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手老師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來源:才華庫 1.47W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無手老師觀後感範文(通用14篇),歡迎大家分享。

無手老師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無手老師觀後感1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句話是人人都知道的,遇到福報大家自然喜不自勝,但如果遇到禍事,自暴自棄也是常有的。但如果萬人中有一強者。便如指路明燈,使不幸的入朝著光明的路上走去。馬復興便是其中之一。

馬復興誕生在甘肅青海大山的一戶貧農家庭,幼年時不慎跌入火坑,造成雙手大面積燒傷,被迫截肢。當時,唯一幾歲的馬復興不知道,此刻,他截去的不但是雙手,更是他今後的前程與機遇。

由於沒有手,他從小被人嘲笑是怪物,由於沒有手,他沒法像同齡孩子那樣上學……但這些,都沒能摧垮她渴望知識,改變命運的堅定意志。他開始發了瘋般,不分晝夜的練習用殘損的雙臂寫字,工夫不負有心人,他終究完成了他的上學夢。可這就結束了嗎?不!他知道,他與命運的角逐才剛剛開始,為了在班級裡能夠生存下來,能夠少受異常的眼光,少挨些嘲笑。他不能不用更優良的學習成績去贏得尊重,贏得喝彩。他再次墮入了通宵達旦,通宵達旦的學習中。終究,在經歷了九年的寒窗苦讀,在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後,他終究迎來了第一次證明自己,改寫命運的機會——大學聯考,可造化弄人,他被老師以考上大學也找不到工作的荒唐名義,謝絕他填報志願。他的夢再次被無情的現實打敗,這一度令他意志低沉,上吊輕生!

或許是上天垂憐,由於縣教育局無人。

可用,村裡急需一位代課老師。平日裡踏實肯幹,人緣又好的馬復興成了人選。工作之初,他飽受各方質疑,還被孩子們譏笑為“無臂大王”但他沒有就此畏縮,反而大方承認本身缺點,並迎難而上,以平易近人的態度,無所不至的關懷,贏得了學生們的推戴,用一次次的悉心教導,一趟趟的聽課訪問。證明了自己的教學能力,並收穫了愛情。身為代課老師的他,每月的工資不過20塊,可他為了踐行對老支書的許諾,一直默默資助貧困學生,從未中斷。天道酬勤,在一次大雨中,他為了保護學生課本不被淋溼,被脫落的梁木砸中,住進了醫院。後經教育局批准,成了一位公辦教師。在爾後的30多年間,他始終不忘初心,堅守在教育一線。後來,還當選為十大三農人物。奧運聖火傳遞手。”

看完《無手老師》我突然想起美國作明威寫的“一個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可就是打不敗他!”馬復興的一生曲折跌宕,但正是這類用於抗爭的精神,使他得以扼住命運的咽喉,具有精彩人生。

無手老師觀後感2

週三,全校的老師一起去看了《無手老師》這部電影。聽名字,我以為是很煽情的電影,催淚彈的那種,故事本身確實很感人,電影卻沒有有很煽情的拍攝手法,而是比較寫實地講述了這個故事。主人公是失去雙手的高中生,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無法繼續上大學又失去勞動力基本就是喪失了生活的所有希望。可以想見,他在村莊裡受到了多少冷言冷語和異樣的眼神,甚至不是沒有考慮過結束自己的生命。能當一個代課老師其實是很偶然的機遇,他拼命練習抓住了這個機會,也是給自己一個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我簡直無法想象他到底是怎麼克服那些困難的,電影中只是呈現了他練習雙手寫字全部是鮮血的畫面,背後是多少個默默流血的日日夜夜。這種不放棄的精神和為了一個目標不懈努力的品質是現在的人們很缺乏的東西。或許正是這種帶著點傻氣的堅持,才讓他成為一個不平凡的老師。因為這種堅持,他在第一次上課時就用粉筆字板書鎮住了調皮的學生;因為這種堅持,他千方百計地勸服家長不讓孩子輟學,拿出微薄的薪水幫學生墊付學費;因為這種堅持,他冒著暴雨衝進簡陋的校舍去搶救書本和課桌,還被砸傷了腦袋;因為這種堅持,他終於在很多年後走進大學的報告廳,寫下了我今天上了大學。

電影沒有為了煽情而煽情,時不時還能逗笑觀眾,可是我們還是會為主人公的精神所感動,佩服這樣一個無手老師。他的故事不需要刻意渲染苦難的背景,因為他一定是一個內心強大有積極人生態度的人。看看他遇到的苦難,再看看我們平時遇到的困難,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呢。

無手老師觀後感3

《無手老師》根據青海省湟中縣國小教師馬復興的感人事蹟拍攝的。影片講述了馬復興小時候因為一次大火造成雙手截肢,從此成了無手的人,在孩童時被小朋友取笑,欺負;大學聯考時,成績全班第一的他卻被班主任告知,不能填報志願!理由是就是考上大學,將來也沒有單位接收!因此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也讓馬復興的生活希望破滅了,一個無手的人在大山中,在土地上他能幹什麼,他實在不知道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想輕生,去自殺,被及時救起。只能到山中放羊!

