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師說》讀書心得體會

來源:才華庫 1.22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最新《師說》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最新《師說》讀書心得體會

最新《師說》讀書心得體會1

《師說》在上高中的時候就學了,但那時真的就是一種為了學習而學習,很盲從。也許時代進步了,所以現在聽老師講《師說》又有了不同的感受,我認為同現實的社會有著不可推卸的聯絡,無論是學校、企業、生活、為人處世等等,無不體現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尊師重教”。從孔子到現代,2500多年的歷史,歷代的文人志士、成功人士有哪些不是跟隨老師或從學校走出來的,自古孔子就提出來:孝敬父母,奉侍師長。讓我們尊敬老師就象尊敬我們的父母一樣。

所謂老師,那他某方面學問肯定比學生高,才稱得上老師。人肯定會有不懂的問題要問,而如果不向老師學習,那豈不是始終不能解答這些問題了?老師不一定要比學生年紀大,難道年紀小的人就不能懂大道理呢?就像文中寫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只要是有道理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師存在。

孔夫子被稱為聖人,但他還是不恥下問,他曾以郯子、萇弘等人為師,他的學問絕對不比他們差,只是想學到其他他不會的知識罷了。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民間俗語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確是這樣,不管是誰,都會有不懂的地方,例如,國小生做的數學智力題,有些連博士生都做不出來,就算你是大學中文系畢業的,也不會熟悉到字典裡的每個字。人們的學問遠遠不如聖人,可他們也不肯向老師學習。這樣的話,人又會有什麼進步呢?

老師無處不在,卻往往被忽略,甚至恥笑。巫醫、樂師和那些工匠們,經常互相學習。而那些士大夫們,自己沒有學問,一聽到有人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許多人聚在一塊兒譏笑人家,還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聽起來好像老師的標準都是他們定的!

很多人把尊師種教看作小事,不值得一提,其實,小到家庭生活,家庭的和諧幸福;事業的成功,大到到國家的發展,又有哪些不是和教育尊重別人息息相關呢?海爾總裁張瑞敏說: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以次句勉勵大家把尊師種教發揚光大。

最新《師說》讀書心得體會2

在這個世界上,能做我們老師的人有很多,就像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為在這個世界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在學習上,我們應該學會不恥下問,將別人的轉化為自己的,這樣,人才會不斷的接近完美。

在《師說》中有一句話,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意思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

其實,我們應該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問,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所存在的問題就將會隨著時間的增多而逐漸的累積起來,直到有一天它就會“嘭”的一聲,在你的心頭爆炸,所以我們要懂得問別人。

你們看,孔子在古代有很大的名氣,被後人尊為聖人,那他的思想觀點就是十全十美了麼,我們就應該對他的思想保持肯定嗎?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願自己的思想,不能夠盲從,就算是孔子還曾經向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他們這一類人的道德才能還不如孔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孔子在這方面其實不如他們,所以才不恥下問。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就應當向他人學習,不管它來自什麼人的身上。不管什麼樣的人,都總會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們既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棄向他學習的機會,也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對他不完美的一面毫無疑問地奉迎接受,這是不對的。

我們要使自己的成長更快,多向外界學習,與人學,向生活學,爭取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最新《師說》讀書心得體會3

本文是韓愈所寫的古代散文的典範。它論證了教師的職能,作用和從師而學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和影響,從而闡明瞭從師而問的道理。“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此句說明了老師的作用。是的,每個老師都有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的職能。無論老師的地位顯貴還是低下,年少還是年長,只要能掌握真理,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好老師。從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軀守護三個孩子的譚千秋老師,他可以稱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師,他不但為學生傳道受業解惑也,而且將自己責任昇華。當地動山搖的那一刻來臨時,他不顧惜自己的生命,張開守護的翅膀挽救了三個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師。學者,應該做到不恥下問。我們要學習古代聖人,“從師而問焉” 。學無止境,不恥下問。則會“聖益聖” 。

