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集合15篇)

來源:才華庫 1.69W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集合15篇)

牡丹

唐代: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

譯文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所有的花凋謝之後牡丹才開始吐芳露蕊,她被人喚作百花之王。

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

所有人都誇它的花姿天下第一,百花之中香豔無雙。

註釋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殘紅:凋落的話。

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

競誇:誇耀爭競。

賞析

晚唐現實主義詩人皮日休著有《牡丹》: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

這首詩,如果單從字面上理解,只是誇獎牡丹“一花獨放,獨香天下”的好詞而已。私下以為,鑑賞文學作品,一定要從作者的身份乃至當時的歷史環境去思量、細琢磨,方有心得。

大家知道,皮日休,是現實主義詩人,他出身貧苦家庭,對晚唐黑暗現實不滿。他認為“古之置吏也。將以逐盜;今之置吏也,將以為盜。(《鹿門隱書》)”他肯定人民可以反抗暴君,國君如“有不為堯舜之行者,則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為甚矣。(《原始》)”唐僖宗乾符五年(878),皮日休參加了黃巢起義軍。黃巢入長安稱帝,皮日休任翰林學士。他曾把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奉為“聖人”。他說:“欲知聖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聖人名,果頭三屈律。”由此,可看出他對農民起義領袖的敬慕之情。

這首歌頌牡丹的詩,從表面看,他賦於牡丹以堅強的性格,描寫它敢於在晚春末日一花獨放,花中稱王的高大形象和氣魄,頗似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寫的《不第後賦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題旨。黃巢寫自己敢於藐視李唐王朝,決心推翻李唐王朝的氣魄。皮口休這首《牡丹》詩,又似在通過花王牡丹暗示農民起義領袖,從而歌頌黃巢敢於反抗現實稱王天下的氣魄和革命精神。

“落盡殘紅始吐芳。”起句一下子把人們引向一個春色將闌的尾聲世界,使人看到落紅遍地,一片殘敗狼藉的景象,讓人感到落紅難綴,惋惜春天即將逝去。但正是在這春色將闌百花齊謝的晚春時節,被人稱道百花之王的“牡丹仙子”卻亭亭玉立,一花獨放,開始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芳香,使人在失望中又感到春的希望。這何嘗不是唐王朝病入膏肓,瀕於土崩瓦解的來世,黃巢自號“沖天大將軍”長安稱帝的現實寫照呢?

“佳名喚作百花王。”次句緊承上句意脈,詩人像稱黃巢為“聖人”一樣,同樣認為牡丹花能在“我花開後百花殺”的晚春世界,嚇人地生氣勃發,吐蕊怒放,要穩佔春光。它應該登上花王的寶座,享有“百花王”的佳名。

“競誇天下無雙豔。”這句寫牡丹芳姿豔質,花光萬里,是天下無與倫比的。表面上稱讚:“牡丹花品冠群芳,”“牡丹仙子”甲天下。實際上是對“沖天大將軍”黃巢的極口讚揚,也是人民競誇起義領袖的心聲。

“獨立人間第一香。”這句承上句寫花美,而進一步寫花香,也暗合黃巢“沖天香陣透長安”的句意。詩人認為牡丹不僅花色絢麗,端正大方,極富大國風度,有“國花”之稱,而且是香飄天下,花香萬里。又因牡丹開放,時值晚春末日,正是百花凋謝之時,故詩人極口讚揚只有牡丹巍然獨立,一花獨放,獨香天下,是人間第一花香。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詠牡丹

宋代:王溥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譯文: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

棗花雖然很小,但能結果實。桑葉雖然柔軟,卻能養蠶吐絲。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可笑牡丹花形大如鬥,卻什麼也不能作,花謝後只剩空空枝條。

註釋: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sāng)葉雖柔解吐絲。

牡丹:多年生落葉小灌木,生長緩慢,株型小。牡丹是我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花中之王"的美稱,長期以來被人們當做富貴吉祥、繁榮興旺的象徵。桑葉:桑科植物桑的乾燥葉,又名家桑、荊桑、桑椹樹、黃桑等。

堪(kān)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斗大:大如鬥。對小的物體,形容其大。

賞析:

這首《詠牡丹》是宋代大臣王溥的作品。這首詩一反人們對牡丹一向喜愛讚美的心態。詩人先拿棗桑來示例:棗花雖小,秋後有棗兒甜脆可口;桑葉很柔弱,能養蠶結絲,美豔的綾羅由桑葉生成。而牡丹是沒有實用價值的虛妄的外在美。

題目用“詠”,先順從人眾的普遍心理定勢,先誘導讀者,詩人可沒說牡丹的壞話,是要歌詠它。讀者乍一看,心理必然想著,歌詠牡丹者多矣,王溥難以說出什麼新的東西。這樣想著,就好奇地往下讀,結果卻讀出了對牡丹的說三道四。雖然有些生氣,但細品,詩人的審美情思落在了兩個點上——外表美和實用美。詩人擔心人們不服氣,先拿棗桑來示例:棗花雖小,秋後有棗兒甜脆可口;桑葉很柔弱,他能養蠶結絲,美豔的綾羅由桑葉生成。還有,她的美豔,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讓人心蕩神怡,詩人是知道的,但他有意無視這些,因為,這些都是沒有實用價值的虛妄的外在美,僅此一點,牡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開完美豔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沒有什麼好讚美的。詩人用詩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至於讀者讀不讀,讀懂讀不懂,認同不認同就不是詩人的事了。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3

曾看洛陽舊譜,只許姚黃獨步。

若比廣陵花,太虧他。

舊日王侯園圃,今日荊榛狐兔。

君莫說中州,怕花愁。

——宋代·劉克莊《昭君怨·牡丹》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在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我曾經見到名你。文章中說只有洛陽的姚黃才是獨步天下的名花。(現在)與芍藥和瓊花相比,真是虧待了你。

昔日你生長在花圃中,王侯將相爭相觀賞,如今花圃荊棘叢生,你與狐兔相種。請不要說起中州的慘境,恐怕花也要哀愁。

註釋

昭君怨:詞牌名,又名《宴西園》《一痕沙》。四十字,全闋四換韻,兩仄兩平遞轉,上下片同。

洛陽舊譜:古代洛陽盛產牡丹,故“洛陽舊譜”指牡丹譜之類的書。

姚黃:牡丹珍貴品種之一,被譽為花王,北宋時十分名貴。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風俗記第三》記載道:“姚黃者,千葉黃花,出於民姚氏家。”又云:“魏家花者,千葉肉紅花,出於魏相仁溥家。”

廣陵花:指芍藥和瓊花。廣陵:地名,在今揚州,古時以產芍藥聞名。

虧:委屈。

舊日王侯園圃(pǔ),今日荊榛(zhēn)狐兔:舊時王侯的園圃長滿了荊榛,狐狸、兔子亂竄。荊榛:荊棘;狐兔:暗喻敵兵。

中州: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帶,時在金人佔領之下。

賞析

大多數詞人寫牡丹,多贊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充闢富貴氣象。總之大都著重於一個喜字,而詞人獨闢蹊徑,寫牡丹近不幸命運,發之所未發,從而寄託詞人憂國傷時之情。

上片首二句“曾看洛陽舊譜,只許姚黃獨步”寫牡丹近身世。姚黃魏紫在當時是牡丹中近名貴品種,這裡單舉姚黃,是以姚黃代名貴牡丹花種。“獨步”二字,準確、簡潔地說出這些牡丹近美麗和名貴。三、四句轉寫目前。芍藥、瓊花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前二者雖經戰火摧殘,但仍近朝廷,常為詞人詠歌。而牡丹命運獨苦,淪落於敵人近鐵蹄下,猶如昭君,成為朝廷孱弱近近犧牲品。這是對牡丹近同情,煉是對朝廷當政者近怨憤。