村支書找到他,缺一個代課老師,問他是否願意,他因為無手猶豫,村支書又加以誘導:以後可以轉正的哦!馬復興的心活了,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積極準備,臨行前,媽媽囑咐他:我們無手要強過那些有手的!多麼樸實的話語,也是母親的殷殷希望!

馬復興來到學校,校長把他帶到班級,學生們、村民們都很好奇,不知無手的他怎麼寫字?只見他兩手抱著粉筆寫下了自己的簡介,又告訴學生這一節是美術課,接著在黑板上畫出了一隻振翅高飛的山鷹!這征服了學生也征服了村民!也再一次騰飛了自己的希望!

教學中他經常聽其它老師的課,因此結識了同是老師的妻子,收穫了愛情。山村的家長並不重視孩子上學,他們覺得孩子出去打工,一個月能掙上千元,而在學校裡還要交學費!不僅生活貧窮,理念也極其落後!馬復興一個個去找回失學兒童,還要無償為他們墊上學費,買學習用品,每個月的工資都花在了學生身上,一心為學生著想!他告訴學生,只有學習知識,才能走出大山,得到更好的工作!

影片並沒有過多的鋪陳,而是選取幾個事例,以生動細緻的情節和特定視角講述他與學生間的深情厚誼,讓我們感悟出什麼是真誠奉獻,因此改變了山村孩子的命運!他也收穫了美麗的人生:被評為奧運火炬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作為一個教育者,要用自己的理念讓孩子們上學,要用自己的工資維持學生上學,要改變村民們現實的生存觀念!在當今的物質社會是多麼難能可貴!令人敬佩的是,這名鄉村殘疾教師做到了常人難以做到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復興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英雄。

無手老師觀後感4

我非常有幸觀賞了這部影片。在淚水和歡笑中將近兩個小時的這部普通的公益勵志影片讓我看到了無手老師馬復興的動人故事,而他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

我記住了他的三個願望,第一個,能夠像正常的孩子在學校裡唸書;第二個,我能正常地工作;第三個,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前兩個願望對於正常的我們而言真的是太容易了,根本不會出現在我們的人生願望裡面。而第三個願望,我想了很久,這裡麵包含了太多。他有一個偉大的母親,他的人格魅力鑄就了他美滿的一生。

雖然他從小失去了雙手,但他的母親並沒有放棄這個兒子。同天下千千萬萬個母親一樣,孩子就是她的全部,當兒子焦慮地對她說:上不了大學,沒有工作,連自己都養活不了,該怎麼辦呀?她堅定地說:一輩子什麼都不幹,阿媽也養你一輩子!看著兒子苦練粉筆字,她心疼得恨不得將自己的雙手替換給自己的兒子。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母愛。同時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命運之神不一定會照顧每一個人,馬老師給我們展現了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傳統精神。我想起了音樂大師貝多芬、想起著名作家張海迪……雨果曾經說過,人在逆境裡比在順境裡更能堅強不屈,遭厄運時比交好運時更容易全身心。“無手的人一定比有手的人做的更好”,這是他前進的動力,更是一種強烈地奉獻意識與事業心,無手並不等同於無為,奮進路上,你那艱難的身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感染與激勵著更多有手之人要敢於承擔起時代賦於我們的責任,敢於承擔、樂於奉獻,只有這樣,才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與價值、才能贏得社會的認可,同事、親友的信任與尊重。

三尺講臺,三寸粉筆,鑄就的是三千桃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道出的是教師一生的追求。教師是一個神聖的職業,在民族復興的程序中,締造出了一個個夢想與情懷的奇蹟。

看完這部電影,在我腦海裡迴旋的是無手老師馬復興和孩子們之間的故事。馬老師初上講臺的第一堂課,通過“無手老師”四個字和一幅繪圖就圈粉了所有的孩子,也消除了家長們對其能力的疑慮;為幫助貧困學生,他為孩子買紙筆買書包買鞋子,花光工資還常在供銷社賒賬;為了勸回輟學的孩子,馬老師挨家挨戶的動員,四處奔走,受盡屈辱和誤解;為了檢視校舍的安危,他在大雨之夜險些丟了性命。

當然馬老師對孩子們這一系列的無私奉獻,也遭到了其母親和妻子的不理解,作為一名鄉下代課老師,他的月工資只有20多元,而這些光給孩子們買東西都還不夠,根本無法補貼家用。索性最後馬老師的付出獲得了孩子們的認可和感激,也造就了一個個不再靠苦力獲得生活來源的孩子們。相信當馬老師看著他的學生一個個取得成績,走出大山,他的內心是激動和幸福的。

習總書記說過“有夢想,有機會,有奮鬥,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馬老師的可貴之處,是心中始終有一股不向命運低頭的頑強信念,在遭受挫折和打擊後,依靠執著的信念、頑強的毅力撐起了一片藍天!

