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新聞相關讀後感(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2.09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則新聞的讀後感(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則新聞相關讀後感(精選5篇)

新聞相關的讀後感1

在一家冷飲店發生了一件意外,女老闆在壓封口機時,她的三歲女兒因為一時好奇,把手放到封口機上去玩,結果左手中指遭壓傷,父母急忙送女童去醫院,但醫師告知女童的父母,女童的左手中指恐怕要截肢。

我從這則新聞中發現,不當的好奇心常會使自己受害,女童就是因為好奇心驅使,才會想把手放在封口機上試一試,結果卻使自己遭到截肢的命運。有很多意外的發 生,不少就是因為當事人好奇心造成的,像我就是一個例子。有一次在大賣場,我看到一個我不曾見過的啞鈴,結果我就很好奇的把它拿起來把玩,一個不小心,啞鈴打到了我的手指,我的指甲整片掉落下來,我痛得哇哇大哭,也把爸媽嚇得驚慌失措。

人對新奇事物感到好奇,這是人之常情,但是若在不該好奇的地方好奇,就可能發生無法預知的意外。像是碎裂掉的玻璃,有的人可能好奇,便伸手去摸,就被割傷 了。但如果把好奇心用在對的地方,例如在求學時,遇到問題,因著好奇,懷抱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這種求學態度便是值得學習的。

我因為經歷過因為好奇而受傷的事件,我漸漸學會如何分辨什麼事情可以去嘗試,什麼事情只要知道即可,不要被好奇心牽動著,因此現在的我不再因為好奇心而受傷。

希望大家都能以報導中的小女孩為借鏡,懂得剋制自己的好奇心。就算對某些新奇事物感到好奇,也要清楚是否可以去嘗試,不要在未弄清楚前就輕易嘗試,如果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那可得不償失啊!

新聞相關的讀後感2

你看過"橡皮筋狗"嗎?不是新品種,也不是手工藝品,更不是可愛的綽號喔!它是我最近從電視上看到的一則新聞裡的可憐小狗。不知道哪個頑皮的小孩,一時心 血來潮,竟然拿橡皮筋套在小狗的脖子上,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小狗的脖子被橡皮筋緊緊捆綁,影響了正常的生長,而且在強力的摩擦下,橡皮筋就像一把利刃,把小狗的脖子切割得血肉模糊,慘不忍睹!

其實我是很怕狗的人,尤其是流浪狗,每次看見它們時,我都會繞路而行,對它們敬而遠之。但是當我看到這則新聞時,不但沒有幸災樂禍的心情,反而覺得內心隱隱作痛呀!我在想:為什麼大家不能彼此尊重,畢竟它們也是一個個寶貴的生命啊!我們人類常常誇口說自己是"萬物之靈",為什麼卻又常常恣意做出殘害萬物的殘忍行為呢?

記得前一陣子導盲犬"可魯"的故事擄獲了多少人們的心,大家無不熱淚 盈眶,感動不已,結果竟興起一陣養"拉布拉多犬"的風潮,甚至有補習班大作廣告,聲稱:"報名繳費後,即贈送『可魯』一隻!"唉!真是令人擔憂:也許不久 之後,大街小巷就會有許多"可魯"加入流浪狗的行列了呀!

人們常常因為一時興起,不考慮清楚自身的條件就貿然豢養小動物,等到三分鐘熱度過了之後,就以各種藉口棄養,有時候還自詡為"放生",結果造成滿街流浪動物,造成環境品質惡劣,而後果卻要可憐而無助的動物們自行承擔,這不是太自私自利了嗎?

我覺得真愛不是擁有,而是尊重!我們可以喜歡狗兒,也可以怕狗兒,因為我們是有生命的自由主體;但是狗兒也有生命,也有他們的權利,它們一定不想有人把它們 當作玩具一樣把玩,等到玩膩了就得被掃地出門,從此只能餐風露宿,甚至遭受虐殺啊!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生命,經過審慎的評估之後,確定自己和家人都能承擔照顧的任務後,才能豢養,而且不可以隨意"棄置"它們。望著"橡皮筋狗"那哀怨的眼光和腐臭的傷口,我的心真的好痛,真希望這一類的悲劇不要一再重演 了!

新聞相關的讀後感3

“雙節假期”讓很多人過足了癮。不過,也有人傷心,那就是遠在農村的父母們。今年雙節期間,我看到一條新聞報道,看後心裡一直酸楚楚的。

山西呂梁山有一對70多歲的老夫婦,男的叫李興桂,女的叫張秀連。雙節之前十來天,這對老夫婦便開始忙乎起來了,“吱呀吱呀吱呀……”推著村邊那臺沉重的石磨轉了一圈又一圈,鮮紅色的辣椒越磨越細。張秀連撒上鹽和蒜,再磨幾圈,一股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老人家一想到再過兩天孩子們回來就吃到這香噴噴的辣醬臉上的笑容像開了花一樣。老人還把被子拿到外面晒了晒,就等著孩子們回來了。

老夫婦一共育有6個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也都很忙。為了準備足夠的辣醬,老兩口起早貪晚抓緊時間用石磨碾壓著辣椒,白天磨好辣醬送到集市上加工,晚上回家後再把平時收集的瓶子拿出來刷洗乾淨裝滿辣醬。他們盤算孩子們走時每人都能多帶上他們最愛吃的辣椒醬。一切準備好了,老兩口高興地期待著兒女們早日回來過個團圓節。

10月1日前的一個下午,老人家一連線了幾個電話,先後得知孩子們一個都回不來了。聽後,兩位老人哭了:“哪怕回來一個呢。”

看到這裡,我的眼睛溼潤了。“哪怕回來一個呢。”老人家多麼簡單的祈求,多麼樸素的期盼啊!可是,他們只能眼巴巴看著一瓶瓶裝好的辣醬默默地流淚!

