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通用6篇)

來源:才華庫 2.88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通用6篇)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

好早就聽說了《文化苦旅》這本書,記得第一次聽說是從英語老師口中蹦出來的。這次,終於有機會拿起來讀一讀。

我細細讀著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蘊藏著那麼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曆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裡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著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裡,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裡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2

餘秋雨先生很早就寫出的這本《文化苦旅》對很多人來說一定頗有記憶的分量,就在寫這篇文字的時候,辦公室裡連著兩個同事說“中學時看的書也被翻出來啦?”說實話除了書名,對內容很多記憶都沒有了,於是再翻開的時候,除了文學的魅力外,看到的竟然是一本充滿文化感的旅行路書,在這裡從歷史的角度,從文化的角度說一說你見過的,你想要去的山河的星空還有大地的歲月。

讀書筆記依舊是以摘要的方式呈現,列舉幾個最愛的點,把這本書重新推薦給大家。餘秋雨先生的自敘,輕描淡寫之間也把我們想看世界的心情表達出來!

“在讀了很多很多書,經歷了很多很多次災難之後,我終於幡然醒悟,發現一切文化的終極基準,人間是非的最後衡定,還是要看山河大地。說準確一點,要看山河大地所能給予的生存許諾。我在山河間找路,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顆星球的嶙峋一角。”

之所以叫做旅行路書,一定是用了文字給了我向往的悸動。

這部分選了“都江堰”和“莫高窟”兩個中國古代最神奇的創作,一個是對水的創造,一個是對土的創造,曾經中華歷史上生命的力量能夠歷練水土,必然已經能夠重造山河。

都江堰——”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湧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卻是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整個畫面出現了揚眉吐氣般的歡樂,那隻能是唐代。春風浩蕩,萬物甦醒,連禽鳥都是舞者,連繁花都捲成了圖案。天堂和人間連在了一起,個個表情生動,筆筆都有創造,唐代洞窟中的一切都不重複,也不刻板。我立即明白,真正的歡樂不可能重複,就像真正的人性容不得刻板。結果,摘抄,唐代的歡樂誘發了長久的歡樂,唐代的任性貼合了永恆的人性,一切都融合的渾然一體。恍惚間,熱鬧的洞窟裡似乎什麼也沒有了,沒有畫,沒有雕塑,沒有年代,也沒有思考,一切都要蒸騰而去,但又哪裡也不想去,只在這裡,在洞窟,在唐代,在吳道子筆下。“

因為歷史的原因,因為文化太精彩的緣故,莫高窟的文物和很多國寶一樣,被掠奪後放置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裡於是“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長很長,幾乎環繞了整個地球。那麼,我們的心情也被拉長了,隨著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個世界。”

所謂旅程給予我們的不止是浩渺的時空,更給了我們觀看人生的眼光和角度。

餘秋雨先生走了很多路,見了很多景,品了很多事,寫了很多字,於是所有的感受都在腳步中混合,也在大地山河中得到印證,於是旅行給予所有人的不只是腳下的路程,還有信中的力量。

“嚮往峰巔,嚮往高度,結果峰巔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與彷徨。”

“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貼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人生真是艱難,不上高峰發現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與它親近。看來,註定要不斷地上坡下坡。“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3

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裡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直以來欣賞懂史且敢於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餘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傑,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餘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餘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閒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餘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4

《文化苦旅》一聽名字就感受到文化之旅的辛苦,隨著餘秋雨老先生堅實而沉重的腳步,遊歷和探尋了大半個中國和世界,作者餘秋雨1946年8月生於浙江餘姚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餘先生身居高位,被推舉為中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他卻突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的重要遺址,二十世紀末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行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遺址,正是這萬里之行,才凝聚出一篇篇流傳千古的散文。

讀《文化苦旅》是讀行走的哲學,那是屬於我們的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裡面的古蹟使文明經歲月沉澱的珍寶,是我們探尋祖先的文明的橋樑,在遊離山水之間去感悟一些人生的真諦,得到心靈與遠古時期的對話,感受歷史的發展更,感嘆先祖的偉大智慧與辛勞。書裡不僅有歷史的匆匆過客,還有漂泊一生的落魄之人;不僅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的範欽的後代們,還有淳樸善良但右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祕與聖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豔,還有宇宙的悠遠與深沉。食這樣的文化大餐就是享受一次心靈的洗滌,收穫一路聖潔的花香。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蹟,文化的作用則是把古蹟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並讓其感染千萬炎黃子孫,這一點餘秋雨做到了。

