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講座心得體會

來源:才華庫 2.07W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金融科技講座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金融科技講座心得體會

金融科技講座心得體會1

在金融前沿講座的課堂上,老師曾說過網際網路金融將會是中國未來的金融發展走向,並且為我們講解了許多關於網際網路金融的專業知識。

最近,社會上對於網際網路金融發展方向的評論多了起來,銀監會也開了旁聽會,一些專家學者也開始圍繞網際網路金融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我從網路上看了一起好年會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在首屆湖北網際網路金融高峰論壇暨一起好週年感恩會上的發言,結合自己結網際網路金融的認識,也談談感想。

我始終感覺,傳統金融的本質是解決不確定性,金融機構就是一個風險的配置機構。那麼網際網路優勢在哪兒呢?在通過技術手段處理不確定性,其結果就是預測人們的行為偏好,以及描述未來,如果真的做到這點,以配置風險為使命的金融機構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也就是說,網際網路最終替代金融服務,這才是網際網路金融的可怕之處。也就是一般而言的,傳統的金融如果不去改變自己,新興的網際網路金融就會倒逼傳統金融去改變。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結果何時發生,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當然,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平臺老闆跑路,自融圈錢,假標氾濫,投資者的資金血本無歸,這些現象也不十發生,幾億,十幾億的資金在維權之中,投資者苦不堪言,這個現象也是暫時不能迴避的,但另一方面,在前進中去修正,在發展中改進,這個主基調不會改變,企業需要資金,投資人投資無法實現多元化,這個問題短時間內無法解決,而網際網路金融才是解決這個難題的最好手段和發展方向。我們相信,隨著第三方支付的透明,隨著監管手段的慢慢見效,網際網路的前進道路是越來越寬廣的,我們投資人期盼著那一天的到來。 年會上茅老的精闢分析與論述,讓冬日裡的投資人見到了春日的陽光,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期待網際網路金融的春天早日到來。

我心目中的平臺應該象茅老說的那樣,能承擔起社會責任,樹立起敢於發展,敢於創新,敢於擔當的正確理念,在管理上更上一臺階,克服短視現象,以運營為基礎,與時代接軌,與網際網路最新技術接軌,多聽投資人的心聲,力求平穩發展,回報社會,回報所有的投資人。

金融科技講座心得體會2

剛入學的新老生見面交流會上就有師兄說學校會提供很多學術講座,這是我們積累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自己意識到了碩士階段跟本科是不一樣的,作為研究生,我們必須注重訓練和培養創新思維,拓寬知識面,充實創新所必須的知識基礎。多參加與學科相關的科研與創新方法講座十分必要。在聽說學校專門制定了學術講座制度,會定期或不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教授們為我們開辦學術講座時內心很激動,很渴望參與從中學到一些知識,瞭解當前研究熱點和未來發展趨勢。回顧這一年多參加系seminar的學習,發現自己在瞭解到相關領域的國內外的進展動態和領略到各位大師創新的研究方法的同時,還學到了很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和能力,比如如何選擇聽取學術報告的機會?如何為出席學術報告會做準備?如何從學術報告中獲取最大的資訊量?如何把所聽的學術報告與自己的科研工作結合起來?

記得參加的第一次講座是美國匹茲堡大學Daniel Berkowitz教授學術講座,Daniel Berkowitz是一位法制經濟學方面的專家,他同很多國外教授一樣非常具有人格魅力,講解時肢體語言很豐富,例子大多被他講的生動活撥。那次他給我們講的是有關蘇聯解體後俄羅期經濟增長的兩大轉變,聽完後對於自己比較陌生的俄羅期增長方式有了初步瞭解,以及也學到了在研究這類問題時應如何選取資料和研究方法。比較遺憾的是雖然在聽之前與同學打印出了論文,但沒有細細看只粗粗地瀏覽了一遍,以致很多地方都沒來得及抓住重點。這次聽報告後緊接著沒兩三天就參加了經濟學系和嶺南實證與計量經濟研究中心的雙週Seminar,講的是產業叢集與企業邊界的建構,是與我們專業所學的相差蠻遠的,產業叢集還了解企業邊界卻完全不知,不過聽到教授詳細的講解後倒是產生了想深入學習一下的興趣,對於報告中提到的結構二重法這個新的研究方法也進行了相關的搜尋。雖然總體上來說理解的不是那麼到位,也還學到了不少新知識,開闊了視野,讓我決定以後看書查閱資料的範圍要更大更廣。