下片“舊日王侯園圃,今日荊榛狐兔”描繪了國破家亡後中州近慘象,同時煉形象地表明瞭牡丹近處境。盛世繁華時姚黃魏紫,傾國傾城;山河破碎中近一片焦土,牡丹煉就只剩下與荒煙衰草,荊榛狐兔相伴近命運了。詞人近憂國之心,離黍之哀,煉通過這些形象近描寫,得到充分近表現。文字極為精煉,含義極為豐富。“君莫說中州,怕花愁”蘊含著詞人極為複雜而深沉近感情。怕人說中州近慘境,並非怯懦,而是更翻進一層,說明愛中州之深,言明光復中州之心近迫切,煉說明未能渡江驅敵近憤恨心情。在堂堂男子漢空能壯志、報國無門近南宋末年,詞人那種不平靜近心潮是不言而喻近。結句“怕花愁”,實則是自己愁不堪忍。而詞人採用曲折寫法,不僅能表現出惜花近深厚情意,而且煉能引讀者進入境界,彷彿與牡丹相對,見其愁態,而不能無動於衷。

全詞構思精妙,對比鮮明,感情深沉,達意委婉。雖是一首小詞,卻做到敘事、議論、抒情相結合,並且結構嚴謹,層層相扣。借詠牡丹而生髮出一個富有積極意義近主題來,是與詞人近一腔愛國熱情緊緊相連近。感時傷世,寄情於花,充分表現了對國家人民命運近時刻關注。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4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繡段,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豔,朝陽照耀生紅光。

紅紫二色間深淺,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臥叢無力含醉妝。

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

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藥苦尋常。

遂使王公與卿士,遊花冠蓋日相望。

庳車軟輿貴公主,香衫細馬豪家郎。

衛公宅靜閉東院,西明寺深開北廊。

戲蝶雙舞看人久,殘鶯一聲春日長。

共愁日照芳難駐,仍張帷幕垂陰涼。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還文勝質,人心重華不重實。

重華直至牡丹芳,其來有漸非今日。

元和天子憂農桑,恤下動天天降祥。

去歲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無人至。

今年瑞麥分兩岐,君心獨喜無人知。

無人知,可嘆息。

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豔色。

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

翻譯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黃金的花蕊開綻在紅玉的花房;

幾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燦爛,幾百枝花朵絳燭似的輝煌。

照地生輝,剛展開錦繡的身段,迎風飄香,卻沒帶蘭麝的香囊。

仙人的琪樹,被比得蒼白無色,王母的桃花,也顯得細小不香。

宿露浸潤,泛起紫閃閃的奇豔,朝陽照耀,放出紅燦燦的異光;

紅紫深淺,呈現著不同的色調,向背低昂,變幻出無數的形狀。

無力地臥在花叢,將息帶醉的身軀,多情地映著花葉,隱藏含羞的面龐。

嬌生生的笑容,彷彿想掩住香口,怨悠悠的情懷,好像在撕裂柔腸。

稱姿貴彩,的確是超凡絕俗,雜卉亂花,哪裡能比美爭芳。

石竹、金錢,固然是十分細碎,芙蓉、芍藥,也不過那麼平常。

於是乎引動了王公卿相,冠蓋相接地趕來觀賞;

還有輕車軟轎的貴族公主,和那香衫細馬的豪家。

寂靜的衛公宅閉了東院,幽深的西明寺開放北廊。

雙雙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聲聲殘鶯苦苦地挽留春光。

擔心太陽晒損嬌姿,張起帷幕遮取陰涼。

花開花落,二十來天,滿城的人們都像發狂。

三代以後文采勝過實質,一般人都重華而不重實;

重華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來已久,並非始於今日。

元和皇帝很關心農桑,由於他體恤下民,天降吉祥。

去年的嘉禾長出九穗,田中寂寞,沒有人理睬。

今年的麥子分出兩枝,但是這些卻無人知曉,唯獨天子一個人內心感到喜悅。

天降吉祥,沒人理會真叫人嘆息。

我願暫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減卻牡丹妖豔的顏色,

冷卻一下卿士們愛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樣關心農業生產,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註釋

綻:裂開。此指花開。

紅玉房:指紅牡丹花瓣。

英:花瓣。

燦燦:光彩鮮明耀眼。

絳:深紅色。

煌煌:光輝燦爛的樣子。

蘭麝囊:裝著蘭草、麝香等香料的香囊。

琪樹:神話中的玉樹。

間:更迭。

隨:任憑。

比方:比較。

石竹:草名,開紅白小花如銅錢大小。

芙蓉:荷花。

芍藥:觀賞植物名,花大而美。

尋常:平常,平凡。

王公與卿士:古時封爵,有王,有公,又論品階又有卿、大夫、士。

遊花:外出賞花。

冠蓋:帽子與車上的帷蓋。此朝中的達官貴人。

庳車:指一種輕便靈巧的車子。

軟輿:軟座轎子。

細馬:良馬。

衛公宅:唐李靖封衛國公,其宅多植花木。

西明寺:唐時玩賞牡丹的勝地。

三代:這裡指夏、商、周。

文勝質:此處意為人們喜尚文采勝過了喜愛事物質樸的本性。

有漸:有所加劇。

元和天子:指唐憲宗李純。

恤下:撫卹下民。動天,感動了上天。

造化:大自然。

卿士:古官階有公、卿、大夫、士。這裡泛指朝中官員。

稼穡:指農事。

賞析

詩人運用描寫、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手法,完成了這首有名的樂府詩。先以文彩豔麗的筆法描繪了牡丹妖豔迷人的姿色。繼寫由於牡丹的妖豔而引逗出卿士賞花的狂熱場面。然後筆鋒一轉,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重華不重實的流弊,由來已久。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在這裡沒有采取直接抨擊卿士的辦法,而是採取一種委惋的方式,說“卿士愛花心”是由於“牡丹妖豔色”所致。希望老天施展造化力來減卻牡丹的妖豔色,削退卿士的愛花心。最後正面提出: “同似吾君憂稼穡”的主張。白居易提倡天子與卿士關心農業生產的主張值得肯定。

開始四句從正面極寫牡丹的豔麗之態:黃色的花蕊,紅色的花瓣,成千上百的牡丹聯成一片,像那晚霞似的牡丹 燦爛輝煌。“照地初開錦繡段, 當風不結蘭麝囊。仙人琪樹白無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這四句意思是:牡丹初開似錦繡的身段,光輝照地,香氣四溢。仙人的玉樹,王母的桃花都無法相比。“宿露輕盈泛紫豔, 朝陽照耀生紅光。紅紫二色間深淺, 向背萬態隨低昂。”以上四句意思是:夜露的滋潤,朝陽的照耀,使牡丹變幻著不同的色彩,展示著美麗的嬌態。

“映葉多情隱羞面, 臥叢無力含醉妝。低嬌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斷腸。濃姿貴彩信奇絕, 雜卉亂花無比方。”這幾句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華麗、高貴、嬌美的牡丹超凡脫俗,與那些雜卉亂花不可相提並論。比方即比擬。比起牡丹,這兩種花都顯得太細小了。

