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延樓記》的原文及譯文

來源:才華庫 1.95W

原文

予嘗夜泊小舟於峽水之口,左右後先之舟,非吳之估則楚之羈也,大者宦遊之樓船,而小者漁子之鉤艇也。岸有市焉。予躡芒屨策瘦藤以上,望而樂之。

蓋水自吉水之同川入峽,峽之兩崖對立如削,山一重一掩,而水亦一縱一橫。石與舟相仇,而舟與水相諜。舟人目與手不相計則殆矣。下視皆深潭激瀨,黝而幽幽,白而濺濺。過者如經灩澦焉。峽之名豈以其似耶?至是,則江之深者淺,石之悍者夷,山之隘者廓,地之絕者一,顧數百里不隔矣。時秋雨初霽,月出江之極東,沿而望,則古巴丘之邑墟也;面而覿,則玉笥之諸峰;溯而顧,則予舟所經之峽也。市之下,有棟宇相鮮,若臺若亭者。時夜氣寒甚,予不暇問,因誦山谷先生《休閒賦》登舟。至今坐而想之,猶往來目中也。

隆興甲申二月二十七日,予故人月堂僧祖光來謁予,曰:“清江有譚氏者,既富而願學。作樓於峽水之濱,以納江山之勝,以待四方之江而陸憩者。樓成,乞名於故參政董公,公取鮑明遠《凌煙銘》之辭,而揭以‘景延’。公之意欲屬子記之而未及也,願畢公之志,以假譚氏光。” 洪培欣.

予曰:“斯樓非予疇昔之所見而未暇問者耶?”曰:“然。”予曰:“山水之樂,易得不易得,不易得而易得者也。樂者不得,得者不樂;貪者不與,廉者不奪也。故人與山水兩相求而不相遭。庾元規、謝太傅、李太白輩,非一丘一嶽之人耶,然獨得竟其樂哉;山居水宅者,厭高寒而病寂寞,欲脫去而不得也。彼貪而此之廉也,彼予而此之奪也,宜也。宜而否何也?今譚氏之得山水,山水之遭乎?抑譚氏之遭乎?”祖光曰:“是足以記矣。”乃書以遺之。

譯文

我曾經坐小船,夜晚停泊峽水之口。前後左右,不是楚地的商船就是楚地的遊覽船。大的如官吏的樓船,小的似漁夫的釣艇。岸上有集市。我穿著草鞋,拄著藤杖,離船上岸。左右觀看,十分愉快。黃金水自吉水同川入峽,峽的兩崖對立,如刀削成。山一重一掩,水一縱一橫。石與船相碰撞,船與水相激盪。船伕手眼稍不一致,危險就來了。下面都是深潭激灘。潭水黝黝,深不見底。浪花四射,白濺如霧。在這裡經過,彷彿灩預堆一般,令人心驚神悸。峽的得名,大概就是這樣來的.吧。江流到這裡,水變得淺了,險峭的岩石變得平了。而重山峻嶺忽然開闊,平地盡處,一望幾百裡沒有任何阻隔了。當時秋雨剛晴,月亮從江的東面升起。遠處,古代巴丘城邑的故墟,隱然在望。近處,玉笥山劈面挺峙,群峰聳翠。回顧後面,則是我剛剛經過的峽江。集市下邊有棟宇,若臺若亭。當時夜氣很重,十分寒冷。我顧不上去打聽,就哼著山谷先生《休亭賦》,下岸登舟了。今天,坐想起來,還歷歷如在目前。

隆興甲申年二月二十七日,我的老朋友月堂和尚祖光來會我說:“清江有個姓譚的,家既富有,又有心學問。在峽水之濱建了一座樓,以收攬江山的勝景,招待四方來這裡旅行的人上岸休息。樓成之後,曾請已故參知政事董公命名。董公取鮑明遠《凌煙樓銘》中‘瞰江列楹,望景延除’句意,名曰‘景延樓’。想請您作文以記之,而沒來得及。希望您完成董公遺願,給譚家以光采。”我問:“景延樓是否就是我往日看到過而未暇去的那座樓呢?”祖光答道:“是的。”我說:“山水之樂是容易得到又不容易得到,不容易得到而又容易得到的。知山水之樂的人,往往得不到;而不知山水之樂的人,卻往往得到了。貪山水之樂的人,山水之樂往往不給他;不貪山水之樂的人,山水之樂也不會失去。因此人和山水,每每兩相求而不兩相合。庾元規、謝太傅、李太白,本非山水中人嘛,可他們偏偏能夠享受山水之樂(這是因為他們貪求山水之樂的緣故。)而居住在山區和水上的人,本是山水中人嘛,卻討厭山高水寒,且以寂寞為苦,總想離開那裡而不可得。(這樣看來),庾元規、謝太傅、李太白是貪者,而山居水宅之民是廉者。貪者予之,廉者奪之,不是很合適的嗎?然而,為什麼又說貪者不予、廉者不奪呢?現在,譚氏的得山水,是山水之幸呢,還是譚氏之幸呢?為我問問吧。”祖光說:“這些就可以記了。”於是,寫了下來,送給他。譚氏兄弟二人,哥哥名匯,字彥濟;弟弟名發,字彥祥。有一老母。家庭很和睦。這些都是祖光說的。楊萬里記。

賞析

《景延樓記》宋楊萬里撰。作於孝宗隆興二年(1164)。本文系受友人祖光之託為譚氏所築景延樓而作。它描繪了峽口上下的秋日夜景,介紹了此文的寫作原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