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民風民俗作文彙編6篇

來源:才華庫 2.67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民風民俗作文彙編6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裡,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

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

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臘八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儲存著吃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裡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在臘八這一天,大家除要喝臘八粥外,還要吃臘八飯、泡臘八蒜。

臘八這一天,除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在東北也有諺語“臘八臘八,凍掉下巴”的之說,意指臘八這一天非常冷,吃臘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禦寒冷。

“臘八粥,吃不完,吃臘八粥便豐收”。農曆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臘八節”。關中一帶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鍋“臘八粥”,美餐一頓。不光大人、娃娃吃,還要給牲口、雞狗喂一些,在門上、牆上、樹上抹一些,圖個吉利。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而不同的家鄉也會有不同的習俗。你想知道我的家鄉有什麼習俗嗎?別急別急,君情聽我慢慢道來……

我的'家鄉在廣西平南縣的大安鎮。說到習俗,我們每年都要舉行“拜社火”的活動,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大年七年級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村民們紛紛拿出“拜社火”的祭品來,先在自家的大廳裡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餅乾、糖果、桂葉、沙田柚等等,寓意著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貴”、“甜甜蜜蜜”。

在家裡拜完灶神後,大家有爭先恐後的趕在第一時間去社廟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萬事如意、財源廣進!不一會兒,村子裡、鎮子上,頓時響起了噼裡啪啦的鞭炮聲、煙花聲!到處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怎麼樣?我家鄉的習俗有意思吧!你家鄉的習俗呢?不防也說來聽聽吧!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傣族在普洱全區均有分佈,以景谷、孟連、瀾滄、江城、寧洱、墨江、普洱居多。景谷、孟連的為傣那支系,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繃支系,江城土卡河的為傣社毫支系。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結構,以茅草或瓦覆蓋,進門為中廳,設煮飯、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鐵三腳架,廳中鋪床,供待客用,中廳左右兩廂小房為主人寢室。房屋結構有落地式和幹欄式兩種,幹欄式的掌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堆放柴禾和生產工具。幹欄式房屋冬暖夏涼,以竹木為建築材料,以雜木為主,多用紅毛樹、錐慄樹、黑荊樹當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頂蓋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兩層,上層用木板或竹笆圍牆,樓後搭有晒臺,孟連、瀾滄、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幹欄式屋。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雞罩籠房。

景谷傣族的服飾,男子頭纏白頭巾,節日期間愛戴氈帽、身穿白布對襟衣,寬襠子。婦女穿統裙、上衣為寬袖敞領,領口上襯白布。多數人喜歡白、藍、黑三色,老年多穿深色,少女喜穿淺色。老幼均喜戴銀耳環、玉手鐲男子有紋身習俗,從四肢到胸部、背部都可紋,紋身圖案較多,有動物形態、花卉圖案,更多的則是刺些祈願祝福之類的傣文,或是佛經中一些有影響的名言。傣繃人服飾,婦女喜愛緊身短上衣,深色長統裙,系銀扣腰帶,耳墜小巧的銀耳環,喜歡白包頭,多數用自紡自織的橫幅紅花條紋包頭。新中國建立初期,也有以此花紋布為裙的,故被他族稱為“花腰傣”。傣繃男子服飾趨於漢化。老年人穿大擺襠土布褲子,對襟土布上衣,戴氈帽或包白布包頭。婦女留長髮,不編辮子,只是挽結在後腦上插上銀髮針,然後用花包頭蓋上,傣繃人普遍喜歡黑色服裝。傣社毫男子不紋身,不鑲牙,已流行時裝,婦女上身穿緊身白布衣服,兩襟對開,釘有12對銀質雙鈕釦,下身穿青色統裙,墜耳環、頭包頭巾。

傣族青年談情說愛稱為“另卜少”、意為串姑娘。有邀伴進行的,有單獨進行的,相愛後要互相送信物如花邊帶子、耳環、首飾等。結婚無須雙方父母同意,但須按婚俗完成各項聘禮,方許成婚,婚齡一般在20歲以後。結婚聘禮較多,景谷江東傣族婚前下聘,男家須給女方家長酒2壺、肉5斤、麵條4把、紅糖20餘斤,柴1500斤,吃奶錢100元。此外要送給媒人豬頭一個、枕頭一個,鞋子一雙,還要送給頭人若干斤米和肉。婚後回門要給女家2元4角錢,一丈布。傣繃人的婚姻較自由,只要雙方相愛,即可告訴父母請媒提親,用錢做聘禮,數量多少根據各自財力而定。由於受婚配條件限制、傣繃人普遍為近親結婚,沒有同姓不婚的限定,婚禮較簡單,窮困的備辦些芭蕉、甘蔗等果品和菸酒,請親友來祝賀舉行儀式即可,富裕家殺豬請客吃飯,不搭棚不抬轎,也不吹拉彈唱,舉行婚禮時由長者拴魂線,教以做人的道理,祝福賀喜,夫從妻居較為普通,從居多少年,由雙方商量決定。

