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要有好“由頭”

來源:才華庫 9.71K

論文要有好“由頭”

“由頭”,通常的解釋是“可作為藉口的事”;於寫文章而言,就是寫作的話頭、引子。議論文重在以理服人,但不可能整篇文字都是道理,一般來說其構思需要一個由頭,進而或深或淺地談開去。用江蘇省大學聯考語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教授的話說,就是議論文要寫得機智一些,要著力選好一個巧妙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由頭”,以使作文具備瀟灑、潑辣等特點。

議論文要有好“由頭”

一、“由頭”的類別

1.“由頭”可以是啟人深思的客觀事物、自然現象

客觀事物、自然現象中常常隱含人生哲理,以此為“由頭”,可以使文意更加直觀而有味。比如時文《給痛苦一個流淌的出口》的開頭:

在瓜地馬拉,有一種叫落沙婆的小鳥,要叫七天七夜才下一隻蛋。由於鳥類沒有接生婆,所以難產的落沙婆只有徹夜不停地痛苦啼叫。可恰恰是因為這痛苦的七天,使蛋殼變得堅硬,小落沙婆孵出來之後也更硬實,這便是一個母親經歷七天痛苦所換來的一個孩子健康的明天,而那徹夜不停的哀啼,是落沙婆在用另外的方式釋放著肉身的痛苦。 接著作者分析“與這種落沙婆的小鳥相比,現在的媽媽們要幸福得多了??然而這沒有痛苦的分娩難免會留下一些遺憾”,並聯想到“我認識一箇中年男子”,“他是一名音樂老師”,這位老師在弱智的兒子“快樂成長著身體的日子裡”,“也以快樂面對著這一切。有人說他曾號啕大哭過無數回,可他的`笑臉總會與朝陽一起升起”,指出“他找到了讓痛苦流淌的出口,他像一棵每天都要挨一刀,每天都要縫合傷口的橡膠樹,用愛不停地釋放著自己內心的痛苦”,最後引述古希臘詩人“我身上有無數個裂縫,到處在漏水”的名言,歸結出“痛苦使軀體千瘡百孔,卻讓靈魂得到了昇華”的主旨。全文用辯證眼光分析事理、審視人生,啟發我們在苦難的生活中一定要堅強地演繹屬於自己的人生風景。

2.“由頭”可以是當前社會的一個熱點、一種潮流

從當前社會的一個熱點事件、一種潮流切入正題,往往可使全篇富於鮮活的時代氣息與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請看時評《行善者最寶貴的品質》一文的開頭:

英國人託尼,在西安創辦“黃河慈善廚房”,2005年以來幫助了不少流浪者。他的善行媒體曾多次報道,從西安的《華商報》到廣州的《南方都市報》,相關報道我都讀過;最近在北京的《三聯生活週刊》上又讀到《託尼和黃河慈善廚房》。每次都很感動,這次忍不住要說說自己的感想。

主體部分,作者先作否定——“最令我感動的不是託尼的人生選擇”“不是他的慷慨無私”,順勢推匯出“最令我感動的是他的善良,即發自內心地對每個人的尊重,真誠地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選擇”這一觀點,為全篇分析說理確立了“主腦”。圍繞中心論點,文章既展示託尼感人的言行,又從“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普通人的生活常識”兩個角度闡釋了尊重他人人格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還深刻剖析了“託尼的態度在中國當下顯得那麼難能可貴”的原因所在。全文逐層深入,行文中始終凸顯著理性思維與人文情懷。

 3.“由頭”可以是文藝經典中的一個人物、一個片段

古今中外,膾炙人口的文藝經典數不勝數。這些經典經受住時間的淘洗,往往積澱著民族特質、生活智慧。如果從經典中的一個人物、一個片段寫起,擷取獨特的角度,容易

使筆下文章立論新奇,贏得讀者的讚歎。如2005年江蘇卷滿分作文《沒有了妖魔的取經之路》,是如此開篇的:

我只是一介書生,所以難免賣點書呆子氣。每每看《西遊記》,總覺得既然孫大聖可以日行千里,為何不揹著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萬苦,還有這妖那精的惦記著唐僧肉。

這是何永康教授激賞的一個“由頭”。他說:“咱們小時候也曾痴想過,既然孫大聖一個筋頭十萬八千里,為啥不背上唐僧直奔主題呢?——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雖然‘想’了,卻沒有深究,沒有看到這是一個可以引發許多議論的絕好的‘話頭’!這位考生以此為引發,立即生動、形象、不言自明地將好幾個‘大道理’‘新穎化’了,如:患難同學見真情,疾風知勁草;嚐盡人間苦,方能得真知;人性需磨鍊,爐火出精鋼;世上無捷徑,征途即過程,等等。以上列出的這些‘大道理’,人人心知肚明,倘若是在考卷上再解說一通,閱讀者肯定覺得是‘真理的重複’,頗感疲勞。”當然,從文藝經典寫來,貴在“避熟就生”,需要不走尋常路,用創新思維挖掘經典的“另類”價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