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原文賞析及翻譯

來源:才華庫 2.87W

江上原文賞析及翻譯1

江上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翻譯

吳頭楚尾之地的路是坎坷還是順坦?在細雨之中慢慢進了深秋,秋天的江水暗自起伏。

晚上趁著寒冷的潮水渡過江去,眼中盡是黃葉,耳邊盡是雁嘶。

註釋

吳頭楚尾:今江西北部,此地春秋時是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

煙雨:濛濛細雨。

寒潮:寒冷的潮水。

賞析

此詩描寫了深秋時節,江上白波湧起,而煙雨飄飄,天色陰暗,江上頓時給人沉沉的感覺。那滾滾的江水挾著深秋的寒氣,風寒水冷,吳楚一帶,秋意盎然。而兩岸山巒經秋意的感染,樹葉也被秋霜染成金黃,那金黃的葉子隨風飄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飄忽在秋水之上。樹林裡、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歸,時起的雁聲縈繞在天宇之間,縈繞在人們心頭。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描繪景物:空中,雁鳴陣陣,江上,白波湧起,四面,煙雨迷濛,地上,落葉蕭蕭,多層面的渲染,秋的韻味就顯得濃濃的足足的,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氛圍和效果。此詩一、二兩句,就給人開闊遼遠之感:吳頭楚尾,是春秋時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部,那裡,地域遼闊,山水相接,煙雨迷茫,江濤奔湧,此境此景,詩人非常激賞,足現其心胸之開闊,意境之開朗。三、四兩句,既交待了渡江的時間、環境,更隨意點染,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黃葉構成的秋江圖,簡潔洗煉,蘊藉含蓄。而秋江晚渡的意境,清爽脫俗,超然典雅,長髯白衫的先覺聖明凌虛於浩淼煙波之上,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江上原文賞析及翻譯2

《江上》詩歌原文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江上》詩歌翻譯

江面上吹過一陣秋風,

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紛紛飄落。

離別之情給遠去的笛聲吹送,

並隨秋風吹到亂山的東面。

《江上》詩歌賞析

這首詩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扣住“秋天”這特定的節令特點,描繪江上的秋色,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江水浩淼無邊,江畔紅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風勁吹,水面則起波浪,盪漾連綿,江花也漸次凋謝,脫下了紅妝,那岸邊或水上的小舟傳來橫笛聲,也就使景色帶上了濃濃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緒。江水江花、西風橫笛,這些特有時令的特定景物,就構成了一幅色彩濃烈的“江上秋意圖”,具有鮮明的特色。

此詩一、二句兩寫景,其目的並不在要給讀者再現什麼秋聲秋色,而是旨在以比興手法,用景襯情:獵獵的西風帶來秋的訊息,令人心生愁緒,綿綿的江水長流不息,讓人頓時產生感觸,晚開的花兒飄落,正所謂落紅無數,也讓人鬱鬱寡歡。這些景物,都帶上了濃濃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腸百結。而三、四兩句,則題旨非常鮮明地凸現出來:“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特定的季節、特定的景物,觸動了詩人的離情別緒:是自己遠離故鄉、孤身在外,湧起了桑梓之思,還是親人在外飄泊、時世動亂,勾起了眷懷之戀?整首詩,景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給人深雋的詩韻詩味。

對於離情讓橫笛吹送的問題,劉逸生先生有這樣詳盡的解釋:詩人剛和親人分手,坐上向遠方而去的船,看著江上的風光,秋意甚濃,也使滿懷離情的詩人更添傷感,忽地不知何處傳來笛聲,嗚嗚咽咽的,聽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聲一直沒停,讓詩人更感折磨,不過,驀然抬頭,原來船已轉到亂山的東邊,適才與親人分別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 這是一種奇特的化虛為實的手法。

江上原文賞析及翻譯3

江上漁者 宋朝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江上漁者》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愛味道鮮美的鱸魚。

你看那一葉小小漁船,時隱時現在滔滔風浪裡。

《江上漁者》註釋

漁者:捕魚的人。

但:只

愛:喜歡

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味道鮮美的魚。生長快,體大味美。

君:你。

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出沒:若隱若現。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波浪。

《江上漁者》賞析

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入嘗味道鮮美的鱸魚,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人搏鬥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捉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捉勞動人民的同情。

首句說江岸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自然引出第二句。原來人們往來江上的目的是“但愛鱸魚美”。但愛,即只愛。鱸魚體扁狹,頭大鱗細,味道鮮美。人們擁到江上,是為了先得為快。但是卻無人知道鱸魚捕捉不易,無人體察過捕魚者的艱辛。世人只愛鱸魚的鮮美,卻不憐惜打魚人的辛苦,這是世道之不公平。

