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數學》讀書筆記

來源:才華庫 1.68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魔鬼數學》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魔鬼數學》讀書筆記

《魔鬼數學》讀書筆記1

我們多數人腦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偏見:數學,似乎只屬於少部分從事專門研究的人,它從來就和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無關,是比哲學或許更加無用的學問。這一偏見並非空穴來風,它一方面有著深厚的實用論基礎,另一方面,也因為辦學機制、學科設定和教學現狀而得到多數人的普遍贊同。在學習生涯中,我們被人為灌輸進一整套數學的概念、公理和運算規則;我們被告知,數學界的一切都是顯而易見、自然而然的,你只需服從和運用。

但是,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魔鬼數學》的作者喬丹·艾倫伯格(JordanEllenberg)坦言,數學並沒有完全定型,即使是中學教育中的幾何和代數,這些最基本的內容,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爭論和互詰的過程,而不是顯而易見、約定俗成的。不幸的是,在編寫教材時,所有這些努力與喧囂都被小心翼翼地摒棄了。數學,不僅包括攥寫在教材上的知識,還包括執著的探索真理的精神,一種基於人類理性的大膽懷疑。而現今,數學日益教材化,遠離了數學萌芽、成長、發展和成熟的鮮活歷史。這一過程,儘管有利於我們花費最少的精力來習得數學史上的偉大成果,但卻使得數學這一概念被嚴重狹隘化了。

在我們的理解中,數學在更多情形下被視為一種專門學問,而不是一種人人可以掌握的理性思維能力。伴隨著人類的產生,感性思維的能力即獲得了正當地位。然而,理性思維能力的產生、發展和掌握卻要晚得多。西方理性思維的源頭可追溯到古希臘的柏拉圖(主要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他在《理想國》中提出,現象界是虛假的,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真實的存在。他的學說被稱為理念論,為西方哲學和具體科學(如數學)尋找現象界背後永恆不變的真實提供了理論根基。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數學依附於哲學,被視為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是理性思維的重要體現。儘管18世紀前後,隨著自然科學的突破,數學逐漸脫離哲學,但數學對個人理性思維能力的注重態度和塑造作用,依舊一以貫之,不可替代。

就艾倫伯格看來,數學是常識的衍生物,它對於理性思維的建立和邏輯分析意義重大。同時,數學中包含著令人窒息的美感。即使是從狹隘的工具論角度來看,數學的用處也遠大於我們所預期。數學並不侷限於純粹事實,而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常備工具,應用得當,可以避免犯錯。例如,我們先天帶有線性思維,但數學則彰顯了非線性思維的普遍性和在公共事務中的有效運用。再如,小概率事件不等於不可能事件,數學分析下的賭徒心理對個人的危害無處遁形。又如,儘管一物品的期望價值遠遠高於售價,但擁有其所產生的意義因人而異,不可一味從之。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說,數學也代表一種懷疑精神。它源於我們對日常生活的敏銳觀察,同時加入了基於邏輯和理性的細緻思考。生活中,兩起看似毫無聯絡的事件,很可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關性;即使相關性很小,也不意味著絲毫沒有任何聯絡。拿父母和子女的身高差異來說,這看似尋常普遍的背後,除了生物性的遺傳定律在起作用,隨機性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這無疑是對完全的基因決定論的反撥。

《魔鬼數學》一書,是近些年來我閱讀過的數學普及作品中最為生動有趣的一本,內容翔實豐富,但又不以純粹的理論霸權脅迫讀者,而是寓數學真知於具體事例,兩相驗證,既給人以知識上的補充,又給人以感情上的愉悅。四十多萬字的篇幅,有條理地劃為線性、推理、期望值、迴歸和存在五大部分,環環相扣,逐步深入。在《魔鬼數學》中,我所讀出的艾倫伯格,不是板著臉的專家學者,而是可親可感的旅途友人。他行文流暢,詼諧幽默,數學史上的掌故和現今世界的有趣現象,全都信手拈來,帶領讀者在數學和生活的交叉面上,經歷一次歡欣滿足的精神之旅。而旅途即將結束時,除了獲得生活的智慧和勇氣,我們毫無倦怠。

《魔鬼數學》讀書筆記2

我想大多數的人都十分討厭數學吧,因為它不僅很無聊,而且還非常的枯燥。但是如果你們看完這本這本書,就一定不會覺得數學真的有這麼無聊和枯燥,因為這本書不僅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可以告訴我們須令人吃驚的數字知識,上你們感受到數學中無限的魅力。

這本書的名字叫作《數字魔鬼》,是德國作家漢斯·恩岑斯伯格寫的,它是自二戰以後,在德國文學上最有建樹的作家之一,《數字魔鬼》就是他的代表作品。這本書是講故事的主人公羅伯特也和我們一樣討厭上數學課,一天夜裡,一個自稱是數字魔鬼的紅臉小老頭兒出現在他的夢裡。數字魔鬼帶著羅伯特做數學遊戲,引起了羅伯特極大的興趣。在此後的十一個夜晚,數字魔鬼每天都要進入羅伯特的夢裡,領著他遨遊數學王國。

他想羅伯特傳授乘方、開方、階乘、斐波那契數列等數學知識,展示各種數學組合變化的奧祕,將枯燥的數學計算變成有趣的數學遊戲。在最後一天夜裡,數字魔鬼帶著羅伯特飛上了數字天堂,他在那裡見到了許多歷史上的數學大師,他們仍在孜孜不倦地鑽研數學。經理利於數字魔鬼的交往,羅伯特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但全班同學對他刮目相看,就連數學老師也感到很意外……

我覺得這本書相當好看,它不僅在1997年獲得德國天貓座兒童文學獎,並於當年入選了全歐洲兒童文學獎呢!