“遂使”以下四句:寫王公貴族狂熱地賞玩牡丹, 這四句的大意是:牡丹的妖豔引逗著王公卿相,貴族公主,豪家兒郎,穿著漂亮,乘坐著輕便舒適的車馬終日賞玩。“衛公宅”以下八句:繼寫牡丹盛開時賞花的盛況。這裡用一“閉”字。寫盡了王公貴旋傾家出動賞牡丹的情景。又用一“開”字,寫盡了牡丹開處皆有人的情景。“花開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在穀雨前後開,從開至謝,一般為二十來天。花開花落,僅僅二十來天,在這一年一度的花開時節,滿城的人看花。就好象發狂了似的。“三代”以下四句:議論時弊,進入主題。 “三代”,指夏、商、週三代。 這四句的大意是說:夏、商、週三代以後,浮華勝過了質樸,時人都重視虛華而不重視質實。直到看重牡丹的芳菲。這種流弊並非抬自今日,而是由來已久。“霞和”以下六句大意是:元和天子很關心農業生產.由於他憐憫老百姓感動了神靈,上天便降下了吉祥。去年地裡的穀子長出了九穗。但是群臣不關心百姓疾苦。以致田野裡很寂寞,無人前往問津。今年的麥子分出兩枝,真是祥瑞的'徵兆,但是這些卻無人理會,唯獨天子一個人內心感到喜悅。這是對皇帝的頌揚歡捧。“無人知”至末尾:直抒胸臆,點明主題。這四句的大意是:天降吉祥,沒人理會真叫人嘆息,我願暫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減卻牡丹妖豔的顏色,冷卻一下卿士們愛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樣關心農業生產,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作者痛斥上層統治者狂熱地賞玩妖豔的牡丹而不關心與廣大百姓生命攸關的農桑。但作者無回天之力,只能無可奈何地呼喊:“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豔色。少回卿士慢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作者對皇帝的褒獎,只是一種類似辭賦中的說反話而已。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詠牡丹

[宋代]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譯文

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歲月,回望故鄉洛陽,仍是漫漫長路歸途無望。

作為身在異鄉的龍鍾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開了,就想起了洛陽的牡丹,只能孤獨地站在春風中默默觀看。

註釋

一自:自從。

胡塵:指金兵。入漢關:指入侵中原。

十年:從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詩人作此詩時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國語·周語》雲:“昔伊洛竭而復之。”因此,“伊洛”既指詩人的故鄉洛陽,又暗寓他亡國的悲痛。

青墩:在今浙江桐鄉,當時詩人所居處。

龍鍾: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詩人自指。時詩人四十七歲,卻有老態之感。

賞析:

借詠牡丹以抒發國家興亡之感,思念故園之情,是這首絕句的特色。在構思和手法上與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極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風景”來烘托感昔傷今和漂泊他鄉的悽苦之情,陳與義用看異鄉的牡丹來抒發萬千感慨,都是以樂景寫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強烈藝術效果。

前半回憶往事,既有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感慨。“國破家亡欲何之”這和杜甫因安史之亂而漂泊江湖,走投無路的境況也很相似。對於歷史背景的交代陳與義更為明確。

後兩句化用張商英“小臣有淚皆成血,忍向東風看牡丹”,但陳與義寫得更為含蓄,更為深沉。杜、陳二人體驗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一樣,所表現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連,所以寫得一樣深刻。而藝術技巧還是杜甫技高一籌,寫得更含蓄。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6

賞牡丹

朝代:唐代

作者:王建

原文:

此花名價別,開豔益皇都。香遍苓菱死,紅燒躑躅枯。

軟光籠細脈,妖色暖鮮膚。滿蕊攢黃粉,含稜縷絳蘇。

好和薰御服,堪畫入宮圖。晚態愁新婦,殘妝望病夫。

教人知個數,留客賞斯須。一夜輕風起,千金買亦無。

譯文

庭前的芍藥妖嬈豔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淨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註釋

妖:豔麗、嫵媚。

格:骨格。牡丹別名“木芍藥”,芍藥為草本,又稱“沒骨牡丹”,故作者稱其“無格”。在這裡,無格指格調不高。

芙蕖:即蓮花。

國色:原意為一國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絕,豔麗高貴。

京城:指唐朝的京師長安,長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簡析

詩中一個“賞”字,總攬全域性、直貫通篇,意境全出。

詩中“真國色”三字,力重千鈞,擲地有聲,牡丹與芍藥、荷花相比,雍容華貴、豔壓群芳,才產生“動京城”的效應,神韻畢現。

通過寫芍藥的妖無格和荷花的淨少情,和牡丹進行對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7

牡丹

唐代: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溼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蓆,夜深閒共說相思。

譯文: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溼紅箋怨別離。

去年幕春的時節,牡丹花兒凋零了,我的眼淚打溼那深紅小箋,怨恨與牡丹離別。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常擔心這樣的離別,就像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幽會般一散不復聚,為什麼又會像那武陵人邂逅相逢?

傳情每向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牡丹花散發芳香,傳遞著她的情意,雖然一句話不說,但彼此心靈相通。

只欲欄邊安枕蓆,夜深閒共說相思。

只想在那花欄邊安置下床榻,以便在夜深人靜時,與牡丹花互說相思。

註釋: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溼紅箋(jiān)怨別離。

去春:去年春天。零落:飄零、凋零。紅箋:指薛濤紙,是詩人創制的深紅小箋。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巫峽散:典出於戰國楚宋玉《高唐賦》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幽會的故事。武陵期:指晉代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意外發現桃花源仙境和傳說中劉晨、阮肇遇仙女的故辜。唐人多把武陵漁人和劉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聯絡在一起,見王渙《惘悵詩》。

傳情每向(xīn)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馨香:芳香。

只欲欄邊安枕蓆,夜深閒共說相思。

枕蓆:泛指床榻。

賞析:

這首詩把牡丹擬人化,把牡丹當做自己熱戀中的情人。首聯寫去年與牡丹分別情景;頷聯用巫山神女與武陵漁人兩個典故,含蓄而深致地表現了詩人對牡丹的眷眷思念和意外相逢的驚喜欣悅;頸聯再現了與牡丹的深長情意,相知毋忘;尾聯中詩人把自己與戀人牡丹相親相愛之情推向高潮。全詩感情跌宕起伏,筆觸細膩曲折,餘韻無窮,極具藝術魅力。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溼紅箋怨別離。”別後重逢,有太多的興奮,亦有無限的情思。面對眼前盛開的牡丹花,卻從去年與牡丹的分離落墨,把人世間的深情厚意濃縮在別後重逢的特定場景之中。“淚溼紅箋”句,詩人自己進入了角色,親切感人。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化牡丹為情人,筆觸細膩而傳神。“巫峽散”承上文的怨別離,拈來楚襄王和巫山神女的故事,給花人之戀抹上夢幻迷離的色彩:擔心與情人的離別會象巫山雲雨那樣一散而不復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極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使人感到再度相逢的難得和喜悅。詩人用武陵漁人的故事和劉晨、阮肇的傳說,給花人相逢罩上神仙奇遇的面紗,帶來了驚喜欲狂的興奮。兩句妙於用典,變化多端,曲折盡致。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兩句既以“馨香”、“不語”射牡丹花的特點,又以“傳情”、“彼此知”關照前文,行文顯而不露,含而不澀。花以馨香傳情,人以信義見著。花與人相通,人與花同感,所以“不語還應彼此知。”

以上六句寫盡詩人與牡丹的戀情,末兩句,將詩情推向高潮:“只欲欄邊安枕蓆,夜深閒共說相思。”“安枕蓆”於欄邊,深夜說相思,見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這兩句想得新奇,寫得透徹。

此詩將牡丹擬人化,用向情人傾訴衷腸的口吻來寫,新穎別緻,親切感人,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8

