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民俗作文彙編八篇

來源:才華庫 1.78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民俗作文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民俗作文彙編八篇

民俗作文 篇1

眾所周知,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既然是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人難免會聚集在這裡。其中,有和我們膚色不同的,有和我們國籍不同的,也有和我們居住在同一片華夏土地上,只是信仰不同、習俗不同的56個民族的朋友們。

深圳的習俗可以說,是聚集了各個民族的精華部分,主要由廣府民俗、沿海民俗和客家民俗這三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蘊含著千年文化的精髓,比如說廣府民俗的:鞭打土牛催春耕,集市貿易有墟期,敬祖睦宗大宗祠,金獅獻瑞鬧新春,初入學堂拜孔子。客家民俗的:迎神驅鬼打大醮,祥瑞麒麟舞鵬城,龍騰四海慶太平,涼帽遮顏唱山歌。還有沿海民俗奇特的:天后廟前“辭沙”祭,浮家泛宅水上人,沙頭角街舞魚燈。

這些民風民俗可謂是各具特色,但有些人會忍不住發問:“深圳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前沿的高科技城市,這些看似有趣但質樸古老的東西,對於我們深圳來說,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在現在這樣的時代,我們還要不要將這些習俗延續下去呢?”

其實,任何一個古老的東西,都是由厚重的歷史疊加而來的,一個沒有歷史的地方則是可怕的。而這些民風民俗不但歷史厚重,還結合了許許多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比如說,廣府民俗的“初入學堂拜孔子”,就是這樣一個儀式“廣府人八百多年來演繹出多姿多彩的廣府民俗。由於有重教崇文的優良傳統,當地初入學堂的學生,都要先舉行“進孔門”的祭孔子儀式。”這個儀式恰恰體現出了廣府人注重修養和學問,而這樣的修養和學問,在以後的發展中而起到了重大作用;還有沿海民俗的“沙頭角街舞魚燈”,舞魚燈是一項傳統的民俗,早操清朝就已經廣為流傳,魚燈不僅僅樣式美觀,還蘊含著人民美好的祝願,慢慢地,就從莊重的祭祀活動演變成了輕鬆的娛樂。別忘了“金獅獻瑞鬧新春”,這就是最早起源的舞獅的本體,可以說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突破。

“民俗的,才是世界的。”任何東西都不能像一個值得紀念的民風民俗那樣長久地存在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我們的民風民俗已經成了深圳的另一個閃光點。

民俗作文 篇2

秋日的晚風帶著落葉,一起飄蕩在小路上,夕陽燒紅了天邊的白雲,眼前那棵高大而粗壯的柏樹,盡顯滄桑。耳邊傳來是“咿呀”的聲音。

兒時是在老家度過的。夏日是炎熱的,姥姥喜歡在正午躺在那藤椅上,拿著一把又大又圓的扇子,輕輕地搖。旁邊放一個略顯破舊的收音機,放著是那“咿呀咿呀喲”的京劇。姥姥很喜歡聽著戲,她什麼戲都聽過,像是黃梅戲、豫劇、呂劇等等。不同地方的戲,從她那破舊的小收音機裡傳來。

我那時還小,聽不懂裡面在唱些什麼,想和姥姥說說話,她一邊扇著扇子,一邊做了一個“噓”的動作,示意我不要說話,我只好趴在她的腿上,藉著扇子的清風,進入夏日涼夢。

後來,再大些,勉強可以聽清一兩句,但是仍然不懂意思。中午陪姥姥聽戲已經成為了習慣。不同的是我喜歡趴在風扇前,聽戲。風扇的風吹的總是很大,將我的頭髮到兩邊,猛烈的清風撲到我臉上。耳邊依然傳來的是“咿呀咿呀喲”的唱戲聲。

那天早上姥姥起得很早,在院子裡忙來忙去,我揉了揉朦朧的眼問她:“今天有什麼好事嗎,為什麼這麼忙?”