媽媽常給我講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新聞報道中的6位兒女,他們忘記了時間是平等的,在兒女們長大的同時,父母也會老去,身邊的一切也都在慢慢老去。生命猶如一棵新鮮的蔬菜是有保質期的,過了這個保質期,將無法為它回鮮復嫩。我想,老人的6位兒女事先應當好好商量商量,安排一下回家看看老人,怎能讓老人家空守失望呢!

但願天下的兒女們趁著父母健在的光陰儘儘孝吧,因為父母們已不再年輕。別讓父母空守失望心酸,別給自己留下無可挽回的'遺憾!

新聞相關的讀後感4

偶而看電視,看到節目預告將會講述一件真實的事件,於是決定看。

報道是去年冬天北方一個城市,有一位婦女自殺,爬上了一個很高的煙囪,不知道什麼原因,躺在了煙囪頂端不足一平方米的腳手架上。報道開始時,已經是有人報了警,消防防到達了現場,鏡頭中那婦女一動不動的躺著。當時正下著大雪,煙囪超過七十米高,而消防的雲梯最高只有五十米左右,無法使用雲梯救人。那種煙囪估計北方許多大型工廠都有,紅磚砌成,外面有一排沒有圍欄的梯子。梯子是鐵做的,不過長年累月的日晒雨淋,鏽蝕的很厲害,加上當時下著大雪,很有可能梯子上結了冰塊。

不能使用雲梯救,就只能有人徒手攀上梯子去解救。兩名消防人員為了輕便脫去了大衣,帶上必備的工具爬上了煙囪。煙囪都是頂端比下端窄小許多,當消防人員到達頂端時,完全沒有可支撐自己的地方。一名消防人員只好騎在煙囪上,一腳在還在冒煙的煙囪裡受熱,另一隻腳在外面的雪花中受凍。腳手架不足一平方米,解救行動可想而知的困難,經過消防員的努力終於將那名婦女解救了下來。過程用上驚心動魄一點都不誇張,看的人也捏著一把汗。不僅天氣惡劣,到達70多米的空中,風力也加大許多,同時那名婦女是昏過去的,不能配合解救工作。兩名消防員是冒了巨大的風險的,稍有不甚就會失手,那樣結果會很可怕。

看到成功的解救之後,電視裡在場的人和在看的我,也由衷的高興。為消防員的機智和勇敢,為他們能在這麼惡劣的天氣中的成功鼓掌。

我不是學新聞的,只是看新聞的觀眾。對新聞的理解就是媒體告知我們每天發現的事,讓我們瞭解世界,明白我們生活的環境。重大新聞讓我們瞭解國際、國家大事,財經新聞讓我們瞭解我們生存環境的經濟發展情況,社會新聞則讓我們瞭解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如今是資訊時代了,每個人都離不開各種資訊。不少社會新聞更讓觀眾從中得到不少知識、見解,積累了他人的經驗,對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多少有了借鑑、判斷的參考價值。看新聞,做為一個觀眾,當然希望看到的都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虛假的東西只會誤導人。

像這類解救的真實故事,就是喜歡看的一種,相信會有不少人也喜歡看這類的新聞,講述的的事可能就會發生在身邊。萬一遇到類似的事情,應該怎麼處理,怎麼配合等,可以從中學到,當然這也讓我們看到消防員們的英勇。只是,還是有些意猶未盡,有一種沒完全報道完的感覺。聽完爬上煙囪解救婦女的消防員介紹他們如何做到的,其現場觀眾對他們由衷的鼓掌之後,就完了。對於那位婦女,交待了一句送往了安全的地方。

在我為消防員鼓掌喝彩之餘,我更想知道那位婦女的情況。她被解救下來之後,身體狀況如何?她在煙囪上已經躺了過二小時,那種冰天雪地的天氣,在七十多米的高空中,她健康和精神方面如何?安全的地方是指哪?是醫院還是她的家,都沒有說。沒有一個那婦女的近鏡頭,她為什麼要自殺?為什麼選擇爬這麼高的煙囪?這次是解救下來了,不知她的問題解決沒有?我自然希望看到有跟蹤的報道,瞭解她為何如此?還會不會再做出輕生的決定?

如果那名婦女的問題沒有解決,再次做出這種決定,不僅犧牲她一個人的生命,也讓冒生命危險辛苦解救她的消防員的這次解救也浪費了。如果這則新聞,有後續的報道,對這名婦女的現狀有一個交待,那真要為這報道打一百分了。雖然沒有看到後續,還是由衷的希望那名婦女的問題已經解決,珍惜生命。

新聞相關的讀後感5

今天我從報紙上看到這麼一則新聞,報道了紹興公交車上一名老人上車,無人讓座。我又看到了另一則新聞,報道了一個71歲的老人給79歲的老人讓座。讀了這兩則新聞我感慨萬分。

首先,尊老愛幼是我們中國人的美德,居然在我們紹興的公交車上沒人老人讓座,真是為那些人感到難過。如果是我看到了這樣的情況我肯定會主動讓座的。想想倒也是,現在的小孩子在家裡,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六個大人圍著我們轉,有什麼要求立刻滿足。不用做飯,不用洗衣服,不用整理床鋪,更不用為老人做任何事情。尊老愛幼的這一優良傳統在我們這一代孩子身上將得不到發揚光大。

其次,我覺得榜樣的作用是很重要的。71歲老人給79歲老人讓座,感動了車上所有的人。從這篇報道中平時我們的長輩應為我們一代作好榜樣,因為71歲老人為車上的年青人作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給車上所有的人上了一節尊老愛幼的課。

作為一紹興人,我應該積極地向這兩人老人學習,讓我們的紹興更加美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