後兩句將人們的視線引向水面,向讀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人中,一隻小船,船上的漁夫正在捕魚,那小小的漁船在波人中飄搖顛簸,忽隱忽現,一會兒露出水面,一會兒又被風人隱沒。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啊,你們只知道喜歡鱸魚味道鮮美,可以一飽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樹葉的小船,在風人裡捕魚多艱難多危險哪!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捉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捉“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捉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表現手法上,該詩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江上漁者》創作背景

本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生長在松江邊上,對這一情況,知之甚深。他在飲酒品魚、觀賞風景的時候,看到風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聯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和危險,情動而辭發,創作出言淺意深的《江上漁者》。

江上原文賞析及翻譯4

原文: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

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長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采摘,因為它最能寄託相思之情。

韻譯

晶瑩閃亮的紅豆,產於嶺南;

春天來了,該長得葉茂枝繁。

願你多多采摘它,嵌飾佩帶;

這玩藝兒,最能把情思包涵!

註釋

又名相思:題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贈李龜年”。

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江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春來”句:一作“秋來發故枝”。

“願君”句:一作“勸君休採擷”。採擷(xié):採摘。

相思:想念。

賞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一題為《江上贈李龜年》,可見是眷懷友人無疑。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於想象;接著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託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後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劉建勳)

唐代絕句名篇經樂工譜曲而廣為流傳者為數甚多。王維《相思》就是梨園弟子愛唱的歌詞之一。據說天寶之亂後,著名歌者李龜年流落江南,經常為人演唱它,聽者無不動容。

紅豆產於南方,結實鮮紅渾圓,晶瑩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鑲嵌飾物。傳說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地,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人們又稱呼它為“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於男女情愛範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即是紅豆產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逗後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於形象。次句“春來發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於情味的事物來寄託情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於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情。同樣,這裡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徵。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著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採擷植物來寄託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願君多采擷”似乎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遠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裡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於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用“多”字則表現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係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點題,“相思”與首句“紅豆”呼應,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關合相思之情,有雙關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說:只有這紅豆才最惹人喜愛,最叫人忘不了呢。這是補充解釋何以“願君多采擷”的理由。而讀者從話中可以體味到更多的東西。詩人真正不能忘懷的,不言自明。一個“最”的高階副詞,意味極深長,更增加了雙關語中的含蘊。

全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於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江上原文賞析及翻譯5

江上

宋代 王安石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譯文

江面上吹過一陣秋風,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紛紛飄落。

離別之情讓遠去的笛聲吹送,並隨秋風吹到亂山的東面。

註釋

漾:吹過。

脫:脫下。

被:讓。

橫笛:橫吹的笛子,這裡指笛聲。

鑑賞

這首詩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扣住“秋天”這特定的節令特點,描繪江上的秋色,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江水浩淼無邊,江畔紅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風勁吹,水面則起波浪,盪漾連綿,江花也漸次凋謝,脫下了紅妝,那岸邊或水上的小舟傳來橫笛聲,也就使景色帶上了濃濃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緒。江水江花、西風橫笛,這些特有時令的特定景物,就構成了一幅色彩濃烈的“江上秋意圖”,具有鮮明的特色。

此詩一、二句兩寫景,其目的並不在要再現什麼秋聲秋色,而是旨在以比興手法,用景襯情:獵獵的西風帶來秋的訊息,令人心生愁緒,綿綿的江水長流不息,讓人頓時產生感觸,晚開的花兒飄落,正所謂落紅無數,也讓人鬱鬱寡歡。這些景物,都帶上了濃濃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腸百結。而三、四兩句,則題旨非常鮮明地凸現出來:“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特定的季節、特定的景物,觸動了詩人的離情別緒:是自己遠離故鄉、孤身在外,湧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親人在外飄泊、時世動亂,勾起了眷懷之戀。整首詩,景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雋的詩韻詩味。

對於離情讓橫笛吹送的問題,古文學者劉逸生先生有這樣詳盡的解釋:詩人剛和親人分手,坐上向遠方而去的船,看著江上的風光,秋意甚濃,也使滿懷離情的詩人更添傷感,忽地不知何處傳來笛聲,嗚嗚咽咽的,聽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聲一直沒停,讓詩人更感折磨,不過,驀然抬頭,原來船已轉到亂山的東邊,適才與親人分別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這是一種奇特的化虛為實的手法。

詩到宋代,很講究煉字煉句。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泊船瓜洲》)是個著名的例子。從這首詩看,也是如此。因笛聲而引起離情,李白就寫過他的《春夜洛城聞笛》說:“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彷彿是隨口而成,自然明暢;但王安石就不願追隨這種風格,他一定要把“離情”寫成是一種“異化之物”,是能夠讓風吹著走的。這正是注意了鍛鍊,讓句子顯出不尋常的曲拆。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安石變法失利後,辭去相位退居金陵後,一日遊長江有感而作。

