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觀看吳仁寶電影觀後感

來源:才華庫 1.22W

2014年,中國共產黨融安縣職業技術學校支部廣泛開展走群眾路線活動。5月份,學校黨支部計劃組織全體黨員觀看三部電影:《吳仁寶》、《第一書記》、《永遠是春天》。目的是通過觀看電影,生動形象地對黨員進行走群眾路線的教育,提高黨員的自身素質,增強黨員的人格魅力。
  電影《吳仁寶》觀後感

教師觀看吳仁寶電影觀後感

學校統一組織觀看了電影《吳仁寶》,讓我受了近2個小時的再教育。主人公全心全意為百姓謀利益的愛民情懷,深深打動了我。

吳仁寶,一箇中國農村的風雲人物,在他擔任華西村黨支部書記40多年的生涯中,以一個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和為民造福的崇高理想,傾其畢生的智慧和心血,率領華西人民戰天鬥地,開拓創新,使華西村從貧窮落後走向率先發展、科學發生、協調發展、共同富裕的天下第一村,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一面旗幟。

影片給人的信心和力量是無限的。一位農村基層黨支部書記,帶領一幫普普通通的基層黨員,卻幹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每一個場面、每一次舉措、每一句話語,無不閃耀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光芒!彰顯著一名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

要說華西村的成功祕訣,如果要寫成書恐怕要超幾百萬字,如果要拍成電視劇,恐怕要拍好幾十集,就是上百集也不為多。但,在吳仁寶眼裡,面對記者的採訪,他卻僅僅用了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實事求是、吃苦耐勞。

40多年的奮鬥,八個字的概括。這,說明了什麼?…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們真的該好好地向吳書記學習。

學習他率先發展、科學發展的氣魄。華西村的工業發展,是從“捐糧食、買磨盤、背石塊、蓋磨坊”起步的。60年代的吳仁寶,他想的是如何節約生產力,搞農副業生產、搞多種經營。70年代,他想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剩餘勞動力,建起小五金加工廠。80年代,他想建學校、蓋醫院,讓全村的老百姓不再跑到100多裡外去看病……。沒有這種超前的思維,沒有這種共產黨員模範帶頭的動力,沒有這種想幹事的氣魄,是不可能達到今天的生產銷售總額要過500億元目標的。難怪鄰居紅旗村的王書記說:“也不知道他腦子裡哪來的那麼多點了,今天要幹這個事,明天要弄那個事,弄得我們跟著屁股後你追我趕的,拼了命都趕不上”。

學習他致富百姓、著眼未來的胸懷。當初的華西村,總共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地,卻被土堆和小河溝隔成了一千三百多塊。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高田塘高田塘,半月不雨苗發黃,低田塘低田塘,一場大雨白茫茫”。可就在這種情況下,他愣是想用15年的時間,開闢出800多畝的田地來。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幹的,因為在他的心中始終有那麼一個信念:總有那麼一天,我們家家米缸都是滿滿的,人人兜裡都是鼓鼓的。他常說:“當幹部的就得想得吃不下睡不著,老百姓才有盼頭”、“只要我們大家團結一心,我看再大的困難也難不住我們”。正是有了他這種致富百姓的想法和著眼未來的胸懷,全村的社員同志們都揮手高呼:“你們共產黨員在前面走,我們在後面一步都不落下”。

學習吳仁寶,還應該學習他運籌帷幄、創新發展的膽略;學習他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風範;學習他嚴以律己,廉潔奉公的情操;學習他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是富的崇高境界……

報告會上,已是85歲高齡的吳仁寶,也給了自己一個評價:罵我不生氣,誇講不足喜,挫折不洩氣,因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所以我要為黨為國爭一口氣。

這,就是吳仁寶,一個農村基層黨支部書記,一個永遠值得每一名黨員幹部學習的榜樣!

