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奪冠的觀後感(精選9篇)

來源:才華庫 8.12K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電影奪冠的觀後感(精選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電影奪冠的觀後感(精選9篇)

電影奪冠的觀後感1

《奪冠》該影片再現了郎平等中國女排們成長拼搏歷程,講述了幾代中國女排的勇敢奮鬥、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感人故事,中國女排精神深深感染了現場觀眾,備受感動和鼓舞。

女排從成立至今,不論國家深處何種環境,女排姑娘們始終堅定信念、刻苦訓練,用百倍千倍的努力打好每場比賽,以十一連勝的驕人戰績摘得桂冠。作為新時代的員工,要不斷學習先進理論知識,豐富自身的思想理論,不斷提高自身政治修養。要向女排精神那樣拼搏奮鬥,勇奪第一。作為金山熱電的一名普通員工而言,要不斷學習“補鈣充電”,把學習作為成長進步的階梯,把學習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習慣。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相互學習交流,經常學習好的做法,結合自身實際,融會貫通,努力在工作崗位上做好本職工作。

女排精神不是一路高歌,女排精神是面對困境,勇於亮劍的不屈不撓。就像里約奧運會,女排也是一路坎坷,一路艱辛,咬緊牙關,奮力拼搏,最終力挽狂瀾獲得冠軍。中國女排每一步都走的艱難,每一球都打得很用力,每一局都贏的很不易,女排精神是對中國精神正能量的最好詮釋。郎平在奪冠後說:“我覺得不是靠講故事或者什麼心靈雞湯能解決的,關鍵還是從平時的訓練中就嚴格要求。”她強調的,也是實力。女排經過刻苦的磨練,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哪有什麼洪荒之力,不過是在咬牙堅持。憑藉著過硬的實力走上了巔峰。

我們在實際的生產工作過程中,沒有什麼捷徑,只有腳踏實地,勤勤懇懇,永不言敗、永不放棄,靠我們勤勞的雙手和智慧、解決實際的困難和問題、完成生產目標。為社會創造價值,為集團創造效益,實現企業不斷盈利的良性迴圈發展。

電影中有過這樣一段話,女排主教練袁導說女排精神是什麼,不是你、不是我、是我們。這強調的就是一種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女排精神包含著很多層意思。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團隊精神。郎平巧妙運用團隊協作的法寶:用老隊員穩軍心,用新隊員打拼殺,12名隊員輪番上場,人人都是主力。女排背後的大團隊也形成了支援女排的強大正能量,我們作為企業的每一名員工也應學習女排的這種團隊精神,萬眾一心,人盡其力,凝聚起攻堅克難、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為企業取得輝煌的業績,我們要肩並肩一起奮鬥。

電影奪冠的觀後感2

女排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她們腳踏實地、紮紮實實、勤學苦練,五次蟬聯了世界冠軍,在排球場上為國爭光。她們身上的這種獨一無二的女排精神永不過時,值得每一箇中華兒女學習。

朱婷把自己的信仰和榜樣定為郎平,郎平聽後非常生氣,說朱婷不可能成為自己,不是因為郎平傲氣,而是她想讓隊員活成自己想活成的樣子。所謂不負此生,從來不是活成任何人的樣子,而是找到最好的自己。朱婷家境並不富裕,但是她心中有那股想往上衝的信念,也是這股信念讓她在追夢的道路上堅持下來。也許她學習排球的初衷並不是熱愛,但後來接觸排球后,她從接納到喜愛,從喜愛到熱愛,她從排球上實現了屬於自己的輝煌。我要向她學習,學習她身上那股拼命往上爬的拼勁,學習她不因自身條件不足向命運低頭的勇氣。

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活成朱婷,我們必須先要成為什麼,然後才能遇到什麼。我知道,我必須刻苦訓練成為冠軍,才能遇到我心心念唸的那塊金牌。別輕易否定自我,畢竟我才十幾歲,我的未來還很長。