江上原文賞析及翻譯6

連天芳草雨漫漫,贏得鷗邊野水寬。

花欲盡時風撲起,柳綿無力護春寒。

翻譯/譯文

漫漫春雨,芊芊芳草,從眼前一直延伸到天邊,迷濛一片。春雨綿綿,隴畝之間縱橫的水流,匯聚成白茫茫的一片。春風吹拂,花瓣飄落,柳絮輕飛。柳想要留住春寒卻因太過柔弱而護不住。

賞析/鑑賞

“連天芳草雨漫漫”,下筆便勾畫出一個莽蒼的空間:漫漫春雨,芊芊芳草,從眼前一直延伸到天邊,迷濛一片。雨漫漫,既見雨期之長,又見雨區之寬,正是春雨特點。此句領起下文。

“野水寬”是“雨漫漫”的必然結果。春雨綿綿,隴畝之間縱橫的水流,匯聚成白茫茫的一片。鷗邊,鷗鳥翱翔的水邊。據說古時候有愛鷗者,每日與鷗鳥遊,鷗鳥至者以百數。其父聞之曰:“汝取來吾玩之。”次日至海上,鷗鳥舞而不下(《列子 黃帝》)。這裡暗用典故,喻詩人樂於歸隱,生活悠閒自在。全句明寫春雨,暗抒心志,虛實相生,極為含蓄。

以上雨景,氣象莽蒼巨集大。後兩句筆鋒陡轉,雨霽天晴,又一番景緻:春風吹拂,花瓣飄落,柳絮輕飛。這一切暗示,美好的春天即將歸去。詩人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撲”字,生動傳神,頗具人意。寫春風撲救落花,落花因“撲”而起,情態畢現。風吹花落,本是自然之理。這裡卻說風在撲救落花,挽留春色,出人意表,饒有意趣。“春寒”,植物生長緩慢,花期延長。天氣暖和,春花早開早謝。柳棉飛揚,是春色將盡的徵兆。

把“柳綿”設想為衛護“春寒”而生,構思新奇,但“柳綿”微薄無力,“春寒”護不住,花期“欲盡”留不住,詩人悵惘而無可奈何之情也流露而出。

構思的新穎,語言的脫俗,移情於景、借景抒情的手法,使詩情畫意濃郁多姿,富有特色。

江上原文賞析及翻譯7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翻譯

江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愛味道鮮美的鱸魚。

你看那一葉小小漁船,時隱時現在滔滔風浪裡。

註釋

但:只。

愛:喜歡。

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 味道鮮美的魚。 生長快,體大味美。

君:你。

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出沒:若隱若現。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波浪。

賞析

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嚐味道鮮美的鱸魚,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鬥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揭示“往來’的原因。後兩句將人們的視線引向水面,向讀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隻小船,船上的漁夫正在捕魚,那小小的漁船在波浪中飄搖顛簸,忽隱忽現,一會兒露出水面,一會兒又被風浪隱沒。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啊,你們只知道喜歡鱸魚味道鮮美,可以一飽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裡捕魚多艱難多危險哪!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表現手法上,該詩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創作背景

本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生長在松江邊上,對這一情況,知之甚深。他在飲酒品魚、觀賞風景的時候,看到風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聯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和危險,情動而辭發,創作出言淺意深的《江上漁者》。

江上原文賞析及翻譯8

原文:

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

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

獨遊滄江上,終日淡無味。

但愛茲嶺高,何由討靈異。

默然遙相許,欲往心莫遂。

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

註釋:

①《唐書·地理志》,舒州潛山縣有皖山。《太平御覽》:《漢書·地理志》曰:皖山在灊山,與天柱峰相連,其山三峰鼎峙,疊嶂重巒,拒雲概日,登陟無由。《山經》曰:皖山東面有激水,冬夏懸流,狀如瀑布,下有九泉井,有一石床,可容百人。其井莫知深淺,若天時亢旱,殺一犬投其中,即降雷雨,犬亦流出。《方輿勝覽》:皖山在安慶府淮寧縣西十里,皖伯始封之地。《江南通志》:皖山,一名皖公山,在安慶府潛山縣,與潛山天柱山相連,三峰鼎峙,為長、淮之扞蔽。空青積翠,萬仞如翔,仰摩層霄,俯瞰廣野,瑰奇秀麗,不可名狀。上有天池峰,峰上有試心橋、天印石。甕巖狀如甕,人不可到。有石樓峰,勢若樓觀。

②揚雄《校獵賦》:於是天清日晏,顏師古注:晏,無雲也。陸游《入蜀記》:北望,正見皖山。

③太白《江上望皖公山》詩:“巉絕稱人意。”“巉絕”二字,不刊之妙也。

④《老子》:“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⑤甄鸞《笑道論》:《神仙金液經》雲,金液還丹,太上所服而神。今燒水銀,還復為丹,服之得仙,白日昇天,求仙不得此道,徒自苦耳。

翻譯:

奇特的山峰,奇特的雲,相映成趣,滿山的秀木鬱鬱蔥蔥,秀色無邊。

清爽無雲的皖公山,巉峻陡峭的山嶺,特別中我心意!

