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薄》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3W

當你試圖閱讀我這篇文章的時候,你的手機再次震動起來,一條微信讓你的注意力頃刻轉移。

《淺薄》讀後感

——寫在前面

回顧:紀念那個線性思維在消解的時代

曾經,我們的思想和感官被文字絕對統治,20世紀的“電子傳媒”——電話、廣播、電影、電視的出現把這種“統治”打破了。千百年來,我們封閉於印刷文字的閱讀,人人都是孤立的,像是一塊塊碎片,如今正要再次變成一個整體,整個地球正在融合為一個村落。“當創造性的求知過程將要成為集體活動,最終擴充套件到整個人類社會的時候,”我們正在走向“對知覺的一種技術模擬”。

我們強烈感知到的是:隨著線性思維的消解,一切都在加速!從口口相傳,到筆墨紙硯,到PC網際網路時代,到移動網際網路,這個世界在劇烈的變化著~

此刻我正坐在辦公室裡敲打著這些文字,嗅到的是寫字樓外,各種組織正在快速的死亡和變革,消亡與新生的聲音!

網際網路敲碎了深刻,這樣好麼?

之前聽人說過覺得80、90後“淺薄” 。什麼是深刻?什麼是淺薄?所謂深刻,就在談論“在一百年的時間之外,一百外平方公里空間之外之下什麼是正確的”;而所謂淺薄,或許正在討論的是“在5分鐘後、50米外,什麼是正確的”。

從淺薄到深刻的變化是從碎片化、經驗化的思維轉向整體性、理性化的思維開始的。反之,從深刻到淺薄的變化就是從整體性、理性的思維開始轉向碎片化。

概括來看,一個看深,一個看淺,一個看長,一個看短~

工業時代,鐘錶神奇的把碎片化整合成有機的整體,而不再盲目的散亂著,於是人類開始了一場關於“深刻”的探索,開始了有序的生存。工業時代,讓人從淺薄到深刻。“鐘錶把時間重新定義為一連串為期相同的單位,我們的頭腦就開始重視工作中的'條理和分工。對於所有的事物和現象,我們開始看到構成整體的碎片,然後又看到構成碎片的碎片。”人類逐漸有了深刻思考的能力!

但是,卻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深刻”正在逐漸被瓦解。

你再也不用記著某某商城在哪裡,某某公園在哪裡,辦公室在哪裡,甚至自己家在哪裡。你開啟“高德地圖”,導航一下就可以了;你也不需要知道紅燒肉怎麼做,翻糖蛋糕放啥原料,“下廚房”幫你通通搞定;工作上,你不再死記硬背銷售話術,記憶維修故障程式碼的解讀,“兜行”幫你隨用隨查。這些原本需要佔用我們大腦記憶體的資料被移動網際網路外包了。

“人的智慧從在空間的經驗轉變為對空間的抽象,這個過程是一場思維方式的革命。”

這樣真的好麼?

其實沒什麼不好

今年十一,我和小夥伴去稻城亞丁戶外徒步,當地的山村附近沒有網路,也沒有馬路,村民用的家電一個零件壞了,需要跋山涉水騎馬去另一個村莊,用三天的時間買回來。在這個慢悠悠的“原始社會”中,沒有便利的交通,沒有流動的資訊,發展緩慢。我還記得之前聽春雨醫生的張銳講過在藏區一個小女孩因為感冒而發燒掛掉的事情。聽著覺得不寒而慄。資訊的通暢太重要了,我在想,在這種地方,人的確需要系統化的思考,需要記住很多資訊,然並卵。

系統化被超多資訊鏈條打破是必然的,如果尋求發展,就需要更多的資訊。移動網際網路幫助我們把多餘的資訊外掛在身邊,大量的資訊不足著非系統化思考帶來的弱點,一樣推動著這個世界的發展~

就是這樣有意思,工業文明將人類的思維方式由淺薄進入深刻,而網際網路的興起,又將人從深刻拉入淺薄。

用大白話去詮釋這件事兒,也沒那麼複雜,工業文明,沒有資訊是可以被隨身攜帶的,任何內容被存在腦子裡最好,整體化、系統化的內容容易被理解、吸收、分解、再消化,所以在工業革命的時代,把碎片化整合成整體是件再偉大不過的事情了!

網際網路時代,你的手邊就是資訊,隨時可以去搜索,去檢視,去分析,去連線,把整體拆成碎片化能夠讓我們隨時“承載”更大的資訊量,人的成長,組織的演化因為更多的資訊流通速度都在變快!

媒體提供了思考的素材,同時它們也在影響著思考的過程,由於我們的窗戶既朝向世界,也朝向自己,我們看到什麼,以及如何看到,都有大眾傳媒決定。從長遠來看,在對我們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影響方面,媒體傳播的內容不如傳媒本身重要。

兜行致力於為千萬級別使用者進行“實時更新”,提供永無止境的“資料流”,組織內的人員可以隨時傳送簡短的資訊,交流“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這是我正致力於的事業,歡迎加入我們,一起做些變深刻為淺薄,或者說是變複雜為簡單的事情。

未來:我們的窗戶依然既朝向世界,也朝向自己。

你看,外面的世界越來越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