她回過頭,臉上帶著笑,以至於她臉上皺紋都變成優美的弧形:“今天村裡要來唱戲的,一會去看啊!”說完她又去忙活。看著她彎的似弓的背,在清晨的曦光下留下了一個彎彎的背影。

臨近中午,姥姥便領我去佔位。走到柏樹下,已經有很多人了,姥姥找了一個地方放下馬紮,坐下。而我偏要擠到前面看個清楚。

終於等到開場,臺下的人紛紛鼓掌,簾子被掀開,從裡面出來一個臉上抹滿油彩、身穿戲服的人出來,身後跟著些和他一樣的人。一場下來,人們喝彩不斷,我也跟著鼓掌,似懂非懂地看著臺上人所唱的悲歡離合。

一直表演到下午才結束,我一直坐在最前面,不曾離開,生怕別人搶了我的位置。這中間有人來,有人走,有人罵故事裡的人物,有人笑故事裡的情節。

再後來,我離開了家鄉,便再也沒有看過戲,直到那天突然很想看戲,那種思念湧上心頭,我終是買了一張票去聽了一場戲。聽的人很少,不似當年那般熱鬧,耳邊依然是“咿呀咿呀喲”的聲音,可終究感覺少了些什麼。

臺上的人唱著一個個不同的故事,臺下的人越來越少,我依然坐在那裡聽他唱完,他們熱愛傳統文化,並且願意傳承下去,他們值得尊敬。

迎著風走在路上,看著人來人往,世界終是變了,變得越來越好,很多高科技產品進入我們的生活,可有些東西卻在慢慢消失。人生中,有些人來了,有些人走了。就像戲裡唱的悲歡離合,就像詩裡說的月有陰晴圓缺。

落葉跑到我腳下,我將它們輕輕踢起,耳邊迴盪的剛才的戲,不禁哼了兩句,一切剛剛好。

民俗作文 篇3

說到民俗,人們都會說:民俗就是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答對了!民俗其實就是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東北人認為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節日。

在我們這兒,年的氣氛可不是隻有到了除夕才能體會得到。過了小年,人們就開始準備年貨了,這時,你到集市上,那景象可謂是壯觀啊!集市可以說是人山人海,。大人們忙著籌備年貨,而小孩子便是左蹦右跳地跟在大人們身旁,臉上充滿著幸福的笑容。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告訴人們:新的一年就要開始了!

過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老人就開始有講究了,不準大家說不吉利的話,打碎了東西,要趕緊說歲歲平安。

到了大年三十那天,每家更忙碌了,首先是貼春聯,春聯是紅色的,春聯的內容很多,都是吉利的話,預祝新的一年要迎福接財。紅紅火火。

最熱鬧的莫過於除夕夜,東北民間有守歲的習慣,要做好多好吃的,雞鴨魚肉樣樣不可缺。吃魚很講究,魚要大個的,還不能全吃完,要留點到七年級早上吃,象徵著年年有餘。最重要的是除夕夜要吃餃子,一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時,要在眾多餃子中包幾個裡面帶硬幣或糖果的,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另外,在過年時,有一樣是必不可少的,就是放鞭炮,鞭炮聲越響越好,越長越好,注意中間一定避免中斷現象出現,那樣表示新的一年會順順利利。

吃過午夜飯,還有一樣好東西要吃,是凍梨和凍柿子,在冷水中解凍後的凍梨和凍柿子,果汁充足,酸甜可口,有解酒解油膩的功效。

到了七年級,大夥要穿著新衣服,走街串巷地拜年,大人都會給來拜年的小孩一些糖果,祝小朋友新的一年裡快快樂樂。

在東北上年紀的老人講究很多,在七年級八年級這兩天不可以把垃圾掃出門外,怕把好運氣,財氣掃走。

怎麼樣?東北過年的風俗有意思吧!這些可不是沒有依據的,這些可都是一輩一輩傳下來的,都是先輩們說的,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些說法的,我也不太明白,其他地區的小朋友們,聽到我說的這些,你們感到好奇嗎?那就快來東北過一次年吧!來品嚐這兒的美食,享受東北風俗吧!

民俗作文 篇4

快樂的事情就像一顆顆珍珠,今天我就要挑最美麗、最有光澤的一顆展示給大家。

那天是我們學校一年一度的民俗節。我早早的起床穿上媽媽給我準備的漢服,興高采烈地來到學校。

我剛走進教室就發現平常安靜的教室今天卻像炸開了鍋一樣,大家嘻笑著、談論著。所有人都對今天的民俗節充滿了期待。

活動開始了,同學們被分成五組,由老師和志願者阿姨們帶領著去各個班級闖關蓋雛鷹章。不一會兒大家都分散開來。我們小組先去了三(10)班。在那裡我們進行了託乒乓球大闖關,所有同學用乒乓球板託著乒乓球保持平衡,大家都卯足了勁不讓球從板上滾下來。很快大家都挑戰成功了。接下來我們又進行了口訣背誦大闖關和繪畫、猜歌名等十幾種大闖關。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立硬幣大闖關,進教室之前,我從窗戶把頭伸進去左看看右瞧瞧,想從前面挑戰的同學手中學習一些立硬幣的技巧。只見大家都慢慢地、輕輕地把硬幣書在桌子上,可是硬幣一點也不聽話。一下子往左歪一下子向右倒。很快就輪到我了,我坐下來仔細觀察了桌面和硬幣,然後調整了硬幣的方向,手一鬆,哇!我竟然第一次就成功了,我激動得從座位上跳了起來!

