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培訓精選心得

來源:才華庫 1.4W

篇一:網際網路+教育培訓心得

網際網路培訓精選心得

此次青島之行,真的令自己眼界大開,腦洞頓開,因為此行讓我瞭解到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也讓我真正意識到“網際網路+教育”思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明白了翻轉課堂它不僅是模式,它更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不二法門。

我一直認為網際網路+教育它只是一種高大上的東西,我們只能對它敬而遠之,並不實用。現在才真正認識到,網際網路+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教育內涵豐富,我們又該如何理解,竊以為我們首先應該理解何為網際網路+教育,真正意識到資訊化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我們教育領域中,一場資訊化的顛覆性變革正悄悄地發生著。著名經濟學家湯敏曾有這樣一個設想:如果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課程被大部分印度年輕人掌握了,10年後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印度年輕人都是哈佛或斯坦福畢業的。而中國的青年人才還是傳統教育教出來的,怎麼跟人家競爭?

時下,上網逐漸成為中國小生們學習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青島開發區實驗中學,昌樂二中哪裡的學生在學校網站上下載作業,在QQ群裡討論功課以及上網搜尋資料等等已成為中國小生們學習和生活的習慣。可以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高科技的發展,以及家庭電腦和網路越來越普及,網路已成為中國小生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好幫手。通過網路,既有利於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互相討論、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同時,還可進一步增強

與老師以及父母之間理解、溝通與交流,讓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是的這些東西我們我們不能複製,但我們是否可以借鑑一些呢? 網際網路具有高效、快捷、方便傳播的特點,這一特點我們不能否認。網際網路在中國小生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併成為中國小生們學習的好幫手。這不但有利於提高中國小生上網學習和交流的能力,幫助孩子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啟迪智慧,而且還能更有效地刺激孩子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更能有效地養成中國小生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良好行為習慣。這樣的一個好工具我們應該怎樣利用,怎樣開發,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在網上看到一則訊息:“截止20xx年底,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達到5.57億,佔中國網民的85.8%。網際網路使用者從PC端向移動端遷徙已成定局。線上教育從PC到移動再到智慧互聯也已是可預見的未來。”我們是否也能在這方面做些文章呢?我們實驗國小也作了嘗試,例如:我們建立了各種群,教師群,班主任群,家族群。我們是否還能向更深更廣的維度開發呢?

我們應讓“網際網路+教育”托起實驗國小未來和希望。我們學校要想成為更廣區域的名校,強校,我們可以制定“網際網路+教育”計劃,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大力發展智慧教育,充分發揮網路的積極影響,增強孩子駕馭網路和通過網路進行學習和交流的能力,教育他們逐步掌握從網路獲取、傳遞、加工和處理各種有益資訊的能力,從網路上獲取新知識,不斷增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競爭力,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互相

交流學習和方法,提高學習質量和效果,以達到學習和教育的目的,真正讓網路為我們的孩子所用,促進中國小生健康茁壯地成長。

我們要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且教師要適應這種要求。首先,教師應該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心態和思想。網際網路教育時代,教師應調整好心態,應該以學生的視角,以服務者的姿態進行教學,打造互動、個性、靈活的課堂氛圍。其次,不排斥網際網路技術,把網際網路做為提升教學質量的方式。個性化教學,是網際網路教育區別於線下教育的最大特點之一,教師要善於主動運用大資料進行個性化輔導。可以預見,未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進行教學,必將成為行業發展的大趨勢,教師需要善於利於網際網路技術,讓自己重塑,使教學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這樣教師的競爭力才會不可撼動,才會使教師的職業得到不可想像的發展空間,讓網際網路技術迴歸為教學輔助利器的本質,終歸人的智慧是一切新事物的起源。

我們的每一位教師具有了網際網路+教育的思維,技術層面的問題將會迎刃而解,但這還不夠,我們還應該有新的教學理念,我們不照辦翻轉課堂的模式,但我們可以引進翻轉課堂的觀念。觀念決定行為。有什麼樣的教育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教育行為。只要我們去做,我們還是大有可為的,我們的學生在預習 的時候把預習部分轉化為觀看視訊,其效果我相信會更好。其實這就是先學後教的預習化,仔細剖析該教學模式,基本上與我們的先學後教非常相識。,從這點上看,翻轉課堂有相識之處,異曲同工,形式相識,目的一樣。最終還是讓學生先預習,只不過是學生預習的材料豐富一些,伴有教師的指導和

建議,把預習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更有利於學生的預習罷了。從課堂教學的流程來看,都是先學後教,然後課堂上學生探究,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小組合作化。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師就是佈置好任務,然後有學生進行研究討論,合作探究,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教師只是一個任務的安排著,學生是任務的研究者、執行者和探索者。 從該種教學模式來看,他的起源還是源於我們的杜郎口。俗話說:“懶人推進了世界的發展”。正是這種原因,由於“懶教師”的出現,才產生了“勤學生”。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以學為本的教學觀,以生為本的學生觀。只有定好位,才能做好“在其位謀其政”。才能真正在課堂上把老師解放出來,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才能讓以學定教得以實現!

