,卻不知還有一本名為《菜根譚》的書,可見自我多麼孤陋寡聞。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就應有崇高的師德,為人師表、身正為範。這樣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讀書是我們為人的根本,也是發展自我、改變自我的力量源泉。雖然我書讀得不多,但一向在追求一種讀書的“境界”。一般說來,讀書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無我的狀態。初見《菜根譚》這部書,見其文字就如同與洪應明本人對話,一句話,足可受用一輩子。這就是《菜根譚》,好書《菜根譚》。

《菜根譚》讀後感2000字2

欣喜的是大學這幾年讀了幾本書,但遺憾的是沒有好好讀教材,於是說到學習就只好灰頭土臉,一臉懊喪的`表情,悔之晚矣,但又惡習難改。這兩天在期末考試的重壓下又喜歡上了《菜根譚》,於是迅速的取代了我的前一本床頭讀物,越讀越覺得書中妙趣橫生,不忍放手,但迫於考試的重棒只好忙裡偷閒不能盡興,《菜根譚》既是一本修生之書,當然只能慢慢讀,人生嘛像極了一場“修行”。

《菜根譚》是一本和處事哲學有關的書,這樣的書在中國古代太多了,因為中國人特別是古人特別強調內省,要求“吾日三省吾身”,將做人看得很重要,在浩如煙海的書中,修身養性待人接物的書難以窮盡。如儒家的《中庸》,其實說了半天《中庸》要人不走極端不片面,但也不是老好人,更不是和稀泥。當然也有人喜歡《道德經》,後世的兵法和謀術就是裡面發展而來的,書本無好壞,但有人硬要用些陰謀陽謀,視他人為地獄,這樣的恐怕也不再少數。那些企業的老闆們對這些書奉為珍寶,花著大價錢去國學講座,就為更好的修身求財。至於有幸曾聽了那些販賣成功學的人對這些傳統文化的解讀,難以服人,但還是很多人熱情不減,與修身越走越遠就不用說了。

《菜根譚》一書難以說是哪一家之言,糅雜著儒釋道三家的東西,裡面既可以看到《中庸》的影子,也可以看到《道德經》的影子,同樣禪宗的思想也貫穿其間,這樣一本書同樣有其糟粕,但完全可以去其糟粕慢慢的嚼其菜根之味。

就處世而言,如讀到“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如暴而揚之,以短攻短。人有頑固,要善為化誨;如憤而疾之,是以頑濟頑。”人都有短處,對於別人的短處要婉轉的替別人補救,但人有個毛病往往喜歡拿人家的短處來取樂,一旦有紛爭衝突更是互相揭對方的短處,以短攻短一點都不少見。當然人都有頑固的時候,而且在年少的時候和年老的時候尤其如此,年少不經世事,所以容易頑固,等到老了自以為經驗很多,也容易頑固,而且越老越容易頑固。一個學生頑固的犯錯老師肯定憤怒的責備和批評,至少我曾經那些老師都是這樣的,但結果並不理想,善意的引導對頑固的老人和不經世事的少年才是對的。但縫以後有口舌之爭,或碰到講理講不通的人,暗暗告訴自己不可以短攻短,不可以頑助頑,那才是智慧。

又如讀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此戒疏於慮者;寧受人之欺,勿逆人之詐,此警傷於察者。二語並存精明而渾厚矣。儘管人人都希望時間的人都是善良的,但那時絕對可能的,因此有一顆善良的心,還得有防人之心,畢竟最美美不過人性,最惡惡不過人性。因此善良的人更需要一顆防人之心,因為善良的人更容易上當,而後半句明顯有些中庸之道的味道,警覺性高的人,大可不必像書上說的那樣寧受人欺騙也不要事先拆穿,泯然一笑不上其當就可以了。

又如讀到:“君子宜淨拭冷眼,慎勿輕動剛腸”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需要保持冷靜態度細心觀察,不要動不動就拍案而起,不然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搭上自家身家姓名。無論社會怎麼複雜,一個人心腸是不可少的,但是一雙冷眼更不可少。我們要有拍案而起的膽量,還得懂“韌的戰鬥”,這才是明智之舉。

書中精彩之處不勝列舉,更好的處世是為了更好的人際更好的溝通。但凡一本書內讀者自己喜歡部分或覺得警醒的部分,都是暗合讀者的性格和修養的,當然就有不同偏好。說道處世,與人打交道,就不該忽略幾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人的大多數情緒都產生於需要和被需要當中,當我們需要被滿足同時也被需要而且能體驗你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就容易產生快樂的情緒,而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別人的需要讓你覺得很累沒有價值拖累了你,那麼產生的情緒就是負面的,幾乎所有的關係和行為都可以用需要和被需要來解釋,因此不吝嗇自己掌聲和讚美之言,真心為別人的成功鼓掌,《人性優點》幾乎整本書都在講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對於人際關係和談戀愛都一樣使用。

還有一個道理就是,人的性格不同,只是體現為不同的特點,絕無好壞之分,一個人討厭你的某一方面可能另外一個人正喜歡你這一點。討厭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可以假裝,但討厭不可以,如果有一個人很討厭你,絕對不是因為你做錯了某一件事,有句話叫做在一個不需要你的人哪裡,你的呼吸都是多餘的,只要不是你周圍的人都討厭你,沒有不要去為誰改變,因為你做錯了一件事只是討厭你的人的爆發點,再此之前他已經討厭你了。當然是你的惡習,比如從不洗澡讓人不爽,你你就改洗澡去了。性格只有特點,沒有優缺點,但習慣定有好壞之分。就如細心的人多不果斷,溫柔的人可能偏向於柔弱。自信可能會死在細節上,但是惡習就是噁心習。