半天的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我們都順利敲得了19個雛鷹章,每個人拿到了19個民俗幣。

午飯過後我們開始了中午的動活動。我們先是看了電影、畫了年畫,接下來就是猜燈謎活動。現場的燈謎實在是太多了,我和幾個同學相約到不同的地方去猜不同的燈謎,然後在一起分享自己的答案。很快我們就輕鬆猜出56條燈謎,高高興興地回到教室。

下午就是期待已久的換小吃環節了。現場一排排的小吃攤,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美食。我們帶著闖關得來的民俗幣,來到各自喜歡的攤位前。我一下子就被一個川劇變臉的玩具吸引了,立刻換了一個。隨後我又換了兩個零食和一小桶雞米花。可是怎麼越吃越餓了呢?肯定是還沒有吃主食。於是我又換了一份泡麵,上面還有大大的丸子!總算有點飽了,這時我的好朋友告訴我前面還有更好吃的火腿腸裹蛋。我毫不猶豫一下子換了兩根。吃完火腿腸,猛然發現我只剩下兩個民俗幣了。沒辦法我只能再換一杯可樂了。換好可樂,我學著李白飲酒的樣子一邊喝著我的可樂一邊走回了教室。

愉快的民俗節就這樣接近尾聲了,我們不僅玩到了非常有趣的闖關活動,還吃到了美味可口的各式美食。我已經開始期待明年的民俗節了。

民俗作文 篇5

春節的民俗時必須舉行的,而春節的民俗是非常的美,給人一種說出的快樂心情。

春節分為小年,大家和元宵這三塊,而這三部分是必須經歷的。

小年是的年之前的一個年,而這一天家家戶戶的男人都會來拜訪那些死去的親人,我們這裡叫“上墳”。上完之後回家,媽媽做好飯等著回來吃。

這一天還不算太熱鬧,到了正月七年級,也就是大年的時候,鞭炮聲響徹整個村莊,非常的.多,而這一天去拜年的都是成群結丟的。有的是十幾個人一夥,有的是小孩子們去拜年,還有的是男人們去拜年,以前小的時候拜年的時候都給錢而現在不同,是給幾塊糖。這一天就這樣熱鬧過去,。到了另一天,每家每戶都出莊拜年,有的去親朋好友的有的去親戚的,還有錢自己的孃家,在我們這裡俗稱“出門”。

這樣連續好幾天都出不完,有的甚至十幾天都不行,一直到正月十五。

說起正月十五這天是最熱鬧的一天了。早上起來切餡子,和麵。等到中午包餃子,包好了放在一邊,然後去上墳,這次不同,拿著香,鞭炮和花去。這到墳前先燒香,點上以後在放鞭炮,那種場面和精彩。放鞭是因為這樣可以讓死去的親人知道來了。

在這以後回家吃包的餃子這已經快晚上了,人們在吃著飯,元宵小晚會,那個開心場面啊!

吃完以後,人們把買來的花,鞭炮拿出來放,放完以後,在看別人家的,非常開心。有的人出去玩,去人多的地方打牌。

在家裡看花,天空中,非常美麗,有各種各樣的鞭炮,給天空添加了色彩,給天空穿上一件彩色的衣服。看完花之後,繼續看元宵晚會,裡面的節目很精彩。在外面玩的人到很晚才回來。還有這一天晚上要吃美味的元宵。元宵節要吃湯圓是必須經歷的。到了下一天,元宵節過去了,也恢復了正常的秩序,去工作的去工作,去上學得去上學,每個人都有事可幹。

這就是春節的整個過程,在這過程中有許多美好回憶,這就是民俗,春節的民俗。

民俗作文 篇6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七年級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民俗作文 篇7

