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藝術作文八篇

來源:才華庫 1.83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藝術作文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中國藝術作文八篇

中國藝術作文 篇1

說起禮儀,我們的祖國真可謂是“禮儀之邦”。古往今來,太多太多的文人墨客為我們中華的禮儀而伏筆、太多太多的古今藝術家為中華的禮儀,開拓走向世界之巔的道路……

禮儀,顧名思義,就是講文明、懂禮貌的意思。在我們中華的大地上,無論是在大庭廣眾,還是小至家庭,每一個華夏的兒女都深知禮儀的重要性,而外國人來到中國,都普遍說中國很美,而且中國的人民對待他們很好、很熱情,這些,不都是禮儀在起到推動作用嗎?外國人在學習中國文化中,著重要掌握的,便是我們中華的禮貌問題。在國外,或許沒有太多的人會嘴邊常常說著“謝謝、不客氣”這型別的詞彙吧,但是在我們的祖國,這些都是身為龍的傳人,最必要的特點。

一聲尊敬,讓大家對人的第一印象不一樣。常常在電視中看一些古裝的電視連續劇,在劇情中,很多的話語都是仿照我們的祖先常說的話。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不論是哪部古裝劇,臺詞中有好大一部分都是關於禮儀的知識呢!古人在迎接遠方客人時,都會騎馬到幾十裡外;古人在拜見比自己學識更淵博的人時,都是畢恭畢敬的低頭說話;古人在與他人交談的時候,都是有說有笑,開玩笑也是點到為止的;古人在所有的場合,都是那麼的含蓄,含蓄中不失沉穩;沉穩中又不失禮儀。我想,這種境界,也只有我們禮儀之邦的子孫才能鑄就吧。

一聲問候,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清晰的記著,20xx年,是讓我們13億中國人振奮的一年,在這一年的8月8日,中國人的百年奧運夢實現了!在奧運期間,我們中國,都在以禮儀之邦的美譽招待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友人,電視中、報紙上、網路中都在報道著中國的志願者是如何讓外國友人瞭解中華文化的,見到客人的第一面,便會用英文說一遍:“hello!”隨後,再用我們的國語與外國人說一遍,很多可愛的外國人,都會卷著舌頭,含混不清的跟我們說起了中國話。看到我們的問候讓五湖四海的賓客們開心,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瞭解一下,是什麼原因讓外國人在第一面就喜歡上中國呢?答案便是——中國的禮儀。

中國的禮儀,是世界上最美麗的;

中國的禮儀,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

中國的禮儀,是讓人感到無比親切的;

中國的禮儀,是讓我們中華兒女所自豪的!

從古至今,我們的光輝禮儀文明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漸漸泯滅,反之,我們還有了更深層的蛻變,讓我們的祖國文明站上了世界最高峰!

I love you ——禮儀!

I love you ——中國!

中國藝術作文 篇2

行書是介於楷、草之間的一種字型。它雖不像楷書那樣端端正正,也不像草書那樣潦潦草草,但卻寫得比較放縱流動,人稱“八分楷書”。

行書不是哪個人單獨創造的,其實它也同其它字型一樣出自於群眾書寫者。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的應用,直到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才盛行起來。

行書,簡而言之就是在楷書的基礎上加些細小的變化,書寫起來很方便的字型,故而於楷書相間流行。因它不像楷書那樣嚴謹端莊,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所以古人說它“非真非草”。它的特點就是運用了一些草書的特點,來簡化楷書的筆畫。總體來說,它比楷書要流動、率意、瀟灑,又比草書容易辨認。比如“話”的“言字旁”,原楷書繁體字為七畫,行書就只有兩畫。其次筆法流動自如,增加勾挑與牽絲。寫楷書要求點畫分明,一筆一畫的寫。行書的點畫之間有了勾挑與牽絲,便顯得筆勢流動,意態靈活,用筆活潑。

行書中最著名的就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臥虎龍闕”來形容其字的雄強俊秀,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天下第二行書”則是唐代顏真卿的《祭徵稿》,其字寫得勁挺奔發。而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則被古人評為“天下第三行書”。當然了,還有黃庭堅、米芾、蔡襄等都非常擅長寫行書,他們有不少作品傳世。

王羲之的《蘭亭序》最受人歡迎,它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它通篇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既有精心安排,又有藝術匠心,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為”等字,各有變化。特別是“之”字,達到了藝術上多樣卻統一的效果。《蘭亭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峰。

寫行書,就需要大小相兼,也就是每個字大小不同,不過也不可以過分的大、小。而且每個字、每個筆畫之間都存在著連帶關係,既有實連,又有意連,有斷有連,顧盼呼應。當然了,寫行書還是得收放結合,一般長為放,短為收;回峰為收,側峰為放。但也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收下放。

