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觀後感500字(通用25篇)

來源:才華庫 3.36W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紀錄片觀後感5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通用25篇)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1

今天,我們四年級的同學一起觀看了《遷徙的鳥》這部記錄片。聽老師說,這部記錄片是由三百多名人員跟隨候鳥,整整花了三年的時間才製作好的。在影片中,我不僅認識了許多美麗的鳥兒,更從裡面感受到鳥兒遷徙的過程中是多麼的艱難

在一個冰天雪地上,鳥兒在休息。刺骨的寒風呼嘯著,小鳥們凍得瑟瑟發抖。突然,小鳥們驚叫著起飛。原來發生雪崩了!山上的雪像白色的洪水一樣衝下來......在茫茫的大海上,天色已昏暗,精疲力盡的鳥兒落在輪船上休息。可有些鳥兒還是奮力飛舞著翅膀繼續飛翔......儘管途中充滿了艱難,候鳥總是不屈不撓地克服著,讓我非常的感動。

在一個沙灘上,一隻翅膀受傷的鳥兒在那裡痛苦地掙扎。結果被蟹發現了,成群的蟹向它奔來,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鳥兒成為蟹的大餐,心裡非常傷心。

在一艘大船上,許多被人類捕捉的鳥兒困在籠子裡悲鳴,它們的眼睛多麼憂傷。我也不禁十分難過,恨透了捕捉鳥兒的人。其中有一隻鸚鵡非常聰明,它用嘴巴開啟牢籠,死裡逃生。我們不禁為它歡呼。

一幅幅畫面讓我感動,鳥為了生存,付出了多少代價啊!它們決不半途而廢,一定要到達終點。我們人也一樣,成長的道路上要經受多少挫折和困難,我們都要勇敢面對,讓自己變得更堅強!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2

“茶,上面是草,中間是人,下面是木,這便是所謂的茶。

而茶道,不是用眼睛看得,也不是用鼻子聞得,更不是用嘴巴喝的,而是用心感悟的溫暖。”這是紀錄片《茶經》中的語錄。

曾經告訴過很多的朋友一個東西——茶道四要。何為四要呢?即茶,藝,點,談。

時至今日,還有好多人都未能理解其中真意。茶,茶葉,不同的茶葉不同的味道;藝,不是所謂的茶藝展示,而是泡好茶;點,喝茶難免會餓,所以需要吃的,也就是茶點;談,喝茶不是參禪,故不在於悟。

六類茶葉,喝什麼種類在於自己,茶葉好壞也在於自己;泡茶手法好壞在於自己,或是功夫茶八道程式的一絲不苟,或是紫砂白瓷陶器玻璃各個容器的交輝相映;茶點或是蘇州兩百名點,或是野果奇葩;茶談,或是相聲說唱,或是私聊密語。

至於什麼是茶道,《茶經》紀錄片也不曾闡明。片中有這樣畫面,從鄉下農家子孫三代齊聚一堂,以老碗啜著山茶,嗑著剛刨出的生花生,到深山古寺,僧人調來山泉,跪於涼蓆,火爐燒水,木製馬勺緩緩加熱水沖茶;從茶樓青年女子展示茶藝,顧客慢飲,到村落皮影戲,農人小童蹲做而觀,手中茶漬滿是的玻璃杯中的茶,老翁慢啄慢飲,小童一把奪走,一飲而盡。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3

今天,我在家中看了一部有關運動員的紀錄片,令我感觸很深。

這部紀錄片主要通過許多世界知名的運動員之口,講訴他們在體育方面的親身經歷,以及平時是如何刻苦訓練,以平常人難以想象的意志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取得優異的比賽成績為中國爭光。他們中間有中國第一位奧運冠軍許海峰、網球名將李娜,還有亞洲飛人劉翔等。

紀錄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著名跳高運動員朱建華。1984年,中國在經歷了52年的等待後,第一次參加奧運會,並最終帶著32枚金牌凱旋歸來。當時中國隊在落衫磯的首度亮相震驚了全世界,其中有一名運動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朱建華,三次創造跳高世界紀錄者。片中朱建華回憶說:在一次決賽的最後一輪,落後於對手的他面臨著一個左右命運的選擇:是保守穩妥的拿銀牌,還是和命運賭一把,衝刺金牌?可是如果衝刺金牌失敗了就只能拿銅牌了!那一刻他向全世界展示了作為一名運動員的選擇:衝刺金牌!雖然他後來失敗了,但他的“衝勁”,卻深深感染了我。

