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譯

來源:才華庫 2.21W

導語: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湯問》裡的一篇文章,作者為戰國的列禦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譯,歡迎閱讀參考。

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譯

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譯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現位於,河南省濟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jīběn)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於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全力剷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丘都剷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於是帶領兒子孫子和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挖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只有一個兒子,剛七八歲,但卻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真是太不聰明瞭。憑你殘餘的歲月剩餘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呢?”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麼還擔心挖不平呢?”智叟無言而對。

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山岡阻隔了。

擴充套件閱讀:

文章理解:

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鉅愚公的品質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提出移山,家裡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的發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神將山揹走了,愚公的願望實現了。

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長遠,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積極奮鬥,不怕困難,不怕犧牲。

智叟:目光短淺,以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對困難採取冷漠逃避。

問題研究

1、故事的結局是天神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大山。這樣的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損。一是這個神話結尾,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藉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巨集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們的美好願望,這與封建迷信有本質區別。二是因為正是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揹走二山,這襯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豐富,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讚揚。

2、在挖山過程中有哪些困難?

1)、“方七百里,高萬仞”山本身高大無比。

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路途遙遠。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始齔,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工具簡陋。

5)、河曲智叟勸阻,譏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