牡丹種曲

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斸春草。

水灌香泥卻月盤,一夜綠房迎白曉。

美人醉語園中煙,晚華已散蝶又闌。

樑王老去羅衣在,拂袖風吹蜀國弦。

歸霞帔拖蜀帳昏,嫣紅落粉罷承恩。

檀郎謝女眠何處?樓臺月明燕夜語。

翻譯

當蓮花枝幹還未長出,秦蘅已經衰老,人們趕著馬,馱著金子,去買牡丹花苗。

把它栽在半月形的花盆裡,培上香泥,澆上水,一夜間,綠色花苞欲放,迎著拂曉。

美人們說話帶著醉意,花園中輕煙繚繞,傍晚花瓣兒已經披散,蝴蝶也漸漸稀少。

老一代貴族漸漸逝去,但他們的後輩仍穿著羅衣,賞花玩樂合著《蜀國弦》的曲調。

夜幕降臨,遮花的帷帳漸漸昏暗,宴席已散,粉雕玉琢的花兒也開始蔫敗萎凋。

公子哥兒和小姐們都到哪兒去了,樓臺上月光明亮,夜空中只有燕子嘰嘰叫。

註釋

蓮:指水中荷花。

秦蘅:香草名。秦為香草,蘅為杜衡。一說,秦為木名。

走馬:騎馬馳逐。

走:跑。

斸:挖掘,砍。

春草:指牡丹。

香泥:芳香的泥土。

卻月盆:半月形的花盆。

綠房:指含苞的花蕾。花未開時,花苞為綠色,故稱。

迎白曉:迎著黎明開放。白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美人:指貴族男女。

醉語:醉後的胡言。

散:花開之後,花瓣鬆散。

闌:稀少。

樑王:指漢文帝的兒子樑孝王劉武,這裡借指上文中“走馬馱金”的老一代貴族。

羅衣:原指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此指牡丹的花葉。

拂袖:掠過衣袖;舒展衣袖。

蜀國弦:樂府相和歌辭名。又名《四弦曲》《蜀國四弦》。

歸霞:即晚霞,這是李賀特有的一種用詞方式。

帔拖:晚霞拖曳著的長長影子。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飾。歸霞帔拖,寫殘花之景,像衣帔下垂。

蜀帳:指用精美的蜀錦製成的護花帷幕。

嫣紅:豔美的牡丹花。嫣,同蔫,指花凋萎。

落粉:卸妝。指花朵枯萎。

承恩:受到恩寵,蒙受恩澤。

檀郎:指晉朝文人潘岳。

謝女:猶謝娘。唐人慣用來泛指少女。

檀郎謝女:泛指遊玩賞花的貴族青年男女。

樓臺:當年觀花處。

鑑賞

前四句寫栽種、花開。“蓮枝未長秦蘅老”(秦蘅也是一種香草),點明是暮春時節,“走馬馱金”是說牡丹價格之高,斸就是挖,春草就是牡丹。“水灌香泥卻月盆”是說牡丹的種植環境是“香泥”和“卻月(半月形)盆”;“一夜綠房迎白曉。”綠房指花苞,迎白曉指迎著黎明開放。

中間四句既寫花期不久,亦寫貴族富貴不常在。“美人醉語園中煙,晚花已散蝶又闌。”一句寫牡丹繁盛之時國色天香,美豔動人,像嬌媚的美人在園中煙霧裡嫣紅若語。但這個美景不常在,黎明開放晚上就花散蝶飛,極寫繁榮之景之短促。“樑王老去羅衣在,拂袖風吹蜀國弦。”“樑王”指漢文帝的兒子樑孝王劉武,這裡借指上文中“走馬馱金”的老一代貴族。“蜀國弦”樂府曲名,代指音樂。全句說,老一代的貴族漸漸老死(勢力漸微),但是他的下一代仍穿著羅衣,合著音樂賞花玩樂。

後四句接上文,繼續借物寓人,以花寫人。“歸霞帔拖蜀帳昏,嫣紅落粉罷承恩。” “歸霞帔拖”寫殘花之景,像衣帔下垂,蜀帳即用蜀紙做的護花罩。全句說,花兒凋零,花帳也失去了光彩,嫣紅的花朵飄落,失去了主人的寵愛。隱喻老一輩貴族老死,新一輩貴族失去了當權者(皇帝)的寵愛和恩澤。“檀郎謝女眠何處?樓臺月明燕夜語。”檀郎:潘岳,小名檀奴,謝女:謝安蓄妓;檀郎謝女借指貴族青年男女。樓臺:當年觀花處。全句說:貴族的青年男女又有什麼歸宿呢,當年喧囂一時的觀花樓臺只有燕子在明月下対語。

創作背景

唐貞元、元和之際,京都貴族賞玩牡丹成風,為此揮霍大量金錢。唐李肇《國史補》載:“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歲暮,車馬若狂,以不耽樂為恥。執金吾鋪官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值數萬者。”詩人李賀寫下這首詩對此事進行了嘲諷。

賞析二

牡丹,國色天香,素有“花中王”之譽,被看作是富貴的象徵。中唐時代,長安貴族玩賞牡丹之風極盛。風氣如此,當時詩人多有詠歎之作,最著名的是白居易的《買花》和李賀這首《牡丹種曲》。

此詩首四句是寫買花和精心培植的情景:“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劚春草。水灌香泥卻月盆,一夜綠房迎白曉。”蓮枝中通外直,其花清香四飄,雖出於汙泥而不染,歷來被目為清高自好的君子之花。秦蘅花雖不足觀,但芳馨遠溢,一向被譽為芳潔內修的花中君子。首句,詩人不直寫牡丹,卻以“蓮枝”、“秦蘅”為陪襯。不言帝城春暮,卻說蓮枝尚未出水,秦蘅已經凋謝。這就不僅準確而形象地點明瞭牡丹開放的時節,而且通過高潔之花的生不逢時,巧妙、含蓄地暗示出當時昏濁的社會風氣。嘆惋幽憤之情,溢於言表。第二句“走馬馱金劚春草”是寫王公貴族爭買牡丹的情景。這是一句特寫,寫得形象、深刻、具有穿透力。寫牡丹之昂貴,許渾有“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牡丹》)之句,是以價值與價格的嚴重背離使人感到驚異;寫爭買人數之多,劉禹錫有“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師”(《賞牡丹》)之句,是以場面之大令人瞠目結舌,但這些詩句給予讀者心靈的震憾,都遠沒有賀詩來得強烈。“數十千錢”是可以計數的,而“走馬馱金”卻無法計量;“動京師”只見場面,而“走馬馱金”方見爭購者之身份,因而它能給人以更多的藝術聯想和情感衝動;同時,“千錢一窠(棵)”與“動京師都是一種客觀的理性判斷和表象的描寫,並不能給人以直觀的視覺感染和現象的透視,因而也就不能對思想內涵給予有力揭示。而“走馬馱金”則把抽象的價值概念蘊含於視覺形象之中,增強了動態感,使之更加醒目,因而也就更具有藝術的啟發作用。句中的“馱”字很傳神,極有份量。它表現的是“車載馬馱”之重金與買回的小小“春草”的直覺對比和鮮明反差。對比中,能使人對貴族行為的荒誕之極一目瞭然。句首一個“走”字,不僅寫出了王公貴族們急於購花的迫切心情,而且,也透露出他們傾城搶購時車馬喧闐、疾奔爭馳的熱鬧場面,充分表現了其狂熱病態的程度。接著寫對買來牡丹的精心培植:“水灌香泥卻月盆,一夜綠房迎白曉。”他們把牡丹養在精緻的半月形花盆中,水灌泥封,第二天清晨綠色的花蕾(綠房)就已綻開。此處不言噴水澆花,而用“水灌”,寫出了急於賞花的迫切心情;不言肥泥沃土,卻說“香泥”,一個“香”字,寫出了照料的精心備至,寵愛無比。養花的容器為“卻月盆”,不僅見其別緻精巧,而且給人以聯想,由其形如月,而在腦海中映現出其冰清似月、光潔如玉的質感形象。同時,盆的精美,又進一步地襯托出了花的精美絕倫,無比嬌貴。真是天遂人願,草木有情,一夜之間“春草”竟變成了灼灼鮮花。

接下來四句是寫王公貴族們的賞花:“美人醉語園中煙,晚花已散蝶又闌。樑王老去羅衣在,拂袖風吹蜀國弦。”這四句大意是說,花園之中,王公貴族們飲酒取樂。直到園中籠罩上了黃昏暮煙,美女們還在醉語喧譁。而牡丹花瓣已經開始飄散,採花的蜂蝶也紛紛離去。名貴的花朵雖已衰敗,牡丹的花托還殘留在枝上。美女們在《蜀國弦》(樂府曲名)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然而那些王公貴族們早已意興闌珊了。