女排精神就是中國精神,值得我們代代傳承,因為在人生這條路上,每個人都欠自己一個完美的“奪冠”。

電影奪冠的觀後感3

稍微對中國女排的歷史熟悉的人,就不可能不知曉郎平的名字。郎平兩個字,對中國女排而言,既是歷史,也是現在,更是未來。《奪冠》這部電影,以郎平為主角,講述了從過去到現在,隨著中國實力的改變,中國女排對於中國的意義的轉變,以及中國女排精神的更新和傳承。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女排對於中國的意義既重大,又沉重。在那個中國尚未追趕上世界潮流,中華民族還在爭取“球籍”的年代,國民的底氣和自信只能靠著區域性領域的勝利來爭取,而作為為數不多的有望取得勝利的領域之一,女排的勝負,已然與國家和民族尊嚴息息相關。在那樣的一個時代,勝利背後的意義已經不是單單一塊獎牌就能夠給予的,如果沒拿到金牌,就不算勝利。那個年代賦予郎平和她的隊友們的女排精神,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贏得冠軍”的決心和毅力,也是不能讓全國人民失望的擔當和責任。

而後的幾十年裡,我國的國力不斷髮展壯大,中國的國際地位逐漸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是,女排的勝利和輝煌不再了。在中國女排最需要郎平的時候,郎平毅然回國。我以為,郎平會將幾十年前的中國女排帶回到新的女排隊員中間,卻沒想到,在最後的大戰前夕,郎平對面前青澀的女排姑娘們說,“過去的那些,都留給我們老一代人吧,我希望你們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快樂的排球。”

郎平那段話,是整部影片最打動我的地方。時代在更迭,隨著國家國力和世界地位的上升,中國早已不再需要靠一場比賽來鼓舞民族鬥志,弘揚民族精神。在這樣的背景下,郎平及時地、義無反顧地跳出了陳舊的圈子,賦予了女排精神新的核心。她認為,現在的青年選手們,需要的是享受運動本身,為了體育精神去拼搏,為了新的夢想和對祖國的熱愛拼搏,卻不需要再像自己一樣,揹負著國家使命和民族希望這樣沉重的包袱。敢於把過去的留給自己,把希望留給年輕人,這是郎平身上最可貴的地方,也是在我看來,女排精神最值得敬畏的地方。

看完這部影片,如果你問我,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應該是為了內心值得的事情付出全部的熱情和努力。隨著時代不同,值得的事情會變化,然而,不論是過去的國家榮譽、民族希望,還是現在的體育熱愛,個人夢想,用盡全力的拼搏,不留遺憾地付出,永不放棄的執著是女排精神永遠的主題。

電影奪冠的觀後感4

《奪冠》這部影片詮釋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卻始終不屈不撓、奮勇奪冠的傳奇經歷。她們團結協作、頑強拼搏,在低谷中奮起,從不放棄,面對強敵出手,永不言敗。中國女排是體育精神,更是奪冠精神,值得我們終身學習並用實際行動加以貫徹。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言:“共同的事業,共同的鬥爭,可以使人們產生忍受一切的力量。”中國女排用實際行動向世界論證了這一點。女排姑娘曾經歷過失敗與挫折,支援她們前進的不屈動力是集體與國家的榮譽。依靠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具有戰鬥力和凝聚力的集體力量,才有一路高歌猛進,氣貫長虹的氣勢。任何一支隊伍,任何一個民族都需要這股精神才能一次次在戰場上綻放勝利的光芒,它激勵中華民族朝著復興的偉業勇往直前。

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希望。團結合作的女排精神具備強勁的活力和向上的支撐力,是值得我們所有房建工作者大力學習和弘揚的時代精神。團結合作的精神核心聯絡著企業與個人,它不僅有利於加強員工與員工、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深厚情誼,更能創造出強勁的團隊凝聚力和核心競爭力。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能夠為企業創造勤奮努力和積極向上的環境氛圍,為實現藍城企業“認真、精緻、完美”的產品理念打下堅實基礎,為精英團隊與本人完成企業願景提供良好的條件。