最後我很感謝無手老師讓我領悟到了行源於心、心源於志,懂得了堅守讓信仰閃光,奉獻讓生命綻放,懂得了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精彩!在我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會努力做自己該做的、自己能做的、自己想做的,讓學生在這段時間中“學中玩,玩中學”,不留遺憾。

無手老師觀後感5

每一個人,都是情感動物,都有被感動的時候。如夏日飲清涼,冬夜圍暖爐,《無手老師》讓我久久為之感動!馬復興,一個普通的殘疾人,一個普通的人民教師,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當他的形象在熒幕上閃亮時,我也不由默默流淚。不為別的,只為了那份執著、那份大愛、那份無私的胸懷!

都說:上帝關上一扇門時,會開啟一扇窗。而我更有理由相信,那扇窗戶與上帝無關,就在你的心底。可更多的時候,誰能找尋到那扇窗戶?殘疾人的命運是坎坷的,殘疾人的世界是孤獨的,沒有一個殘疾人平坦地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馬復興,無疑是殘疾人中的幸運兒!他在一場大火中失去了雙手,又憑著心中的那雙手推開了一扇窗,鋪就了人生大愛之路!

他在歧視中成長,這是每一個殘疾人必經之路,沒有誰能擺脫掉。手是人生存的依賴,沒有手能幹什麼?當一場大火使他失去了雙手時,馬復興不平凡的生活也拉開了序幕!

他酷愛學習,渴望著能夠坐在課堂中與其他小朋友朗聲誦讀,開啟知識的寶藏。他做到了,他用自己的努力為爭取了這份權利。當一個幼小的孩子用腳夾著樹枝在地上練字的那一刻,我相信捂著他的腳哭泣的不只是母親,更是天下所有善良的人!

但學了又有何用?當不能參加大學聯考的冰冷現實擺在面前時,十年寒窗苦化作了泡影,馬復興的心在泣血。人生最可悲的不是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而是沒有施展才華的平臺。他付出了常人所未有的努力,也經歷了常人所未曾承受的壓力,但得到的是什麼呢?當同學們高高興興填寫志願、準備步入考場面臨命運的抉擇時,他心如死灰,狂奔在田野中、巷道間,任憑心底的悲痛沖垮靈魂的堤岸。他用一根繩索將自己吊在大樹上,用一腔悲憤做最無奈的抗爭?他在抗爭命運的不公平,他在抗爭社會的不平等,他在抗爭……

但抗爭不能解決問題,活著就得生存,就得衣食住行。他將羊群放牧在山坡上,也將自己的心情放牧在田野裡,靜靜地張望著藍天白雲,把夢想雪藏在心底!

命運的轉機來了!不得不提他的三叔,這個精明的村支書,慧眼識才,也深曉權力魔法,巧妙地為馬復興爭取到了一個民辦教師的名額。或許,他只是想著能讓侄子有一碗飯吃;或許,他真的不想讓侄子滿腹才華埋沒於黃土。但他確實瞅準了馬復興的人品與才識。而他可能做夢也沒想到,正是他,給馬復興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也為人間譜寫了一首大愛進行曲!

在村民略帶嘲諷的語氣中、在學生質疑的眼神中、在競爭者無情的詛咒中、在陳校長無奈的庇護中,馬復興終於走上了講臺,拿起了粉筆!“我是你們的老師馬復興,我希望能和大家做朋友!”沒有更多的言語表白,那怕他為這一天激動了很長時間,用雙臂夾著粉筆在自家黑板上練了無數個日夜。他如一灘春水,在經歷了西伯利亞的寒流後開始消融,靜靜地流淌著,澆灌一地繁華。當他用雙臂在黑板上寫下“無手老師”四個字,畫下一隻雄鷹時,所有人都被征服了,而他也如雄鷹一般開始翱翔在夢想的天空!

民辦老師,這個職業農村孩子眼裡並不陌生,特別是七零、八零後學生,啟蒙老師大多都是民辦老師。他們的既是老師,又是農民,靠著微薄的工資度日。特別是像馬復興這樣的殘疾人,如果沒有堅強的母親,恐怕連生活都不能自理,工資是他全部的收入。他一直思考著如何能減輕母親的負擔,如何能夠自己養家餬口。而從站在講臺的那一天起,他的心裡就只有學生!