這次Seminar跟同天的前沿計量方法的實證應用講座相比,身邊同學都認為後者更適合我們,畢竟前沿計量方法更為我們所需,經主持人介紹知道當時給我們講的是曾於紐約大學博士畢業的一名優秀人士,他在上學期間就跟著導師發表很多優質論文,現研究的都是前沿問題,很值得我們學習。他在學術上很是謙遜,還記得講座間的提問環節我們一位師兄指出他使用的條件馬爾可夫鏈應用於經濟時間序列存在一個隱藏條件,這會導致其他情況無法使用該方法,他笑笑說師兄問的很好,這是他還沒解決的問題之一,還讓師兄講座完後跟他討論一下。從他身上以及作的報告中我們的確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這之後配合時間又陸續參加了好幾次,像對經濟學的多學笠思考,國際政治經濟互動視角下的東亞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資產價格的資訊功能等講座,這麼些講座聽下來發現,要想通過聆聽學術報告增長知識對自己有很大提高,必須做好一些事前準備和事後回顧,比如首先要知道如何選擇,參加哪些學術報告對自己幫助最大,師兄師姐們告訴我們學校學術活動、學術報告很多,每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必每次都參加,要做正確的選擇,學術報告一般來說可分為:鳥瞰型、專題型以及討論型,鳥瞰型的報告人一般會對我們分支學科或相關專門性話題做較為全面的總結和綜述,側重於綱要性的、趨勢性的描述和分析,不會拘泥於細枝末節。這類報告對了解學科發展的全面動態,增進綜合知識,把握科研方向極有助益。師兄們特別青睞於它們;而專題型的報告人是對經濟領域中一個範圍較小的專門性話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描述,內容通常包括:問題的提出、研究背景或動機;問題的歸納與表述;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結果;結果分析。

我本人還蠻喜歡聽這一類的,因為只要事前的準備像閱讀相關文獻,列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一席講座聽下來會解開自己心中的不少疑問,也會在事後更加的關注這一小塊的研究動態,比如,有一次尹詠雅給我們講的中國員工對於處理衝突方法的選擇,首先一聽這題目就知道要講大概是什麼了,自己很有興趣,尹老師給我們介紹到衝突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分類,發生衝突的時候首先要判斷是哪類衝突,產生衝突的原因,處理衝突的方法有很多,這其中該如何選擇等,在講的過程中老師舉了很多例子,非常形象生動,整個報告聽下來很流暢很有層次感,報告完很多同學都有跑過去與老師討論,讓我印象很深刻,對管理學中事故處理這部分內容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而討論型的一般;形式不那麼正式,論述不一定完整,結果經常有不確定性,會上經常有激烈的爭辯和討論,這一類我發現只有當我對這一部分內容瞭解的比較深入才會明白,不然坐那聽別人精彩辯論自己還是雲裡霧裡不太能判斷誰比較在理一些。選好要聽的報告後要做的準備我也在聽了很次講座後總結出一些:例如,報告人的背景,他們的學術背景、專長、學術成就、治學特點等等,他們對此次報告內容所做的研究,報告主要內容,涵蓋範圍、專業特點、模型與方法、主要結論、值得學習和借鑑之處。同時,最好帶著問題去聽報告,例如,想為自己拓展什麼樣的.知識範圍、向報告人當堂提出何種問題、報告後如何請教報告人等等。總之,準備得越充分,收穫就越大。

當參加的學術講座越來越多時,我發現,雖然不同報告的主講人他們研究領域不同,優秀之處卻大同小異,他們的口頭表述都組織的非常有邏輯性和順暢感,ppt也都有自己的高明之處。我們不僅能從學術報告中學習到相關的知識,更能領略各專家的口才藝術,開闊視野,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講座聽的多了,也慢慢可以把許多專家們的思想潛移默化的轉變成自己的思想。要帶著不同的心態去聽報告,這樣收效才會不一樣,從聽報告、得收穫的角度挖掘聆聽過程的樂趣;要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聽報告,抓住報告人的金玉良言、警句妙言,盡最大努力去消化報告內容;還要以對比提高、增進知識的意圖聽報告。

對於與自己專業相近的報告,應不斷比較自己原有的知識或認識,從中總結報告人的對自己的啟示,為改進自己的工作做鋪墊;對於不是自己的專業方向的報告,應搜尋可為己用的線索,發現自己的知識結構的缺陷或不足之處;當然最重要的是以積極參與者的身份聽報告。到了報告會,就把自己置身其中,融入報告會的環境和氛圍,積極思索,大膽發問,以求提高。

這一路報告聽下來,學到了很多學術長輩的研究理念、態度和方法,收益獲多。一個學年結束了,交完學術講座這篇心得論文,這門課就告一段落了;但是,這是終點,同時也是起點,即便是到了研二,或者更以後,我想,我還是會一如既往去聆聽與自己研究方向相關的或是自己感興趣的學術講座。努力進取,全面平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