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週記十篇

來源:才華庫 2.38W

清明節週記 篇1

對於我來說,清明的味道是苦的,因為到了清明節,我和媽媽上山,看見爸爸的墳,就會傷心地哭。

清明節週記十篇

我的爸爸在我1歲3個月時就離開了我,我和媽媽才搬到黎陽廠,我和媽媽在黎陽生活了7年,不過這7年我有媽媽,我一直很快樂。

每到清明節,我會感到心裡有說不出的苦,不過我的表面上還是很高興。到了山上,我給爸爸燒的紙最多,我放的火炮在天空中跳躍。

看見墳邊的小樹,它們給我的笑容,我的心情也就好多了。它們每年清明都在陪伴我,小樹和小花小草們對著我笑,因為它們知道每一個人可能都會遇上坎坷的命運。

在我過第七年的清明節裡,我又來看望小樹,剛來到爸爸的墳邊,發現小樹都不見了,它們到底怎麼了?經過觀察我又發現小樹長大了,就像我一樣。

我要把煩惱變成快樂,我要成為一個快樂的女孩,我要做媽媽身邊的一朵小花,美麗地開放。

清明節週記 篇2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墓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日和掃墓的曰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以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在1935年被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遣產名錄。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我真期待清明節的到來呀!

清明節週記 篇3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全家要去掃墓。今天的天氣真好,陽光明媚。我們開著電動車,迎面吹來徐徐暖風,真舒服啊!在路上,我們看到了一大片油菜花,嫩黃嫩黃的,真漂亮!我不禁想起了《春雨的色彩》中小黃鶯說的話:“春雨是黃色的,春雨落到油菜地裡,油菜花黃了。”我們繼續前進,終於到墓地了。爺爺奶奶、叔公嬸嬸、哥哥姐姐他們早就等在那兒了。他們有的在疊紙錢,有的在拔雜草,有的拿著掃把在掃樹葉,我連忙去幫忙。我撿了許多小石子,把一張張紅紙、白紙壓在墓圈上。我們掃了好幾個墓,跑得我全身都是汗。終於到了最後一個墓地了。奶奶她們燒好了紙錢,就開始放鞭炮了。放完鞭炮,爺爺就開始發錢,有好多人來分錢,我也分了好幾元錢。

掃完墓,我們要回家了,我和姐姐走在最前面。山上的風景真好!我和姐姐還摘了好幾枝映山紅呢!

今天真是快樂的一天!

清明節週記 篇4

今日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我們一大家子人去山上祭拜老祖宗。

今日的風特別大,當我看見奶奶把早已準備好的九龍會、紙錢、鞭炮等放入籃中時,我就對奶奶說:“不能再迷信了,不要燒這種東西,你沒看見村口設了重重”關卡“,讓我們買水果和鮮花祭祖。”“去、去、去,小孩子懂些什麼?不要亂說話”奶奶罵了我。

一路上,我看見杜鵑花開滿了山崗,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大紅色的,紫色的,還有粉紅色的桃花競相開放,在風中搖擺。雖然風景很美,但是我無心欣賞。因為我一直思考著怎樣說服頑固不化的奶奶。

在墓地,當她們要燒東西時,我又極力勸阻,說:“今日風這麼大,如果一不小心,會引來一場森林大火,到時就闖大禍了。”可她沒人理會我的話,依然我行我素。忽然,對面那邊濃煙四起,著火了,幸好人多沒闖大禍,總算是有驚無險。我又說了:“我們可以把九龍會放在墳頭,老祖宗就會知道了,祭祖只要有心就行了,目的是求祖宗保佑我們平平安安的,假如我們闖大禍,老祖宗地下有知,也不會安心的。”

今日我好高興啊!我終於說服了奶奶,避免了一場火災的發生,我真希望每年的清明節,大家都能打破傳統,做到文明祭祖。

清明節週記 篇5

今天是清明節,爸爸前一天早把要拜祭的食物買好了,到了九點多的時候,我們就出發了,一路上,後面的食物一直散發著香氣,我回頭一看,那些食物彷彿一直在和我招手,還叫我趕快吃它,可是還沒拜好不能吃,我只好把口水吞回去。

到了目的地之後,我們就把東西放好,過了不久拜好了之後,就開始放鞭炮,我怕被鞭炮炸到就躲在柱子後,但還是被炸到,我痛得快忘的也快,一課件下載放完鞭炮後我就開始狼吞虎嚥的吃了,一直吃到肚子漲了起來才休息,到下午我們要回家的時候我卻看見一個幾乎身不見底的大池塘,池塘裡的魚都好漂亮喔,真想把它們都抓回家,正當我看的入神的時候池塘裡卻出現了一條蛇,那條蛇的花紋很漂亮,但頭卻是三角形的,真可怕。

下午的時候,我們去姑姑家,姑姑家養的狗一直在我腳邊轉圈圈,好可愛喔!

