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 產品競爭與迭代觀後感

來源:才華庫 6.94K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劉德 產品競爭與迭代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劉德 產品競爭與迭代觀後感

產品競爭戰略的生存特性

一個產品要在市場競爭中獲取競爭優勢,其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制定正確的產品競爭戰略並正確地運用之。而無論是制定還是運用產品競爭戰略,首要的任務就是需要企業的指揮家們深諳產品競爭戰略的生存特性。

產品競爭戰略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採取何種方式以使其產品獲取競爭優勢的行動方略。產品競爭戰略的特性有功能特性,指的是產品競爭戰略的作用特性,如全域性性、長期性、指導性、創新性和風險性等;生存特性指的是產品競爭戰略的存續特性,主要有周期性、分配性和轉移性等。在市場競爭的實踐中,後者實際上更具有實戰意義,更值得企業家們高度關注。

產品競爭戰略的重複性

戰略都有一個制定、實施和結束的過程。即產品競爭戰略具有從為目標制定而開始,到目標實現而結束的特性。當一個目標實現後,又要追求新的目標,制定和實施新的戰略。產品競爭戰略的週期性集中體現在產品競爭戰略的實施過程中。一個完整的產品競爭戰略實施過程包含有五個連續不斷的基本階段———產品投放階段、市場擴張階段、市場壟斷階段、市場收縮階段和撤退階段。市場壟斷階段又可區分為防禦壟斷、峰值壟斷和收割壟斷三個不同的時期。當一個能夠滿足市場某種需求的產品投放到市場,受市場滿足欲和企業發展欲的雙重驅使,必然進行市場擴張,而市場擴張的成功就意味著壟斷,同時又由於受市場容量的限制,特別是受市場需求變化、技術創新和價值轉移的影響,產品的生命週期也就由成長期、成熟期轉入到了衰退期,於是產品競爭戰略也就進入到了收縮階段和撤退階段。當然,在實際的市場競爭中,沒有一個企業如此機械地等到一個產品競爭戰略完全實施後才制定新的戰略,事實上在市場擴張的末期或者市場壟斷的初期,新的產品競爭戰略早就已經開始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就是在這樣一種迴圈中,周而復始地展開的。

二、產品競爭戰略的分配性

即產品競爭戰略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將注意力和資源適當分配到相關關鍵要素的特性。一個產品投放到市場後,除了要高度重視市場行銷、售後服務、市場反應、價格變化,以及競爭對手的動態等因素外,還要特別關注兩個關鍵性因素。一是基於質量需求遞增的維持性技術,二是基於新需求的變革性技術。維持性技術是提高產品質量的技術,如肥皂的溶解技術、脫汙技術,黑白電視的清晰技術、音響技術、開關技術等;變革性技術是改變行業格局的技術,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一個產品還沒有滿足市場一定的需求時,新的高階的需要還不會出現,如黑白電視仍是高收入家庭的奢侈品時,人們關注的主要還只是產品的效能和質量,此時維持性技術是重要的,因為只有利用維持性技術不斷提高自己產品的質量、信譽度、美譽度和顧客的滿意度,市場擴張和壟斷才具備基本的前提。然而,當一個產品已經滿足了市場一定的需求後,就會產生新的高階的需要,如黑白電視在高收入家庭已比較普及並已流行於中等收入家庭時,彩電的需要就會出現,就會推動技術的創新,從而導致市場價值的轉移,如果此時一個企業仍然僅僅專注於自己產品的維持性技術而忽視甚至拒絕新的變革性技術,那麼磁碟驅動器的故事就是前車之鑑。

三、產品競爭戰略的轉移性

即產品競爭戰略具有從一個重點轉移到另一個重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一個戰略轉移到另一個戰略的特性。以電視產品為例,當一個企業進入家電行業推出第一款電視產品投放到市場,此時的重點並不是去如何打敗別人,而是摸索市場經驗、瞭解市場反應、改進產品質量;時機一旦成熟就進入擴張階段,在充分利用維持性技術不斷改進產品質量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市場行銷、渠道建設、物流配送和售後服務等方面;如果市場份額排名前列,就可以實施壟斷策略,一方面通過規模化生產、低價策略、威脅等方式,清除雜牌產品,打敗競爭對手,構築進入壁壘,防止新進入者,另一方面還要重點關注變革性技術及其對行業格局的影響,一旦評估發現某項技術將成為未來的明星技術,必須立即跟進並開始新的戰略;當市場達到一定的飽和後,產品的生命週期也就進入了衰退期,此時投資的'重點應放在明星產品上,老產品戰略也就逐步進入了收割、收縮、轉移(將過剩產能轉移到新興市場)和撤退時期。

總之產品競爭戰略的轉移特性是十分複雜的,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產品轉移的時機、狀態和方式等是不一樣的,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千萬不可一概而論之。

搶先戰略告訴我們,"第一"勝過"更好";細分市場戰略告訴我們,如果你做不了第一,那也要試圖創造一類新產品,進入一個細分市場,從而成為該類細分市場中的第一,而不是努力推出比第一更好的產品,這仍然講的是搶先戰略。搶佔大腦戰略告訴我們,我們所講的搶先和細分市場要深入到消費者的頭腦中才能有效,否則就不叫搶先,就等於沒有創新。你雖然做了第一,或創造了新的產品類別,成為該產品類別中的第一,但是沒有深入人心,反而被走在你後面的人搶先深入了人心,那這個第一就是他的,而不是你的。

