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默生隨筆》讀後感(通用3篇)

來源:才華庫 1.45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默生隨筆》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默生隨筆》讀後感(通用3篇)

《愛默生隨筆》讀後感1

讀完《愛默生隨筆》,讓我更深刻的瞭解愛默生,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國總統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他的生命幾乎橫貫19世紀的美國,他出生時候的美國熱鬧卻混沌,一些人意識到它代表著某種新力量的崛起,卻無人能夠清晰的表達出來。

愛默生在這本薄薄的書中論述了愛情,友誼,禮物,自助等主題,這些都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然而,讓我感觸深刻還是那節“論美德”。

文中說道“真正的美德是以公眾的利益為旨的。一個做事只為自己著想的人是不道德的。”結合現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多少醫生護士、多少平凡人民前往一線付出了多少心血,讓我們感到無比心酸以及自豪。然而那些已患上病情自己肆意妄為想著要到處感染別人或者不聽勸阻到處亂跑的人,我有時甚至感到這些人如此可憐,因為他們心中恰恰缺少的是“美德”。

假如一個人一心向善,那麼他就擁有了大自然所賦予的全部力量,於是就強大無敵。然而,一旦他偏離善途,他就會失去自己的力量與援助。他的生命將會一點一點逐漸地萎縮,變得越來越渺小,變成一粒塵埃,一點渣屑,直至絕對的惡帶來了絕對的死亡。

也許你會說,人類受到災難的威脅,那不過是因為意外,我們不用杞人憂天般去擔心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我們不必做過多的擔心,但只要發生了一次,那麼就很有可能還會再次發生。並且,如果在災難中我們逃不過這些打擊,那麼我們的心中就會有所畏懼。

這些災難與打擊其實也不是時時刻刻在發生,所以那些法則的運用在我們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每個動物的自然形態都是命運所規定的既定模式。鳥的喙、蛇的顱骨也決定了它們無法突破的侷限之所在。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會被各類條件所約束,十全十美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當我們離“粗茶半盞,藏書滿架”的境界越來越遠時,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得永遠被定格為歷史。誰不向往著那山高水遠,風輕雲淡的生活。

正如,美德是無形的,但卻又融一切於其中。

《愛默生隨筆》讀後感2

《愛默生隨筆》的作者愛默生是一位塑造了美國人心靈的思想宗師、散文家和詩人,被尊為近代“美國文藝復興”的.旗手。他那種對大自然的摯愛和對精神的推崇,恰恰是今天的大多數人所缺乏的;他注重親身體驗,倡導憑直覺認識真理,足以讓我們這些早已被理性與教條禁錮的地球村村民茅塞頓開。他尤其強調人的自助,這種曾促使美國成為世界強國的理念,至今仍不乏現實意義。

拉爾夫·華爾多·愛默生19世紀美國著名思想家、散文家、詩人。這本書,讀起來並不輕鬆,因為大多是說理的文字,浮躁的心靈只能獲得浮光掠影的印象。

我只能承認自己理解力還不行,有些句子顯然讀不懂。否則的話我只能怪譯者,因為這本書實在翻譯的太彆扭了。這本200多頁的書看到80頁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必竟艾默生的成名之作不是我這個國中生所能參透的。

有人這樣評述:語言簡練到位並且富於詩意,完全可以把它當作詩來讀。當我們離“粗茶半盞,藏書滿架”的境界越來越遠時,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得永遠被定格為歷史,誰不向往著那山高水遠,風輕雲淡的生活。

這篇讀後感只能用粗略的認識來填滿了,顯然我的認識只是這本書的不多的一部分,愛默生的觀念不是一下子就能體會的,更多的倒是有一種哲學的意味。不過唯一能感覺到的是愛默生堅持從自我的角度出發,認為改造首先應該從個人著手,這顯然是很正確的。

愛默生的語言深奧、雄辯而富詩意,其中蘊含的睿智令人折服。愛默生被譽為“美國的精神先知”,它屬於美國,也屬於世界上所有思考的靈魂;屬於今天,同時也屬於過去。

這,便是一箇中學生讀完《愛默生隨筆》的感受。

《愛默生隨筆》讀後感3

“每天的瑣碎經驗總是在向我們證實著某個古老的預言,並把我們聽而不聞的語言和視而不見的跡象化為實物。”就如同我現在敲擊鍵盤一樣。三分之一的人生,不算經驗豐富,卻悲喜參半;每一次成長,都百味夾雜。

小時候能待在外婆家門口的大院,拖著掃帚當車頭,五六個一夥,沒有終點,一股腦的轉圈,就走遍了全世界。現在海陸空如此發達,卻偏愛待在狹小的空間,埋頭於電腦、資料、手機,許多不可觸碰的新鮮事物一網打盡,我們卻淪陷在孤獨裡。如果愛默生活在當下,不知他是否還會寫下“人就是那個被制服的巨人,儘管軟弱,可是他有與大自然交流的習性,從而使他的身體健壯起來。”不論是孩子從小接受的環境還是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已經是一種潛意識的自我保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從一開始就樹立圍牆,我們不能說對與不對,更別說人與自然。沒有信任何談信賴,沒有信賴一切交流都失去真誠的意義,所以霧霾、地震、颱風...還有許多生物遠離這個世界,當然也有許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有各種公益和自發性的善舉,那又怎樣?這不該就是我們的本能嗎?現在卻成了稀罕之舉,不免有些悲涼。

“這個世界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教育每一個人。”豈止是教育,我想更多的是體悟。身體行動去接觸並感知世界,哪怕只是世界的一角,不變的道是一樣的;而這個道是需要悟的。自身本是愚鈍之人,三十而立之年卻依舊離悟甚遠,但我始終相信堅持是唯一的途徑,“沒有歷史,只有傳記。每一個心靈必須親自汲取全部教訓,必須重溫全部課題。”在人生這場修行課上,每一步都必須腳踏實地,一個腳印一個腳印踏出,就像小時候下雨天光著腳丫走過狹窄的田埂一樣,不管回家的路還有多遠,路上的夥伴還有多少,雨點是否會變的更大.......不慌不急,朝著家的暖燈,就可笑著前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