平時,我總認為能做世界冠軍拿金牌很光榮很神氣,卻從沒想過,能拿到冠軍需要付出無數的汗水和具備超人的意志。通過觀看這部紀錄片,使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衝勁”,可能你有時會失敗,但是隻要敢於拼搏,無論成功也好,失敗也好,你永遠都將是強者,因為勇者無懼!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4

這個寒假,我觀看了一部名為《圓明園》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由雨果觀賞園後的詩意評價作為開頭,將我們引入一個如同仙境般的世界,然後用大半的時光以一個傳教士的角度描繪了圓明園以往的輝煌,緊之後便開始英法聯軍燒殺搶掠的鏡頭,這一幕幕讓人心痛的景象,雖然很短,但已深深地刻入了我們的心中。最後的鏡頭便是此刻的圓明園。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最大的感想是悲憤。在觀看到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的鏡頭時,我想說:這是我國建築藝術的精華,園林藝術的瑰寶,就這樣在一片火海中化為灰燼,這圓明園,建造歷時150餘年,投入的經費更是能夠用“無數”二字來形容,而且,圓明園中的更多東西是用錢換不來的,如古老的青銅禮器,精雕細琢的陶瓷花瓶,歷代的名人書畫……這些東西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了就永遠沒有了。所以英法聯軍焚燒的不僅僅是無數的汗水和金錢,還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文化,更是全世界的一筆不可估量的歷史遺產。

在悲憤的同時,我也深思:為什麼中國自我的珍寶存放在清皇帝的離宮中,卻能被西方人輕易地掠奪和焚燒呢?答案正是清政府太軟弱無能,國力太衰敗,使得西方列強的鐵蹄能肆無忌憚地在中國領土上踐踏,如入無人之境。為了不受外族的侵擾,我們的國家就應更加強大,而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此刻要好好學習,長大爭取為國家做貢獻。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5

觀看“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他們來自航天科技、國網電力、國防軍工、電子科技、石油鑽探、文物修復等多個行業,大國工匠們最年長的86歲,最年輕的29歲。每一位當選“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都是所在行業的頂尖技術技能人才,都在普通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都是工匠精神的傑出傳承者。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於聶聖哲(著名企業家、教育家),他培養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來自於這種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國製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使用者至上的服務精神。

當今社會存在諸多的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因此企業更需要有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堅持“工匠精神”,從而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鑄造更多的精品。

作為我們施工企業,更應該有這種“工匠精神”,應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程度,從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做好本職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盡力做出的不平凡業績,為企業的健康、長久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6

作為一個生活在和平時代的80後,我雖沒機會經歷過那些戰爭,沒有經歷過那些混亂的時代,但在小時候經常會聽爺爺講那些兵荒馬亂的年代,所以我對戰爭也是深惡痛絕,但我也知道,有些戰爭我們不得不參與,有些仗我們國家不得不打。比如抗美援朝戰爭,這場爆發於朝鮮的戰爭夾雜著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的陰謀,也讓我國的熱血男兒,血灑異國他鄉。

在殘酷的戰爭年代裡,我們的精神支柱是為了美好的明天而戰鬥,甚至可以犧牲,這在如今聽起來似乎像是口號,但是,那個時代的人呢,只有這樣美好的理想,才能做到一切行動聽指揮,黨指哪裡就打哪裡。從來沒有想過失敗,一直充滿了勝利的信心。我們不能親歷戰爭的殘酷,不能親歷抗美援朝的艱辛,我們如今的和平都是有無數英雄負重前行,這些英雄值得我們銘記,值得我們為他們的英雄事蹟喝彩。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一個激盪時代的口號,深刻反映出中國人民的家國情懷、愛國精神。朝鮮戰爭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悍然派兵進行武裝干涉,侵犯中國東北邊境領空,大舉向中朝邊境進犯,嚴重侵犯中國主權、威脅中國安全。保平安,為祖國,就是保家鄉,中華好兒女高舉愛國主義大旗,團結一致迎戰野心狼。