翻轉課堂它是一種理念,它是是對傳統課堂的一種翻轉,只要我們去不斷探索,我相信我們會找到我們獨具特色的翻轉課堂。而對網際網路+教育思考和利用則會為我們的教改插上騰飛的翅膀。

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一定要加強資訊科技的學習,特別是網路新技術,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教育在教學中的應用,我將嘗試一下微信與教學的融合,探索出微信的潛在的教學資源。同是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資源和技術支援。在教學中要深入貫徹“以學定教”的理念,加大預習環節的力度,努力提高課堂效率,積極探索翻轉課堂本土化融合。

篇二:網際網路+教育心得

一邊是“網際網路+教育”的“荒漠”,老師都還摸不著頭腦;一邊卻是網際網路的“天堂”,各式新鮮的教學方式正逐漸走進課堂。

面對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現實,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孟繁華表示,“網際網路+教育”將改變教育,但是不會顛覆教育,更不會顛覆學校的現有體制。

網際網路時代,奇蹟每天都在發生。像“網際網路+”這樣聽起來既專業又時髦的詞彙,因為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並從總理口中說出來,著實火了一把。

對於什麼是“網際網路+”,可以這樣理解:網際網路+傳統集市,淘寶出現了;網際網路+傳統銀行,支付寶出現了;網際網路+傳統交通,滴滴打車出現了也就是說,“網際網路+”是用網際網路思維、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改造的結果是新行業形態的出現。 面對火熱的“網際網路+”,教育當然不能缺位,那麼“網際網路+教育”,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

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網際網路+教育”。

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手機課堂,這就是“網際網路+教育”的結果。

這些新穎的教學模式在實際中的應用怎麼樣

記者調查走訪發現,在有的學校,手機尚屬違禁品,被發現之後要沒收;而有的學校,手機卻可以帶進課堂,當學習工具。在有的學校,老師的板書必須寫在投影用的白板上;而在有的學校,學生卻可以通過彈幕在PPT上交流互動。面對這近乎於冰火兩重天的差距,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理性地看待“網際網路+”給教育帶來的影響。

火:網際網路教育新模式層出不窮

“繭就好比一種苦難,在繭中不斷拼搏,才會掙脫出來;如果蝴蝶不拼搏、不努力,就只會作繭自縛,待在那狹小的.空間裡,永世得不到掙脫。所以說,面對苦難,不能望而卻步,要不斷拼搏,在苦難中破繭而出,敢於直視人生的愉悅和慘淡。”

這樣充滿哲理和正能量的優美文字,出自上海市嘉定區迎園中學國中生邱晗的一篇文章——《在苦難中破繭而出——讀<安妮日記>有感》。

迎園中學利用微信公眾號的平臺,別出心裁地創立了“三百字團”的專欄,專門發表學生的作品。通過這個公眾平臺,任課教師、學生家長都可以看到學生髮表的作品,並會把學生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

“學生有了這樣一個平臺,寫作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迎園中學一位教師表示,“學生不但特別喜歡讀自己同學的作品,而且也積極寫作投稿,同學之間相互影響,起到了‘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的良好效果。”

與這種課下開設公眾號不同的是,有更大膽的老師,直接把網際網路技術“請”進了課堂。

在華中科技大學的一堂廣告創意策劃課上,“彈幕教學”亮相了。

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手持平板電腦或者手機,隨時可以通過網路發表疑問、提出看法,這些內容會即時顯示在課件上。授課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隨時調整授課內容和方式。

這種一邊聽老師講課,一邊通過網路傳送文字在螢幕上討論問題的教學模式,引起了同學們的極大興趣。

體驗過這種課堂的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學生陳諾說:“雖然發彈幕討論需要按手機,但起碼是用於學習上,大家注意力集中了,不再是‘低頭族’,也促進了課堂互動。”

這門課程的任課教師李華君表示,“彈幕”的引入確實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但以後會採取相應的措施,讓學生既能集中注意力又不至於偏離學習。

上海交通大學則更進一步,將“慕課”與“一屏多顯”技術相融合,努力打造基於“網際網路+”的“雲教室”。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有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便能實現“課程任意選,老師任性挑”的“私人定製”式教育。

冰:網際網路授課方式“只是聽說過”

去年從西北一所知名大學畢業的王航,現在在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某鄉鎮中學擔任語文教師。