還有一條是,不管是否談戀愛的人都有一個誤區那就是容易忽略對方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特別是小情侶,往往錯誤的希望對方按自己的想法來做,要把對方變成“另外一個自己”,這個時候就大錯特錯了。

總之,做人處世這門學問是活一天學一天,既要有性格的自信還要有改掉壞習慣的毅力。

《菜根譚》讀後感2000字3

這本書我看過兩遍,第一遍是在大學的時候,有個比我低一級的安徽籍師弟推薦給我看的。我和那位師弟談的頗來,他的思想挺有深度的,我們會偶爾地聊聊天,談人生談理想。某次,他說,師兄,我給你推薦兩本書,我覺得很值得看看,其一就是《菜根譚》,其二是曾國藩的傳記。當時這兩本書都看了,曾國藩的傳記在圖書館借的,版本不是很好,因此印象不是很深刻。等遇到好的版本,曾國藩還是需要重新讀讀的。那位師弟本科畢業去美國留學了,讀完了碩士現在讀博士。他現在還會每個月把他在美國的感悟和經歷寫一寫,挺好的。第二次看這本書是去年了,買了一本,放在床頭,沒事就翻一翻,獲益很多。總的來說,這本書是對我的性格影響最大的兩本書之一,另一本書是唐德剛寫的《胡適口述自傳》。這兩本都使我改掉了性格里的急性子和比較苛刻的部分,教會我更加淡定從容和更加包容的品質。雖然,我現在做的還遠遠不夠,但是我還在努力。這本書也許還需要再多看看。因此很想推薦給大家看看。這本書中都是一些幾乎沒有邏輯不連貫的一些人生哲思。下面就挑選幾句和大家分享吧。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句話在書中是在比較靠後的地方,但是我把它放在第一的位置,因為這句話即使你沒有看過這本書,你也一定在別的地方看到過。還有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是我特別喜歡的句子。它倆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在強調一種態度——冷眼旁觀。生活上或是工作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有太多的無能為力,與其整天抱怨懊惱,真是不如以一種冷靜的態度去接受,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而是一種冷眼旁觀的沉靜。我是不太喜歡讓自己的情緒隨著生活中的瑣事而改變,我追求一種內心的平靜,不喜歡自己處於一種大喜大悲的狀態,我討厭那種情緒像過山車般的大起大落,那不僅於事無補,還很有害健康。記得2008年時,高三班會有位同學在班會上說過這樣一句話“就算是跌倒也好豪邁的笑”。要的就是這樣一種姿態。

“恩裡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這句話是在教我們正確地對待得與失。與老子的那句話“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也是一個意思。《菜根譚》的這句話我覺得說的更具體,在我們得意的時候別輕易忘形,因為太多的人容易被勝利衝昏頭腦,所以他建議我們早回首,這一點其實我不太認同,因為我覺得這稍微有點悲觀,我們只需要在勝利的時候繼續保持冷靜,及時認清形勢,應該還是可以的。後半句則是說在失敗的時候或許還會轉敗為勝呢,所以不要輕易放棄。這一點是我覺得很有道理的。對於我現在讀研究生而言,其實五六年,甚至是六七年而言,做的實驗何止千百個,只要有十個實驗成功了,那我也就順利畢業了。說的通俗一點,其實我們這一輩子,機會有很多,錯失一兩個機會有算的了什麼呢?甚至,只要你抓住一兩個機會,你的人生也就成功了。我總覺得,失敗教給我們的東西更多。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衍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成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勿躁,寧拙無巧。”這讓我想起來了流行很久了的兩個詞“靠譜與不靠譜”,做一個靠譜的人就要事事靠譜,只要你有一件事情不靠譜就會被說為不靠譜,這樣子做一個靠譜的人何其難啊!順著這件事情,我覺得對於朋友和家人,也許我們該多一點包容,允許周圍的人犯一些錯誤,只要次數不多,不是很嚴重,我覺得是可以原諒的。不然的話,那就沒法和別人交往了。就我引述的這句話,總的來說我是贊同他的觀點的。他提倡君子儘量保持沉默和不要輕易浮躁,寧可做一些笨拙且保險的事情,也不要冒險取巧。這讓我想起來了高中數學老師的那句話“吃虧在於不老實”。在拙與巧之間,大家自己取捨吧。

之前我以為《菜根譚》是一本禪學意味很濃的書,但是我剛才看書的編者序言,說這本書是融合儒、釋、道三家的行為處事道理。不過就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歡的是關於禪學的句子,比如剛才我介紹的第一句話,我沒有任何異議,但是對於第二句和第三句,我就會有點異議,因為我覺得有點悲觀和保守。忍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原本還準備多介紹幾句我喜歡的句子的,但是我不想把一篇讀後感寫的太多冗長,我們講求的是點到為止,目的是讓你們大概看看喜不喜歡這本書,而不是可以給你講一本書。

《菜根譚》的隱喻是“咬的菜根,百事可做”。什麼意思呢?咬菜根好比是很枯燥很落寞的生活,如果在那樣的狀態裡你都扛得住,那麼你就可以應對很多其他事情了。有點逆境出人才的意思。我自己不喜歡太熱鬧和太複雜的生活,總覺得那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我們沒必要刻意去咬菜根,但是我們得具備咬菜根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