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民風民俗作文彙總7篇

來源:才華庫 1.58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7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民風民俗作文彙總7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提起放風箏,同學們都會很興奮吧?

是的,我也很喜歡放風箏。每年的清明左右,是放風箏的最佳時節,爸爸都會帶我去放風箏。

今天,爸爸就要帶我到世紀廣場去放風箏了,我急切地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恨不得像風箏一樣一下子飛到世紀廣場。

世紀廣場終於到了,爸爸拿出我們的“長龍風箏”,我幫爸爸將風箏一節一節仔細地理順好,爸爸把粗粗的呢絨線上的鉤子掛在“龍頭”的掛鉤上鎖定。我便拿著“龍尾”,向後面一步一步地移動,爸爸拿著“龍頭”也向他的後面移動,待將“龍身”拉直後,我們默契地等待著稍大一點的好風的到來,因為“長龍”需要較大一點的風力才能起飛。

好風來了,爸爸迅急地把“龍頭”向上一拋,手拉著呢絨線,緊盯著它的起伏,倒著身子後退著小跑起來。就在爸爸拋“龍頭”的瞬間,我將“龍尾”平穩地向上一託,風箏便隨著爸爸的掌控,稍微有些沉重地飄了起來,漸漸地升高,漸漸地輕穎,它一直攀升,進而由大變小,越來越高,越來越遠,越來越瀟灑了。

我們的“長龍”在天上隨風起伏,上下舞動,左右地搖首擺尾。爸爸緊握著線拐,努力地壓線、鬆線、收線、放線,動作嫻熟優美,灑脫自然。

爸爸看我怔怔的樣子,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笑哈哈地對我說:“兒子,不要急,你長大了,肯定會比我會放風箏的!”我轉過神來,堅定的說道:“我一定會像爸爸一樣,將風箏放的又好又高。”

我望著天上的“長龍”,自豪於我是龍的傳人,中華是龍的故鄉,中國人自古就有龍的精神。是龍,就要凌霄九天,是龍,就要有凌雲的壯志,是龍,就要自強不息。

清明放風箏,使我明白了,龍要翱翔雲天,就必須有一個湛藍的天空。我是一隻有待騰飛的雛龍,我的天空就是浩瀚的知識空域。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東南,由十餘個村寨連片組成,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在西江苗寨,一幢幢木質吊腳樓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與青山綠水、梯田河塘相互掩映。登高俯瞰,層層疊疊佈滿起伏的山巒,氣勢恢弘,讓人驚歎為天上樓閣。清澈見底的白水河穿寨而過,多重構建的五座風雨橋凌空飛架,移步換景,賞心悅目。清晨和傍晚,裊裊炊煙,伴著朝霞晚暉雲繞山寨,與閒適平淡的田園生活融為一體,呈現出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風景畫。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苗族服飾,獨具民族特色:銀質頭飾結構複雜,就像一頂多層的皇冠,上大下小,帽圍銀片上佈滿凸紋動物以及花卉圖案,顫枝花蝶,風姿綽約;齊眉流蘇,顧盼生姿。衣服以紅色為主,裝飾綠色、黃色的鮮豔飾帶,領口、肩頭、袖口都縫綴有銀質團花。絞絲銀項圈上掛著一個巨大的平安鎖,二龍戲珠紋飾惟妙惟肖,底部還垂著許多細銀鏈,串著分為四級的墜飾,分別為:花蝶、蓮臺菩薩、銀鈴、葉片等樣式,造型飽滿,工藝精湛。這一身行頭上裝,惹得爸爸直圍著我打轉兒,豔羨地直呼:“土豪,土豪,我們一直是朋友啊!”

好吃的還有打餈粑,把蒸熟的糯米倒進一個大木槽裡,再用木錘反覆捶打黏稠後,拌上香甜的調料,咬上一口,那味道啊,蜜香軟糯。

在苗寨裡緩緩穿行,一切都是新鮮好奇的,一切都想拍入鏡頭,猶如穿梭於苗人樂業生息的古樸時空裡,讓心靈接受了一次全新的洗禮。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以前過年,只是和大人湊熱鬧。今年過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裡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說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徵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戶外活動。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著河堤,從將軍碼頭一直走到新華碼頭。這裡是滑冰場,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人們身著五顏六色的節日新裝,好像給冰場上裝點了盛開的鮮花。人們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車。還有的在冰道上從高處往下放冰車,大家玩的真盡興!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歡歌笑語……

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嗎?