在學校一些中老年教師眼中,年輕、有活力的王航是見多識廣的,在大城市接觸到的新鮮教學方式也是較多的。

然而,當這位年輕的教師被問及是否接觸過微課、慕課以及翻轉課堂時,他搖著頭表示,“只是聽說過”。

“對學校老師來說,網際網路的最大用處就是下載課件。”王航解釋說,所謂的下載課件,就是去網上尋找相關科目的課件,下載後適當做一些修改,上課的時候拿來用。

“這可能是網際網路跟教育聯絡最緊密的地方了吧。”王航笑著說。

記者從王航所在的學校瞭解到,該校嚴禁學生攜帶手機進校園,如果學校發現有學生攜帶手機,會當場沒收,並通知家長帶學生回家反省,有些家長甚至會當著老師的面把孩子的手機摔碎。

“所以,像微課、慕課這樣的教學方式,對我們來說,目前還僅僅停留在聽說過的層面上,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具體推行。”王航說,“我倒是希望那一天早點到來,畢竟孩子們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需要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還發現,不單是西北偏遠學校跟不上網際網路時代的潮流,中東部地區基層的學校情況也不容樂觀。很多學校即使具備了利用網路開展教學活動的客觀條件,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設施裝置僅僅被當作擺設,沒有真正利用起來。

河北省邢臺縣某中學教師李瓊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學校,多個教室裡的多媒體裝置用得久了開始出現質量問題,投影到白板

上的字,講臺下的學生很難看清楚。“用於投影的白板,不得不用來寫板書。”

“由於是寄宿制學校,又不準學生帶手機,電腦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學生通過網際網路接觸外面世界的渠道受到很大的限制。”李瓊認為,相對於大城市能隨時接觸到網際網路的學生而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自己的學生已經被甩開了一大截。

“我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教育差距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被拉得更大了。”李瓊說,“不能讓寒門出貴子變得越來越難。”

在李瓊看來,“網際網路+教育”真正推廣到基層,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像慕課、翻轉課堂這樣的教學模式,在基層教育中推廣還面臨著諸多的困難,比如教學裝置的問題、教師的觀念問題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問題等。”

在“網際網路+”時代保持一份冷靜

一邊是“網際網路+教育”的“荒漠”,老師都還摸不著頭腦;一邊卻是網際網路的“天堂”,各式新鮮的教學方式正逐漸走進課堂。

面對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現實,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孟繁華表示,“網際網路+教育”將改變教育,但是不會顛覆教育,更不會顛覆學校的現有體制。

中關村新興網路教育開發研究院院長李洪波也認為,網際網路教育與傳統教育之間是互相借鑑、取長補短直至最終融合為一的關係。“傳統教育不是一無是處,網際網路教育仍然需要吸收傳統

篇三:網路學習心得體會

網路教育學習的心得體會當今的社會是資訊的社會,世界開始全面資訊化、全球化。為了緊跟時代的脈搏,參加工作多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學習,鑽研業務知識,提升業務能力,通過學習讓我能有機會為自己增添燃料,儲備能量,使自己不斷完善,充實自我。

網路教育的各種資源跨越了空間距離的限制,使學校的教育成為開放式教育。承載的資訊量大,學習資源豐富,共享互動性強。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從任何章節開始、學習任何課程,五個任何體現了主動學習的特點,它為我們節省了時間,使我們能夠自由的回家通過學習的平臺進行學習、交流。利用空餘時間也可以學習所學課程,充實了自己,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這種教學模式並不影響工作,比較適合於我們這些結了婚、生了孩子的上班族。因為我們工作都很忙,能專門用於學習的時間少之又少,合理利用空閒時間,達到學習的目的。網路教育的學習方式主要網上學習為主、結合自學為輔。開放式學習是我們通過網路平臺自主的學習,所以除了學習中心組織的學習外,我們要結合我們的家庭、工作等因素,制定一個合理的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這樣能讓我們更好地、更有效地利用業餘時間按照課件來安排自己的學習。制訂了學習計劃,我的日常生活就圍繞著我的網路學習的主題展開。每天上班我都抓緊間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把節省下來的時間充分的利用起來,網聽課查閱資料,認真看書,並帶著問題再聽老師講課,課後整理每門功課的筆記,並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我的工作中,學以致用。

充分利用網上的學習資源學習。網路學習的平臺為我們開設了課程介紹、教學要求、課程講解、文字材料、常見問題、課程答疑、課程串講、課程作業、模擬試題等資源型別。我經常在孩子和丈夫睡後和早晨查閱這些東西,並且持之以恆的堅持,在精力最好的時候學習需要記憶的課程,養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和同學們一起探求好的、先進的學習方法,堅持不懈的消化吸收學習內容。選擇了網路教育,就等於挑戰自己。始終激勵著我鍥而不捨的挑戰自己、工作、生活和學習。學習給我帶來了精神的快樂與充實,也給我帶來了同學們的友誼和幫助。學習中心學習時,同學們一起討論學習方法,交流學習經驗,相互關心,相互鼓勵,工作這麼多年,沒有想到又結交到難得的同學友誼。積極參加學習中心組織的拓展訓練,感受到了集體大家庭的溫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