晚上九點的時候,我們就回去了。

清明節週記 篇6

每當清明節,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包艾餃。於是,在清明節前一天,外婆打電話給我們讓我們去她家包艾餃。因為我從來沒包過艾餃,所以感覺很興奮。

到了外婆家,我發現外婆已經把艾草整理好了,並把它們裝在一個籮筐裡,洗乾淨,燒熟,切成小段。然後,我就上去幫忙把艾草放進糯米粉裡,糯米跟艾草混在一起,夾雜著一股淡淡的幽香,讓我感到心曠神怡。外婆用筷子攪拌了一下,加上水,再用手反覆壓著,揉成了一個綠色的麵糰。等到差不多的時候,就把它們掐成一小團一小團的,我手忙腳亂地捏起來,先把它搓成一個圓,然後再用手壓扁。外婆準備了兩種餡,一種是芝麻白糖,另一種是豆沙。我放了一勺芝麻白糖在上面,兩邊用手指頭沾點兒水,合起來粘在一起,第一隻艾餃就做好了!我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在紙上,可是跟外婆做的一比,簡直慘不忍睹,就像一艘弱不禁風的船,被風一吹,就翻了。外婆看到了,笑著說:“你擰的粉團太小了,當然做不大,而且芝麻白糖要放在中間,否則餡會漏出來的。”

我聽了外婆的話,一隻又一隻的接著包,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在我手裡的艾餃也變得有模有樣了,就像一個個威武的士兵。

艾餃包好後,就上蒸了,二十分種後,吃著自己包的艾餃甜甜的、糯糯的、香香的,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當然,通過包艾餃這件事,也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想要取得成功,都要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

清明節週記 篇7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一家去山裡給姥姥娘掃墓,順便踏青。

今天我們又給姥姥娘送去一個棟房子,讓姥姥娘住進新房,新家是三層別墅,原來的是二層小洋樓。我們還給她買了美元。我想他還木有見過美元呢。

山裡的風景非常美,遍地都是小野花,紫的·紅的······五彩繽紛,還有人工栽的`蝴蝶蘭,真是不虛此名,很像一隻只小蝴蝶。山崖上還有幾棵酸棗樹,那的棗酸中帶甜,但酸味重,我喜歡。

這就是我的姥姥娘住的地方,也是我看見的春天。雖然這個春天遲到了,但還是美麗的。

清明節週記 篇8

又到清明節,這次我沒能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外公墳前祭拜他,我後悔莫及。

晚上我躲到被窩裡翻開我的相簿,外公的照片映入我的眼簾,勾起我對外公的懷念,我的眼淚落下來。

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都不在家,讓我住到外公家。外公是個和藹可親的人,對誰都是那麼友好。每次放學,我總會看到外公的身影,沒有一次是例外的。聽外婆說,外公就像一頭倔脾氣的老牛一樣,不許任何一個人去接我,一定要自己去。外公疼愛我,不免讓哥哥們有些吃醋,每當外公那零食給我時,哥哥們就像鬼魂一樣,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這時的外公就像魔術師一樣,也會“變出”同樣的零食給他們,因此外公在我們心裡,就有一種神祕感。

外公疼愛我和哥哥們,一刻也沒停過,哪怕在他生病期間。

但是人固有一死,沒有誰會例外。就在一次放學的時候,我和哥哥一起去舅舅家,在路上有一些人對我們說:“你外公走。”那時我們還不解這個“走”是什麼意思,還以為外公去哪裡。我們連忙向舅舅家跑去,可結果我們誰也沒料到。剛踏進大門,我們幾個人幾乎癱,都忘記該怎麼哭,眼淚卻不止的往下掉,就這樣,外公離開我們!

雖然外公已離開我們,但是外公依然活在我們的記憶中!

清明節週記 篇9

這是一個陰沉沉的清晨,天空飄著毛毛細雨,彷彿是在為烈士們哭泣,可是也阻擋不了我們祭掃烈士的去路。

登上那層層疊疊的臺階,翹首遙望巍然屹立的紀念塔,塔上那幾個金光閃閃、蒼勁有力的大字,向我們顯示了八路軍的英雄本色。我彷彿又回到了那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看到了戰士們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浴血犧牲;在白色恐怖中出生入死;在刑場上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彭城大地上,留下萬古悲風,祖國人民永遠懷念他們。千萬英烈以一腔熱血染紅了共和國的旗幟。

走近紀念塔,凝神諦聽,似乎還能聽到烈士們輕微的呼吸聲。是啊,沒有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五星紅旗怎能紅光四射,驕傲地飄揚在這蔚藍的天空?我們又怎能站在著鮮豔的國旗下,沐浴著它的光輝?又怎能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繼承先烈們的遺志,牢記自己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不會辜負黨和國家的期望,努力學習,鍛鍊身體,德、智、體全面發展,長大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多做貢獻。

站在紀念塔前,我要說:愛祖國也要愛祖國造就的英雄,愛英雄就要愛英雄未竟的事業。

4月5日,讓我們永遠銘記著這一天,永遠銘記著英勇的戰士們!

清明節週記 篇10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在起初,清明並不具有這種意味,而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

清明時節,正是四月,氣候轉暖,萬物復甦,正是耕種的最佳時間,田裡到處都可以看到農民忙碌的身影,春天的時候,天氣非常難把握,剛剛還是晴天,一會兒就下起了雨來。所以農民下田的時候,經常被雨淋溼。於是就有了在清明那日吃一種用艾草拌和製成的食品,如糕、餃等可保一年不被雨淋壞這樣的說法。

我的家鄉在紹興。紹興人過清明節也有與其他地方不同的過法。

每到清明,奶奶就會做非常多艾餃,蒸在籠裡,熱氣騰騰,使人垂涎欲滴。我們有時做的非常考究,不僅吃起來讓人讚不絕口,連看上去都十分漂亮,綠色的外衣,形狀美觀。

清明的時候還要上墳,也就是要去“看望”一下死去的親人。上墳的時候,我們會帶非常多水果,和一些“活口”,就是將雞鴨鵝要等到用的時候才殺死。比如說“上墳鵝”。“上墳鵝”因為飼養精,飼養時間短,又是春季,所以它的肉又嫩又肥,實在是上品。不過紹興農家上墳用鵝,倒不是單單為了它的味道,而是另有寄託。“鵝”諧音“我”,列祖列宗、已故的親人看到之後不是非常高興嗎?

這就是清明節,這就是紹興人的清明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