正是中國的統一,中國人民的團結一致,才讓我們能獲得抗美援朝的勝利。而《為了和平》這部紀錄片讓我們重新回憶起,志願軍那神一樣的存在,他們在那樣的條件下,卻依然部畏懼、不動搖,已經超越了認知!他們都是最可愛的人,那些逝去的英雄!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7

紀錄片《長征》反映了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戰略大轉移的歷史,再現了當年長征中湘江之戰、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草原等的壯觀場面,謳歌了紅軍戰士勇於挑戰自我極限、敢於戰勝惡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影片並沒有交待長征的起因和背景,故事是從紅軍搶渡湘江開始的,由於博古、李德對撤退所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部隊帶著大量的緇重滯留在湘江橋,幾天幾夜也沒有能夠完全通過湘江。這時,敵人的飛機狂轟爛炸,前面有蔣介石佈置攔截的防線,後面有幾十萬敵人的追兵。面對紅軍長征的第一道難關,幸虧紅軍的後衛部隊拼死抵擋追兵的猛烈進攻,為中央紅軍過河搶得了寶貴的時間,否則後果則不堪設想。

我認為,紅軍避免覆滅的原因,在於將士們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特別是後衛部隊的敢打猛拼的勁頭,阻滯了追兵前進的腳步,給紅軍帶來了喘息的機會。如果沒有五萬犧牲將士甘願流盡最後一滴血,沒有他們的壯烈情懷,也就不可能取得長征的偉大勝利,更不要說軍隊的發展壯大,以致最後消滅蔣介石反動政府、建立新中國了。

從另一方面來說,戰略指揮出了問題,如果部隊亂成一團,沒有凝聚力,沒有眾志成城的決心,同樣也不會取得長征的勝利。廣大的紅軍指戰員具備了這些優良的素質,終於使決策失誤的紅軍起死回生,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我們要汲取經驗教訓,發揚紅軍的精神,克服困難,不怕犧牲,眾志成城,面對一切艱難險阻,必將無往而不勝。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8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首映典禮暨交流會。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分別走進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範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引發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同道觀看完影片說,“《鏡子》是一味中藥,給社會提供了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林丹華說,“家庭影響孩子最深,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長,才能讓孩子能夠有屬於他們的天地。”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9

今天,我趁著吃飯的空隙看了紀錄片《蘇東坡》——大江東去。本篇主要講了蘇東坡被貶官黃州,寫下了著名的兩篇詞作分別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兩首《赤壁賦》。在此之前,人們對詞曲的評價很低,因為它們基本上都是被商女唱的。當年初入汴京,蘇東坡無異於詞的創作,因為他認為詞只是勸誡君王或輔佐君王的。

當蘇東坡外放杭州後,他才開始詞的創作。這時他才明白,詞並不是為朝廷,為君王寫的。而是為心,為一個人真實的存在所寫的。當時聞名天下的詞是柳永詞。不過,蘇東坡把詞像詩一樣寫,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比起來更勝柳永詞一籌。現在,日本的廟裡還專門開設了東坡班,供日本學者一起研究蘇東坡。蘇東坡有一次與朋友泛舟河上,看著湖面的清風,山間的明月,頓時黯然傷神。他的好友拿起竹蕭,幽幽的吹著。蘇軾問他為何吹的如此傷感?朋友說,這麼美好的景象,我們的生命卻如此的短暫。蘇軾笑了笑說,如此的美景,只要我們用心體會,體驗透了,便知足了。

蘇東坡在黃州不僅留下了文壇巨匠,還留下來了著名的菜式——東坡肉。相傳,黃州那個地方盛產肥豬肉。富人們不吃,窮人們不會做。蘇東坡因為家境貧寒,便拿了便宜的豬肉,按自己的口味煮。這便是令後人大為稱讚的東坡肉的來歷。

讀了這則影片,我為蘇軾《赤壁懷古》的雄壯詩詞所打動。同時也為他那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所崇拜。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10

一部冷靜,相對客觀,肩負著使命的紀錄片。最後一集後半部分,從航拍鏡頭到各個家庭越過生門之後的生活,讓片子整體得到昇華。前12。5集彷彿都在為最後的0。5集進行鋪墊:生命的長河,雙腳跨在生門的那幾十個小時,身體和心理的痛苦、人性的折射、社會與個人的矛盾等等,這些轉瞬即逝的東西算得了什麼呢?但是,它又是那麼地重,可以把你甩向生命的閃光之處,也可以把你拖向黑色深淵,擊垮、吞噬一切。