無手老師觀後感6

學校組織全體教師觀看電影《無手老師》,出發點應該是希望我們老師學習馬復興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的教育信念,以及“歷經滄桑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的超越精神。

不知為何,我不太願意將這部影片單純地與“苦難”、“勵志”、“無私”等字眼劃上等號。這部影片並沒有向我們投來無數個“催淚彈”,但看完後,卻讓人陷入了沉思。

我一直覺得馬復興是幸福的,除了失去了雙手,上帝為他關上了一扇門,卻又為他打開了好幾扇窗。

就像他最終在獲獎感言地時候說的:我有三個願望,第一個,能夠像正常的孩子在學校裡唸書;第二個,我能正常地工作;第三個,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這三個願望都實現了,不但能正常唸書,還是班上的佼佼者,不但能正常地工作,還從代課老師轉了正,不但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還娶了個漂亮的老婆,生了兩個懂事的女兒……最後,還有一個當火炬手的大驚喜從天而降,你說,他是不是很幸福?

有時候,我們反觀自己,如果按照他一樣的三個願望,我們是不是早就超額完成了,但捫心自問,我們會感到幸福嗎?都在完美與不完美中掙扎,都在貪念這個世界給我們的還不夠多。

首先,來說說這部影片的男主角,馬復興,也許你會覺得他除了失去了雙手之外,呈現在眾人面前的都是完美的一面,他第一次在大學聯考志願上寫上“北大”二字時堅定的眼神,他對他的兄弟說自己的理想是考上最好的大學時的堅定,遭到別人欺負的時候,他像阿甘一樣,用奔跑的姿態,拯救自己的靈魂,又在得知可以當老師時,同時用奔跑的姿態,向世人宣告,自己似乎獲得了重生。

他用自己的行動幫助並影響了一個又一個孩子,開啟知識的大門,不求回報,無私奉獻,他又在課堂上,因為一個發散性的問題,不經意間,似乎又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方式,演繹了一段極具浪漫色彩的愛情……

這一切,都是美好的,也就是說,馬復興的形象是完美的。

其實不全是的,他有過絕望,得知自己不能考大學時,差點結束了生命,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他的生命應該是晦暗的,他放羊時的表情是淡漠的,目光是呆滯的,甚至,連別人的諷刺令自己一度崩潰,傻得要將自己狠狠掩埋在泥土裡。

還有一個重要的細節是,他因為老婆的一句話大傷自尊,不僅嘴不饒人,手也不饒人,那個畫面讓人覺得,一個愛生如子,為了一個孩子重返學校,都能忍氣吞聲地在磚廠地上撿起老闆扔下的滿是屈辱的硬幣的人,很難想象,怎麼在自己的老婆面前,要發那麼大的脾氣?

這就是真實的馬老師,有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無手老師觀後感7

電影“無手老師”根據馬復興的故事改編,真實講述了馬復興由一名殘疾少年成長為一名優秀鄉村教師的人生經歷。這位自幼失去雙手卻勤奮好學、身殘志堅的下麻爾村國小教師,用他的堅韌執著和對孩子們的無私大愛,獻身教育事業三十多年,被譽為最美鄉村老師。

馬老師的幾個情感片段使得主人公的銀幕形象豐滿真實。主人公馬復興和趙玉花第一次在花會上邂遇,馬復興和趙玉花新婚之夜的那一段調笑對白,馬復興在趙玉花轉正後的發脾氣鬧離婚和後來的和解複合,還有面對那位愛慕他的女同事冒失的表白而驚慌失措,雖然都是點到即止,卻也很好的表現了主人公幹淨的靈魂和真摯善良的情感。

影片的重點,還是在講述馬復興和孩子們之間的故事。馬復興初上講臺的第一堂課就圈粉了所有的孩子,消除了人們對其能力的疑慮;為幫助貧困學生,他為孩子們買紙筆買書包買鞋子,花光工資還常在供銷社賒賬;為了勸回輟學的孩子,馬老師挨家挨戶的動員,四處奔走,受盡屈辱和誤解;為了檢視校舍的安危,他在大雨之夜險些丟了性命。

馬復興的事蹟其實也發生我們身邊,只是不那麼典型,或許更平凡一些。

馬老師資助貧困學生,為孩子們買筆紙和買書包的片段,讓我想起了代過我一個學期國中化學課的王老師,王老師大約跟主人公差不多年齡吧,那一次我因繳不起3塊錢的學費,被校長擋在了大門外幾天,是王老師為我墊付了學費才得以重返教室,王老師其實長我並沒有幾歲,做代課老師也只有很短暫的時間,可惜我竟沒能再見面道聲謝啊。

