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靈得到滋潤的讀書筆記

來源:才華庫 1.71W

一邊是制度規定不得與病人發生情感交流,以保持醫生的冷靜判斷,一邊是以幽默風趣與病人交往,以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態,美國電影《心靈點滴》以此為衝突焦點,展開了一個以真人真事改編的有笑有淚的故事

讓心靈得到滋潤的讀書筆記

男主角帕奇9歲喪父,長大後曾想自殺,自己主動入住精神病院,卻對裡面病人的言行舉止發生了興趣。兩年後他考入醫學院,在學習基礎理論的同時,就開始實踐他的心靈治療試驗,並違反規定到醫院去觀察病人。

在寂靜的兒童病房,帕奇用室內器材裝扮成小丑,贏得了孩子們開心的歡笑。

在垂死的老人面前,帕奇認真傾聽老人的願望,用氣球等物品替代,讓老人滿足了狩獵的願望,最後在帕奇的輕聲歌唱中離開人世。

帕奇設想,他要將快樂引進病房,用幽默促進病人康健,讓醫院變成好玩的地方,讓痛苦的病人得到安慰和康復。

他的實踐得到了一些老師同學和護士的支援,還打動了女同學凱琳的心。

這種行為自然也遇到了問題。同寢室的同學嫉妒他,他的好友也有意識地與他保持距離。更嚴重的是,醫學院的院長認為他一再違反學校規定要開除他。他投訴後,因學業優秀又樂於助人而留下,但不能再次違反學校的規定。

帕奇在另外一位老師的支援下,利用鄉下一座閒置的莊園,開辦了一所以家為單位的醫療服務試驗,得到眾多病人的喜歡,也遭遇了女友凱琳被病人殺害的悲劇。

影片的最後,帕奇又因無照行醫再次被院長開除,在學院為此舉行的聽證會上,帕奇承認自己還沒有行醫資格,但力爭自己的行為有理。他強調:現在醫學院的一些限制性規定,讓醫生變得冷漠無情、麻木不仁,讓人性丟失,也負面影響了病人的心情。醫學院應該在關注病人生理狀況的同時,也應關心其心理狀況,以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讓人性迴歸,促進病人的康復。

帕奇的申辯,贏得了同學和老師們的熱烈鼓掌,也讓他得以繼續學業並最終畢業,獲得行醫資格。

當我們有所創新時,常常會受到現行制度的阻礙。如果想改變某些陳舊的.制度時,通常的程式是,一方面仍然要遵守這些制度,另一方面可以提出修改制度的建議。而這些建議往往是一種設想、一種論證,並沒有實驗的證明,還可能因為人微言輕而得不到重視和採納。而以往的制度,尤其是醫療制度,是建立在很多經驗教訓基礎之上的。醫療規定人命關天,所以,相關制度也有了它特有的權威性,一旦觸犯,便會得到懲罰,付出代價。

制度常常是剛性的,軟的部分卻難以設定。醫學制度的剛性,導致了很多醫生眼裡只有病情,沒有病人,只關注病理,不關注人心,將一個個活生生的病人,只看成病症的生物載體,忽視了病人的精神需求,這肯定是不符合治病救人總體原則的。身體有病的人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援。讓醫生的人性迴歸,讓病人的心靈得到滋潤,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哪怕只有點滴的滋潤,病人的心頭之花也會片刻舒展開放。

制度中的不合理部分,常用的辦法是改善,而不是推翻。就像影片中聽證委員會的主持所講的那樣,現有的醫學規定,是用很多血的教訓得來的,我們必須遵守。當我們發現了它的不足,不是要否定它,而是要完善它。醫生對病人缺乏愛心,這正是一種需要完善的地方,愛需要發揚光大,愛心之火需要熊熊燃燒!

心靈是我們人類的精神所在。如何面對疾病,如何超越生死,僅靠醫療技術是不夠的,還要靠精神力量的支撐。愛心的播灑,哪怕是在那些需要冷靜和理性的地方,也是一種珍貴的給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