一年一度的非遺民俗年會又開始啦!年味越來越濃了,我和爸媽也忍不住來湊湊熱鬧。

在市文化中心廣場上,彩旗飄揚,人山人海。花白頭髮的書法家爺爺們正揮著羊毫,忙不迭地寫著春聯,送著福字;小朋友們則圍攏在一起認真地拓著年畫,體驗傳統年俗文化;隔壁攤位上一件件用麵粉捏成的經典人物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讓人讚歎不已。

年俗會上必不可少的是來自各鄉鎮的特色美食,有八珍糕、糖畫、胡蜂窟、爆米花、宴球、定勝糕、姑嫂餅……品種繁多,琳琅滿目,每個攤位前都排了長長的隊伍。這些“上了年紀”的,大家熟悉的美食,可都是爸爸媽媽記憶中的“桐鄉味道”。等了很久,熱氣騰騰的胡蜂窟終於新鮮出爐了,表面一層金黃,色澤誘人,咬一口有股焦糖味,裡面包裹著甜甜糯糯的豆沙餡,三口五口就被我吞下肚了,太美味了,難怪這家的隊伍排得最長!

不一會兒,重頭戲來了,一陣敲鑼打鼓後,民俗表演隊風風火火迎面而來。瞧,首先是舞龍隊,一條金龍正張牙舞爪,不停翻滾著,彷彿即將要騰空而去;兩隻霸氣的獅子搖頭擺尾,威風凜凜;“孫悟空”、“豬八戒”踩著高蹺也來湊熱鬧啦;一隻只漂亮的魚燈在人潮中歡快地游來游去;高高的抬閣上,《紅樓夢》《楊家將》這些經典的劇幕正在上演;時不時還會偶遇“財神”爺爺、“福豬”寶寶,真是喜氣洋洋,熱鬧非凡。

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還有美味可口的傳統美食,這裡到處充滿著節日的氣氛,充滿著濃濃的年味,充滿著幸福、喜悅!

民俗作文 篇8

五千年的悠悠歷史長河了,孕育了多少富有魅力色彩的民俗文化。那般如同銀河般燦爛的文明,傳承了先輩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憧憬,體現了現代人對幸福生活的想往。

而在我身邊,也有一個特別有本土氣息和名俗風情的文化傳統,那就是在我國南部沿海地區都有一種民風情調的文化——“年例”。或許有人聽過,或許也有人沒有了解,沒有關係,就讓我帶你們進入“年例”的世界了去感受吧。

在我的家鄉,同樣也會舉辦“年例”。所謂“年例”,就是一年一次類似於春節的重大日子。但是這並不乏各地風土情調,因為每個不同村莊所依照來主辦“年例”的主題都不盡相同,不免有幾絲幽美神祕卻總是吸引人的氣息。我家鄉的“年例”主題,據村中的長輩在夜中促膝長談中才知道,原來家鄉的先人們為了在農閒之際和家人朋友團聚,於是便定下主題,也就是立下規矩,在每年的正月十六都要把親戚朋友請來,團聚在一起。於是乎便成了我家鄉的“年例”。但是,各個村莊的“年例”來源是不盡相同的,充滿了他們本土的氣息。

到了正月十五晚,也就是元宵。在家裡人吃完湯圓後,就要開始準備明日的“年例”的活動事項了。首先通知親戚朋友,也有的時候提早通知。然後就從養的雞中挑出適合的雞,準備第二天用來敬奉神靈和招待親朋好友。接著就要去了解“遊神”的路線。所謂“遊神”,就是村裡的一些大人和小孩有的身披獅子的服裝舞動獅子,有的打鼓敲鑼,有的則拿著形形色色的旗子,以示神靈到來過你家並帶來福氣。確定路線後,就要決定第二天殺雞的時間,從而能在神靈到來之前擺好並端上桌子。

到了第二天,我們一家人早早就起來了,在決定的時間裡殺好了雞,擺放在碟子裡,並且把桌子擺放在家門前,把雞放在中央。在桌子上擺放了蒜,蔥,糖果,茶,酒等許多好寓意的物品。當“遊神”隊伍走過時,我們要先放鞭炮,然後他們在桌子前舞著獅子大展旗鼓,場面十分熱鬧,象徵著紅紅火火。“遊神”隊伍離開之時,我們要遞上紅包。

接著親朋好友紛紛到來,於是便開始了全家團聚的美好的團圓飯。

這就是“年例”,充滿了本土濃厚的氣息。成為眾多民俗文化的閃閃銀河中的一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