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的民間藝術作文

來源:才華庫 3.19W

春節期間,我來到了寧波最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鼓樓,小編收集了寧波的民間藝術作文,歡迎閱讀。

寧波的民間藝術作文

第一篇:寧波的民間藝術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再加上審美習慣、表達方式、方言不同等許多條件,中國戲曲在全國各地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形式,產生了眾多的戲曲劇種,甬劇就是其中的一種。

甬劇是用寧波地區方言演唱的戲曲劇種。屬於花鼓灘簧聲腔。它最早在寧波及附近地區演唱,當時稱“串客”,1880年“串客班”到上海演出後又稱“寧波灘簧”,1924年“寧波灘簧”在上海遭禁演後稱“四明之戲”,1938年上演時裝大戲後又稱“改良甬劇”,直到1950年,這一劇種才正式定名為“甬劇”。

甬劇音樂曲調豐富,共計約有九十種。主要有從農村田頭山歌、對山歌演化而來的“基本調”,從寧波亂彈班中帶來的“月調”、“三五七”、“快二簧”、“慢二簧”及四明南詞和一些地方小調。甬劇基本調主要用於塑造人物,表現人物較複雜的思想表情。敘述故事情節。小調則用來作為情節片段之間的穿插。

解放前活躍在上海、寧波等地有較多的甬劇表演團體,當時著名甬劇藝人有賀顯民、徐鳳仙、金翠香、金玉蘭、黃君卿等。上海堇風甬劇團以改編整理傳統劇目為主,如《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雙玉蟬》、《借妻》等。寧波市甬劇團以編演反映現代生活為主,如《兩兄弟》、《亮眼哥》、《紅巖》等,同時也整理了如《田螺姑娘》等一批傳統戲。

甬劇適宜於演清裝戲、三十年代西裝旗袍戲和現代戲,特別擅長於演現代戲,因此受到黨和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廣大觀眾的歡迎。解放後,寧波、上海兩地甬劇團演出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寧波、上海、舟山等地。其中上海堇風甬劇團曾在1962年晉京演出,寧波市甬劇團在l990年和1995年兩次赴京演出,均產生過較大影響。

歷史的前進,時代的變更,使一些戲曲劇種消弱甚至消失,也使一些劇種新生、壯大,我相信在甬劇在經歷了過去的坎坷之後,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會如雨後彩虹般更加燦爛。

第二篇:寧波的民間藝術

春節期間,我來到了寧波最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鼓樓,在城樓上參觀了精湛的剪紙藝術。

走上城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秀麗的大字和一張印有“年年有餘”的剪紙,這精巧的製作,一定會讓人嘖嘖讚歎!進入正廳,右側牆上一張“飛雪迎春”,認人彷彿見到了寒冷的冬天,在被皚皚白雪覆蓋的樹上,有一隻活靈活現,形象逼真的燕子,使人感覺身臨其境,這真是巧奪天工的點睛之筆。左側一幅“恭賀新春”貼畫,背景用橙色打底,認人感覺暖暖春意,中間則是馬年吉祥物——一匹小白馬和小黃馬緊擁一起,在一棵翠綠的參天大樹下戲耍,象徵著團結。友愛。如此具有創意的藝術作品,怎能不讓人鼓掌喝彩?另外幾張人物剪紙更是惟妙惟肖,鏤空的花紋展現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形態和正在坐在椅子上做針線活老大媽勤勞的身影。最讓人震撼的是一張“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剪紙畫,她象徵了全國穿著不同的服飾的各族人民團結。勇敢和勤勞。如果你看到這幾幅畫,會情不自禁地摸著那繁複的花紋和飛馬奔騰的貼畫,肯定讓你愛不釋手。

剪紙藝術展在人們的'讚歎聲中結束了,那麼精美的藝術作品,真令人歎為觀止。鼓樓藝術館一遊,讓我感受到濃厚的民族氣氛和春節到來的喜慶。

第三篇:寧波的民間藝術

律回春暉漸,永珍始更新。當我們滿懷喜悅地邁入馬年新春之際,在鼓樓舉行了一次剪紙展,這些無不令人讚歎的剪紙展都出自老年大學的老人之手,他們用巧手剪出了春節與春天的美好氣氛與精彩。

精緻的剪紙作品讓我眼花繚亂:農民揮著鋤頭掘新筍;為了綠化環境,讓人們呼吸清新的空氣,辛勤勞動著的孩子們填土澆水;“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在剪紙中,也一樣體現出五十六個不同民族,不同的風土人情,她們身著少數民族的服裝,跳著優美的民族舞,給人一種民族團結友愛的和諧氣息;一隻喜鵲停在壓滿積雪的梅枝上早早地來報喜……

在眾多的作品中,有兩幅作品我十分喜愛。一幅叫“年年有餘”,兩條栩栩如生的大魚躍然紙上,活靈活現,襯托起三朵蓮花,與上面“年年有餘”四個字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整幅作品喜氣洋洋,代表了百姓們對將來的美好願望。另一幅作品是一個“壽”字,粗看是一條龍 ,但就是在這條龍纏繞的“壽”字中,卻隱藏著十二生肖,從上到下依次是:龍、鼠、猴、雞、牛、老虎、蛇、兔、馬、羊、狗、豬。“壽”代表長壽,龍代表吉祥,表達了人們長壽百歲、吉祥如意的願望,把十二生肖融入其中,如此絕妙,我不禁再一次對這幅剪紙作品嘖嘖讚歎。

這次剪紙展使我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崇敬,走進了一個春意盎然的世界,讓我有了一次與眾不同的體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