“認真、精緻、完美”的產品理念是企業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求我們必須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和擔當精神、拼搏精神、務實精神,自覺把藍城放到行業和企業大格局中來審視和考量,勇於解放思想,善於搶抓機遇,強化創新引領,注重系統提升,堅持底線思維,以國家富強、公司發展為奮鬥目標,團結一致,共同推動藍城房地產向更美好的明天躍進。

願我們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的藍城建設者們,以團結合作為宗旨,以女排精神為主導思想,以精緻完美為理想信念,以細節管控為日後工作的基本方法,大力弘揚開拓創新精神,並將其凝聚成不甘人下、爭當一流、腳踏實地、奮發進取的工作實踐,策馬揚鞭,與時俱進,譜寫藍城蕭立的嶄新篇章。

電影奪冠的觀後感5

電影原名《中國女排》,後來改名《奪冠》。這個名字放在今年的大背景下,卻是極具戲劇性。因為《八佰》剛剛問鼎了今年的全球票房第一,這是中國電影的首次奪冠。只是這個奪冠與其說是中國電影的勝利,倒不如說是中國抗疫的勝利,畢竟全球疫情啥樣大家心裡都有數,但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何況這算是綜合國力的勝利,並不全是運氣。

體育類電影本來就冷門,即使搭上了中國女排的大品牌,也因為老人對女排的耳熟能詳,新人對女排的一知半解,導致大眾觀影熱情不高。而我之所以走進影院,也是因為最近迷茫得有些累了,又有點不甘沉淪,只好四處找雞湯,恰好奪冠上映,所以就決定是它了。

女排精神出現在一窮二白的80年代,可以說是新中國奮鬥的代名詞,很多人以為它的核心是奉獻和犧牲,其實並不是。女排精神首先講求的是團結協作,其次是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無論是現在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是80年代的“振興中華”,都需要團結為先。排球區別於乒乓球的地方正在它是一項團隊協作的運動,乒乓球影響力不如排球的原因也在於此。

從電影觀賞性和難度看,描繪眾生相的`電影和闡述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自然是後者更具觀賞性,而且主線貫通,容易理解。群像電影要描述的人物太多,時長有限,鏡頭分散,所以不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有前期瞭解,觀影體驗一般不會太好。《奪冠》需要在兩個小時內描述好新老女排兩代人,時間跨度40年,因此需要一個主線串聯起整個故事。陳可辛選擇了郎平作為整個紐帶。作為世界排壇的傳奇人物,中國排球十次奪冠,郎平參與了八次,由她作為紐帶,絕對眾望所歸。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新女排隊員的演員,超越了本色出演,達到了本人出演。

電影前半段非常感人、也讓人振奮,本來就是衝著這個去的,算是值回了票價。難得的是電影后半段多了一些思考。電影重現了08年郎平作為美國隊主教練帶領美國隊擊敗了東道主中國隊的一幕,觀眾的噓聲讓我想起了曾經的自己,當年我也是高呼賣國賊的一員,回頭再看,賣國賊這個稱呼絕不屬於數次臨危受命,挽救中國女排的郎平。電影中一句“還是不夠強大”讓我明白了自己的狹隘。真正的強大不是不會輸,而是輸得起。就像《奪冠》一樣,目前看,它的票房已無力趕超《八佰》,更不用說來勢洶洶的國慶檔電影,但各人有各人的精彩,不是非得奪冠不可,踏踏實實的人生也有別樣的精彩。

電影奪冠的觀後感6

女排是三大球中中國隊唯一奪得過世界冠軍的球隊,承載著國人太多的榮耀記憶,本次里約奧運會更被寄予厚望。

然而,中國女排在小組賽的發揮並不盡如人意,以2勝3負小組第四名的戰績,勉強晉級八強。四分之一決賽面對強大的東道主巴西時,以絕對實力衡量,這支以年輕隊員為主的中國女排並無優勢。

重重困難之下,女排姑娘們沒有示弱。巨大的壓力激發出巨大的鬥志和力量。面對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東道主,她們拼到最後一刻,拼出逆境中的勝利。這樣的勝利格外提氣!格外動人!包括今天的半決賽,這樣的勝利是對女排能力的最好肯定,更是對女排精神最好的詮釋!