影片記錄了某省重點醫院婦產科一年的工作內容,科室主任李家福團隊,在面對(特別是)高危產婦及其家庭的故事。

這些人在鬼門關徘徊,在生孩子面前,自尊是奢侈品,只有選擇和被選擇。有全身相當於換了2次血鬼門關來回徘徊好幾次但丈夫始終不曾出現她依然對生活積極樂觀,也有家庭一分錢都湊不出來了也要全力保住產婦和孩子,也有家庭經濟能力可以但為了1w塊害怕人財兩空遲遲猶豫要不要馬上給孩子做急救,也有隱瞞真相到全盤拖出全家一起使勁兒的,還有為了省錢一拖再拖頂著突然爆血死亡的風險也要撐著往後多挨一天的…

每一集,網友評論最多的就是:1。為什麼沒錢的人總是大病這麼多?2。為什麼沒錢的還要生?以及生這麼多?3。沒文化真可怕。

的確,影片重點描述的人群是高危大病產婦,而且這些產婦多是來自問題家庭、貧窮家庭。醫患矛盾、社會環境與個人處境的無助、經濟困窘與人性,一覽無餘地展開在手術檯上。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11

星期三下午,我們一同觀看了柴靜關於霧霾調查的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演講,也是一次沉重的演講。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究竟生活在怎樣的一顆星球上。

眼下,重度汙染,霧霾侵襲,生態環境遭到人類無知的破壞,而這一切卻和人類賴以生存的重工業工廠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工廠出於各種原因,省去了對原料的清洗與提純,使得天空中經常飄起顏色讓人望而生畏的汙染氣團。這一切在中國,卻缺乏相關部門的有效管理。現在的我們何去何從?我們在眼下的每一次抉擇都會在以後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我們子孫後代的生活。

因此,我們是不是應該從小事做起,為我們的環境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出行時,我們時是不是可以選擇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讓父母減少開車的次數?購物時,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有綠色環保標誌的產品、儘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發現生活中的不環保行為,是不是可以上前進行善意的提醒?面對無良企業的汙染行為,是不是可以形式我們的監督權、撥打12369向環保部門進行舉報?

也許我們所做的,不足以徹底改變環境的現狀,但至少可以一點點剝去黑暗、重見藍天。或許,可以減少一個因環境罹患肺癌的'受害者。沒有人願意被黑暗永久包裹,這些不忍直視的、難以置信的事實,我寧願它們只是歷史。

只要敢於創新、積極實踐,我們終會迎來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日子!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12

第1集

1898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年,從這一年開始,中國從一箇中世紀的國家邁出了走向現代國家的步伐,1898年的戊戌變法距今整整110年。有一位青年,他從戊戌變法開始登上中國思想、政治舞臺,成為了新時代的啟蒙者,他就是梁啟超。

第2集

梁啟超來到日本後,曾一度希望與孫中山的革命派聯合,但遭到了老師康有為的阻止。美國之行也讓梁啟超感觸頗多,相對於革命的道路,他認為,改良可能更適合中國的國情。

第3集

1911年,武昌起義在意外中爆發。中國的歷史規律告訴梁啟超,改朝換代將帶來多年大亂,他希望利用自己在上層和軍隊中的人脈組織和平政變,免國家於兵火,實行立憲。但袁世凱出山,打亂了他的部署。

第4集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梁啟超力主中國應該通過參戰改變自己的孱弱的國際地位。他說服總理段祺瑞力主參戰,但總統黎元洪卻反對參戰,參戰問題後來竟成為政治籌碼,黎元洪調張勳的辮子軍進京“護駕”,辮子軍一進北京卻擁立12歲的遜帝溥儀復辟大清國,北京的政情亂成一團。梁啟超與段祺瑞在馬場誓師討伐逆賊,第二次挽救了共和。

第5集

1919年,梁啟超從歐洲回國,他決心不再參政,好好做點學問。但他在家裡也清閒不了,總有一些屁股很沉的客人,他規定,每次見客只給5分鐘。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13