一篇好的行書,佈局也是必須注意的。要行距拉開,跌撲縱躍,蒼勁多姿。行書書寫應輕鬆、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為濃,末字為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和草書差不多,卻沒那麼潦草。

行書具有緊貼其它書體的特點。所以孫過庭的《書譜》中說道:“趨勢變適時,行書為要”。行書可以分為真行、行草兩個方面。真行是比較規整近似於真書的行書。據唐代張懷的《書議》記:“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真行”亦稱“楷行”、“行楷”。世間以王羲之為“真行”第一人。

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我無限鍾情於行書的魅力與獨特。它們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一樣在紙上玩笑嬉戲,像一朵朵美麗多姿的鮮花愉悅你的眼睛。行書的變化多端,或挺拔如峰,或如龍蛇盤繞,或浩瀚如海......

行書,傳承了我們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瑰寶。它方便了我們的書寫。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一定要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行書的美,行書的變,行書的趣,行書的奇,讓我們大飽眼福,它用它的變化多端、千姿百態、流暢活潑向我們證明了“漢字”,是一門獨特的藝術。

中國藝術作文 篇3

吹糖人是我們中國的傳統藝術,現在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少見的,幾乎被人們淡忘。

糖人的原材料就是糖稀,你們知道糖稀又是怎麼做的嗎?是先準備一百克的白砂糖,再準備比白砂糖多一倍的水,也就是二百克,然後把白砂糖和水一起倒入鍋里加熱,用勺子一直攪拌,直到沒有顆粒為止,變成粘稠狀即可。最後把它放入碟子裡冷卻才可食用。

糖人可以做成千姿百態,主要靠吹和捏,只要技藝高超,想要什麼就做成什麼樣的。

吹糖人技藝是在六百多年前傳到現在的,吹糖人的祖師爺是劉伯溫,現在到北方地區應該能看到很多人賣這個的。以前就是在爺爺奶奶這一代,就有特別多的人賣這個,靠這個養家。因為當時和現在不同,以前非常窮,沒有錢,一般只會做這個。現在也有賣的,但是現在賣的非常貴,也許是“物以稀為貴”吧!

如果你想要一個小老鼠,手工藝人就給你吹一個肚子吃得飽飽的小老鼠,捏得栩栩如生,好像是一不小心就會從你的手中逃走。吃的時候味道甜甜的,可好吃了,真是既好看又好吃!

我非常喜歡它,都想住在糖人的世界裡。我們一定要保護這一傳統藝術,一定要把它傳承下去。

中國藝術作文 篇4

中國——一個雄壯的名稱;中國——一份騰飛的希望!中國這個神聖的名字,深深的烙印在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心中。

今天上午的第四節課,思想品德老師為我們講述了祖國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不斷的變遷,一堂課下來,我又收穫了許多的知識,同時,也在感慨著:“我們的祖國好偉大,我為自己是一個炎黃子孫而驕傲!”在課本上,我看到了其他國家的建築、衣著及平日生活的習慣,很奇怪,這麼多的美好事物中,我,只對那一片紅色有著濃厚的情誼!從小便在老師的口中知道:中國是一個擁有智慧的國度,它從不向厄運低頭,更不會在危難面前逃脫!的確是這樣,書中為我們生動的刻畫了人類從古猿人進化至今的一系列生活習性,我也在課上讚歎連連:我們中國人,不論是在哪段進化過程,都發明瞭一些對生活有用的“小物件”,雖說這些東西在我們看來已經是微不足道了,但是在那時期,應該是“最偉大的發明”吧!在那麼多的歷史資料中,我發現了一個令人讚歎的東西——陶瓷!大量的歷史文獻中,都有過一一列舉我國文化的字眼,但是,我對那些個精雕細琢的陶瓷製品有著說不出的情感!大家知道嗎?我們中國在英文中拼寫成“CHINA”而‘CHINA’也正是瓷器的意思。