35年前,中國女排首獲世界盃冠軍,之後創造世界大賽五連冠的佳績。從那時起,女排精神就激勵著國人,成為體育健兒為全民族貢獻共享的精神財富。時光流逝,歲月變幻,女排雖然也經歷了沉浮,但她們在關鍵時刻能站得出來,挺得上去,這支隊伍的精神底蘊依舊在閃閃發光。

隊員換了一茬又一茬,對女排精神的堅守,讓這支隊伍穿越過波峰浪谷,在頂級賽場的頂級對抗中如劍出鞘。正如郎平賽後所言:“我們已無路可退,就是把技術水平,精神面貌打出來,不要後悔,什麼結果都能接受。”

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的歷史遺產,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奪得五連冠之後的經驗總結。女排精神的基本內涵可概括為:無私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精神;自強不息精神。

如今,時代已然不同,但女排精神不但沒有褪色,反而愈發顯現出耀眼的光芒。誠然,本屆奧運會上,女排姑娘們還將面臨更多挑戰,但她們背水一戰,捨我其誰的精氣神已經告訴人們,中國女排最寶貴的“動力之核”仍在,這是一支隊伍生生不息、繼往開來最寶貴的財富。

電影奪冠的觀後感7

最震耳欲聾的聲音,不是幾乎溢位螢幕的掌聲尖叫,而是全世界為之寂靜,無聲呼吸中清晰可聞的急促心跳。所有人都在期待一個結果,然後,得償所願的欣喜若狂如銀瓶乍破,迸射炸裂。

1982年中國女排在日本大阪奪冠的瞬間,守在電視廣播前的民眾歡欣雀躍;2016年裡約奧運會女排打敗東道主巴西隊,並最終奪冠,螢幕前的我眼眶溼潤,熱血沸騰。歲月流逝,中國女排從教練到隊員不斷在更新換代,除了靈魂人物郎平,被時光擦得熠熠生輝的還有“女排精神”。

也許,“女排精神”對很多年輕人來說不過是一個熱門詞,而它蘊含的十六個字——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由多少血汗浸潤,承載多少價值,在看完《奪冠》這部電影前,不會有太深的感悟。觀影畢,我不禁思考,“女排精神”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應是一種堅定的信仰,與一顆強大的靈魂。

是鑽鑿之中破除阻撓,執著追求不滅的信仰。排球運動員每天的訓練都是在磨損自己的身體。過去是國家隊隊員、現在是國家隊教練的朗平,“從脖子以下沒有一塊骨頭是好的”“有著六十歲的心臟,八十歲的骨頭”,有人早早退出殘酷的賽場,有人身負傷病仍不捨放下手中排球。是一份份執著鋪就走向冠軍領獎臺的道路,一切阻撓都要為這不顧一切的衝勁讓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訓練場地的牆上,佈滿老女排隊員練習扣球時用球一個個鑿出來的圓坑,斑駁的牆面是一代女排、榮耀背後苦苦訓練的見證。“愛拼才會贏”,樸實的話語蘊含著絕對普世的道理。到追求實現那一刻,所有傷痛都將成為光榮的勳章。