由趙玉花老師民辦轉正與故事主人公鬧矛盾離婚的一場戲,忽然想起我的舅舅,一個先後做了十七年民辦教師卻沒有轉正的老人,年輕時為了他教書育人的理想也沒少跟舅媽吵過,白天教書備課,早晚田間勞作,早早地佝僂了腰背,如今八十多歲仍在鄉下務農的老舅,當每個月領到那三百多塊錢的民辦特補時的知足和自豪,常令我心生隱痛和愧意。

由馬復興的事蹟,還想起同樣是身殘志堅典範的張海迪、史鐵生,想起靠撿破爛資助近百名貧困學生的劉盛蘭老人,想起貴州鄉村支教卻最終選擇留下的徐本禹,等等。電影中的故事有一些藝術的加工,真實版的馬復興從教三十多年,付出了比正常人多得多的艱辛……

無手老師觀後感8

《無手老師》是一部具有溫暖情懷和勵志功能的電影。它以青海省湟中縣漢東鄉下麻爾村學校教師馬復興為生活原型,真實地反映了馬復興在雙手殘缺的情況下,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在貧困山區教書育人的高尚情操和動人事蹟。

這是一個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故事,馬復興的實踐告訴觀眾:在命運之神沒有特別眷顧你的時候,在你遭受了這樣那樣的挫折和打擊之後,依靠執著的信念、頑強的毅力,你的人生依然可以充滿生機、充滿希望。同時,《無手老師》又講述了一個山區教師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的故事。在展示他們艱難生存境遇的同時,更著力表現了他們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和讓學生“一個也不能少”的堅定信念,為觀眾提供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學習了這些人物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蹟,心生萬千感慨。反思自己40年來的教育教學生涯,愈發深感為師之道的崇高而艱鉅。於是更加明白,塑造為人師表的良好形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我們用自己的言行去實踐,以贏得社會對教師的尊重和理解。

學習也是收心,讓心思從假期的閒逸中返歸工作的秩序裡。其實為師人也習慣了,一張一弛,相輔為用。會前會後的寒暄裡,自然又問道我假期生活如何者,我說一天,便是天天,粗線條的簡生活,不難想象。路遇準退休的董校,笑說我暑假變白了些,這就對了,對得起宅在家裡整整一個暑假啊!老劉等人玩笑說集訓第一天一不小心就給表揚了,因為上學期接任了一個班的代課任務算是在關鍵時候為學校分憂解難吧,這也只可以一笑了之呢,話頭一轉就問道租房說到買菜去。

無手老師觀後感9

三尺講臺,三寸粉筆,鑄就的是三千桃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道出的是教師一生的追求。

教師是一個神聖的職業,在民族復興的程序中,締造出一個個夢想與情懷的奇蹟。

看完這部電影時,一股莫名的力量湧入我的心頭,就像那大海里的浪花,一個接著一個湧進我的腦海,頓時,腦海裡一片空白,慢慢地從心底冉起一股暖流,你的身影或許永遠也揮之不去。

我知道這是一個屬於你的真實故事,因為導演並沒有多用華麗而炫目的手法來修飾。樸實而沉穩的“角色”也略顯生澀,甚至可以說無任何“表演的天分”。是啊,誰又是人生舞臺上天生的“演說家”呢?我沒有離開,而是在淚眼婆娑間與你共同歷經了一回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厚德載物的精神境遇。究竟是什麼,讓你在逆境中如此的堅強不屈,保全身心?是信仰!是你那堅守的信仰——“做祖國有用的人”,讓你成為強者,讓你戰勝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與痛苦,讓你歷經重重矛盾與糾結,仍能在夢想的路上揚帆遠航。

你沒有雙手,卻寫得一手工整好字;你沒有雙手,卻畫得一手精湛好畫;你沒有雙手,卻給貧苦的孩子們描繪出一幅美好藍圖;你沒有雙手,卻給孩子們插上了希望的翅膀。是你,讓他們懂得知識的可貴、學會展翅高飛的本領,想要去做祖國有用的人。

你常常會將那一句:“無手的人一定比有手的人做得更好”掛在嘴邊。這是你前進的方向也是動力,更是一種強烈地奉獻意識與事業心,無手並不等同於無為,奮進路上,你那艱難的身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感染與激勵著更多有手之人要敢於承擔起時代賦於我們的責任,敢於承擔、樂於奉獻,只有這樣,才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與價值、才能贏得社會的認可,同事、親友的信任與尊重。

而今,在實現民族偉大的復興夢——中國夢的征程中,我們時常會將愛崗敬業掛在嘴邊。愛崗敬業不是誇誇其談、盡心盡職也不是紙上談兵,夢想不是那一瞬間的智慧與激情,它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懈與執著的行動力來實現。

這時候,我想起了音樂大師貝多芬、想起著名作家張海迪……雨果曾經說過,人在逆境裡比在順境裡更能堅強不屈,遭厄運時比交好運時更容易全身心。是的,命運之神沒有特別的眷顧某些人,卻教會某些人面對撲面而來的困難,決不低頭屈服。解救自己的機會,就是自強不息,就是奮鬥不止。