今天,我在電視上看到了一個紀錄片,名字叫做《鍾南山》,這部紀錄片讓我深有感觸。

《鍾南山》紀錄片記錄了中國著名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一生。鍾南山出生於一個醫生世家,鍾南山早年受到父親鍾世潘的影響,成為了一名醫生,並且從他父親的身上學到了做人要實事求是,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根有據的道理。

因為如此,在後來兩場疫情中(“非典”和新型冠狀病毒)做出重大貢獻。鍾南山有國士的知識,也有戰士的膽量,鍾南山讓世人敬佩。

鍾南山是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抗擊過兩次疫情,他的精神讓我們敬佩。鍾院士在抗擊非典的時候,他的那句:“把最重的患者送到我這來。”我不禁為他捏一把汗,最重的患者是傳染性最強的,鍾南山因為日夜勞累,生了病,但是他依舊還是在那裡研究著。

鍾院士就不怕被感染嗎?他也怕,但是他作為一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可以為每一個病人無私奉獻,即使是付出性命的代價。

幾個月前,武漢疫情正處於爆發之勢,鍾南山院士一邊勸全國人民沒有什麼事不要去武漢,他自己卻坐上了去往武漢的火車,火車票已經賣完了,鍾院士還是要去武漢,他甚至寧願坐在餐車裡。

他真是有戰士的膽量和擔當。鍾南山院士已經84歲高齡,但是鍾院士老當益壯,不管是17年前的非典,還是如今的新冠肺炎病毒,鍾院士都是無私奉獻的。我非常敬佩鍾南山院士

鍾南山院士好樣的,在鍾南山院士的幫助下,我相信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會很快結束。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14

我是一名鐵路工人,昨晚觀看了“大國工匠”後,我體會到工匠和普通工人不一樣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單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從中獲得快樂。

《大國工匠》講述了不同崗位勞動者,用他們的靈巧雙手,匠心築夢的故事。這群不平凡勞動者的成功之路,不是進名牌大學、拿耀眼文憑,而是默默堅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崗位上,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最終脫穎而出,躋身“國寶級”技工行列,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寶劍鋒從磨礪出。我在收看該系列節目時,發現他們文化不同,年齡有別,但都擁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熱愛本職、敬業奉獻。365行行行出狀元,不管在哪個行業只要付出努力都會獲得不少收穫,幹一行愛一行,不管在哪個平凡的崗位上只要努力都能開出幸福花。

我作為一名90後,參加工作已經6年了,我們這個行業就是沒有節假日,一年四季都在外地工作,顧不上家,有人問我這樣對孩子好嗎?我想說那不然呢,為了生活沒辦法。我們所在的商合杭高鐵明年就要通車了,我們也要加班加點好好在奮戰一年,若干年以後我和家人坐高鐵從亳州段通過我會很自豪的說你看這一段是我曾經參與建設的,我覺著很自豪,付出值得。雖然我們的成就沒有到達工匠這個地位,但是在我心中我們這些為了高鐵早一天開通的建設者們也是大大的工匠。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15

觀看“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他們來自航天科技、國網電力、國防軍工、電子科技、石油鑽探、文物修復等多個行業,大國工匠們最年長的86歲,最年輕的29歲。每一位當選“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都是所在行業的頂尖技術技能人才,都在普通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都是工匠精神的傑出傳承者。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於聶聖哲(著名企業家、教育家),他培養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來自於這種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國製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使用者至上的服務精神。

當今社會存在諸多的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因此企業更需要有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堅持“工匠精神”,從而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鑄造更多的精品。

作為我們施工企業,更應該有這種“工匠精神”,應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程度,從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做好本職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盡力做出的不平凡業績,為企業的健康、長久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16

有的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點漏點,有的人能將密封精度控制到頭髮絲的五十分之一,這不是神話故事裡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總裝廠高階技師高鳳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經驗。他繪火箭焊心臟,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如此高難度的焊接技術,不管反覆看幾次,都不禁讓人感嘆這究竟是技能還是藝術。技術與藝術,精神與工作,有時候就在這樣的歲月裡刻成了美美與共的極致。

在工作時,管延安要進入完全封閉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裝操作儀器。按照規定,接縫處間隙誤差要小於一毫米,他卻能做到零縫隙。只有國中文化的他,全憑自學成為這項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裝的沉管裝置,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對接。