這一層本是寫賞花,然而賞花的過程卻隻字未題,從“一夜綠房迎白曉”的清晨,一下子就跨到了宴席即將結束的黃昏。時空的大幅度跳越,完全是為了服從於主題需要。因為王公貴族們的目的並不在於觀賞牡丹,而只不過是藉機炫耀富貴,與美女們尋歡作樂而已。詩人在這裡特別注意景象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使讀者能夠在意象之間架起聯想的橋樑。牡丹雖然株值數萬,車載馬馱重金而得之,可謂異常昂貴。但是它植於“樑王”園中,只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點綴品而已。花開一日,王公貴族——這些逐新求異的浪蝶們就已意興闌珊,又去尋求更新的刺激去了。而席間承歡賣笑的歌兒舞女們,她們的命運與牡丹一樣,也只不過是王公貴族手中的小小玩物而已。這就從深度和力度上深刻揭示出王公貴族們耽樂不止的生活情態。詩句中的“美人”與“晚花”、“醉語”與“園中煙”、“蝶兒”與“樑王”都形成了一一對應的關係,不僅渲染出了醉生夢死的濃郁氣氛,而且極富暗示性,啟示讀者透過表面的景象去思考生活的本質。

最後四句是寫棄花:“歸霞帔拖蜀帳昏,嫣紅落粉罷承恩。檀郎謝女眠何處?樓臺月明燕夜語。”大意是說:夜幕降臨,遮花的帷帳也昏暗下來了;宴席已散,粉雕玉琢的花兒也開始蔫敗凋萎。那些賞花的紅男綠女們如今都睡在哪裡?他們正在花畔豪華的樓閣中如燕子般地親暱地呢喃夜語。這裡,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寫出了牡丹的被遺棄。又通過設問點明瞭題意。“罷承恩”三字,使牡丹彷彿也有了人的品格和感情;“眠何處”三字,說明“檀郎謝女”們均非正式夫妻,也沒有固定閫閣,是一群“野鴛鴦”;一個“眠”字,傳神地勾勒出了王公貴族無恥的醜態,揭示了其骯髒卑鄙的精神世界,從而使詩的內涵更加豐厚,大大增強了批判的犀利性。

李賀此詩的藝術性很高。為了更明確地認識其獨特風格,不妨將其與白居易同一題材的《買花》作一些比較。

首先,白詩通俗,風格明快,童嫗能解,而李詩則簡潔犀利,風格含蓄,意韻邃深。白詩:“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這是寫爭買牡丹的情景,可謂摹寫逼真,其境其情如在目前;而李詩“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劚春草”,只兩句,不僅將白詩這四句的含義囊括其中,而且也包容了後面的“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不僅如此,從白詩的“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中,看出買者拿五束絲絹換回百朵牡丹,還真有些心疼,而李詩一上來便是“走馬馱金”,揮金如土。兩者相較,李詩可謂高度凝鍊,一箭中的,筆力千鈞,抓住了統治者奢華的神髓。又如,描繪對於牡丹的精心照料,白詩是寫方法與過程“上張帷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可謂細節具體,精心護理。而李詩雖只有“水灌香泥卻月盆,一夜綠房迎白曉”兩句,卻能傳神地表現出“春草”在王公園中的富貴寵遇。在藝術表現方法上,白詩基本上是客觀平直的敘述,最後借用田舍翁之口抒發感慨。而李賀詩則完全讓形象本身說話。通過一幅幅特殊畫面,揭示出王公貴族們糜爛不堪的生活。角度新穎,小中見大,內涵邃深,諷刺意味濃烈。

其次,由於白李兩位詩人藝術表現方式不同,採用角度有異,因而在揭露的側重點和深度上也就產生了明顯的差異。白詩重點是寫“買花”:“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意在勸諫統治者,使之思考浪費的驚人和可恥。而李詩重點則在寫“玩花”。一株牡丹雖需“馱金”而得,但它植於王公貴族園中,卻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點綴品,僅供酒席間的片刻玩賞而已,歌舞酒席之後,便被棄之如草芥了。通過寫購買價值的高昂與使用價值的微不足道,以鮮明對比,揭示了統治者的日擲千金,揮霍無度;他們剝削敲榨人民極端殘酷,用之棄之卻輕如鴻毛,真是“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由於能夠深入地揭示統治者腐朽的生活本質,藝術形象典型,因而其主題和社會意義比白詩也就更加深刻突出。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此花名價別,開豔益皇都。香遍苓菱死,紅燒躑躅枯。

軟光籠細脈,妖色暖鮮膚。滿蕊攢黃粉,含稜縷絳蘇。

好和薰御服,堪畫入宮圖。晚態愁新婦,殘妝望病夫。

教人知個數,留客賞斯須。一夜輕風起,千金買亦無。

譯文

這花聲價不同其他花草,綻放時刻溢滿整個國都。

丹籠處處苓蔆羞愧欲死,顏色火紅躑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華籠罩纖細肢體,妖豔色彩溫暖嬌嫩肌膚。

花朵中填滿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紅流蘇。

籠味和順可以薰染御服,姿圍美麗應當畫入宮圖。

將謝如淡淡哀愁的新婦,凋零同望著病夫的女子。

請大家知道這花時短暫,客人再留下欣賞片刻吧。

一夜清風吹起花事結束,即使千金也難買回花開。

註釋

賞牡丹:這是詩人居官長安時寫的一首賞牡丹詩。全詩圍繞一個“賞”字,寫自己看牡丹時的審美感受。

名價別:(牡丹)聲名、身價都有別於他花。名價猶聲價。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有一俊士,自許史學,名價甚高。”按:唐人嗜牡丹,到王建生活的中唐時期此風注盛。

皇都:國都,此處指唐上都長安。唐韓愈《早春呈張水部》詩:“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花柳滿皇都。”益:水溢位器皿,此引申為滿。

籠遍:籠滿。苓蓤(líng):《全唐詩》作苓菱。唐人認為苓即荷花。唐人李善《文選注》雲:“苓,古‘蓮’字。”漢代枚乘《七發》雲:“蔓草丹苓。”言其以丹籠著稱。菱一名芰,與荷花同是丹籠花卉,有詞牌《芰荷籠》可證。此句謂牡丹花籠四溢,使苓蔆相形見拙,羞愧欲死。

紅燒:花色紅豔如火。躑(zhí)躅(zhú):指山躑躅,又名紅躑躅,山石榴、映山紅、杜鵑花。見《本草綱目》卷一七。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詩:“高枝濯濯辛夷紫,密葉深深躑躅紅。”

軟光:柔和的光澤。細脈:猶言氣脈。此句寫牡丹的韻致。 脈在古文中解釋為似血管一樣連貫成系統的東西。參考歷代詩文,細脈多實指細水流,這裡翻譯為細水流或能做一說,但是結合全篇來看,這裡應該詩正面描寫牡丹的姿圍,細脈指牡丹的枝幹更合適一些。

妖色:豔麗姿色。白居易《牡丹丹》詩:“減卻牡丹妖豔色。”暖:原缺,據席本、《全唐詩》補。鮮膚:鮮指新而華美。鮮膚指嬌嫩美麗的肌膚。陸機 《日出東南隅行》:“鮮膚一何潤,秀色若可餐。”

蕊:原作葉,據《全唐詩》作蕊。攢金粉:碎蕊細聚如金粉狀。韓琮《詠牡丹未開者》詩:“嫩蕊包金粉,重葩結秀囊。”

含稜:翻卷的花瓣。縷絳蘇:像一縷縷大紅色流蘇。

“好和”句:寫牡丹的花籠,可以薰染御衣。御服:帝王所用的衣服。《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椒房儀法,御服輿駕,所發諸官署,及所造作,遺賜外家群臣妾。”《宋書·恩幸傳序》:“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堪畫”句:寫牡丹的麗質如美人,可以畫成選入宮中的美女圖。