突然間,我覺得自己做得真的不夠,因為有手的我本可以比無手的你做得更多,更好。

無手老師,感謝你,是你讓我重拾鬥志,懂得行源於心、力源於志。堅守讓信仰閃光,奉獻讓生命綻放。

無手老師觀後感10

《無手老師》這部電影應採用什麼樣的結構方式是這部電影成敗的重要成分之一,幾經思考覺得采用套層結構的方式非常適合這部影片的表現內容。因為這是一個有近三十年跨度的影視作品,由一個演員來扮演我覺得太假,所以在這部影片中,我將起用三個不同年齡的馬復興扮演者,這樣就可以讓故事在過去和現實中來回穿梭,非常自如地接近觀眾和人物之間的距離。因此,我覺得劇作家不管是對場景、人物和心態的描寫,就其語言的敘事和駕馭能力都是比較準確的,本片情節急緩有序,張弛有度,雖單一而零化,雖紛雜而博兼,但該劇故事的統一組合性還是較為合理,畫外再運以感人的自敘和鏡頭畫面的結合,確實令人有血在騰、淚在流、氣在發的感慨。凡是較為成功的電影劇作無不都是各具匠心,妙用刀筆,形形色色,各有千秋。然而,毫無瑕疵的樣板式的電影劇作模式是沒有的,一成不變的導演創作與拍攝方法也是不存在的。

情節的設定

從電影《無手老師》劇作的分析中我們也看到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情節閃回,而閃回的篇幅都很重要,應該說採用套層結構對錶現這部電影而言是合適的。最大的益處就是可以把時空打亂,然後根據不同的節奏需要有選擇地編織該片情緒高潮。並可以把過去和現在,夢想和現實,平凡和高尚歸於詩意的浪漫。而有條不紊的情節把劇中的所有人物都圍繞在馬復興這個主體上"打轉",絲毫沒有分離鬆落的跡象。從馬復興的幼年到他入學、從青年時代彷徨失落到有所精神依靠、從家庭的組建到對事業的執著,再從思想上的覺悟到實現人生光輝的幾大轉折上,可謂不緩不急地一路走來。主體清晰有節奏,特別是片尾的幾場戲,帶著傷痛追趕陶娟子,用斷臂夾奧運火炬傳遞的場景,更給人以極大的心靈震撼和視覺衝擊感。這類行業電影題材是否就應如此安排,如此設定呢?但書寫百姓、書寫大眾、書寫草根,應該是成功的敘事結構和好看的情節設定。

劇本格式

從《無手老師》劇作看未來影片故事應該說講得很平實,也許這可能是未來影片成功的一個因素。當我靜靜地看完這部節奏緩慢的劇作時,我的心底卻在蔓延著一種無名的力量。是什麼能讓我的心靈在平靜中如此震撼?我想,大概就是影片中馬復興以及下麻爾村的孩子們處處透露的那種樸素的人文情懷吧!該影片鏡頭語言樸實,幾乎很少用技巧。章法也較為規範,且風格別異,有創新的思維靈感;我想只要把電影的基本元素用活、用巧、用得適當,你就能在未來影片中講出一個美麗感人的故事。

小結

電影《無手老師》是一部有意義價值的人文影片,畢竟馬復興是個活生生的時代典型人物。這部劇作以及未來影片的出現,不光是教育人們如何自強不息、不屈不撓向困難挑戰,也不是純粹反映了一個人性的高尚美德,而是道出了社會發展對文化知識的重要依賴,也反映了國家提倡建設和諧社會以及加強民族團結的正確性和必須性,更進一步表現了國家逐漸走向繁榮昌盛的時代。所以,我認為該影片應該是非常有時代主旋律的代表性作品。

通過對電影《無手老師》的拍攝,並向外界宣傳青海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時更有理由堅信,這部影片的推出,不是要想去獲什麼獎項,而是對我省影視人才的實踐培養和對青海文化建設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未來影片中,重要的是西部電影元素的組合方式,只有劇作家和導演藝術家及攝影構想達到一致,攝影、照明、美術設計以及錄音、作曲等所有主創作思想達到一致,才能找到適合這部影片最佳的組合方式。《無手老師》這部電影講的是我們這個年代人眼中的故事,它可以不飛揚,但必須樸實;它可以不浪漫,但必須紮實,它可以被認為離今天太遙遠,但必須真實美好。