外國人對中國的評價都是“富有才能與創新的國家”,而他們將中國與瓷器聯絡在一起,不正是對中國陶瓷的讚賞嗎?我非常喜歡看一些鑑寶類的節目,每一次看到藏品人手中惟妙惟肖的‘歷史證明’,都會被它們所吸引,其中最令我感到振奮的——無疑,就是陶瓷!我在閒來無事的時候,就會在網路上查詢一些關於陶瓷的知識,從中,我知道了:中國的瓷都是景德鎮、中國的陶都是宜興,我立志,長大後一定要親自去這兩個見證中華文明光輝的地方觀摩!再長大些,我也要去學習製作陶瓷。在網路上、電視中常常會看到一些製作陶瓷的人,用沾滿溼泥巴的手一捏,用專用的陶瓷工具一轉,琳琅滿目的陶瓷品不一會兒就出現在了我們的眼前……很佩服這些個默默無聞的製作者,很欣賞他們對祖國文化獨到的'認知,雖然他們並不出名,但是他們為了傳承這門獨特的藝術,付出了太多太多,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心間,都刻有他們的名字!陶瓷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使者,那一個個花紋獨具特色的小盤子、小碟子;那一排排看上去普普通通卻耐人尋味的陶盆、陶罐……甚至於我們現在沏茶喝水的紫砂壺,都是陶瓷製成的!喜歡聞陶瓷獨具魅力的味道,喜歡看陶瓷獨霸一方的貴氣,縱使世界上的陶製品、瓷器花樣百出,我只對祖國的陶瓷有感情;縱使世界上的陶瓷樣式千萬種,我僅對china的陶瓷愛不釋手!因為,這些個陳列品,是我們中華的文化!是我們中國5000年文明史的見證!故宮博物院中、世界各大博物館中,我們都能夠看到來自中國的陶瓷工藝品,而現今,在國外提起中國陶瓷,都會讓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感到無比的榮耀!

陶瓷,像是一個開拓者,為中國的文明所奠基;陶瓷,像是一個領路人,讓中華的文化走向世界的巔峰!陶瓷,是中國的驕傲!陶瓷,是中國的自豪!I love you——陶瓷。I love you——中國!

中國藝術作文 篇5

每一個民族、時代、社會的文化,都有其不同於其他民族、時代、社會的特徵,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時代精神,和不同的社會思潮。所謂藝術的民族氣派與民族風格,不過是特殊的民族精神在藝術中的一般表現而已。每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豐富多彩的,甚至於形成許多不同的流派。但是與其他民族的藝術相比,這些不同流派又都顯得近似。

在一定的意義上,這“近似”之處,往往正是它的價值所在。一件藝術作品,不僅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表現出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共同的心理氛圍,和一種文化共同的價值定向。表現得越多,作品的藝術價值就越高。無所表現的藝術,也就是沒有價值的藝術。

人們常常用“鏡子”來比喻藝術,這個比喻並不恰當。藝術不同於鏡子。一面鏡子是一個死的物理事實,它所反映的事物,事實上存在於它之外。而一件藝術作品則是一個活的有機體,它就是它所反映的事物。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要求、理想、信念與價值在藝術作品中獲得的意義與表現力,離開了藝術作品就不復存在。所以藝術,儘管與哲學有許多明顯的區別,還是有共同的基礎。

一個民族、時代、社會的藝術,必然與這個民族、時代、社會的哲學相聯絡。哲學是民族、時代、社會的自我意識,偉大的藝術作品總是表現出深刻的哲學觀念,它不僅是民族性格、時代精神、社會思潮等等的產物,而且也能動地參與形成民族性格、時代精神、和社會理想,是自己的民族、時代、社會的代表。我們很難設想,如果沒有藝術和哲學,我們到哪裡去找一個民族的靈魂。

藝術與哲學的聯絡,在中國古典美學看來,是不言而喻的:“畫以立意”,“樂以象德”,“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最廣義的藝術也就是最廣義的哲學。自覺地強調這一點,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二個重要特徵,也是我們探索藝術的民族形式、建立現代化的中國美學時必須認真研究的一個問題。

中國藝術高度的表現性、抽象性和寫意性,來源於它同哲學的自覺聯絡。通過中國哲學來研究中國藝術,通過中國藝術所表現的哲學精神來理解它的形式,我們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中國藝術作文 篇6

中國的剪紙術源遠流長。一把剪刀,一張紙,就能創造出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藝術品,讓人嘖嘖讚歎。

你瞧這幅剪紙:兩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歸去。這讓我不由得展開了想象的翅膀。

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住著兩個牧童——小王和大莊。每天早晨,他們都要去放牛,直到傍晚才回家。他們和老牛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這天,兩個牧童還是像往常一樣,一大早就出去放牛了。他們帶著老牛來到了一片開闊的青草地上。老牛啃食著青草。兩個牧童則在一旁讀書。

這時,危險悄悄降臨了。突然,一頭猛虎向兩個牧童撲去,牧童卻渾然不知。老牛大叫一聲,兩個牧童這才反應過來。他們撒腿就跑。老虎在後面窮追不捨。

他們跑呀跑,來到了河邊,但是河水洶湧,他們過不去。兩個牧童急得團團轉。這時,老牛走了過來,對他們說:“小王、大莊,你們倆騎在我的背上,讓我帶著你們跳過去。”兩個牧童迅速爬上牛背,老牛使出渾身解數,縱身一躍,他們一起過了河。老虎在河的另一邊,氣得大聲咆哮。兩個牧童見脫離了險境,如釋重負。

兩個牧童對老牛說:“謝謝你呀,老牛!要是沒有你,我們現在恐怕已經在老虎的肚子裡了!”