晚圍:寫將謝的牡丹花的花圍。愁新婦:像含有淡淡哀愁的新婦。

殘妝:寫已凋零的牡丹花的花臺。望病夫:像鬢釵不整,形容憔悴望著有病丈夫的妻子。

知個數:個代指“這”或“那”,個數指道理,和起來就是其中道理的意思。這裡謂知道花事何時將了,心中有數。

賞:席本作貴。斯須:片刻、一會兒。曹植《贈白馬王彪》詩:“變故在斯須。”

賞析:

王建生活的中唐時期,京城長安盛行賞牡丹之風俗,“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文人墨客也多以牡丹為詩料吟詠,此詩便是其中一篇。此詩約略作於憲宗元和七年(813年)歸京之後,而細不可考。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豔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翻譯

惆悵地看著臺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有兩枝殘花還開著。

料想明天早晨大風颳起的時候應該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在夜裡我對這些衰弱的卻紅似火的花產生了憐憫之心,拿著火把來看牡丹花。

暮春時節冷雨蕭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紛紛飄落,隨風飛散,再也沒有人來關心她寂寞淒涼的處境。

縱然是晴明天氣裡,殘花落地猶覺得惆悵,何況在風雨之中,飄零在汙泥爛土之中更覺得慘不忍睹。

註釋

惆悵:傷感,愁悶,失意。

階:臺階。

殘:凋謝。

明朝:明天。

衰:枯萎,凋謝。

紅:指牡丹花。

把火:手持火把。

萎紅:枯萎的花。

離披:紛紛下落貌。

破豔:謂殘花。

晴明:一作“晴天”。

飄零:凋謝;凋零。

賞析

在群芳鬥豔的花季裡,被譽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開遲,待到牡丹占斷春光的時候,一春花事已經將到盡期。歷代多愁善感的詩人,對於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而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後才知惜花,這組詩第一首卻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迴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緻,牡丹的紅豔,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讀者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讀者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有”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樸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情篤而意深。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那還是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訊息,他的擔心並非多餘。“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象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雲,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豔散隨風”,那種淒涼冷落實在使詩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古詩十九首》)那麼,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裡起來把火看花,也等於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豔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痴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於花殘之後詩人的心情又會如何,讀者也就不難體味了。

第二首詩自注說是寫在“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兩首詩的題材完全一樣的,都是“惜”牡丹花,但是切入的角度卻又有所不同,前一首“晚來唯有兩枝殘”,是碩果尚存,而這一首卻已是敗蕊殘花,一片狼藉,看上去簡直有點慘不忍睹了。詩是這樣開頭的:“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豔散隨風。”當牡丹盛開之時,當然不會被冷落,可是一旦花期過後,真的到了花萼低垂、冷雨蕭瑟、花瓣飄落、隨風飛散之際,就不會有人前來讚賞她曾有的富貴嫵媚,或者關注她如今的淒涼處境。白居易用兩個字“寂寞”,一語中的地道出了這其間的不幸。前一首以“惆悵”領起,說的是白居易惜花的無奈感受,這一首用“寂寞”開篇,點出了落花的冷落處境。這是一種真正護花使者才會有的境界,而絕不是那些附庸風雅、追隨時髦者所能想象和體會的。詠物詩寫到這個份上,其實已經是在借詠物而言志了,也許世界上什麼時候都不會缺少錦上添花的善行,可是真正需要的卻往往是無人喝采的雪中送炭呀。

接下來的兩句詩,“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具體細微地刻畫了風雨過後落紅滿地的景象,用的是一種欲擒故縱、欲說還休的表現手法,極盡強調、渲染之能事。先說哪怕在是風和日麗的情況下,開敗的牡丹隨風飄落也會令人感到無比惆悵,進而強調眼前所見,當初在枝頭上或含苞待放,或笑靨迎人的花瓣已經不但開敗,“何況”又紛紛“飄零”在風雨過後的“泥土中”,那種慘狀,那份淒涼,只要是有一分愛花的心思,哪怕是石頭人見了也要落淚了,更不要說白居易面對此景又該做何感想了,這實在是他無從表達也不忍明說的。詩歌也就在這種讓人不忍卒讀的情緒中,黯然而止了。

白居易此組詩一出,引起後人爭相模仿,李商隱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在殘花萎紅中寄託人去筵空的傷感,比白居易的詩寫得更加穠麗含蓄,情調也更悽豔迷惘。而在豁達開朗的蘇軾筆下,與高燭相對的花兒則像濃妝豔抹的美女一樣嬌懶動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海棠》)惜花的惆悵已經消融在詩人優雅風趣的情致之中。這兩首詩歷來更為人們所稱道,但後人藝術上的成功是由於擷取了前人構思的精英,因此,當讀者陶醉在李商隱、蘇軾所創造的優美意境之中的時候,也不應當忘記白居易以燭光照亮了後人思路的功勞。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1

思黯南墅賞牡丹

劉禹錫〔唐代〕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

譯文

在人世間怎會遇見牡丹這樣漂亮的花,如覺這花應該生長在崑崙仙境西王母家。有如此傾國傾城的好顏色,上天應該讓你晚點開放與諸花爭豔!

註釋

思黯:牛僧孺之字。貞元年間問進士。文宗時,曾任東都留守等職。花墅:牛僧孺為東都留守時,於洛陽花郭歸仁裡,經營一座別墅。丞相新家即指牛僧孺的花墅。人間世:即人世間,人間當世。合:應該。增城:古代神話中的地名,傳說崑崙山上有增城九重,西王母所居。此處此喻牡丹花的重瓣,花瓣層層疊疊如同九重的增城。?阿姥:指西王母,古代神話中人名。姓楊,或雲姓侯,名回,一名婉衿。居於崑崙山。傾城:這裡以美人傾城的美貌來比喻牡丹花色的豔美。晚發:晚開。牡丹花在暮春開放。賽:勝過。諸花:他花。

賞析

劉禹錫寫過的三首詩,均很有特色。五絕《渾侍中宅牡丹》,用白描手法,激賞、盛讚了渾家牡丹花的碩大和繁多。此詩還有一定史料價值,說明在劉禹錫所生活的中唐前期,牡丹的栽培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了。七絕《賞牡丹》,用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寫出了當年牡丹花盛開能引起京城轟動的“轟動效應”。七絕《思黯南墅賞牡丹》,則運用典故,寫牡丹花豔壓群芳的美麗。

百花之中,雍容華豔的牡丹素有國色天香之名。全詩詩人以虛寫稱妙,此詩首二句敘寫詩人偶遇牡丹之喜,

牡丹末二句歎賞其色澤之佳。“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首句點明在牛僧孺南墅中,偶然的機會,初次見到牡丹花,就如同遇到生命中“貴人”似的,無意之中技露出牡丹花在詩人心目中的崇高境界,在詩人看來,牡丹是日月精華的結晶,應栽天上,今日人間相逢,純屬“偶然”,所以一見到牛宅中牡丹,就作驚人語。首句破空雨入,詩人恍惚浸入仙境,跟前擬有靈光浮動。此句通過對牡丹花身價的高度估量,暗襯主人之高雅脫俗,一筆雙,可見作者對牡丹花的重視及喜愛。後一句即用西王母崑崙山增城之典,巧妙地描寫出了牡丹重瓣,花瓣層層疊疊的形態。

第三句由初見牡丹時的萼然驚歎轉入對花容花貌的由衷禮讚,牡丹之貌,詩人美其名日“傾城”,這“傾城”二字,殊非過譽。唐代人對牡丹花的迷戀鍾愛,確實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兩京是牡丹薈萃之地,每當四、五月份牡丹盛開時。整個帝京為之鬨動。白居易有“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之詩,劉禹錫也有“花開時節動京城”之句描述當時賞花的空前盛況。詩人在此,沒有用工筆精敷細繪牡丹形象,而是以傾城之舉來側面烘托傾城之色,筆法空靈,較之於工筆重彩勾勒更具無窮魅力。

