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國小科學教育“探究研討”教學法心得體會

來源:才華庫 3.35W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國小科學教育“探究研討”教學法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國小科學教育“探究研討”教學法心得體會

在書的原序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教師們簡化這個過程,辦法是:提出一種教學方法,它既要能適用於各種不同的教學計劃、適用於各種不同風格的教師和各種不同氣質的孩子,又要能同新的課程設定、現有的直觀教材、視聽教材和各種新版的教科書聯絡起來。

這本書提出的這種教學方法就是“探究—研討”教學法。

蘭本達提出“探究—研討”教學法目的是讓教師簡化複雜的教學過程,讓這種教學法有更大的適用面。這種教學法就只有探究和研討兩個環節,比起我們現在的科學探究的七大環節簡單很多。

在“經歷是發現意義的中心環節”這一小節中談到了“經歷”。在教學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我們經常談到要讓學生經歷怎樣的探究過程。在未讀這本書前,我浮淺的認為經歷就是有參與過,有動手做過,有得出結論。蘭本達是這樣闡述“經歷”:我們認為,發現意義、領會意義的是經歷、捲入、參與的結果,沒有這些先決條件就不可能演化出意義。然而,在沒有經歷、沒有捲入的情況下也可以有並不領會意義的學習。有兩個學習的例子可以清楚地說明這個論點。喬迪在幼兒園裡整齊的隊伍中站得筆直,面對著國旗高唱:“我的祖國叫人亂花花,甜蜜的土地出肝茶,為了你,我歌唱!”顯然喬迪學會了按一定的次序發出這些音節來,並使這些音節合上一定的調子;可是他有沒有經歷過什麼——有沒有捲入什麼呢?儘管老師講過祖國的重要和自由的好處,喬迪唱這首歌時卻沒有想到任何意義。無疑他聽過這首歌,但是聽並不會激發出任何意義來。喬迪學會了一首歌,但是他沒有經歷過。他完全是背下來的,沒有一點意義。

因為他現在可以參加上早操了,他的.行為有了變化,但是從我們對經歷這個術語的含義來說,他還沒有過什麼跟這首歌的內容有關的經歷。另一個例子是這樣的:貝麗爾對生長著的會爬會飛的東西都感興趣。一天,她正專心地注視著水缸裡金魚的運動。她問金魚是怎麼呼吸的。她姐姐信回答說魚類通過把鰭刺伸入水裡的氣泡中進行呼吸。貝麗爾捲入了這個問題。姐姐的解釋對她來說是有意義的,她可以想象出魚這樣呼吸的情景。這是不是一種經歷呢?過了很久暑假中的一天,貝麗爾的父親帶她到一個湖上去釣魚。

當一條小狗魚被釣到船上時,貝麗爾觀察到了魚的鰓蓋發喘似地運動,注意到了鰓蓋下面忽隱忽現的血紅鰓瓣。“它是在設法得到空氣嗎?”她問她父親。“不錯,”他回答說。“這些是鰓。”“鰓是象肺嗎?”再後來,貝麗爾俯身觀看一池鯉魚。她注意到魚象用手臂和腿一樣用鰭使自己保持平衡。她還看見它們在不停地往嘴裡吞水。她想,“這些水到哪兒去了呢?”也許你想和一位朋友討論一下喬迪和貝麗爾的學習方法的不同。這兩種學習跟你曾經列表比較的自己上學時認為有趣的和沒有趣的課程的因素有沒有什麼類似的地方呢?

書中兩個例子讓我很好的理解什麼是經歷,喬迪學會了唱歌,是一種經歷嗎?如果他是理解了歌詞,知道歌的意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