《魔鬼數學》讀書筆記3

如果你是一個有“數學焦慮症”的人,你可能不會相信有一天你會愛上數學。原因在於,我們在學校所學的數學知識看上去不過是一堆沉悶的規則、定律和公理,都是前人傳下來的,而且是不容置疑的。在《魔鬼數學》中,世界知名數學家喬丹·艾倫伯格告訴我們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數學與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息息相關,可以幫助我們洞見在混沌和嘈雜的表象之下日常生活的隱性結構和秩序。數學是一門告訴我們“如何做才不會犯錯”的科學,是經年累月的努力、爭論所錘鍊出來的。

隨著我們離圓越來越近,視野變得越來越小,到最後我們看到的弧線與直線已經非常接近,幾乎沒有區別了。如果一隻螞蟻在圓上爬行,它只能看到身邊很小的範圍,它會以為自己是在一條直線上爬行。在地球表面上生活的人也一樣,認為自己位於一個平面之上(除非他非常聰明,知道觀察由遠而近、逐漸從地平線上露出來的物體)。

計算積分或者進行線性迴歸,用計算機就能完成,但是,判斷所得結果是否有意義,或者判斷所採用的方法是否正確,則離不開人的智慧。我們在教授數學時,應該告訴學生如何應用人的智慧,否則,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從本質上就會與微軟的Excel程式沒什麼兩樣,而且反應遲鈍、漏洞百出。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隨著硬幣的數量越來越多,正面朝上的概率明顯地向50%靠近,就好像被一把看不見的老虎鉗鉗住了一樣。計算機模擬也會產生同樣的結果。拋10枚硬幣,正面朝上的比例範圍為30%~90%;拋100枚,比例範圍縮小,變為40%~60%;拋1000枚,比例範圍僅為46.2%~53.7%。在某個規則的作用下,這個比例越來越接近50%。這只不講情面、無法抗拒的“手”就是“大數定律”。大數定律不會對已經發生的情況進行平衡,而是利用新的資料來削弱它的影響力,直至前面的結果從比例上看影響力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計。這就是大數定律發生作用的原理。

平行線有時似乎也會相交。想象一條鐵道在一覽無餘的平地上向前延伸,你的視線也跟著向前移動,這時你會發現,隨著距離地平線越來越近,那兩根鐵軌似乎逐漸融為一體(如果希望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生動逼真的畫面,我們可以一邊聽著鄉村音樂一邊想象,這樣效果會更好),這就是“透視現象”。我們的視野是二維的,如果我們希望在這個二維視野中描繪三維世界,那麼有些東西必然會丟失。

數學是常識的衍生物,有的活動雖然沒有被表示成一個方程式,或者被畫成一幅圖,卻同樣屬於數學活動。例如,你會發現好的東西未必是更優的選擇;在機會足夠多的情況下不可能的事情也會發生,並因此抵制住巴爾的摩股票經紀人的誘惑;決策時不僅要考慮所有可能的未來,還要考慮所有可能事件的影響,密切關注哪些事件可能發生、哪些事件不太可能發生;摒棄群體信念與個體信念應當遵循相同規則的認識;為認知找到最佳的平衡點,使直覺在形式主義推理鋪設的康莊大道上自由馳騁。你打算什麼時候應用你學到的數學知識呢?事實上,從你呱呱墜地開始,你可能就一直在使用這些數學知識。從現在開始,充分利用這些數學知識吧。

艾倫伯格說,學校數學課的上計算題就像是職業足球選手為了鍛鍊力量、速度、觀察力和柔韌性,必須在健身房裡進行枯燥的重複性訓練一樣,確實必要,但不是數學的實質。對於不想成為“職業數學選手”的一般人來說,比解答算式更重要的是用數學思維理解現實問題。這不就是我們課堂追求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嗎?數學是每一個孩子從求學開始都必須要學習的主課,它教給孩子們的不應只是冰冷的數學知識,更重要是要教給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去思考問題。國小數學課程的學習不只是為了升學考試,更是為了把數學本身的學科意義滲透到學生的思維品質,實踐操作,認知情感當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所以,作為數學老師,除了教知識,更要去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特別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與落實數學核心素養。基於數學核心素養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師要更新觀念。培養並提升核心素養,不能依賴模仿、記憶,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動、自覺,將“學生為本”的理念與教學實際有機結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