李政道博士說過:“越往前走,技術就精神化。”《大國工匠》中播出的這八名工匠,是奮鬥在生產第一線的傑出勞動者的代表,他們以聰明才智、敬業勤勉,書寫著一線勞動者的不平凡,他們為我們的時代、為我們的社會做出突出的貢獻,譜寫了“德技雙馨”的大美,無不令人歎服。望我們的新聞媒體能夠借鑑《大國工匠》的成功經驗,把更多的鏡頭、畫面、時段和版面留給廣大職工和一線勞動者,講好勞動者的故事,展示勞動者的風采,從而讓更多的勞動變成創造,讓技術變成藝術,讓勞動成為一個個“匠心築夢”的旅程。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17

《故宮》作為現在文獻片的典範,從2005年10月26日開始,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20:47分播出,由央視和故宮博物院合作拍攝的12集大型紀錄片。它以全新的電視創作理念,上乘的電視畫面和聲效,講述了故宮的歷史故事。它首次披露紫禁城被建造的過程,清代登基大典的全景盛況、深藏於太和殿內部的神祕浮版、溥儀盜寶的歷史檔案等等諸多以往難以看到的史料。

《故宮》顯示了當今中國高清電視的製作水平,被稱為中國電視技術發展的里程碑之作。精美的畫面、恢弘的場面、大手筆的之作,特別是大量動畫特技等異類元素的巧妙運用,使得該片一改以往紀錄片的慢節奏、純紀實、再現力差等特徵。

在團隊進行拍攝之時,製作團隊做足了功課,一切都是用資料說話,也更加具有真實性,更能讓人信服。在拍攝過程中,拍攝團隊要嚴守程式,申請拍攝時就要故宮稽核,珍貴的藏品都要當天拍攝當天送往,出於保護文物的目的,拍攝時也要十分謹慎,為了優化環境,一定要精簡人員。

印象最深的是紀錄片中有一幕光線照在匾額上,按照時間的推移,光會按照匾額上字的順序照到字上。這一幕出現的時間雖然短,但是製作團隊肯定花費了大量精力,首先要知道太陽光線轉移的時間,還要不能拍到遊客,,如果一次不成功以後要繼續拍這樣的畫面會花費更多的精力。

《故宮》之所以能成為現代文藝片的典範,都是有一定原因的,製作團隊的良苦用心才成就了這樣一部紀錄片。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18

六集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於近日在央視晚黃金時間播出,本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脈絡,全面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看了視訊,我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在創新戰略驅動下還會創造更多的人間奇蹟。作為普通公民,我們立足本職崗位,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同時藉助科技發展的成果,努力充實自己,提升服務水平,提升生命質量,這也是我們在這輝煌的時代應有之舉。

曾經,一些國人信奉“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如今,走出國門的中國人,卻處處覺得外國沒有自己國家好。城市沒有國內建得漂亮,交通沒有國內便捷,安全沒有國內有保障……許多的“不如”,累積著中國人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通過這次紀錄片的觀看,讓我們瞭解到,科技創新的發展成果給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變得如此發達,人們出門旅遊十分方便,走南闖北帶來諸多便利,也給諸多行業帶來福利,旅遊業、快遞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的業績水平都有明顯的提高,交通條件發達帶動中國經濟收增長入。

我相信,努力,是黑夜裡的一盞明燈,他指引著我前進的方向;汗水,是通向成功之路的階梯,他引導這我努力攀登;毅力,是人生道路中前進的動力,有了他,我們才能真正成為生活的強者。願我們不要害怕失敗,帶著毅力勇敢地走下去,因為努力鑄就生活真強者!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19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首映典禮暨交流會。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分別走進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範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引發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同道觀看完影片說,“《鏡子》是一味中藥,給社會提供了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林丹華說,“家庭影響孩子最深,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長,才能讓孩子能夠有屬於他們的天地。”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20