不能向士大夫那樣“恥學於師”則會“愚益愚”。有時,我們在學習遇到困難後,可能很難開口向別人請求幫助,然後問題就會越攢越多。最後就不知道從何解決了。所以為了避免問題的積攢,要做到平常不恥下問,把問題分散的解決。這樣量的積累後就會有質的飛越,學習成績就會有很大的提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確,三個人行走必定有一個會是我的`老師。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必定會有些方面不如別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可以優勢互補,恥學相師。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每個人都可以作別人的老師,只是看你擅長哪方面了。《師說》這篇文章蘊含著許多從師問學的道理。

作者韓愈想借此激勵後人不恥下問的努力學習,同時也批判了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希望後人能夠有所啟發。

最新《師說》讀書心得體會4

今年假期我有幸拜讀了《師說》教育智慧品讀。《師說》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韓愈。本書是於拾編著。

韓愈《師說》的原意主要論述的是關於師道的問題。由於受“九品中正制”和“安史之亂”的影響,導致了當時社會恥於從師的風氣。韓愈不入世俗,在《師說》中充分說明了從師的必要性,開篇就以“古之學者必有師”闡明瞭自己的觀點,而且以聖人孔子不恥從師為例子,證明了自己的觀點。而本書除了闡明此觀點外,還從其它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給我們從教者以無限的啟迪。

第一,《師說》談“師”與“道”。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教師如果沒有一定的“道”,就不成其為師。這裡的“道”如果在今天理解,那就是教師的專業化素質,即思想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以及勝任教育教學其它方面的素質。古時曾用“天、地、君、親、師”來說明教師的地位,天、地其實是虛的,教師排在國君和父母之後,名列第三位,可見教師地位的重要。古人對教師的要求和地位有如此之高,何況是今天。所以,作為我們今天的教師,首先應該看得起自己的職業;其次,應該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如何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呢?就得從“修道”做起,面對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生懂的多,問的也多,我們擔任的是新世紀的教育重擔,可不比過去的教書先生了,要想能夠在教育領域遊刃有餘,就得把自己的道行修深修專,同時才能把自己的“道”傳好。

第二,《師說》談“道”與“業”。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義了教師的職責。這裡把“傳道”放在了第一位,“授業”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現在的教育觀點來說,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韓愈認為“授業”是為“傳道”服務的。“授業”是“傳道”的途徑,這應該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影響,用當今的教育視角看待這個問題可能有些狹隘,但充分說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而我們這些從教者在教學中更重視的是“授業”,而忽視了“傳道”,或者是把“傳道”和“授業”彼此孤立起來施教,這無疑是“國小而大遺”或是“本末倒置”。

最新《師說》讀書心得體會5

生活中沒有絕對的愚者和聖人,一個人總是存在著好的方面和不夠完美的方面,只是這兩方面所佔的比例在各個人的身上有所不同而己。

古代的孔子被後人尊為聖人,他的思想觀點是否就十全十美、白璧無瑕呢?我們是否就該趴在他的跟前唯唯諾諾,對他的思想觀點照搬不誤呢?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我們就成了韓愈在文章中所反對的“官盛則近諛”了。我們都知道,這樣做是過於絕對化的。我們對於聖人的思想和觀點也要客觀地加以思索而不能盲從。例如,孔子對從事耕作的勞動人民是很看不起的,我們就不該支援他的這種觀點。對農人那種大地般淳樸、寬厚和善良,我們很有必要好好學習,不管它是不是聖人、官人。

小孩子也有些方面是我們所不及的。一次,六歲的小表妹指著河中因凸石而撞擊出的水花說:“看,它們在跳舞,還唱著歌兒呢!”我為她能觸發出如此生動活潑的語句而驚奇,早已被生活磨擦得庸俗的我對她的那份純真放射出的亮麗真的望塵莫及。

通過《師說》我懂得了在生活中,只要是“道”,我們就應當學習,不管它來自什麼人的身上。不管什麼樣的人,總會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們既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棄向他學習,也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對他不完美的一面毫無批判地奉迎接受。我想這就是《師說》所要告訴我們的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