景谷傣族行火葬和土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要火化。死人後要請佛爺唸經超度亡靈,主人家備辦佳餚殿給佛爺和尚,要殺豬牛井招待親友和幫忙的人。超度亡靈後把屍體抬到林裡埋葬,頭朝東,腳朝西,用白布裹屍後用木板或竹笆出殯,葬後不壘墳,不立碑,後人也不掃墓。年節日到佛寺賧佛、滴水,由佛爺念《滴水經》,把後人獻給的祭物獻給亡靈。有名望和僧侶等級高的佛爺和尚死後要豎碑,形如佛塔,從“撒迪”級起,地位越高碑塔級越多,碑上刻花卉圖案,無文字。傣繃人死後,要請佛爺和尚唸經超度,家人為死者做功德,然後用木板做棺材埋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傣社毫人死後行土葬;殯殮用棺,壘墳為志,但無碑文,僅用石塊圍圓。成年人死後,要殺一頭水牛、一頭黃牛作祭品,出殯要請哈尼族“嫫庇”推算選擇。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花腰傣族是傣族的一種,居住在雲南玉溪地區。"秧籮"是花腰傣族婦女的一種生活用品和身上的裝飾物,是婦女用各色細竹條編織的一種小竹籮。一般高約30釐米,口為圓形,微向外成弧狀展開。

編織"秧籮"比較自由,可隨意採用各色竹條相間,從而編織出各種圖案。花腰傣族的婦女們,簡直把編織"秧籮"作為一種享受。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她們一有空就席地而坐,手指輕柔地翻動著,彩色的竹條上下翻飛。讓人懷疑她們到底是在編織,還是在起舞。

"秧籮"非常實用,花腰傣族的婦女身上沒有衣袋,"秧籮"就起衣袋的作用。在外出勞作、趕街上集、走親串戚等場合,可以盛裝食物和針線織物等。她們隨身帶的錢、票證都可以裝在"秧籮"裡。上山幹活時,還可以裝食品,盛果子,裝黃鱔。

"秧籮"不僅實用,同時又是一種裝飾物。編織的"秧籮"或小巧玲瓏,或秀美大方。上面的圖案不論是花蟲鳥獸還是人物山水都簡明大方、栩栩如生。具有民族特色。花腰傣族的人,以"秧籮"的造型和上面的圖案來展示姑娘的美麗。它是一種受人喜愛、頗具特色的裝飾物。

因為"秧籮"有裝飾和實用的價值,所以花腰傣族的婦女們無不為之費盡心思。使"秧籮"更加美麗。在明媚的春光裡姑娘們輕快地走著,身上的"秧籮"在微風中隨意擺動。上面的飾物發出悅耳的聲音,姑娘們猶如仙女一樣,風姿綽約,真是太美了。

"秧籮"不但是文化界的瑰寶,"秧籮"還非常精巧別緻,同時還具有花腰傣族智慧與勤勞的象徵。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會捏製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麵塑製品,以象徵吉祥如意、福壽榮華。在寒食節時,上墳祭祖用的麵塑造型是“蛇盤盤”。據說,吃掉“蛇頭”便能“減毒頭,免災禍”。

農曆七月十五,霍縣境內麵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獅、虎、狐狸等等造型。農曆七月七日“乞巧節”,傳說在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麵塑就心靈手巧。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孃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嬰兒滿月,姥姥家制作直徑達尺餘的“囫圇”,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屬相的麵塑。賓客來祝賀,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

絳州麵塑 降州即今日新絳縣。逢年過節,這裡的家家戶戶都要用麵粉捏製出千姿百態的麵塑歡度節日。由於這裡的麵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花饃”。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五寨面魚 晉西北五寨縣的老百姓,有一種捏面魚的習俗。捏面魚就是用麵粉捏成魚的形狀。捏製的面魚經過著色加彩,然後用文火烘乾,便可當工藝品收藏了。面魚可用來贈送親友或外出時作乾糧。除了捏面魚外,還捏製瓜果類,花草類、動物類、禽獸類、人物類等多種型別的製品,也習慣稱之為面魚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