讀《文化苦旅》並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為要用心去感悟,也同書一道,漫步這條文化之“苦旅”,也是一次人生之“苦旅”,而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要努力是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我們還能為祖國做些什麼呢?無疑三尺講臺便是我們實施拳腳的主陣地,用我們的方式讓孩子瞭解歷史,銘記歷史,傳播文明,傳承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激發他們的民族精神,完成好為祖國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這一重大使命,無愧於太陽下面最光輝的事業這一聖神稱號。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5

散文,真的也可以寫出歷史的重量。

餘秋雨的文采當然是好的,華彩明麗的辭藻,工整通暢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還是透過詞句背後穿透歷史迷霧的畫面,越平凡質樸越令人動容。王道士遠望外國學者拉著滿載敦煌文物大車的背影,天一閣門口及膝深的積水與樓閣上滿地的棗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靦腆年輕女老師們,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紋上,送孩子們遠去而揮動的小手絹,那兩個為開了一冬的臘梅花瓣撐著紫綢傘的小護士。畫面在一個人物身上定格,停頓一下,又跳到另一個場景上,再停頓。一放一停,一停一放,那麼浩大深奧的中國文化歷史,一下就有了形象,有了精氣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哪怕是屈辱的部分,也讓忍辱負重有了發洩的具體出口。

讀《文化苦旅》第一遍時,對這本書的感覺是複雜的,除了感慨,對有些篇章某種語氣的厭煩也是強烈的。這種厭煩主要出現在作者時不時站到歷史代言人的角度上發表感懷之刻,更在《狼山腳下》一篇中到達了頂峰。那些大而空的言論、呼籲、名詞、慷慨陳詞,那些對中國文化進行總結式陳詞的語氣與對古今文人命運的對比推斷讓人心裡總不自覺的產生某種不服。

這樣複雜的情緒一直伴隨我讀完最後一頁。既然說不清,理不順,那就必須再讀一遍,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緒平復下來,所有的感想沉澱出來,才深深體會到,張狂也好,空泛也罷,每一個字背後卻都是深切而誠懇的情感與傾訴,就如同那句“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一樣,揹負了太多的重壓與積蓄到不得不爆發的深切悲憤,題目本身太大,平實的由淺入深由小見大是多麼得不易!

這份真摯,在《廢墟》中表現為苦口婆心,在《漂泊者》中變成一種沉默,在《三十年的重量》中又幻化成一聲長嘆。我一邊在為那些因為心境過於急切而突兀出來的大詞彙們所皺眉,一邊又為這樣摯誠的一種迫切而由衷的慨嘆。是的,如果他不站出來揮手,呼喊,不管語氣是否不夠謙卑,不管調門是否過於鼓譟,我們的時代究竟又有誰更有資格更應該肩負起這樣的重量呢?或者說,難道真要具備某種資格某種背景才能站出來呼喊呼籲嗎?在這樣的時代,難道文化還只是精英們的特權?

文化,不管在哪個時代哪種文明下,都是一種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是超越一切政治因素與社會習慣真正為一個人的本源與根基寫下定義的力量。

文字,因為真,才會苦。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6

初讀這本書時,真正吸引我的並不是作者的下筆如有神,而是小敘中所說的“對我來說,《文化苦旅》就是這個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無主的稻草人,成了一個廢棄的箭靶子,破破爛爛地歪斜在田野間,連烏鴉、田鼠都不願意多看他一眼”等等,這些句子每一個都戳中我的內心,“文化苦旅”到底是什麼?它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謎。

靜靜開啟這本封面素雅卻滄桑的書籍,黑色的四個字“文化苦旅”中的“苦”字著實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雙眼久久注視著這獨具特色的封面和異常刺眼的“苦”字。帶著滿肚子對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準備開始享受這份文化大餐。

《文化苦旅》是一部類似遊記風格的散文集。作者將旅行時的激情融入了文字中,其中又蘊含著作者對中華文化深深的、苦苦的追尋與思考。作者筆下每個地方都隱藏著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印跡。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但又有相同的文明期望。書中寫了有“天府之國”稱號都江堰,夕陽西下,朔風凜凜而略顯悽清的道士塔,接通著中華歷史血脈的莫高窟,還有一灣不算太小的沙原隱泉和天一閣。這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神祕的。它們在各自的地方安靜地保持著自己的美好,但當餘秋雨老師的筆觸控到它們時,它們又開始活躍起來。通過作者的筆,它們活力四射地出現在人們眼前,讓人們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結合的動人瞬間。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道士塔》,在中國文化遺址莫高窟上,有個叫王遠錄的道士,上天註定讓他當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裡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將不計其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一個年輕的詩人寫到: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悽絕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我們為曾經的文化感到惋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