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學觀後感

來源:才華庫 3.24W

《走近科學》欄目1998年6月1日開播,是中央電視臺第一個大型科普欄目。2001年7月9日央視科教頻道開播,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走近科學觀後感,一起來看一下吧。

走近科學觀後感

走進科學觀後感(一):

《走近科學》是我十分喜歡的一檔電視節目,因此,我自然看過許多。然而,不曾有一次,我像這次一樣的認真;也是長久以來唯獨一次,得到了如此豐厚的收穫。

本期節目講述的是古時的作戰兵器三弓床弩。顧名思義,三弓床弩由三張弓組成,其中第三張弓方向與其它兩張弓相反,目的是為了加大弦的行程,以增大箭鏃的射程,而上弦則是由絞盤旋轉拉動掛鉤來實現的,這些無不體現了古人的智慧。然而,這件冷兵器時代的攻城利器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已經很長時間了。本期節目中介紹的“能人”又讓我們領教了三弓床弩的風采。“能人”名叫吳景剛,是一個著名的木雕工藝師。他以前成功復原出了諸葛連奴等很多古代兵器。但對床弩測試歷程,卻是一波三折。床弩第一次發射,只有29米遠,實在令人大失所望。隨後的幾次測試,箭鏃都是無力般的矮矮的飛出幾十米一頭栽下來。難道三弓床弩只是一個傳說吳景剛不相信,經過仔細檢查,發現兩弓之間的弦卡在了滑輪上。但是即使糾正了失誤,床駑也不肯認真“工作”。吳景剛仔細推敲,認定是弓的張力不夠,於是重新設計、疊加了三層竹片,又對弩箭進行了改良。功夫不負有心人,床弩射程接近200米,不禁令我拍手稱好。吳景剛的精神怎能不令人讚歎。幾次的失敗,都不能使他消沉,他用一次一次的嘗試和實踐證明了古人的智慧,也證明了自己。難道我們不就應有所啟發嗎

世界上每個人都犯過錯誤,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失誤而放下實踐的機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也是我們中學生所缺乏的。鄧小平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就應努力提高實踐潛力,增強創新意識,更要用心的學習科學文化只是,為自己插上理想的翅膀,真正去“走近科學”,去證明自我。

走進科學觀後感(二):

這天又看到了中央十臺《走近科學》,徹底沒的說了。

這次講一個老太太死了十幾年,停止腐朽變成乾屍,而且先前就有一系列的狀況,玄乎得不行。又是嘔吐又是腹瀉,又是漱口又是囑咐家人要告訴全國全世界。要命的是這東西還分上中下集,引得我這天看了沒有個結果明天還要看。

記得以前看的'個3大UFO疑案,漆黑的畫面,配個毛骨悚然的聲音,一遍又一遍重複某個很玄的畫面。最後但是輕描淡寫的一個結果,我當然不相信。Angle認為這些從頭至尾都是說謊;我爸說,這個節目既然叫《走近科學》,就就應是破除迷信的。事實上,這個節目決大多數資料的結果都是模稜兩可,經不起推敲,更有一些無疾而終。真不知張滕嶽主持這個節目有什麼感想。

之後想想也對,人家畢竟叫《走近科學》,不叫《走進科學》。

走進科學觀後感(三):

昨日瀏覽央視網看到一個比較不錯的欄目——走進科學,主持人張騰嶽。每期大約30分鐘,和大家分享一些奇聞異事,比如吉林的會游泳下綠皮雞蛋的雞,2500年前的上將莫邪劍怎樣被成功複製出來,龍腦樟怎樣被發現並用於製造冰片等等。對人們瞭解科學,發現科學,運用科學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培養我們的創新潛力和思維潛力,個性適合年輕人觀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