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2.82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致良知》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致良知》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致良知》讀後感1

接觸《致良知》也是從這開始有所瞭解陽明先生,剛開始學習《致良知》時不看好此書,覺得無甚用處,之後為陽明先生的學術思想,他的立德、立言所深深折服,從而為“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而深深信服,在此感謝陽明先生,感謝師傅為我們傳經送寶。

《致良知》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陽明先生的“心道德事”“明心與淨心”思想學說。其中寫道“偉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優秀的中華文化,優秀的中華文化哺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名族強”讀到此時,想起我們做團餐,想到我們中快餐飲,我們中快餐飲已有24年的發展歷程,想到公司計劃用77年時間成為有崇高感的偉大公司,我想我們公司成為偉大公司也一定會創造優秀的文化,各級員工對成為偉大的公司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像陽明先生的明心與淨心。

明心即是立志,心中擁有無盡寶藏“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真正做到心中擁有無盡寶藏。我們廣大員工也一樣能明心立志,立志相信成就十萬家人絕不只是一句口號,讓自己心中擁有無盡寶藏。

“淨心”就是在起心動念處淨化心靈,不明和貪慾去除的越多,建設心靈品質就越高,開發心靈寶藏就越多“明心與淨心相輔相成,沒有明心,淨心就沒有動力,沒有淨心,明心就無法深入”讀到這時深深給我以警示,做任何事必須做到明心與淨心為一體,也希望公司廣大員工做到明心與淨心相輔相成,公司各個部門各級員工真正是為自家孩子做飯菜一樣充滿愛心的工作,真心用母愛做服務,用良心做食堂,讓我們公司提倡的“只用有品牌的真材料,只做有品位的放心吃”“引領團餐潮流,成就十萬家人”絕不只是一句口號與空話。

言有盡而意無窮,衷心祝願公司的明天更加美好,感謝陽明先生,感謝公司。

《致良知》讀後感2

學習聖賢之術,學習致良知,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聞人邦英、邦正》裡最喜歡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奪志之說也。夫謂之奪志,則已有志可奪;倘若未有可奪之志,卻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圖之。大致意思是說古人會說:「不怕妨礙了自己的功業,只怕被奪去了自己志向」。所謂「奪志」,是已經有志向才會被奪取,倘若還沒可以或值得被奪取的志向,那麼就應該早點去深思、反省為何會沒有立志。

生活日復一日,平淡如水,夢想的影子是否已銷聲匿跡,看到身邊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邁步時,內心也會泛起漣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撐,無論做什麼都是動力十足,因為有目標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會風雨兼程。

我們工作更是如此,各項業務指標是工作壓力更是動力,目標一旦形成,就應毫不動搖,全力以赴達成。

《致良知》讀後感3

王明陽先生在文中所說的求正道,學會“收放心”,無論事實如何,總要有時間讓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學便須知有著力處,即學便須知有得力處。”現在社會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強,但還有許多人以追名逐利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甚至做事時會不擇手段,社會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抱負、有進取、有善心的人來引領,才能達到和諧、幸福。

在工作中勤奮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不斷為自己的專業知識添磚加瓦,有了目標,還要努力學習,不斷創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間要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學習致良知是為自己而學,為修養美德而學。

“故不貴於而過,而歸於改過。”在工作中應該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隱藏自己的不足,通過問題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誠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而後改之,“責善”與人相處,要相互監督,提醒,指出他人錯誤時,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盡心盡力體現你對他人的關心愛護。

學習致良知,就是來逐步淨化自己,就是擦亮那邊被染汙的玻璃,重新潔淨,照亮他人。

《致良知》讀後感4

通過讀《致良知》感悟到,自古以來,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理想,體現著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決定了他日後的高度。所以,人不應隅居於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看待世間。

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麼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都不會對你怎麼樣的。”此外,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假如我們沒有誠意,就會什麼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對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什麼問題,在他多篇文選中都有非常精闢細緻的論述,我想認真讀懂原文的`也會悟出一些方法。之前別人說怎麼學,怎麼精進,我總是回答說要靠悟性,這樣的說法與陽明先師龍場悟出:聖人之慧,本性具足,唯去私慾,存天理罷了明顯不符,但反過來說,聖人之慧又豈是人人易得的?

總結起來必須對“致良知”有一顆至誠之心,事上磨、時時磨、心上學、心上覺。立下必為聖人之志,付出不亞與任何人的精進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愛人,無我利他之心。

至於陽明匯,我還是會推動的,形式會有所變化,此生傳播陽明心學之志不變,但是經過這段時間致良知小組的共修,我發現如果沒有同頻的學習進度,就算有線下交流的機會,也不會有什麼質量,浪費大家的時間,所以我想還是先從共同學習一段時間開始。一期全部有書的明粉我建個致良知學習群,對著書,我為大家做學習計劃看板,及互動分享,不明之處我再去請教高人。

其實,這條聖學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難於上青天,有時我也有想放棄再分享些文章的念頭,不是不願寫,只是想等有一天自己學有所成再來談,怕造口業。但每每看到自己的行動能激勵到一些明粉們,我又鼓起勇氣繼續前行。其實,我就是希望自己能成為陽明心學自媒體的中國第一人,用自媒體的方式,讓時間來見證“致良知”能否在一個凡夫俗子身上化腐朽為神奇,來驗證陽明心學“致良知”是否真的是具有一種偉大而神祕的能量。

《致良知》讀後感5

讀完《致良知》之後,我覺得王守仁真的可以用神奇來形容,以一介書生先後平定多場叛亂,但創立王學才是他在歷史中輝煌的根本原因。王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內涵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一定要還願到生活的實踐當中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時,王守仁創造了心學,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聖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個人的本心;應該好好地去發現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覺,良知學說的提出,是對儒家修身養性觀點的發展,其間明顯的有佛家的思想影響。事實上,一個人真正的要優秀,不管怎麼學,怎麼做,根本的還是內心。而且,良知還有一個擴大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內心現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實踐能力愈強。後世的大人物們,無不是自我修煉和不斷擴大境界的典範。

王守仁對善惡的剖析,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善人也都有個惡人,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線。在工作當中,認真履職不辜負每位消費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責讓消費者不滿意就是惡。唯有此,我們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職責,提高服務質量。

陽明哲學歸納起來,即是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陽明哲學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於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雜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提升心性,磨鍊靈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勞動有戰勝慾望、磨鍊精神、創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簡單地獲得生存所需糧食。獲取生存所需的糧食只不過是勞動的附屬功能而已。所以,專心致志、認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提升心性,磨鍊靈魂的尊貴的修行。

如果有閒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即使只是一釐米。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裡狀態,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舉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養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激的心性,提倡行善、積德,特別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積德有好報。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屍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淨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準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