我的家鄉——寧鄉,這個小縣城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西部,這裡雖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眾,但家鄉的閃光點常吸引人們的關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節日的氣氛最能體現出傳統習俗的魅力。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日是春節。春節還沒到,家家戶戶進入臘月後會陸續殺豬,特別是在農村裡,殺豬後會請村裡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除夕定會吃雞、魚、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隻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後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麵裡裹著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裡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時,什麼事都圍繞著“圓”,那麼自然就離不開燈了,家鄉有一個持續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家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後到的我無奈極了。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據說這個節日是在古代時流傳下來的,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這一天會進行包粽子、賽龍舟等許多有趣的活動。

端午節的早晨,長輩就會起早貪黑的將艾葉、蒲草、桃枝貼在門上。常聽大人們說,端午節會有鬼在街上流蕩,也許這是驅鬼辟邪,不讓這些鬼為非做歹吧!按照我們這的習俗,端午節要包粽子。我們全家人都開始準備包粽子的材料,等各種準備工作,做好這些之後,我們就洗好手開始包粽子了。粽子一般用黃米或糯米做成,把包粽子的竹葉泡在盆裡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粽子包好後,放到大鍋裡,慢火煮幾個小時。煮好後,開啟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粽子的清香,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接下來便是賽龍舟了,龍舟花樣可多了,有的龍舟頭有些搖擺不定,有的像極了活靈活現的真龍,有的船身有著各種樣式的條紋,在江裡隨著鼓聲自由翱翔。賽龍舟需要隊員們的同心協力、奮力拼搏。它發揚了我們中華民族奮力拼搏的精神,也巨集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和諧,為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我家住在西南一個偏遠的農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山清水秀,四面環山的小山村裡。這裡的人們樸實、善良,過著幸福快樂無比的生活。

這裡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山鄉田園生活,有著山裡人寬巨集、熱情。生活雖然艱苦,但是也有滋有味,累了就會有一些風俗節日讓大家歡聲笑語、心情舒暢。

我生長在山野裡,喜歡農村,喜歡山裡的生活,更喜歡家鄉的風俗節日。我慶幸生在這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家鄉的習俗讓我快樂、童趣無限。

我就拿兩個不同的例子給大家講講家鄉的民風習俗吧!

去年我們家辦了一場喜事-------哥哥結婚。這天天氣特別好,一大早太陽從雲縫裡探出了腦袋,好像也來看熱鬧,家裡也來了很多客人,是來喝喜酒的,我也格外高興哼著小調東瞧瞧西看看。我聽長輩們跟我說,你去給哥哥打洗臉水,他會給我紅包的。我想這怎麼回事呢?但我沒有這樣做,覺得都是自家人了,沒必要吧。現在才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原來是家鄉的風俗。

我屁顛屁顛地跟著大人們快活地忙碌了一上午,到下午了,我又跟著哥哥嫂嫂背了一塊肉到嫂嫂的孃家去,聽長輩們說這叫做“回門”。哥哥看我忙活了大半天,怕我累著了,就找來了一輛摩托車,帶著我和嫂嫂“回門”去了,來到嫂的孃家我左等右等,天快要黑了,已經“虛著了眼”哥嫂們才辦完事,哥又帶我和嫂嫂回家去。這天我過得即高興又勞累。

家鄉的習俗除了婚娶,還有喪葬出殯獨具風味。記得前幾天我們村子有人過世了,人們也來悼喪。死去的人停放在堂屋的中央的棺材裡,我當時狀著膽子去看了一眼呢。

到了出殯那天下午,“靈人”上山抬出去了,走了以後有人在堂屋裡放了一串鞭炮,據說這樣做就是把死人的“靈魂”趕出去。路上還要一邊灑靈紙一邊放鞭炮。把屍體抬上山蓋好棺木,兒子們要跪在棺蓋上用鋤頭挖三鋤土,以表示親手把親人埋葬了。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風俗習慣,唉!多有趣呀!歡迎到我家鄉來欣賞吧!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采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徵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捲,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曆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曆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名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不一樣的節日,不一樣的穿著,不一樣的食物,不一樣的民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鄉—江西也有著與這邊不一樣的過節風俗!

我們過節吃的年夜飯是用自家種的大米做的,飽滿粒大。我們還要吃餃子、湯圓,用意是團團圓圓;餃子裡會放少許糖,用意是這一年的日子過得甜美;還有一種“長壽果”,大多是給老人吃的,是在餃子裡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長壽。我們還把餃子和麵條一起煮,餃子包的像元寶,名叫“金針穿元寶”。

過年時我們還要貼對聯、貼年畫、拜祖先、敲鑼打鼓......但最開心的還是我們這些晚輩了,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也表示了長輩們對晚輩新一年的祝福。我們還要到親戚家拜年,不過,我們要送禮物,都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物件說不同的祝語。臨走時,主人便會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贈吉祥。

一年又一年。年就這樣在傳統的緊密急促程式中、在孩子們收到壓歲錢的喜悅中、在人們吃年夜飯的快樂中漸行漸遠。這也明顯地展示了中國文化風俗的魅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