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老師《吳正憲與國小數學》讀後感1300字

來源:才華庫 1.75W

一、感受教師職業生命的價值

國小老師《吳正憲與國小數學》讀後感1300字

吳老師16歲走上講臺,懷著做一名優秀教師的願望,全身心的投入,勤勤懇懇的工作,以為這樣就能勝任“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天職。但教師的職業生涯並非一帆風順的,包括象吳老師這樣的全國特級教師。終於有一天,她發現:課堂上孩子學生變得越來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滯,語言有些貧乏,思維有些滯後……當時的吳老師不知所措。但是,很快內心凝聚起一股強烈的責任感,促使她探索一條新的教學之路。開始拜師學習、苦練內功、不斷積累……功夫不負有心人,吳老師成功了,她的課堂教學、她的教學理念成為了大家學習的榜樣。

二、和學生一起走進數學樂園 ,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數學教育

全書自始至終,我都感覺到吳老師積極投身於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探索實踐,處處以學生為中心。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迫切需要既會動腦,又會動手的人才。吳老師指出:過去的教學更多注重的是教師“教”的過程,而忽視學生“學”的過程,課堂上要麼是教師演示,學生觀察,要麼是學生在老師的指令下演示操作,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讓學生學會學習正是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們在數學課堂上自由地探索、發現、創造。現在數學課程改革,很強調讓孩子們親自動手做數學,應該在豐富有趣的數學學習中讓孩子主動地去觀察、實驗、操作、猜測、驗證和推理,從而發現規律獲取知識。

看到這裡,我想我平時在課堂上是不是應該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和諧寬鬆的環境下滿懷信心地參加數學教學實驗活動,使孩子們的思維閃爍出創造的火花。正象吳老師所說的:智慧就在孩子們的手上。

另外,吳老師對學生情感的關注,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喜歡數學的態度,也讓我深有感受。她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與孩子產生共鳴。例如:有一次,教學“帶小括號的計算”。問題是這樣的:李師傅上午工作4小時,下午工作3小時,平均每小時做12個零件。李師傅一天一共做了多少個零件?要求列綜合算式解答。一位學生這樣列式:12×3+4。在交流中,大家意識到要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這與運算順序不符。於是提出了“小括號”。

大家都覺得小括號“了不起”。可偏偏王同學不同意。他是個個性極強的'學生。他站起來理直氣壯地說:“沒有小括號的存在,照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這麼列式:12×4+12×3。雖然老師說“希望能夠接受這個可愛的小括號”,但王同學仍小聲嘀咕著:反正我不喜歡小括號。面對這樣的突發事件:學生情感上不樂意接受小括號怎麼辦?我們看看吳老師是怎麼處理的,吳老師非常在意,靈機一動,提了一個新問題:王紅同學積極支援災區。他有92本課外讀物,自己留下32本後,把剩下的書送給了5個小朋友,平均每個小朋友得到幾本?要解決這個問題,是一定要用到小括號的。王同學認識到這一點後,不好意思的說了句“小括號挺好的”。吳老師對一個小細節這麼關注,不正能體現她對學生的關愛嗎?

三、大家眼中的吳老師

無論是張梅玲教授還是拜吳正憲老師為師的國小教師們,從他們的言談中我不難感覺到,同樣是數學老師教給國小生數學知識,吳老師的課卻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並且能讓學生真正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不正是我們所有國小數學老師所追求的目標嗎?

吳老師每個教學的細節,都有她與學生情感的交融。難怪,不僅孩子們喜歡吳老師的課,成千上萬的國小數學老師也喜歡聽吳老師講課。我希望大家都來讀一讀《吳正憲與國小數學》這本書,感受吳老師的教學魅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