黨員教師觀看電影《吳仁寶》觀後感2000字

5月8日上午,學校黨支部的全體黨員集中會議室,興致勃勃地觀看電影《吳仁寶》。時間是90分鐘。同志們非常認真地觀看了這部電影,個個看得津津有味,身心投入。觀後,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一部無比感人肺腑的好電影,其人物形象高大閃耀,充滿感染力和人格魅力。其情節生動感人,讓人讚歎不已。電影所描寫的環境江蘇省華西村前後變化驚人,如今的華西村興旺發達、富裕祥和、舉世矚目,是全國最富裕、最美好的村莊。同志們都表示在今後工作的中,一定要向吳仁寶書記學習,學習他敢幹擔當重擔、敢作敢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一心為群眾利益著想的崇高精神境界。

在採訪中,謝建才校長感慨萬千地暢談自己的觀後感,他說:“這部電影非常好看,非常精彩。我看得很入迷,電影的情節生動感人。我從吳仁寶身上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員的高大形象,體驗到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懷。吳仁寶成功的帶領村民走致富道路,表現出不同凡響的風範——智者、明者、強者、能人、高人。在他身上集中了中國共產黨賞員的美好品質,其品德至高無上,讓人讚歎不已。對比之下,我也是一位黨員,但是我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向吳仁寶書記學習,學習他敢於創新、敢於擔當重擔、勇於探索、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有了這個榜樣,我將滿懷信心,堅定信念,努力工作,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畢生的力量。”

一位中年黨員感慨萬端地說:“吳仁寶敢為人先,敢於擔當重擔非常了不起,他是真正的為民辦好事、辦實事。他作為一個黨員真正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在人民公社時,他就開辦工廠了。人們說,他搞資本主義。後來,他帶領村民成功走向富裕的道路。說明他這種創新的做法是正確的。八十年代,全國各地分田地到戶,他號召村民不分田地,認為社會主義也不例外要以實事求是為原則。我們搞集體經濟,力量更加強大,能夠更好地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和集體的智慧,快速發展本地經濟。否則,各搞各的經濟,效果不顯著。九十年代,華西村富裕了,他還通過號召、帶動和幫助周邊鄰近村莊共同走向富裕的道路,實現了鄧小同志關於‘讓部分的人先富裕起來,然後帶動其它人富裕’的政策理念。目前,很多外國人士到華西村研究吳仁寶的思想,學習他的創業精神。作為中國人,我們更加應該學習吳仁寶的精神。以後,我要到華西村去參觀考察,親身體驗中國最富裕村莊的精彩生活。”

堪業強同志認為:我們的黨員幹部個個能夠像吳仁寶一樣,那麼國家早就興旺發達了。吳仁寶精神可嘉。他捐米為村民買磨盤的時候,不顧自己孩子肚子飢餓,把家裡的米全部捐出去,表現出使出混身解數,孤注一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格。村裡有一個婦女的孩子病了,他揹負小孩在山路上行走100多里路,後來孩子不幸在醫院死亡了,作為母親的那位婦女悲痛欲絕。為了安撫這位不幸的婦女,吳仁寶與妻子商量後,決定把自己最小的、最聰明伶俐兒子送給她。這一不同凡響舉動贏得全體村民的高度讚美,方圓百里傳為佳話,極大地提高了他在群眾中的威望。1975年,他在村裡辦了一個小工廠,冒著搞資本主義而被批鬥的危險。有一天,市裡的一個領導前來檢查華西村,調查此事。吳仁寶關門大吉,跑到田地裡幹農活。在調查詢問他的時候,他明智地否認了辦工廠的事實。於是乎,他沒有被戴上資本主義的高帽子,沒有被批鬥,沒事兒。這個情節很感動人心啊!1979年,全國人民分田地到戶,村民個個等他回來表態。吳仁寶斬釘截鐵地說:‘我們不分田地!’村民頓時全驚呆了,嚇得一跳,個個反對他的做法。後來,吳仁寶憑藉自己的威望和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的全村的民眾。他畫出華西村十年規劃圖,鼓勵村民支援他的工作。事實證明,保留集體經濟的做法在華西村是正確英明的。華西村富裕了,吳仁寶還用心良苦地帶動鄰近的村民走富裕道路,成為了現在的華西二村。這個情節也是非常感動人的。