是火星飛濺苦鍛心志,鑄造一顆強大的靈魂。你能吃苦,別人也能吃苦,這是朗平十八歲進入國家隊面臨的挑戰;“中國人是否還需要女排?”“女排為何還不贏?”這是朗平臨危受命中國女排主教練受到的質疑。但她抗住了壓力,最終向世界宣告“十連冠”勝利。這不僅是比賽的勝利,更是忠於內心而反抗不看好話語的勝利。“什麼時候才不會那麼看重一場比賽的輸贏?”“當你的內心足夠強大。”人們都揹著自己的“包袱”,學生有升學壓力,成人有工作壓力。是被迫負重行走最終被壓垮,還是為自己而生,不負每一寸時光,取決於內心。“為了什麼?”當你得到一個讓你滿意的答案,內心能便從中不斷汲取力量,增添靈魂的厚度,從而企及更高的高度。女排精神,不僅是一代人的記憶,更是為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強筋健骨、凝神鑄魂。

女排精神,是輝煌時愈戰愈勇,低潮時沉潛蓄勢;是勇攀高峰的執著追求,是“球可以輸,人不可以輸”的堅強信念。女排精神並非勝利時才有,而是這種不限於競技體育的精神在引領人如何成為自己的英雄。我們日常裡的英雄夢有此般精神支撐,便不會被眼前苟且、挫折磨滅。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而我們都是追夢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心之所向,一往無前。在女排精神的鏗然鳴響中,我們也踏著節奏步伐豪邁,去融入奮進時代的交響樂章!

電影奪冠的觀後感8

《奪冠》這部影片在國慶檔上映,它反映了中國女排兩代人“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奮鬥歷程。

泛黃的鏡頭攜帶了歲月的滄桑。影片一開始,就展現了第一代女排簡陋的訓練場,一群風華正茂的姑娘訓練的場景。影片中間,我們看到訓練場綠色的牆上,已經被排球鑿得凹凸不平,這個場景和細節深深打動了我。它告訴我,成功之路從無坦途。

“人最不願意的就是年輕的時候對不起自己。”白浪說。

每個人在遭遇坎坷、艱難時,可能都有過一個念頭:放棄。然而真正的成功者肯定會百戰不息,因為一蹶不振必然是失敗者。

大年七年級,女排在與江蘇男排的較量中失利,教練狠下心來,罰了其中一位隊員扣球,所有人都精疲力盡。我看見她哭了,癱倒在地,怎麼也爬不起來,郎平就自願替罰了30個扣球。女排精神由此奠定基礎,那就是即使痛苦,也要含淚在賽場上跳躍;遭遇坎坷艱難,那就吃苦拿下。

中國女排於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創造了五連冠的奇蹟。

時光的沙漏在歲月中流逝,生命的意志歷經風雨洗禮更加堅強。

郎平帶領的美國隊勝利了,中國女排陷入低谷。這時候第一代女排中一位將逝世的隊員對郎平說:“中國女排需要你!”

郎平擔任中國女排總教練,改革訓練方式,實行大國家隊訓練計劃,中國女排重燃希望之火。

“你們為什麼打排球?”郎平一語直逼女排隊員的內心。

可是答案不是她想象的那麼簡單,這一代女排敗多於勝是因為她們不清楚為什麼打球,因為這個時代人們不會再為女排奪冠而上街遊行慶祝,女排精神似乎缺失了。

終於,中古大戰的幕布拉開。

比賽前夕,朗平對女排姑娘們說:“我們害怕失敗,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我希望我的隊員不止是優秀的運動員,還是個優秀的人。”“你們應該打出你們自己的排球。”“享受排球運動。”

鏡頭在古巴隊與中國隊之間穿梭。面對強悍的對手,中國隊第一局表現得和古巴隊“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接下來,郎平用神奇的出場模式變換調整,中國隊實力展現出來。影院裡的觀眾看得熱血沸騰,屏息凝神,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每當中國隊得分,總有掌聲響起。

中國女排冠軍!

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曾經說過:“苦難是人生的一塊墊腳石。”在中國女排華麗轉身的成功背後,有著數不清的苦難磨礪。走出影院,我默默告訴自己,無論哪個成功者,在他的成功之路上,從無坦途!