樸實、紮實、真實、感動是我們構築《無手老師》這部故事片,最原始的動力;影片從孩子—少年馬復興的視角展開故事,在孩子眼中,生活永遠光亮、乾淨、澄明……

無手老師觀後感11

《無手老師》是一部具有溫暖情懷和勵志功能的電影。它以我省湟中縣漢東鄉下麻爾村學校教師馬復興為生活原型,真實地反映了馬復興在雙手殘缺的情況下,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在貧困山區教書育人的高尚情操和動人事蹟。它講述了一個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故事,以馬復興的實踐告訴觀眾:在命運之神沒有特別眷顧你的時候,在你遭受了這樣那樣的挫折和打擊之後,依靠執著的信念、頑強的毅力,你的人生依然可以充滿生機、充滿希望。同時,《無手老師》又講述了一個山區教師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的故事。在展示他們艱難生存境遇的同時,更著力表現了他們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和讓學生“一個也不能少”的堅定信念,為觀眾提供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這部影片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既是對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也是對“五個特別”青藏高原精神的生動詮釋。在娛樂節目風行的今天,在我們的孩子爭相觀看《哈里·波特》、《鋼鐵俠》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看《無手老師》這樣的電影,一定會有不同的收穫。

用一種情節劇的方式演繹真人真事,無疑是有些難度的。可喜的是,影片《無手老師》的編導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捕捉到了馬復興內在的精神氣質和對家鄉、對學生的大愛情懷。如果說,樸實及其樸實之中所蘊涵的堅韌、執著、自強不息是馬復興最主要的'性格特徵,那麼,與馬復興的性格相適應,影片《無手老師》所採用的講述方式,同樣也是樸實、沉穩。或許,在編導看來,任何影像技巧都是多餘的,只能用最樸實無華的鏡頭語言,才能表現馬復興平凡中的不凡、普通中的崇高。為此,影片採用了紀實化的敘事方式,不去刻意講述一個跌宕起伏、充滿懸念的故事,而是注重於把勵志一類的主流價值觀念,轉化為富有質感的情節和細節,轉化為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視聽畫面;它不主張演員一味地表演,而是讓他們和真實的環境、真實的人物完全融為一體。它採用了非職業演員出鏡、實地拍攝、自然照明等多種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影片真實感人的藝術效果。通過這些努力,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便是一部不生硬、不張揚、不說教的主旋律電影,其中的人物可信可親可敬,故事如在你的身邊發生。

為了演好這部影片,演員認真閱讀劇本,主動到馬復興的家鄉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多次走訪馬復興所在的學校,與下麻爾村的村民、馬復興的同事、學生密切交流,認真觀察馬復興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從而把人物內在的情懷、境界及其人性內涵都較好地表達了出來。對於英模人物片來說,觀眾對人物的興趣和熱情,絕不僅僅是人物外在的行為動作,而是從人物經歷中所體現出的人性內涵和人文內涵。在這一點上,《無手老師》的追求和努力是值得稱道的。

這部影片,以張海濤等本土藝術家作為創作團隊的核心。本土藝術家擁有了解青海、熟悉青海的優勢,他們在青海的文藝創作、文化建設和文化傳承中,理應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此,我衷心地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像《無手老師》的拍攝一樣,繼續以具體的作品、專案為依託,下大氣力培養本土作家藝術家,為他們提供展現才華的舞臺,使他們在藝術創作的實踐中得到鍛鍊和提高。哪怕他們一時還經驗不足,但假以時日,他們一定可以成熟起來,一定可以擔當重任。

電影、電視是遺憾的藝術,《無手老師》同樣也有一些不足。譬如說,劇中穿插的那一段“花兒”演唱,就顯得長了一些;個別地方,也還不是十分貼近生活,而多少顯露出一些表演的痕跡。但是,瑕不掩瑜,就總體而言,《無手老師》應該說是一部既有思想內涵又有藝術創新的成功之作,是我省近年來影視劇創作取得的又一豐碩成果。

無手老師觀後感12

《無手教師》是根據“全國最美鄉村教師”稱號獲得者馬復興的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電影。馬復興是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漢東鄉下麻爾村國小教師。

1958年的深冬,馬復興降生在下麻爾村一個普通的回族農家。不幸的是,他誕生四個月後的一天,在火炕上爬動玩耍的他,不幸掉進了嗤嗤燃燒的炕洞裡。由於沒有及時發現,他的兩隻手被燒焦了,還有後背、胸部……從此,馬復興失去了雙手。

很巧合的是我工作的前十年是在甘肅的臨夏,甘肅臨夏和青海湟中從地理區劃上講都屬於河湟地區,有著相近的民族構成、自然風貌和文化,所以,對馬復興工作的地方應該有更深的瞭解。