星期六,學校為了提高我們的識毒、拒毒、防毒能力,組織了全體同學去觀看禁毒電影《死亡之吻》。

電影中有一段故事的情節讓我感觸很深,久久難以忘記,就是有一位醫生竟然為了能更深入地瞭解毒品是什麼樣的,人吃了之後會有什麼反應而去學古人李時珍,親身去好奇地吸了一口,結果這一吸,那位醫生就上了癮,並和其他毒販子一起吸毒。後來,被她丈夫發現,她丈夫用了各種方法,比如:把衛生間的大門鎖上,不讓妻子在裡面吸毒,用繩子把妻子捆綁在床上,並極力勸阻她不要再吸毒了,可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最後因為吸毒過量而離開了人世。這段故事告訴我們,毒品一口也不能吸,吸了就上癮,吸了就不能自拔,而且吸了毒品之後還會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危害。

這部影片的故事情節很感人,教育意義重大,我觀看後,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認識到毒品的危害,要避開、遠離毒品。同時也使我清楚地瞭解了當今毒品已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是人類社會的“毒瘤”。毒品把真誠變成虛偽,善良變成醜惡,強壯變成懦弱。毒品無情地摧毀了無數人的理想、自尊和健康,拆散了成千上萬個原本和睦的家庭。為了使我們美好的生活不受到破壞,為了我們能夠充滿活力健康地成長,我們要大聲地呼籲:關愛自己,關愛家人,遠離毒品,真愛生命,吸毒是“死亡之吻”。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21

看完紀錄片《蘇東坡》第六集,為他和王朝雲的惺惺相惜不勝唏噓

——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然而,更讓人心中一動的是蘇軾人格魅力上的兩個閃光點:一 “蘇東坡是一個容易感傷的人,也是一個善於發現快樂的人。當個人命運的悲劇一再降臨,他就用這樣細小而具體的快樂,將苦痛化於無形”——指蘇軾被貶官後,沒法買羊肉,就買來羊骨頭,自己動手發明了一道美食“烤羊脊骨”的事情。

二在一個就面對生死時的豁達和現實態度,是常人不可及的蘇軾在常州病重之時,把三個兒子叫到跟前囑咐說,我一輩子沒有做過虧心事,所以不會下地獄的。我心裡毫無畏懼,你們也不用為我而心裡難過。——在家人面前,他是慈祥開通的長輩彌留之際,好友維琳方丈在蘇東坡耳邊大聲說,“端明宜勿忘西方”。維琳方丈的意思是說,你不是信佛嗎,你苦了這麼長時間,現在要走了,你嘴裡唸叨唸叨自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就真的能去了。然而蘇東坡的回答,卻很讓人意外,在蘇東坡看來,西方極樂世界和我的現在不是分離的。如果我曾經用心的過了每一天,那西方極樂世界就存在於我生命的每一天。不存在我生命結束了,要往生到一個獨立的西方極樂去!——在世人面前,他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智者!在家人面前,他把實事務虛以寬慰親人,在好友面前,他又把虛事務實以坦然面對寂滅的輪迴。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22

昨天我看了一部名叫《動物總動員》的電影,心潮澎湃。總有什麼話要說。

電影主要講的是在非洲大草原上,人類為了建起所謂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而攔截非洲汛期的洪水,從而使下游的小動物們瀕臨死亡,從而踏上了尋找水源的道路,在尋找水源的過程中,他們克服了來自人類的重重艱難險阻,終於打敗了電影中殘忍的人類。使下游中的自然環境變得生機盎然。

看了這部電影,我不禁想起了現實生活中人類的所做所為。的確,人是作為生物樹上最高等的高階動物而存在,但地球不只是屬於人類,也屬於地球上各種各樣的生物,人類充其量只屬於生物網中的一條線。有人畫了一幅漫畫——畫上是人拿著一把槍躲在生物的多米諾骨牌最後,笑嘻嘻的打歪了第一張骨牌,那裡知道他的滅頂之災將要來臨。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人類也不例外。離開了各種動植物,人類也將滅絕。

進入了21世紀,水的消耗更大。但人們並沒有幡然醒悟,浪子回頭。而是更加無節制的向大自然索取。以致造成了電影中下游動物飢渴難忍的場面。醒悟吧!別讓最後一滴水是人類悔恨的眼淚!人類如果在這樣下去,必將自食其果。

我由衷的希望:21世紀能成為一個鳥語花香的時代,一個鶯歌燕舞的時代。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23