獨自一人在滄江上游玩,整天都提不起興趣。

但是由於鍾愛此山,如何才有求取仙法的途徑?

皖公山,我已經對你傾心,但是,還不是流我在這裡的時候。我們籤個約定:

等我丹藥煉成,我將在此地歸隱,陪你,永遠陪你!

賞析:

此詩當作於安史之亂以前,李白離開長安以後曾經一度迷戀於煉丹。

此詩一路平平道來,好像和老朋友嘮嗑一樣,情緒也是一波三折,味道濃郁。一開篇既是兩好句:“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可以看出李白真的很喜歡此地。

“巉絕稱人意”這句曾經被親臨此地的陸游倍加讚賞,認為是絕佳的詩句。“默然遙相許”,更是把李白喜愛此地的心情表露無遺。

江上原文賞析及翻譯9

江上秋懷

餐霞臥舊壑,散發謝遠遊。

山蟬號枯桑,始復知天秋。

朔雁別海裔,越燕辭江樓。

颯颯風捲沙,茫茫霧縈洲。

黃雲結暮色,白水揚寒流。

惻愴心自悲,潺湲淚難收。

蘅蘭方蕭瑟,長嘆令人愁。

古詩簡介

《江上秋懷》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表現了作者在遠遊歸家的途中,見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不免被悲秋的情緒所感染。三聯至六聯對仗工整,文辭古雅,韻律性強。

翻譯/譯文

遠遊歸來,回到故山,散發臥壑吞食霞氣。

山裡寒蟬在枯桑枝上號叫,這才知道已經是秋天了。

北方的大雁告別了海濱,南方的燕子辭別了江樓,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鄉。

颯颯秋風捲起沙瀑,蒼蒼茫茫的沙霧籠罩江洲。

黃雲漫天,暮色蒼莽,江中白水揚起寒流。

心中惻愴之情油然而生,淚水如湧泉潺湲不盡。

山裡蘅草蘭花已經蕭瑟凋零,為此長嘆不已,令人哀愁不盡。

註釋

⑴餐霞,王本注:“餐霞,吞食霞氣。仙家修煉之法。”也指不入仕且與世俗不合之人。顏延年《五君詠·嵇中散》:“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⑵散發句:散發,亂髮紛披。王本注:“散發,不冠而發披亂也。”謝,與《江南春懷》詩中 “謝金闕”之謝字同意。謝遠遊,再也不能遠足,不能遠行歸鄉。

⑶朔雁句:朔,劉本、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殘卷作鴻。海裔,海邊。《淮南子·原道訓》:“故雖遊於江尋海裔。”高誘注:“裔,邊也。”句含傷悼。謝靈運《徵賦》:“眷轉蓬之辭根,悼朔雁之赴越。”

⑷越燕句:王本注:“越燕,今之紫燕。”句亦含悲。《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胡馬望北風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誰不愛此所近,悲其所思者乎?”

⑸朱本注前段十句雲:“此白江上秋懷,言餐霞而臥於舊壑之中,散發無拘,不事遠遊。山蟬號於枯桑,乃知天之秋矣。斯時也,胡雁別於海邊,越燕辭乎江樓,雁來燕去而秋深矣。風颯颯而卷沙,霧茫茫而繞洲,黃雲結乎暝色,白水揚其寒流。景物若此,則秋之感懷者亦多矣。”惻愴心自悲,孰煌殘卷作感激心自傷。

⑹潺湲,《楚辭·九歌·湘君》:“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悱惻。”王逸注:“潺湲,流貌 。”

⑺蘅蘭句:蘅,杜蘅。《爾雅注》卷八邢昺疏:“《本草》唐本注云:杜蘅葉似葵,形如馬蹄,故俗雲馬蹄香。”朱本注:“蘅、蘭皆香草也,以比君子。蕭瑟,凋殘意。”

⑻朱本注後段四句雲:“上言秋景之蕭條,此則言其所懷也。秋而有懷,悽愴自悲,淚下潺湲,莫之能已。蘅蘭本香草也,今乃蕭瑟而凋悴矣,令人長嘆而生多愁。譬之君子,本可用也,今乃流落不遇,安能不自傷乎?是則其所懷者,非獨為秋而然,亦悲其時年邁而不遇耳。豈自還山之後,南遊江上,秋日有懷而作歟?”