電影首先感動我們的當然是馬復興這個人。馬復興首先是一個樸實的人,這種樸實,首要地當然是來自於馬復興這個人,與其他正常人相比,馬復興沒有手,他是個殘疾人,這種殘疾讓他有了不一樣的經歷,體味了更多的人情冷暖,其次來自於他所成長的這個環境,在青海湟水流域,多民族雜居,主要有回族、藏族、保安族,當地以花兒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這一方貧瘠、高寒的土地,滋養了他樸實的居民。劇中的馬復興也好,村支書也好,鄉上的書記也好,還有村裡的鄉親也好,甚至於石灰廠的不可一世的老闆也好,其實都是這方土地上卑微的生命,這種卑微最是能打動人。

然而電影畢竟是電影,需要在影視的角度審視。但如果從影視的角度去審視的話,這部影片其實很難算一部優秀的影片。

首先,故事不是好故事,整個電影下來,所選取的故事並不具有一個明確的主線索,各個故事之間是散的,聚合得並不好,給人感覺就像是國小生作文一樣,整個故事並不能夠打動人。

其次,從演員的演技上看,演技也是不合格的,好多鏡頭都給人一種國小生背誦課文的感覺,不是在演戲,而是在背臺詞。

再次,服裝道具方面似乎也不合格。馬復興頭上戴的帽子和戴法,以及國小翻新落成儀式上趙玉華頭上所帶的紗,都不合適,道具師還需要再下點功夫才行。

最後,劇中的語言,那一聲一聲的普通話念出來的“尕娃”和老校長純正地道的地方音之間,產生的那種強烈的對比,對一個會用純正地方音說“尕娃”的人來說,聽起來真的很不是滋味。要麼你就全部用普通話,把“尕娃”換成“孩子”或者“娃兒”,要麼你就用地道的地方音來說“尕娃”,用普通話來念“尕娃”實在彆扭得很。

最終總結起來說的話,人的事蹟是好的,但是在影視表現方面還需下工夫,電影實在不是一個好電影。

無手老師觀後感13

《無手老師》是一部具有感情色彩的勵志電影。講述了麻爾村學校教師馬復興在雙手殘缺的情況下,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在貧困山區教書育人的高尚情操和動人事蹟。

三尺講臺存日月,一支粉筆寫春秋,老師是一個神聖的職業,電影中的馬復興是感動中國的人物,他的故事讓人動容,而他的精神更值得思索,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不認輸不服氣敢擔當有責任。馬復興幼年時因意外失去了雙手,他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長年累月用斷臂夾住筆練習寫字,他身殘志堅,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的意志堅定不向命運認輸,沒有手的他以優異成績唸完高中,當他滿懷希望地填報大學聯考志願時,班主任的一番話刺痛了他的心,殘酷的打擊他幾乎絕望,但是他仍沒有放棄,命運給了他一個機會——擔任村裡國小的代課老師。當他聽說自己可以當老師的那一刻,他開始了“艱難”備課生涯,學寫黑板字、學畫畫等。他沒有雙手,字卻寫得工整,畫畫得漂亮;他沒有雙手,卻用小小的黑板讓農村的孩子們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他為了提高學習教育,充實孩子們的生活,他四處跋涉去聽課,努力提高業務水平。由於他在的貧困山區國小,孩子的失學率較高,他就連自己那點微薄的收入全部用在了孩子們身上,為他們買學習用品、買鞋子、交學費等。馬復興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給我們展現了一個農村教師的偉大形象,也是對最美鄉村教師最好的詮釋。

馬復興老師在遭受挫折和打擊之後,依靠執著的信念、頑強的毅力,人生依然可以充滿生機、充滿希望,他的故事向我們傳遞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我們審計人要以馬復興老師為榜樣,學習他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審計事業出一份力。

無手老師觀後感14

《無手老師》這部影片不同於我們日常接觸到濃稠到甜膩的那種“心靈雞湯”,它的拍攝手法樸實,但卻最接近真實,非常值得一看。在離場時,我注意到許多觀眾在擦著眼角,我的內心也湧動著的難以言說的情緒。

影片是根據青海省湟中縣漢東鄉下麻爾村國小回族教師馬復興的感人事蹟拍攝的。馬復興是一位自幼失去雙手、身殘志堅的鄉村教師,他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班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為此,他一個個去找,將失學輟學的孩子一個個找回;每個月都入不敷出,大部分收入捐贈學生,補貼學校;甚至供養,資助學生上學。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化每一個學生,感動每一個人。不禁讓我感慨,這是當今真正所謂的師之魂!

代課老師馬復興,經歷人生不幸,各種異樣眼光,命運終於給了他機會:他成為了一個國小代課老師。他倔強地遵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對這份責任執著的追求,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片中馬復興那被高原烈日拉長的身影和滿眼黃土卻閃爍希望之光。是何等的震顫人心,就只是因為那麼一個簡單的信念和職責!

馬復興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忽然想化用評論名家傅小石的一段話,大意是:”他殘破的人生,苦難的命運,殘缺的雙手——和一顆完美的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