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正常》觀後感

來源:才華庫 1.69W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近乎正常》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近乎正常》觀後感

近幾年,隨著《哈密爾頓》的一炮而紅,我也被“音樂劇”這種新型藝術手法圈粉了。當我聽說百老匯的《近乎正常》會被翻譯成中文並在上海的人民大舞臺上演的時候,我欣喜若狂。

《近乎正常》是百老匯21世紀第一個獲得普利茨獎的音樂劇。它新穎的地方便在於利用搖滾去包裝一些社會上的敏感的、甚至廣泛被認為是“黑暗”的話題。

這部音樂劇劇如其名,講述了一個“近乎正常”的家庭的故事——媽媽患有精神病,她時而興奮、時而低落;爸爸在工作中勞碌奔波。家裡的女兒有巨大的學習壓力,同時也飽受來自家長的冷落。兒子已經去世,但是媽媽卻仍然無法放下他的'離開,一直在幻象中看見他的存在。

家裡每一個成員都希望正常生活,可何謂“正常”呢?“正常”在一開始代表著規律,代表著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但是這個能力在音樂劇裡的人物身上都處於一種缺失的狀態。媽媽由於心理疾病的關係無法自理。爸爸因為需要同時照顧媽媽和女兒經常加班。女兒則開始吸毒、嗜酒,過著一團糟的生活。在尋找“正常”與規律的路上,主人公們都與這個概念背道而馳,漸行漸遠。

或許所有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渴望“正常”的生活吧,渴望一種不會出么蛾子的生活。這種沒有驚喜的生活所帶來的是安全感。那些不可預測的事件、突然發生的變故,一次又一次地錘擊著也粉碎著我們的安全感。媽媽的一場不正常的病帶走了家庭成員規律的生活,但是挫折沒有徹底打倒這個家。隨著音樂劇的發展,家庭中的三個成員互相支援,也因為面對同樣的挫折而開始理解對方。雖然生活並不美好,但是他們的日子還是一天一天地過,路還是一步一步地走。

音樂劇裡說“差不多正常就能過”,我認為這表達了一種十分真實的生活狀態。畢竟,“正常”其實並非常態,真正正常的人並不多,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那些“不正常”的情感與經歷。正是如此,“差不多正常”也就夠了,又或許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才是“正常”。生活本身就充斥著不正常——莫不可測的轉折是瘋狂的。可是總會有其他人,有你的家人、朋友、愛人,一直陪你瘋。

我們不是一個人在面對各種“不正常”,我們都在尋找“近乎正常”的平衡點。

然而,音樂劇中也表示,“近乎正常”這種生活狀態下是有黑暗的一面存在的。但有些事情其實並沒有絕對正確的應對方式,我們只是需要做出相應的選擇,然後繼續揹著這個選擇活下去。從音樂劇裡的家庭便可看出,活得一帆風順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但同時,就像《近乎正常》告訴我的那樣,“黑暗之中總會有光”。

《近乎正常》傳達的不是如何去得到完美,它傳達的是如何接受不完美。

所以請帶著你的不正常,繼續走吧。因為路還很長,但總會有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