創作背景

公元762年(寶應元年)秋,作於當塗。

敦煌殘卷本題作《江上之山藏秋作》。檢李詩,惟《姑孰十詠》寫天門山有“迥出江上山”句。又牛渚山亦可稱“江上之山”。北宋賀鑄《採石磯》詩序雲:“縣東南二十里 ,瀕江兩磯相對。按縣譜,太白嘗隱東磯上,故址存焉。”(《慶湖遺老詩集》卷三)賀鑄言採石磯在縣東南有誤,當在西北。又詩中謂“東西採石磯”,亦前所未聞。但據縣譜謂李白嘗隱東磯,當必有據。據此,“江上之山”(即詩中所說“舊壑”)必博望山和採石山中之一山。詩為暮年思歸併窘迫之極時所作。

賞析/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對仗工整,文辭古雅,韻律性強,表現了作者在遠遊歸家的途中,見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產生的悲秋情緒。全詩的大意是:我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臥於舊壑,因病在床亂髮紛披再也不能遠足行遊。聽到山蟬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時秋。此時北方的鴻雁應是離開了海濱,南方的紫燕也該辭別了江樓。蕭蕭秋風捲起了塵沙,茫茫雲霧縈繞著江洲。天邊黃雲結成了暮靄,河中的白水揚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悽愴悲傷,淚流不住難以止收。蘅蘭君子正在凋殘,只令人以長嘆表露哀愁。

名家點評

蕭本雲:“此太白傷亡之作也。不惟傷已,而復為同類者傷之,悲夫!”

嚴評本載明人批:“是選體,排對類謝,頸聯似鮑。”

江上原文賞析及翻譯10

水調歌頭·江上春山遠

宋朝 葛長庚

江上春山遠,山下暮雲長。相留相送,時見雙燕語風檣。滿目飛花萬點,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腸。回雁峰前路,煙樹正蒼蒼。

漏聲殘,燈焰短,馬蹄香。浮雲飛絮,一身將影向瀟湘。多少風前月下,迤邐天涯海角,魂夢亦淒涼。又是春將暮,無語對斜陽。

《水調歌頭·江上春山遠》譯文

江上春日的青山遠隔,山下晚霞鋪滿天際。相留相送時只見滿眼都是繽紛的落英,驀然回首,故人已在千里之外,而孤零零的我只能整日裡借酒來澆灌我的愁腸。回雁峰前的'道路上,輕煙籠罩,草木蔥籠,一片蒼茫。

天色將明,滴漏,聽起來分外清晰,眼前的燈焰在一寸寸地逐漸縮短,一夜未眠,隱隱又聞到了馬蹄上野花的餘香。恍若那漂浮的雲朵,飛舞的柳絮,我又將拖著孤獨疲憊的身子向瀟湘而去。這一生不知有多少風前月下的日子,是在漂泊流離、羈旅天涯中度過的,連夢境都是那樣的淒涼。又是暮春時節,面對脈脈斜陽,我佇立無語。

《水調歌頭·江上春山遠》註釋

暮雲:黃昏的雲。

沃:澆。

回雁峰:在湖南衡陽市南,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峰勢如雁之迴旋,故名。相傳雁飛至此不再南飛,遇春而回。

瀟湘:瀟水和湘水,亦作湘江的別稱,在湖南省南部。

迤邐:一路曲折行去。

《水調歌頭·江上春山遠》賞析

這首詞開頭的“江上春山遠,山下暮雲長”二句,選用江、山、雲這些巨幅背景入詞,同時用“遠”字、“長”字預示行人遼遠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出最叫人傷神的時令。因此,起首十字在點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飽含了惜別的全部情緒。這首詞的開頭純用景語,由於一二句意境高遠,所以詞篇剛一開始就將離別的愁緒,渲染得分外的濃烈,接著就有“相留相送”一句,似乎感情的即將洶湧而出了。誰知剛說完了這四個字,作者卻突然打住,來了句“時見雙燕語風檣”。“相留相送”的心情如何?作者反而欲說還休,這種寫法既寫出情之切,難以表達,同時又使文勢跌宕,於一張一弛之中顯出了作者煉句謀篇的功夫。“雙燕語風檣”是借物寫人,從側面補敘“相留相送”中的情意。“滿目”以下三句分別將別時所見、分手遠去、別後獨處三個環節寫了出來。

詞篇寫別離,但離別情緒卻沒有用一個字來正面點染,只用當時所見的江、山、雲、雙燕、飛花烘托離人的辛酸,這在古人詩詞中已屬少見;至於將別去的速度寫得那麼迅疾,近乎是疊用由言別到分手到孤單的一個個鏡頭,則無疑又是抒寫離人悽苦最有效的手段。用“千里”明提兩地遙遠的距離,用“沃”反襯愁腸迴繞的痛楚,都極有分量。“回雁峰前路”是設想中的來日前程。回雁峰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相傳秋雁南飛,至此而返。但是作者到了那裡,返得了還是返不了呢?“煙樹正蒼蒼”便暗示:那裡渺茫難測,何從預料歸期!可知,前途中山、水正多,詞中獨寫“回雁峰”是有講究的。