最後,詩人以“天教晚發賽諸花”一句再評花之品性。重在‘晚”與“賽”兩字上做文章。牡丹晚發,開於暮春。湯顯祖《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麗娘在“遊園驚夢”一折中唱道:“牡丹雖好,她春歸怎佔得先!”既是嘆亦是贊。牡丹俏不爭春,天教晚發而集眾芳之長。當然我們也可由此而尋繹一下詩人彼時心境,也許還包涵著大器晚成或對晚景讚美之昧外之旨。至於“賽諸花”之賽字,亦頗可玩味,既雲“賽”,必有賽之物件和意義。在此我們不妨引一下劉禹錫的另一首《賞牡丹》詩。詩云:“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此四句可為“賽諸花”三字詮解。詩人之於牡丹的一片愛心,是與對女性美理想化身的追求以及對陰柔之美的生命體驗發生契合的,他對牡丹的美感經驗,是在與芍藥、荷花諸花品賞比較的基礎上形成的。芍藥因妖豔而無標格,荷花太潔淨而缺少風情,只有牡丹花婀娜而不失端莊,顧盼之間百媚俱生。此種美,才是詩人最心醉的,也是牡丹之所以令群芳失色、獨佔鰲頭的緣由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牡丹被譽為天姿國色,當之無愧。

第一個把花與女性相比的天才,無疑創造了人類審美歷程上的偉大飛躍。儘管劉禹錫這首牡丹詩還是將花擬人,但已不是簡單地重複,而是對此作了更高層次的審美觀照。他將對牡丹的花容、花性的欣賞和感受,昇華到對女性柔美個性形象的精神把握,即形、神、情三者並舉,愛得有個性,有情睞,包涵了更廣更深的美學意義。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2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翻譯

有哪個人不喜歡牡丹花呢,盛開時獨佔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裡翩舞吧,千嬌萬態如同燦爛的朝霞飛騰。

註釋

牡丹:屬毛茛科植物,又名木芍藥、洛陽花,初夏 開花,單生,大朵,一般有 紅、白、紫三色。

占斷:佔絕。獨佔的意思。

好物華:美好的景物。

洛川神女,即“洛神”。三國魏曹植作有《洛神賦》。洛川:洛水。

破:突破,超出、勝過的意思。

賞析

該詩讚美牡丹花的仙氣神韻。前二句說明牡丹人人愛。 “好物華”就是好景色,洛陽城裡的好景色讓牡丹花佔據並壟斷了,誰人不喜歡,從人們的普遍愛好和崇尚著筆,直截了當。表面是提問,實是表明牡丹人人皆愛,“占斷城中好物華”一句,即是對提問的回答。暮春時節,群芳凋謝,牡丹獨開,享盡春光,占斷萬物之風光,無怪人稱牡丹是“國色天香”。

“疑是洛川I神女作”,以虛擬之筆,將牡丹與傳說中的美女洛神比類,曹植《洛神賦》描繪洛川神女是:“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飆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此詩結句“千嬌萬態破朝霞”,即取意於《洛神賦》,將牡丹之形、態、色以一“破”字托出。洛神是“皎若太陽升朝霞”,而牡丹是“千嬌萬態破朝霞”,猶言牡丹花放射著洛神的靈氣,幹姣百媚、千姿百態,神女般地鑽出,猶如朝霞樣的神奇。 “破”字形象,有種活靈活現的態勢。詩人以洛神喻牡丹,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見詩人是用了加倍襯托的藝術手法,其詩法之精妙,自不待言。

創作背景

徐凝,約813年前後在世,與施肩吾、白居易、元稹友善,方幹曾師事之長慶三年,嘗於杭州開元寺題牡丹詩,以“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之句,為白所賞,被白舉薦。唐文宗大和五至七年(831--833年)間曾遊洛陽,與白居易等相唱和,此時疑為此間所做。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牡丹

唐代:柳渾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

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校多。

譯文: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

近來對牡丹真是沒有什麼辦法,數萬錢才能夠買到一株。

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校多。

今天早晨才得以明明白白地看見,那牡丹跟蜀葵也相差不多。

註釋: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kē)。

無奈···何:沒有什麼辦法。窠:棵,株。

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róng)葵不校多。

共:一樣。戎葵:即蜀葵。又名吳葵,一丈紅。花有紅、紫、白等色。花供觀賞,根可入藥。校:相差。

賞析:

此詩以輕鬆平淡語言作側面譏刺。前兩句嘆牡丹價格昂貴而豪家權門揮金如土滿不在乎。三句轉出,末句直抑。以物比物,寫牡丹花與普通蜀葵花差不多。全詩譴責官僚貴族豪華奢侈,任意揮霍民膏民血,同時流露出反對奢靡浪費和對民生疾苦的隱憂關心之情。

“近來無奈社丹何,數十千錢買一顆”,一開始寫出了自己愛花而又無錢買花的矛盾心情。“無奈牡丹何”,即對壯丹無可奈何之意。造成這種狀況,作者交待了原因:數十千錢買一顆。用“數十千錢”與“一顆”,在數字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了花的昂貴,其中已經揭示了買花富人的享樂,以及百姓的貧苦。正如白居易寫的“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一株開了百朵花的紅牡丹,價值竟相當於“五束素”匹帛,“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買一叢豔麗的鮮花,竟要花掉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這無可奈何之諳中,蘊藏著作者心中的抑鬱不平之氣。

儘管花的聲譽這麼高,看來作者無力買花,因而難得賞玩。因為最後他寫道: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較多”,到令天他才分明看到,牡丹花與普通的戎葵差不多。陳標《蜀葵》詩曰:“眼前無奈蜀葵何,淺紫深紅數百案。能共牡丹爭幾許,得人閒處只緣多。”農村裡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鄉下姑娘喜歡風仙餅子花,處處人家都有它,城裡姑娘喜歡牡丹富貴花,三天一過眼巴巴”,這都說明蜀葵這種花相當普通,品級很低。作者在這裡將富貴之花壯丹同普通的蜀葵作一對比,認為這兩者差不多。簡直是震聾發聵。實際上潛臺詞是:牡丹花也不過如此,何必不顧民生疾苦,將價格抬得如此昂貴呢?言外之意尖銳諷刺了揮金如土、窮奢極欲的達官貴人。

詠牡丹的詩多寫其豔麗不凡和高貴風格,這首詩一反常筆,表現了作者新奇立意。一個‘始”字,“也”字,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感慨。全詩無一明顯論褒貶之詞,然而詩人的好惡之情卻又得以充分表現,足見詩人手法之妙。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4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玩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譯文

長安的富貴人家痛惜春色將殘,爭相觀賞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

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盤承者冷露,卻沒有人願在月光下欣賞細看。

註釋

⑴裴給事:姓裴的給事中,名不詳。給事:官名。給事中的省稱。

⑵豪貴:指地位極其貴顯的人。南朝陳徐陵《長幹寺眾食碑》:“須提請飯,致遺豪貴。”

⑶街西:指朱雀門大街以西,地屬長安縣,多私家名園。一作“新開”。

⑷玉盤:形容白牡丹開得大而美潔。承露:承接甘露。漢班固《西都賦》:“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