紀錄片《百年巨匠》國際宣傳片啟動儀式21日在北京舉行,張藝謀將擔綱《百年巨匠》國際宣傳片總導演,莫言則將擔任《百年巨匠》國際版的總撰稿。

《百年巨匠》國際版分為英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俄語、法語等八種語言,第一季共10集,每集52分鐘,拍攝魯迅、冼星海、梅蘭芳、焦菊隱、林風眠、張大千、吳作人、徐悲鴻、劉海粟、啟功10位蜚聲世界的藝術巨匠。

在啟動儀式上,張藝謀表示,這些文化巨匠為中國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我們要盡力做好這件事,給歷史一個交代,給後人一個啟迪,留下一份寶貴的遺產。

莫言在致辭中表示,撰稿首先是個反覆的過程,面對這些大師的輝煌業績、不平凡的人生道路,讓我們產生很多聯想和對自己的觀照;其次,撰稿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面對這些前輩在中國近現代波瀾壯闊的歷史中藝術上的創造,以及紀錄片的藝術創作,對我的文學創作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百年巨匠》國際版取材於百集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該紀錄片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全方位拍攝製作的關於20世紀中國畫壇巨匠、藝苑大師、文壇泰斗的人物傳記紀錄片,分為美術篇、書法篇、京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六個篇章共計四十餘位中國文藝領域的傑出代表。《百年巨匠》國際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電視臺、中央新影集團、中國民生銀行、百年藝尊(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攝製。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24

一雙筷子,一個碗,成就了我們人類的食物,塑造了我們老祖先所傳承的東西,廚師不是將多少種調料加入食物中去攪拌,而是發揮食物本身的味道,讓我們品嚐它那最真實的味道。

這回觀賞的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三餐,對於我們來說,三餐是極為重要的部分,人每一天忙綠的奔波就是為了能夠吃飽,完之後再為下一頓而努力著,講述了青海玉樹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裡做著酥油茶和糌粑,雖然都是比較簡單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極為的鮮美,他們需要進食許多高脂肪的食物來堅持自我體內的溫度,供給充飢禦寒的能量,還有許多美味的食物。

中國人吃早餐的習慣始於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此後華夏大部分地區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進食方式,看著這上頭所講的美食,我都有一種想要立刻飛過去,來品嚐那裡的美食,我邊看邊擦著我不爭氣的嘴,也不知怎樣了,就感覺吃了酸梅一樣,一向的往下流東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爭氣了,但我覺得還是裡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讓我欲罷不能。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能夠給我們供給本身原有的味道,讓我們能夠在想念家鄉的是後就能夠體會的回到家裡的感覺,每次我從外面回來,媽媽給我做的就是餃子,在我的印象裡,吃到餃子也就表示著回到了家裡,不管自我的家是好是壞,那是都是你成長的地方,也是你一輩子要守護好的地方。

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篇25

這幾天,媽媽說一個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國》,很好看,很饞人。也要給我下載看看。

一開始,我還以為《舌尖上的中國》是一些什麼新的理論呢。可一看才明白都是講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麼螃蟹、魚、蝦、海蔘……反正大多數都是我的最愛。並且還有它們的生長以及製作過程。

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樣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醃白菜;有濃香的糯稻;有噴香的烤鴨。異常是人家捉魚捉蝦的過程。那活蹦亂跳的魚和那些生長充沛的糯稻,還有在淺海海底摸海蔘、海膽、鮑魚的潛水員,彷彿就在我的眼鏡面前動著,讓我想跳起來抓住那些螢幕上的美食。

片子的場面很多都在廚房裡,上頭都是實際的聲音。每當我聽到那些油在鍋裡發出的“嗞嗞”聲時,我就覺得肚子餓了。還有那些從地裡刨出來的筍,炒的時候鏡頭直接對準鍋,那些筍白白得像小孩兒一樣可愛。還有那大廚們神奇的刀功煮功。他們能夠把豆腐切成像頭髮絲那麼細的長條,還能夠半小時煮好一隻大肥豬。十分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樓頂菜園了。夏天一到上頭就是一個大涼篷,很壯觀。秋天結的小瓜一個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餃。我的菜園子還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國》雖然增加了我們做飯的興趣,可是我一看見上頭的美食就不想吃我們家的飯了。說實話,我是實在想撲倒電腦螢幕上大吃一頓去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