下半闋,作者用三個字的短句,選取漏、燈、馬三種事物表現行人單調的旅途生涯。其中,寫漏聲用“殘”,寫燈焰用“短”,是在暗示作者經歷著一個不眠之夜。“馬蹄香”是用馬蹄尚有踏花餘香,來說明主人公駐足不久。然而漏殘焰短,天亮在即,新的跋涉又將開始。“浮雲飛絮,一身將影向瀟湘”寫的是未來的旅程。詞用“浮雲飛絮”比喻旅人,是古人詩文中較為常見的;而“一身將影”用上“將”字,把“形隻影單”的意思予以翻新,就開始露出逋峭之勢;至“向瀟湘”三字雖只引入地名,但瀟湘為湘江的別稱,位置在衡山之,連繫上半闋中“回雁峰前路”一句,將詞人心中的留連眷念之情刻畫了出來。

“多少”以下三句寫“一身將影向瀟湘”時的情緒,其中“多少風前月下”即敘述自己的孤獨,又比照往日風前月下的幸福與團聚,在對比中寫盡思念,寫透悽切。“迤邐天涯海角”從回雁峰、瀟湘再往極遠推開,並從“多少風前月下”的美好回憶中驚醒,於是自然吐出了“魂夢亦淒涼”這一撕裂肝肺的呼聲。以“又是春將暮”結尾,既呼應“江上春山遠”,又挽住不盡的跋涉:“無語對斜陽”既呼應“山下暮雲長”,又挽住無窮的淒涼。有了這兩句,就能總攬全篇大旨,使詞作首尾連貫,渾然一體。此外,結處出現“無語對斜陽”的人形象,將所有的情思全凝聚在他那深沉的眼神裡,也極耐尋味。

葛長庚有云遊四方和道士生活的薰陶,因而他的作品清雋飄逸。這闋詞賦離愁,從“春山”、“暮雲”以下,選用一連串最能叫人愁絕的景物,間用比興與直接抒寫之法,多方面渲染個人情緒,寫得愁腸百轉,深沉鬱結。然而詞篇從“相留相送”寫起,一氣經過回雁峰、瀟湘,直至天涯海角,又似江河流注,雖千迴百轉,卻能一往直前。氣脈貫通,氣韻生動,實是詞中珍品。

《水調歌頭·江上春山遠》創作背景

葛長庚是個道土,常年四處遊離,足跡遍佈南宋山河,並且交友甚廣。這次遠去他鄉,好友前來送別,彼此戀戀惜別,依依語語,再三地互相囑託。分別在即,有感而發,故作此詞。

江上原文賞析及翻譯11

原文:

江上阻風

清代:宋琬

睡起無聊倚舵樓,瞿塘西望路悠悠。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

譯文:

睡起無聊倚舵樓,瞿塘西望路悠悠。

睡醒起身心緒無聊,閒倚著舵樓,西望瞿塘水路悠悠,前程未可酬。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

風險浪驚船阻江上,客思灑清淚,一夜西風吹白浪頭,愁白遊子頭。

註釋:

睡起無聊倚舵(duò)樓,瞿(qú)塘西望路悠悠。

瞿塘:亦作“瞿唐峽”,為長江三峽之首,也稱夔峽。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

賞析:

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琬“投牒自訟,冤始盡白”,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再次被清廷起用,授與四川按察使。本詩即寫於赴任途中。

“睡起無聊倚舵樓,瞿塘西望路悠悠。”前兩句直抒胸臆,“無聊”直接點明此時的心情,“倚舵樓”是他此時精神無所寄託的真實寫照。舟行瞿塘峽,風大浪猛,水流湍急,詩人被阻停留於此,百無聊賴的以昏睡來消磨時光,睡醒之後更加無聊,於是倚靠在舵樓上眺望:瞿塘峽山勢險要,壁立如削;波濤洶湧,奔騰呼嘯,令人驚心動魄;遙遙西望,漫漫長路,不知何處是盡頭!詩人一語雙關表面寫瞿塘峽的險要景觀,實際是指自己的仕宦之路的險惡漫長:自己無故被人誣告下獄,而今再次踏上仕途,詩人不禁一陣驚懼惶恐。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這兩句運用了比喻、誇張、擬人的修辭手法。第三句以巨浪比喻徵人淚,同時妙用誇張;第四句以浪花比喻白髮,把長江擬人化,手法新奇!

詩人遠離家鄉,想到家中的妻兒,不禁潸然淚下,淚水滴落江中,化作滾滾的滔天巨浪咆哮著、怒吼著似乎發洩著心中的怨憤。一夜西風,流更急,浪更大,彷彿長江也被風浪所阻。江水翻騰,浪花雪白;詩人佇立風中,白髮飄飄,觸景傷情,心有慼慼:故園之思,羈旅之愁,仕途之苦......,種種複雜的情感“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詩人的身心與長江融為一體,我即江水,江水即我,詩人的愁苦也融入了江中,朵朵浪花不正是滿江的白髮嗎!