年輕黨員黃啟發同志說:“吳仁寶的事蹟非常震撼人心。啊!當年,在一個土地非常貧瘠江蘇農村,吳仁寶帶領群眾開墾土地,建設家鄉,成為了現今的全國最富裕的華西村。他的人格魅力輝煌燦爛,讓我感到黨員強大力量和群眾集體的凝聚力充滿了我的全身心。華西村的村民比較容易動員,成為團結合作、一心向上的集體。對比之下,廣西的群眾各顧各的。你作為黨員幹部搞創新行動,廣西的村民往往坐在門坎上看著您一個人在那裡單打獨鬥。群眾只顧眼前的利益,沒有直接利益,群眾不幹。吳仁寶能夠說服和組織華西村村民搞集體經濟,說明他的工作方法得當,威信高。瞧!吳仁寶年紀大了,六、七十歲了,他號召周邊村民來辦工廠。周邊村民開始不願意,後來通過吳仁寶鼓勵,村民願意了。吳仁寶兒子結婚的時候,他回憶過去華西村男人討老婆的情形,說了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語:‘一場大雨白茫茫,半月無雨苗枯黃。人均日產半斤糧,有女不嫁華西郎。’吳仁寶什麼事都為群眾著想,文化高,點子多,聰明能幹,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好黨員。“

年輕黨員戶歡同志說:“大家都要像老黨員一樣,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吳仁寶作為村裡的黨支部書記,起帶頭作用,敢做、敢為、敢擔當重擔。當年分田地,他主張不分田地。他開辦小工廠,村民認為他搞資本主義,他照樣辦。檢查時,他明智地關門謝客,裝模作樣下田地幹活,非常高明。我要向他學習,學習他智慧高明、一心一意為群眾利益著想、不為自己、品德高尚的情懷。”

教師觀看影片《吳仁寶》觀後感600字

對於吳仁寶這個村支部書記我不太瞭解,但對於世界第一村——華西村,我看過這方面的報道和電視劇。今天,通過觀看影片,使我對這位改變華西村的'主人公平添了幾份敬意,更為他的精神所震撼。

40多年的奮鬥,他用簡簡單單的八個字概括了:實事求是、吃苦耐勞。這,說明了什麼?現在,有的黨員幹部、特別是有的領導幹部,為了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不顧群眾的反映和當地的實際,不惜利用手中的權力,建形象工程、業績工程,圖利要名。而吳仁寶要來了什麼?他要來了華西村老百姓的共同富裕,他要來的是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農村。華西村成為“華夏第一村”,吳仁寶是“第一功臣”,然而他給自己約法三章“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獎金,不住全村最好房子”。這足以讓一些幹部羞愧,一些領導幹部在事業有為後,認為創收也是理所當然,在財富豐收的襲擊下,失去了信仰,迷失了方向,談何為群眾辦實事?

我們真的該好好地向吳書記學習:

學習他率先發展、科學發展的氣魄。華西村的工業發展,是從“捐糧食、買磨盤、背石塊、蓋磨坊”起步的。60年代的吳仁寶,他想的是如何節約生產力,搞農副業生產,搞多種經營;70年代的他想的是利用多餘勞動力,建小五金加工廠;80年代的他想建學校、蓋醫院……他具有共產黨員超前的思維,想他人所不及的,為人民謀利益,謀發展。

學習他敢作敢為、敢於擔當的責任。在遇到意見分歧、遇到反資本、改革開放包產到戶時,他都主動承擔責任,堅持以集體經濟為主、工業興村、共同富裕發展的道路。遇到困難時,他沒有推諉扯皮,沒有退縮不前,而是身先士卒,為了人民利益、華西村的美好藍圖,他願頂風冒險、敢於承擔,這是一個共產黨員難能可貴的魄力和膽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