這裡所講的觀念競爭戰略則進一步告訴我們,我們創造的第一、我們創造的新產品、我們深入人心的都是產品在消費者頭腦中形成的觀念,只有產品在消費者頭腦中形成的觀念才是重要的,它與產品本身是兩碼事情。基於消費者頭腦中的觀念的戰略才是正確的戰略,而以所謂的產品"事實"為依據的戰略常常是錯誤的。觀念勝過事實。

觀念勝過事實

正確的市場競爭或人生競爭戰略應該緊緊圍繞著人們的觀念進行,人們對你或你的產品的觀念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市場競爭和人生競爭應該著重考慮的是我們或我們的產品在人們頭腦中形成一個什麼樣的觀念、人們實際上擁有了什麼樣的觀念,以及我們應如何改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等等。

你說你的產品是最好的,那要讓消費者認為你的產品是最好的才有意義;否則,如果消費者並不認為你的產品是最好的,你硬說自己的產品是最好的也沒有用。如果你說你是第一,但人們認為你不是第一,你只是第二,那你就是第二。你必須承認這個現實,然後以這個現實為基礎展開營銷或競爭才會有效。

大家都認為鞏俐是中國的影后,你說你演戲比鞏俐演得還要好,你才是中國真正的影后,並開出比鞏俐還高的片酬,一定會引來鬨堂大笑,因為人們不認為你是影后。即使你真的戲演得比鞏俐還好,真的應該當影后,那也沒有用。你的這種訴求註定要失敗,你據此開出的片酬也不可能得到。

我們也知道民間有很多藝人、歌手、美女,比宋祖英、張惠妹、王菲唱得還好,比環球小姐、世界小姐、超級模特長得還漂亮,但人們不會這樣認為,人們不這樣認為,你這樣去說是沒有用的,只能自取其辱,引得鬨堂大笑。人們也不會付比明星更高的價錢看你演出或請你當形象代言人,你比明星還高的價格訴求也註定是要失敗的。儘管你的水平或美貌確實勝過明星,你確實值這個價。

以所謂的"客觀事實"為基礎的市場戰略,其實是走入了誤區

很多人將企業經營看作是產品間的競爭,他們認為,從長遠看,最好的產品終將獲勝。

很多人熱衷於所謂的市場調查,並將市場調查得來的資料資料或得出的分析結論當作"客觀事實"。殊不知,市場調查中得來的資料資料並不就是"客觀事實",很多不過是被調查物件頭腦中的觀念的反映而已,而且其中又有很多是被調查物件故意隱瞞了真相的虛假觀念的反映而已,而調查者所得出的分析結論則更是調查者的一種主觀的認識而已。你確信擁有最好的產品,這不過是你的一種主觀認識而已,你以此為依據,然後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市場競爭中去,以為這樣就一定能獲得成功,結果往往相反。其實在市場調查中得來的並不就是真正的"客觀事實",在市場行銷中真正的"客觀事實"是不存在,即使存在也不重要,因為一切都要通過在人們頭腦中形成觀念才能得來。所以基於觀念的競爭策略要比基於"事實"的競爭策略可靠得多,有用得多。

很多人都對自己的認識能力過於自信,總認為他們的認識比別人都要正確,他們比別人掌握了更多的事實,唯有他們認識到的才是真實的、真理的。他們把自己的感知當作事實,又試圖把這種感知的"事實"強加給別人。其實他們的這種自以為是的"事實"不過是他們的一種觀念而已。他們以這種所謂的"事實"為基礎進行的市場行銷,其實不過是以他們自己的觀念為基礎在進行市場行銷,並沒有以消費者的觀念為基礎。與消費者頭腦中的觀念背道而馳,其結果往往導致失敗。

絕大多數市場行銷中的錯誤都源於這種以事實為基礎的產品競爭,他們把產品當作市場中的主角,競爭的輸贏取決於產品的好壞。以這種假設為基礎產生的那些自然而然的、符合邏輯的營銷方式無一例外都是錯誤的。

很多企業、很多人都喜歡以事實為基礎,也相信自己掌握著事實。每個母親都會認為自己的兒子是最優秀的,每個企業都會認為自己的產品是最好的。而其實,一切事實都要由人們來認知,人們的行為所依據的就是各自對事實的認知所形成的觀念,因此,一切都要以人們認知中的觀念為基礎,以所謂的客觀事實為基礎的市場行銷戰略,其實是走入了誤區,在營銷的世界裡,在人們的頭腦中,客觀事實是不存在的。

客觀事實是不存在的

什麼是最好的產品?還不是你自己認為它是最好的產品?你自己這樣認為,顧客可並不這樣認為。那你會說了,事實上我們的產品是最好的,我們應該尊重客觀事實。那麼我問你,你的事實依據是什麼?你說你做了很多市場調查,得出的結論,這些依據和結論還不都是你自個的看法。你說專家們也認為我們的產品是最好的,但是,專家又是什麼呢?專家又不過是被他人認作是專家的人而已。一切都是人們頭腦中的觀念。在市場行銷中,所謂的客觀現實是不存在的,我們每個人,包括生產廠家、經銷商、消費者及潛在消費者,都要通過自己的一雙眼睛來觀察世界。

如果存在客觀事實,我們又是怎樣認識它的呢?還不是通過我們各自觀察獲得的?那麼,誰能告訴我們如何估量它呢?這隻能通過另一個人用不同的眼光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來得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