本詩用語奇麗,比喻清新,委婉含蓄;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路悠悠、徵人淚、巨浪、西風、白頭這些意象渲染了悽清悲涼的氣氛,抒發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之情,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在高壓統治之下驚懼惶恐、憤懣悲涼的思想感情。

江上原文賞析及翻譯12

柳營曲·江上

煙艇閒,雨蓑幹,漁翁醉醒江上晚。啼鳥關關,流水潺潺,樂似富春山。數聲柔櫓江灣,一鉤香餌波寒。回頭貪兔魄,失意放漁竿;看,流下蓼花灘。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煙霧籠罩下的小船自在悠閒,雨水批溼的蓑衣又被風吹乾,漁翁酒醒時江上天色已晚。聽鳥鳴叫,流水潺潺,樂趣恰似嚴子陵隱居富春山。輕輕搖著船兒駛過江灣,寒波里垂下關夠魚餌。抬頭貪看月亮,不留神放開了魚竿。回過神來,看那小船已順流而下,蕩進了蓼花灘中。

註釋

柳營曲:越調曲牌名。

煙艇閒:此句寫煙水之中小船靜靜地停泊著。

關關:鳥和鳴聲。

富春山:關名嚴陵山,漢嚴子陵曾隱居耕釣於此,上有子陵釣臺。在今浙江桐廬縣西。

兔魄:月亮。

蓼(liǎo)花:蓼是關種水邊生長的植物,花如穗,有紅有白。

賞析

這首散曲是借自然景物來表現理想主義的生活場景與思想感情的關則例證。曲中所寫的漁翁,實際上是個科場失意的文人。失意後,他退隱江濱,但卻不能割斷蟾宮折桂的慾念,因而在強作閒適的同時,心靈上又擠壓著沉重的苦悶。

首句勾畫了關幅漁翁孤舟閒漂圖。小船自在消閒,蓑衣雨溼風乾,漁翁飲酒睡醒,表明看來確是關派悠然自得的氣象。但仔細體味,漁翁冒雨自炊,飲酒就醉,醉則昏睡,醒則漂歸,既無漁釣之意,又無賞景之心,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他胸中凝聚著難以解脫的苦衷,不然不會獨自借酒澆愁、整天沉湎醉鄉。

船上飲酒,醉醒已是傍晚,但聞啼鳥聲與流水聲交織在關起,清脆悅耳,其樂趣不減當年嚴子陵隱居富春山。“啼鳥關關,流水潺潺”、“數聲柔櫓江灣,關鉤香餌波寒”,俱是清麗流美,宛然仙家境界。但此曲的漁翁仍未能不食人間煙火,“回頭觀兔魄,失意放魚竿”,便顯示了生活現實所給予的創傷。前時寫“漁翁醉醒江上晚”,是力圖表現他曠放自在的關面。如今看起來,他的“醉醒”,也不無憤世嫉俗的激烈意味了。

歐陽修有《漁家傲》詞,下闋有句雲:“醉倚綠陰眠關餉。驚起望,船頭閣在沙灘上。”此曲的結尾,很可能是受到了歐詞的啟發。船兒不是關直那麼聽話的,只要主人意有旁騖,失了操縱,便只受水流擺佈。“看,流下蓼花灘”,因為貪看水中的月亮,關不留神握漁竿的手鬆開了,只能眼睜睜望著漁竿從蓼花灘上漂下去。這表現了漁翁“失意”的深重程度。不過作者仍把小船留在蓼花灘關帶,不曾送入紅塵,那麼漁父清醒過來,重新提起漁竿,“樂似富春山”,是不成問題的。或許“流下蓼花灘”的物件,也可釋為“魚竿”,如宋王庭珪《江亭即事》雲:“江水磨銅鏡面寒,釣魚人在蓼花灣。回頭貪看明月上,不覺竹竿流下灘。”但觀此曲,解作小船“流下”更勝。

這首曲中的“漁翁”是文人化了的。在元曲中,“隱逸”與“嘆世”是關枚硬幣的兩面,此曲作者不過想把這兩面都寫到而已。清李調元就很明白這關點。他把自“數聲柔櫓江灣”至“流下蓼花灘”六句,統統視為“他人不能道也”的俊語。(見《雨村曲話》)

此曲解開關般閒適小令關味沉醉山水之樂的紗幕,真實地表現出科場失意文人在不得不隱逸山水時內心所壓抑著的痛楚,坦誠深切,讀來確有令人耳目關新之感。

江上原文賞析及翻譯13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宋代·范仲淹《江上漁者》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愛味道鮮美的鱸魚。

你看那一葉小小漁船,時隱時現在滔滔風浪裡。

註釋

漁者:捕魚的人。

但:只

愛:喜歡

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 味道鮮美的魚。 生長快,體大味美。

君:你。

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出沒:若隱若現。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波浪。