“沒關係,這是應該的。”老牛說,“我們都是好朋友!”

太陽已經偏西,兩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歸去了。晚風吹拂著他們,還有一支短笛在風中微微作響……

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裡,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中國的剪紙藝術竟是那麼的出神入化,引人入勝,讓我如此陶醉!我愛剪紙!

中國藝術作文 篇7

梅錄地處湛江的東部,南臨南海,是吳川市府的所在地。它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還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梅錄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多姿多彩。有飄色、泥塑、花橋、花塔、疊羅漢、舞龍等。其中:飄色、泥塑、花橋被稱為吳川“三絕”。特別是飄色,以其精、巧、奇而聞名遐邇,其形式之獨特,藝術之精湛,確是令人歎為觀止。被外國友人稱為“隱蔽的東方藝術”。

每年的元宵是梅錄的民間藝術大放異彩的重要時刻。傳統的梅錄元宵活動從農曆正月十五日開始,十六、十七日達到高潮。節日期間,梅錄的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彩旗琳浪滿目。人們習慣在十五看泥塑、逛花街、賞花塔、觀景點;而十六、十七日的大巡遊,則由飄色、地色、車色、獅、龍、八音班、長笛、陶鼓、舞二真等當主角,彩車及武術隊伍齊出動,場面極為壯觀,此時觀眾如潮,萬人空巷。每年,梅錄元宵盛大的民間藝術觀賞活動吸引了方圓百里的群眾和外國友人、港澳同胞前來觀賞。

被稱為吳川“三絕”中的第一絕是飄色。它始於清代。最初只是鬧元宵活動中的一種“噱頭”,由於深受觀眾的喜愛,後來,飄色就成為慶賞元宵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它是在色臺上,把兒童扮成歷史典故或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例如“梁祝”、“盜靈芝”、“徐九經賣酒”、“寶蓮燈”等。這些人物姿態固定,由看不見的“色梗”(鋼筋構成的支架)支撐,猶如在空中飛舞,加上這些幼童流露的天真可愛的神態和動作,將觀眾逗得喜笑顏開、拍手稱好。

第二絕是“泥塑”。我們稱之為“泥鬼”。源自唐末宋初。傳說元宵造“泥鬼”可以引福歸堂,驅邪出境。在元宵前的一兩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泥塑就展現在梅錄的街頭巷尾,供遊人觀賞。大型泥塑有 “十八羅漢”、“紅樓夢”、“財星正照”等,既有經典韻味,又有時代氣息和鄉土風情,令人流連忘返。1980年香港申報發表《梅錄泥塑甲天下》的文章,對這些泥塑的藝術價值給予充分肯定。

第三絕是“花橋”。梅錄花橋始於明代。民間流傳說,在元宵時,情侶同行花橋“摘白花,買茹菇生男仔,摘紅花生女仔”,家庭主婦行花橋則“橋頭洗手好勝手,糠(養)豬好肯大”。真有趣呀!只見橋上張燈結綵,吊起花燈,掛上字畫,橋的兩旁擺上鮮花,把花橋裝點得五光十色,恍如仙境一般。遊客慕名而來,在橋上擠得摩肩接履、水洩不通。

1996年,梅錄被評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20xx年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作為吳川人,我為此感到自豪、驕傲。我們應勤奮學習,為建設美麗富饒的吳川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堅信:吳川的明天會更好!

中國藝術作文 篇8

我們學校要求做工藝品,我們班的特色是“紙盤畫”,就是在盤子上畫畫,可難哩!

最初,盤子是不畫的,中間是一首中的詩意,然後就寫上詩;然後,老師提倡:中間依然畫詩意和寫詩,邊沿畫一些圖案,會更美觀。有一少部分同學畫了,但是有一大部分同學仍舊沒畫;現在,老師說:“同學們,現在我們改一改,改為邊沿畫一些精美的圖案,中間不畫,只寫詩。”“哇!這麼難!”有同學說道。我說:“為什麼?”“你沒有聽嗎?”“有呀,這麼啦?”“老師說要畫精美的圖案呀,精美的圖案畫在邊沿,邊沿又小,圖案要精美,實在很難呀!”他說很難,我畫起來卻很好畫,很好看,並不像他說的這樣難。我明白了只要認真,再難的事都可以辦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