電影奪冠的觀後感9

2020年第一場電影,獻給了《奪冠》。

上一場電影,嘉哥身高尚未超過一米二,還能享受免票進場的待遇;如今,小傢伙已將近一米三,終於貢獻了人生中第一張電影票。

對於80後出生的我們這一批而言,對女排精神或許不如上一輩理解得那麼深刻。然而,當看到大螢幕上女排的一代又一代姑娘們靠信念、靠拼搏,一次次戰勝自我、為國爭光,那種振奮人心的燃依舊能直抵心靈深處。

不過,整部電影給令我觸動最深的確實郎平教練的一句話:你們不只是優秀的運動員,也是優秀的人。誠然,每個人不是因集體而存在,也不是為他人的期待而努力。即便是最優秀的女排運動員,排球也不一定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活出自己的人生才最重要。

生而為人,我們承擔了許多社會角色。在單位,我們須獨當一面,除了完成日常教育教學工作,還要處理各種紛繁複雜、層出不窮的突發事件;在家庭,我們要盡好女兒(兒子)、妻子(丈夫)、媽媽(爸爸)的多重職責,光是為人父母,就已實屬不易。

自從有了孩子,我們的姓名似乎不再重要。在以孩子為中心的交際圈裡,我們的姓名習慣性地被冠以“某某媽媽”“某某爸爸”。單位的日常瑣事、家庭的柴米油鹽、孩子的點滴成長,消磨了當年的激情,讓我們漸漸活得迷失了自己。

大半年前,曾經寫下過類似主題的文字左手老師,右手媽媽,更要活出你自己。近年來,深感在忙亂的生活裡能夠有一方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著實幸福。

進入孕中期以來,身體狀況日趨穩定,於是便恢復了日更一文的好習慣。在外人看來,這也許只是考驗堅持與毅力。不過,有過寫作經驗的都知道,寫一篇不難,每天寫一篇,委實不簡單。如何才能在庸常的日子裡覓得那麼一點值得記錄的小趣味,這就需要覺察自我、凝望世界。

因為寫作,養成了每日至少閱讀半小時的好習慣。一旦形成習慣,一日不讀書,便覺渾身難耐。李鎮西老師在授課時強調,讀書應讀出自己,讀出問題,因而我的讀書不再是走馬觀花的快餐式閱讀,而是轉向深度閱讀。遇到一見傾心的句子,工整地摘錄,細細揣摩之後,往往會有寫就一篇好文章的驚喜;當書中所記與心中所想、日常所做發生碰撞,閱讀、思考與實踐也就有了溝通的橋樑,寫作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因為寫作,工作不再那麼繁瑣而乏味。每一次備課,都是與文字、與學生、與自我的多重對話;每一堂課,都有值得稱道的亮點與需要彌補的不足;每一個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值得記錄的故事;每一個家庭,都有其成功的教育經驗可供借鑑……諸多教育教學元素,通過寫作這一方式,讓我得以在文字中深刻反思。堅持寫作,方才深刻理解李鎮西老師那句話“做得好才能寫得好,寫得好才能做得更好”。

因為寫作,生活變得愈發生動而迷人。一條朋友圈、一部電影、一對新耳飾、家人隨口的一句話、萍水相逢的某個人……都可能觸發我的寫作靈感,進而寫下洋洋灑灑的文字。少年時代的寫作,多是“為附新詩強說愁”。人到中年,不再多愁,卻依然善感。不再以忙碌為藉口,不再以疲憊為推脫,而是帶著一雙凝望世界的眼,懷揣一顆體察生活的心,用文字記錄生命走過的痕跡。

活出你自己,每個人都有獨屬於自己的方式。於我而言,閱讀與寫作,就是讓我找到自己的最佳路徑。感謝始終關注的老友,感謝最親愛的家人,我堅信,這一份熱愛能夠伴隨我度過這漫漫一生。待到年老之時,回首翻閱曾經的文字,那樣的成就感簡直無可比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