賞析

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嚐味道鮮美的鱸魚,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鬥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首句說江岸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自然引出第二句。原來人們往來江上的目的是“但愛鱸魚美”。但愛,即只愛。鱸魚體扁狹,頭大鱗細,味道鮮美。人們擁到江上,是為了先得為快。但是卻無人知道鱸魚捕捉不易,無人體察過捕魚者的艱辛。世人只愛鱸魚的鮮美,卻不憐惜打魚人的辛苦,這是世道之不公平。

後兩句將人們的視線引向水面,向讀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隻小船,船上的漁夫正在捕魚,那小小的漁船在波浪中飄搖顛簸,忽隱忽現,一會兒露出水面,一會兒又被風浪隱沒。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啊,你們只知道喜歡鱸魚味道鮮美,可以一飽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裡捕魚多艱難多危險哪!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表現手法上,該詩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江上原文賞析及翻譯14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古詩簡介

《江上漁者》是宋代詩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嚐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鬥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翻譯/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

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裡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註釋

①漁者:捕魚的人。

②但:只

③愛:喜歡

④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味道鮮美的魚。生長快,體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⑦出沒:若隱若現。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⑧風波:波浪。

賞析/鑑賞

這首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揭示“往來’的原因。後二句牽過的視線,指示出風浪中忽隱忽現的捕魚小船,注意捕魚的情景。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2]

表現手法上,該詩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江上原文賞析及翻譯15

江上秋夜

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翻葉動秋聲。

樓頭夜半風吹斷,月在浮雲淺處明。

古詩簡介

《江上秋夜》是宋代詩人道潛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前兩句寫景,通過“蒼江”“井梧”反襯出作者所處環境的幽靜。後兩句寫夜風乍息,月亮在薄雲處露出一點光明,則顯示了詩人對前景的希冀與祈盼。這首詩構思精巧,層次分明,寫景真切細緻。

翻譯/譯文

寫蒼江陰雨綿綿,時至傍晚仍未見晴,井邊的梧桐翻動著葉片,颯颯有聲。

站在江樓上,風吹到半夜才停,烏雲漸散,但未完全散去,透出朦朧月色。

註釋

⑴井梧:井邊的梧桐。

⑵風吹斷:風停了。斷,止。

創作背景

宋人寫景,往往不滿足於總體印象的概括或靜態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細地表現出時間推移過程中的自然景物的變化。這首七絕就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產物。

賞析/鑑賞

這首七言絕句通過描寫蒼江從傍晚到夜半、天氣由陰雨轉晴的變化過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鬧漸入靜謐的氣氛,構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詩四句四景,分別選擇最適宜的角度表現了陰雨、風起、風停及將晴時分的景色,雖一句一轉,卻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首句寫陰雨籠罩中的蒼江到晚來還沒見晴,“暗”字氣象渾涵,下得精當,不但用濃墨繪出了天低雲暗、秋水蒼茫的江景,而且使濃重的雨意和漸漸來臨的暗夜自然連成一氣,一句寫盡了白晝到傍晚的天色。這句是從大處落墨,第二句則是從細處著意。井邊的梧桐翻動著葉子,颯颯有聲,是風吹所致,此時倘若還是“梧桐更兼細雨”,便應是“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葉翻卷的動靜辨別風聲,可見此時風還不大,始發於樹間,因此這細微的聲息暗示了風一起雨將停的變化,又是秋聲始動的徵兆。第三句寫半夜裡風聲才停時的情景,“吹”與“斷”說明風曾颳得很緊,從樓頭判別風聲,就不同於從桐葉上辨別風聲了,必定要有相當的風力和呼呼的聲響才能聽出是“吹”還是“斷”。所以這一句中的“斷”字放在句斷之處,與上一句井梧翻葉相應,雖只是寫風的一起一止,卻概括了風聲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過程。這正是歐陽修所寫“初淅瀝而蕭颯,忽奔騰而澎湃,如波濤夜驚”(《秋聲賦》)的秋聲。這兩句全從江樓上的人的聽覺落筆,真切地寫出了秋聲來時江上暗夜中悽清的氣氛。這個“斷”字還承上啟下,帶出了最後一句精彩的描寫:風停之後,烏雲漸漸散開,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雲層的淺淡之處透出了光明。作者準確地抓住了浮雲將散而未散的這一瞬間,表現出月亮將要鑽出雲層的動態,烘托出半夜風雨之後天色初晴時那種特有的清新和寧靜的氣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襯下,成為全詩最耀眼的亮色,在結尾處預示出一片雨過天晴的明朗境界。

這首詩純以寫景的真切細緻取勝,但如果沒有作者對秋意的敏銳感受,便不容易準確地捕捉住每個特定時刻的景物特徵,如果沒有精巧的構思和煉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絕句中如此層次分明地展現出景色隨天色陰晴而轉換的過程,並形成渾成的意境。

熱門標籤