⑸看(kān):意為“觀看”,音念平聲。

賞析/鑑賞

在唐代,觀賞牡丹成為富貴人家的一種習俗。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當時,牡丹價格十分昂貴,竟至“一本有直數萬者”(亦見《唐國史補》)。牡丹中又以大紅大紫為貴,白色牡丹不受重視。這首《裴給事宅白牡丹》便是唐代這種風習的反映。段成式《酉陽雜俎》有關於此詩的記載:“唐開元末,裴士淹為郎官,奉使幽冀回,至汾州眾香寺,得白牡丹一棵。值於長興私地。天寶中,為都下奇賞。當時名士,有《裴給事宅看牡丹》詩。”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開頭寫殘春時節,富貴之家趨之若鶩爭相觀賞牡丹。唐代京城長安有一條朱雀門大街橫貫南北,將長安分為東西兩半。街西屬長安縣,那裡有許多私人名園。每到牡丹盛開季節,但見車水馬龍,觀者如堵,遊人如雲。詩作選擇“長安”、“街西”作為描寫牡丹的背景,自然最為典型。作者描寫牡丹花開時的盛景,只用“春殘”二字點出季節,因為牡丹盛開恰在春暮。作者並沒有著力寫紫牡丹的美,甚至沒有對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點染,單從“豪貴”對她的態度著筆。豪貴們耽於逸樂,“無日不看花”,桃杏方盡,牡丹又開,正值暮春三月,為“惜春殘”,更是對牡丹趨之若鶩。以爭賞之眾,襯花開之盛,“惜春殘”一筆確實收到了比描寫繁花似錦更好的藝術效果。次句“爭”字用得很妙,不但暗示了牡丹的姿色絕倫,而且突出了賞花者的迷狂之態。

以上使用側面描寫,著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貴。看似與題目無關,實則為後面展開對白牡丹的描寫作了有力的鋪墊。“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一個“別”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盤,冷露,月白,風清,再加上寂靜無人的空園,與上聯描寫的情景形成極其鮮明的對比。對白牡丹的形象刻畫雖只是略加點染,但顯然傾注了作者滿心的愛悅和同情。用“玉盤”形容盛開的白牡丹,生動貼切。月夜的襯托和冷露的點綴,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豐滿。“承露冷”三字描寫花的狀態,既是實寫夜色中白牡丹花承受著冷露的潤澤,更是著意表現白牡丹冰清玉潔的品質。惟其不以穠豔撩人,自甘素淡,方顯高雅脫俗。作者正是通過對紫牡丹和白牡丹這一動一靜、一熱一冷的對照描寫,不加一句褒貶,不作任何說明,而寓意自顯。為豪貴所爭賞的紫牡丹儘管名貴卻顯得庸俗,相反,無人看的白牡丹卻超塵脫俗,幽雅高尚,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詩人對白牡丹的讚美和對它處境的同情,寄託了對人生的感慨。末句“無人起就月中看”之“無人”,承上面豪貴而言,豪貴爭賞紫牡丹,而“無人”看裴給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給事之高潔,朝中竟無人賞識。詩題中特別點出“裴給事宅”,便是含蓄地點出這層意思。

全詩通過紫、白牡丹的對比,讚美白牡丹的高潔,以花襯人,相得益彰。短短的一首七絕可謂含意豐富,旨趣遙深。可以說,在奼紫嫣紅的牡丹詩群裡,這首詩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帶露的白牡丹花。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5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翻譯

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鄉洛陽,路是那麼的漫長。

歲月使我變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獨自一個,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風中,欣賞著盛開的牡丹。

註釋

一自:自從。

胡塵:指金兵。

入漢關:指入侵中原。

十年:從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詩人作此詩時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

青墩:在今浙江桐鄉,當時詩人所居處。

龍鍾: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詩人自指。 時詩人四十七歲,卻有老態之感。

賞析

作者陳與義是南北宋相交時的著名詩人。這首詩是作者南渡後於紹興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鄉縣北,與烏鎮隔水相望)時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說離自己的家鄉洛陽(伊水、洛水)是路途遙遠,也是說家鄉被金兵佔領的時間也已經很長久了(十年)。

在這首詩裡,作者表面說的是面對春日盛開的青墩牡丹,自己獨自一個在觀賞,實際上想說的是什麼時間我才能再回到故鄉去觀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況,時間在無情地流逝,自己已變得老態龍鍾,然而家國破碎故土依然難回時,作者通過牡丹而強烈地表達出了對故鄉深切無盡的思念及對前景的無望與悲苦萬千的愁緒!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紹興六年(1136),當時陳與義以病告退,除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寓居浙江桐鄉。他雖身離官場,但心繫魏闕,對國事非常關心。陳與義是洛陽人,洛陽以牡丹聞名天下,因此他見到眼前牡丹盛開,勾起了傷時憂國的情感,寫下了這首傳佈人口的佳作。

賞析二

詩題是詠物,詩的內容實際上是藉物抒懷,所以不用詠物詩格,一開始就以回敘當年寄情。

詩寫道,金兵入汴,已經十年,自己流離失所,漂泊無依。“路漫漫”三字,表現了詩人很複雜的心理,既是說國運不昌,中原淪陷,無由再遊故地,再賞洛陽牡丹,也是痛惜家國,不能回鄉;又有感嘆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國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說自己老態龍鍾,獨自在桐鄉青墩溪邊,默默地對著牡丹。末句有有餘不盡之意,非常含蓄。獨立花前,不忍離去,顯然不單獨是賞花,更主要的是懷舊。所懷內容,就是上文感嘆“路漫漫”的無限心事。這樣收煞,詩便充徹著淒涼悲傷,於平淡處涵有濃郁的情感。詩到末二字方才點題“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釋,是點睛之處;到這句,讀者才領會到,詩中的懷舊,都由獨立看牡丹而生髮,末句的次序應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詩,使人彷彿見到詩人獨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愴然傷懷,悲苦欲淚,給人以強烈的感受。讀這首詩,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參的《逢入京使》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陳與義這首詩很明顯受到岑參詩前兩句的影響,但岑詩是懷鄉,陳詩卻凝聚著國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詩末句以花前獨立蒙渾而出,包涵無限,這樣寫法,又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唐元稹《智度師》詩:“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衲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閒憑欄杆望落暉。”詩寫一位在戰場上立功的老將,晚年出家為僧,站在天津橋上,沒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業績,只好目送夕陽西下。末句勾勒出智度師無限心事。陳與義的詩手法與元稹相同,一是寫己,一是寫人,都表現得很蘊藉深至。

鑑賞

借詠牡丹以抒發國家興亡之感,思念故園之情,是這首絕句的特色。在構思和手法上與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極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風景”來烘托感昔傷今和漂泊他鄉的悽苦之情,陳與義用看異鄉的牡丹來抒發萬千感慨,都是以樂景寫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強烈藝術效果。

前半回憶往事,既有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感慨。“國破家亡欲何之”這和杜甫因安史之亂而漂泊江湖,走投無路的境況也很相似。對於歷史背景的交代陳與義更為明確。

後兩句化用張商英“小臣有淚皆成血,忍向東風看牡丹”,但陳與義寫得更為含蓄,更為深沉。杜、陳二人體驗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一樣,所表現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連,所以寫得一樣深刻。而藝術技巧還是杜甫技高一籌,寫得更含蓄。

情感手法

詩人的家鄉洛陽是有名的牡丹之鄉。從金兵入侵中原,詩人避亂南奔,有十年之久,忽然在異鄉見到了故鄉的名花。詩人感慨萬千,國家局勢的動態和個人身世的飄零使詩人以牡丹為題,抒發了自己真摯強烈的傷時憂國之情。詩作蒼涼悲感,言短意深,對故鄉的懷念,對金兵的仇恨,成為強烈的弦外之音。全詩自然流暢,“用詩深隱處,讀者撫卷茫然、不暇究索”(樓鑰《簡齋詩箋敘》)。葛勝仲所謂陳與義晚年“賦詠尤工”(《陳去非詩集序》),確非虛語。除《牡丹》詩外,陳與義還有另外一首詠物名詩《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兩首詩所詠之花雖異,而情懷、筆法皆同,都是寫“名花苦幽獨”的傷感,表現一種懷才不遇的孤獨感和失意之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